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87篇
基础医学   2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提高改良UPPP术后疗效,术中切除部分腭咽肌,并对术后疗效、咽腔成形特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选择经Apneagraph睡眠呼吸监测阻塞定位仪(AG)、纤维鼻咽喉镜结合Müller检查及鼻咽部3D-CT确诊的OSAHS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于全身麻醉下行传统的改良UPPP术,术中不切除部分腭咽肌;实验组56例,于全身麻醉下行改良UPPP术,术中切除部分腭咽肌。术后半年内每个月通过复查或电话随访的方式了解患者是否出现鼻腔反流、耳闷及听力下降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采用嗜睡程度评估量表(ESS)评价嗜睡状态,应用t检验与术前ESS评分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术后6个月应用AG评价疗效。通过测量悬雍垂长度(L1)、软腭游离缘与咽后壁距离(L2)及鼻咽峡宽度(L3)了解咽峡成形结构特点,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假设检验并评价各测量值与疗效的关系。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实验组显效50例(89.29%),有效6例(10.71%);术前ESS评分11.74±2.48,术后3.84±2.05。对照组显效19例(73.08%),有效7例(26.92%);术前ESS评分11.91±2.40,术后6.92±2.47,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半年内两组均未见耳闷、听力下降、自家音增大等反映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并发症,半年后两组咽腔功能均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L1分别为(5.91±3.38)mm和(6.20±3.76)mm(P>0.05);L2分别为(15.70±3.29)mm和(15.35±1.44)mm(P>0.05);L3分别为(20.54±3.33)mm和(16.43±2.21)mm(P<0.05),说明实验组的术后L3明显增宽。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术后疗效与L2手术前后的差值和L3手术前后的差值有线性回归关系,并与二者呈负相关。由标化回归系数看出,L3手术前后的差值对术后疗效影响最大。结论:切除部分腭咽肌的改良UPPP通过有效增加术后鼻咽峡宽度提高了手术疗效,并且术后未出现咽鼓管功能、软腭功能、吞咽功能及构音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79岁,因进行性呼吸困难4个月于2008年4月入院。患者咽异物感2年,同时伴轻度呼吸困难。近半年来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患者入院时呈Ⅱ度呼吸困难,间接喉镜检查见球型光滑带蒂新生物位于右侧杓区和  相似文献   
3.
喉室异物1例     
患者,女,69岁。主诉进食后呼吸困难2h。2h前患者吃苹果后出现呛咳,继而出现持续性声嘶,咽喉部疼痛,且自感吸气时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体检:患者精神紧张,神智清,呼吸25次/min,脉搏72次/min,心率72次/min,血压110/70mmHg(1mmHg=0.133kPa),三凹征(+),吸气时喉鸣(+),气管居中,双肺听诊可闻及哮鸣音,心脏听诊率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电子喉镜检查示:会厌黏膜光滑,声门处可见异物,嵌顿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42岁,伴鼻咽部异物感3年,近半年出现反复咯血性痰,时有双鼻塞。查体:鼻中隔左偏,双下鼻甲肥大。鼻内镜检查:双鼻腔通畅未见新生物,双鼻腔后端可见新生物遮挡后鼻孔。电子鼻咽镜所示(图1):不规则椭圆形态新生物占据鼻咽部,新生物表面黏膜不光滑,呈糜烂溃疡样,覆污秽分泌物,质地较脆,触之易出血,新生物遮挡双侧鼻腔后端,似有根蒂连于鼻中隔后游离缘,紧邻双侧圆枕。鼻窦CT所示(图2):鼻咽部可见一不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病程的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咽鼓管上隐窝的大小,探讨咽鼓管上隐窝的形态学改变与病程的关系.方法 采用颞骨薄层CT摄片方法,对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的咽鼓管上隐窝的大小进行测量.结果 患耳的咽鼓管上隐窝形态较正常耳小,不同病程的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患耳咽鼓管上隐窝形态(前后径、垂直径与高度)改变无显著差异(t检验,P>0.05).结论 患耳咽鼓管上隐窝与正常耳相比,其较小的形态可能在疾病发生前已经存在,而非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提示咽鼓管上隐窝的形态可影响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形成.在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手术治疗中,尤其是完壁式鼓室成形术中,应在术中扩大咽鼓管上隐窝,改善中耳气体引流通道,以期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nm23基因产物和细胞外基质抗原的表达与声门上型喉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nm23/NDPK多克隆抗体、抗Ⅳ型胶原纤维(Type IV Collagen,CTIV)单克隆抗体、抗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单克隆抗体、抗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单克隆抗体以链霉素亲生物素过氧化酶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nm23/NDPK和这三种抗原在72例声门上型喉鳞癌中的表达分布情况及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结果声门上型喉鳞癌中nm23/NDPK阴性者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率高于表达阳性者,二者之间有较强相关性(P〈0.01)。CTIV、LN、FN表达弱阳性者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强阳性表达者,也表明其间有较强相关性(P〈0.01)。结论nm23/NDPK、CTIV、LN、FN表达情况可作为预测声门上型喉鳞癌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参数之一。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β-Ⅲ微管蛋白(tubulin)和嗅标志蛋白(olfactory marker pro-tein ,OMP)在小鼠胚胎不同时期嗅上皮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嗅感觉神经元(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 ORNs)细胞计数,观察E9.5天、E11.5天、E14.5天、E17.5天胎鼠及新生鼠β-Ⅲtubuin和OMP在嗅上皮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在小鼠E9.5天胚胎嗅基板中,即可见到许多β-Ⅲ tubulin染色阳性细胞,表达持续经过嗅泡、嗅囊等发育阶段,至小鼠出生均有表达,且表达逐渐增强。到胚胎E14.5天,OMP阳性的成熟ORNs开始出现,至出生嗅上皮全层几乎均见OMP阳性染色,但均少于同胎龄β-Ⅲ tubulin的阳性表达,P<0.05。结论 小鼠胚胎E14.5天的嗅上皮中已有大量ORNs细胞,并有部分发育成熟,随胎龄的增大,成熟的ORNs逐渐增多,到出生嗅器官已基本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蝶窦囊肿的确诊率、降低误诊率,以时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我院2009年8月至2007年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蝶窦囊肿患者的病吏、临床表现、鼻内镜检查、CT及MRI检查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是头痛80.0%(24/30).头痛的部位分别是全头痛(35%)、偏头痛(30%)、前额痛(20%)、眼眶部痛(10%)和颞部痛(5%).63.3%(19/30)有视力障碍.56.6%(17/30)有鼻部症状.全部患者实施鼻内镜下手术.术后所有患者头痛消失、视力改善.结论 蝶窦囊肿的主要症状是头痛和视力障碍.CT和MRI有助于作出蝶窦囊肿的正确诊断.鼻内镜在手术治疗蝶窦囊肿中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双气囊硅胶止血导管治疗后鼻孔出血的疗效。 方法  对2011年1月-2012年6月门急诊就诊的112例明确为后鼻孔出血患者进行治疗,行双气囊硅胶止血导管治疗62例(导管组),凡士林油纱条常规前后鼻孔填塞治疗50例(凡士林组),观察患者疼痛、通气和止血效果。每项指标设定5 个级别,根据3 项主要指标评分分析其疗效差异。  结果  鼻腔硅胶双气囊通气止血导管和凡士林油纱条均有明显的止血效果,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治疗过程中,鼻腔硅胶双气囊通气止血导管在保持鼻腔通气和减轻疼痛方面(平均评分分别为97.42和91.77)优于凡士林油纱条(平均评分分别为1.60和21.80)(P<0.05)。 结论  应用双气囊硅胶止血导管治疗后鼻孔出血方便简单,副作用少,效果确实可靠,并且兼顾了保持患者鼻腔通气和减轻疼痛等问题,提升了后鼻孔出血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