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期母婴分离对小鼠不同年龄段内脏痛敏及焦虑抑郁行为的影响。方法将180只新生期小鼠随机分为母婴分离(MS)组和非母婴分离(NMS)组各90只,MS组小鼠于出生后第2~15天,每天与母鼠分离3h,NMS组小鼠不予处理;待小鼠成年后,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月龄)、中年组(10月龄)和老年组(18月龄),分别进行腹外斜肌放电实验和内脏痛阈检测实验,观察小鼠内脏痛敏变化。实验进一步将NMS组和MS组小鼠分别给予急性束缚应激2h,分为NMS组、急性束缚应激组(NMS+R)、MS组和母婴分离+急性束缚应激组(MS+R),分别进行高架十字迷宫和旷场实验,观察小鼠焦虑样行为改变;NMS组和MS组小鼠进行糖水偏好实验,观察小鼠抑郁样行为改变。结果在20mmHg结直肠扩张(CRD)压力刺激下,与NMS组比较,青、中年组MS小鼠腹外斜肌放电波幅显著升高[(22.04±3.24)μv比(14.70±3.10)μv,(19.22±4.60)μv比(13.79±4.24)μv,P0.05或P0.01];在40mmHg CRD压力刺激下,与NMS组比较,青、中年组MS小鼠腹外斜肌放电波幅显著升高[(35.56±3.32)μv比(24.11±3.29)μv,(32.38±4.43)μv比(25.61±3.67)μv,P0.05或P0.01];在60mmHg CRD压力刺激下,与NMS组比较,青年组MS小鼠腹外斜肌放电波幅显著升高[(47.16±4.24)μv比(36.96±4.63)μv,P0.01];与NMS组相比,青、中年组MS小鼠内脏痛阈阈值显著降低[(57.78±7.84)mmHg比(70.25±9.21)mmHg,(59.79±9.07)mmHg比(70.00±6.32)mmHg,P均0.05]。在高架十字迷宫和旷场实验中,与NMS组比较,MS组小鼠在开臂次数百分比、开臂滞留时间百分比、中心区域停留时间和旷场总距离均显著减少[(34.84±5.78)%比(48.26±7.61)%,(20.72±4.66)%比(31.39±4.80)%,(25.50±8.15)s比(38.81±5.07)s,(21.77±2.41)m比(30.42±5.41)m,P均0.01];给予急性束缚应激后,与NMS+R组相比,MS+R组小鼠在开臂次数百分比、开臂滞留时间百分比、中心区域停留时间和旷场总距离均显著减少[(29.39±2.57)%比(38.65±5.04)%,(15.53±4.80)%比(24.45±5.65)%,(20.33±4.98)s比(30.04±7.88)s,(18.57±1.68)m比(25.18±2.72)m,P0.05或P0.01];糖水偏好实验中,与NMS组比较,MS组小鼠糖水消耗百分比降低[(37.91±13.44)%比(55.64±21.41)%,P0.05]。结论新生期母婴分离能够引起小鼠成年后内脏痛觉高敏和焦虑抑郁样行为改变,内脏痛敏症状可随小鼠年龄增加而逐渐缓解,而对急性束缚应激的焦虑调节能力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期母婴分离(NMS)建立幼年慢性大鼠内脏高敏感模型的可能性及意义。方法 30只新生大鼠随机分成3组,A组出生后第2-14天每天与母鼠分离3 h(8∶00-11∶00),连续13 d;B组为出生后第2-21天每天与母鼠分离3 h(8∶00-11∶00),连续20 d;C组不予任何处理,与母鼠同笼。随后,3组大鼠常规饲养。6周龄时采用腹壁撤退反射(AWR),肌电痛阈测定评估其内脏敏感性。结果与C组比较,A组、B组幼鼠AWR评分、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值明显升高,痛阈明显降低;A组和B组组间幼鼠AWR评分、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值及痛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组幼鼠间玻璃小球排出时间及粪点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的新生期母婴分离可建立一种没有明显肠道动力学改变的幼鼠慢性内脏痛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新生期母婴分离导致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对P物质与其受体NK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4只新生期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母婴分离组(在出生后第2~21天,每天将新生大鼠与哺乳期母鼠分离3h)和对照组(不给予上述处理)。成年后(出生后60d)两组大鼠均给予结直肠球囊扩张(CRD),用行为学观察和腹部回缩反射(AWR)评分来评估内脏痛反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腰骶段脊髓背角P物质及其受体NK1的表达量,并进行远端结肠常规组织学检测。结果引起母婴分离组大鼠内脏痛反应的CRD压力阈值[(19.22±9.26)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24.89±10.9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0、60和80mmHg压力扩张下,母婴分离组的AW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CRD后母婴分离组腰骶段脊髓背角P物质及其受体NK1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母婴分离组和对照组大鼠在CRD前后结肠均未见组织损伤或炎症。结论新生期母婴分离能成功建立IBS大鼠模型,成年后在内脏刺激时产生过强的内脏痛反应和神经元活化反应,P物质及其受体NK1可能不参与其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乙酸所致内脏痛小鼠杏仁中央核(CeA)c-fos的表达时程变化及其与小鼠焦虑样行为的关系。 方法 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乙酸致内脏痛1 h组、乙酸致内脏痛2 h组以及乙酸致内脏痛24 h组,观察各组动物1 h内腹壁收缩次数,采用旷场实验对生理盐水组、乙酸致内脏痛2 h组及乙酸致内脏痛24 h组动物焦虑样行为进行检测,行为学检测结束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此3组动物杏仁中央核c-fos的表达变化。 结果 内脏痛评分表明,与生理盐水组比较,乙酸致内脏痛1 h组动物腹壁收缩次数明显增加(P<0.001),而乙酸致内脏痛2 h组及乙酸致内脏痛24 h组动物腹壁收缩次数无明显变化(P>0.05);旷场实验结果表明,与生理盐水组比较,乙酸致内脏痛2 h组和乙酸致内脏痛24 h组中央格停留时间及穿越中央格子数均明显减少(P<0.001),而三组动物活动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与生理盐水组比较,乙酸致内脏痛2 h组及乙酸致内脏痛24 h组动物杏仁中央核c-fos表达增加(P<0.05)。结论 乙酸致内脏痛小鼠焦虑情绪持续的时间远远长于疼痛本身,其机制可能与杏仁中央核神经元过度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吡咯喹啉醌(pyrroloquinoline quinone,PQQ)是否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发挥对Bmi-1缺失小鼠引起皮肤早衰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同窝的Bmi-1杂合子(Bmi-1+/-)雌雄小鼠进行配对,取7周龄正常饮食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10只,正常饮食Bmi-1基因敲除(Bmi-1 knock out,BKO)小鼠10只,以及正常饮食添加PQQ 的BKO小鼠(PQQ+BKO)10只,利用HE染色、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等方法进行相关实验。结果:与BKO组小鼠比较,PQQ+BKO组小鼠整体表型部分纠正,毛色光滑,体重增加,生存期明显延长;PQQ+BKO组小鼠皮肤厚度[(142.65±0.25)μm]与BKO组小鼠[(78.45±0.35)μ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QQ+BKO组小鼠皮肤总胶原阳性面积百分比[(25.64±0.28)%]与BKO组小鼠[(14.87±0.4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QQ+BKO组小鼠皮肤PCNA阳性细胞百分比[(18.54±0.37)%]与BKO组小鼠[(5.85±0.6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QQ+BKO组小鼠皮肤纤维化阳性面积百分比[(48.64±0.28)%]与BKO组小鼠[(87.64±0.4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PQQ+BKO组小鼠皮肤的ROS水平(298.17±0.25)较BKO组小鼠(427.80±0.63)显著下降(P<0.01)。结论:PQQ通过增加皮肤胶原蛋白、促进皮肤细胞增殖、减少皮肤组织纤维化、清除氧自由基ROS水平等对Bmi-1缺失所致皮肤早衰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促排卵药物对小鼠焦虑行为及生育力的影响。方法将5周龄的C57BL/6J雌鼠随机分为4组(排除运动能力障碍),每组12只,促排卵前1d腹腔注射0.2ml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对照,促排卵当天分别予5、7.5、10、15U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排卵药物0.2ml腹腔注射;促排卵前后进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采集小鼠活动情况,再进行体外受精实验,统计分析获卵情况和胚胎质量。结果组内比较,4组小鼠促排卵后总进臂次数均较促排卵前减少(均P<0.05)。组间比较,促排卵前4组小鼠总进臂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促排卵后,15U剂量组小鼠总进臂次数明显少于5U剂量组、7.5U剂量组(均P<0.05)。且随着促排卵药物剂量增加,小鼠进入开臂次数减少,开臂滞留时间也减少,闭臂滞留时间增加。即促排卵会引起小鼠焦虑行为,且剂量越高,焦虑行为越明显。10U剂量组小鼠平均卵母细胞数为(30.25±2.93)枚,平均胚胎数为(23.08±2.43)枚,均高于其他3组,且异常卵率与5U剂量组和7.5U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注射PMSG/hCG促排卵药物会使小鼠产生焦虑行为,并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加重;10U剂量可获得最多的卵母细胞和胚胎,且与更低剂量比较,异常卵率并不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57/BL6小鼠母婴分离(MS)模型中医证型。方法?通过母婴分离干预新生鼠,采用旷场实验评价母婴分离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强迫游泳和强迫悬尾实验评价母婴分离对小鼠不动时间的影响。四诊计量化指标检测与计量辨证方法探讨小鼠气血阴阳状态。通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测定,观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功能状态。通过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cAMP/cGMP)、三磷酸腺苷酶(ATPase)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探讨能量代谢水平。结果?旷场实验中各组动物活动总路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180组在强迫游泳实验、强迫悬尾实验中,与对照组及MS15组比较小鼠不动时间显著增加(P<0.01)。MS180组阳热水平较对照组和MS15组显著降低(P<0.01)。MS180组ACTH及CORT值升高,与对照组及MS15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MS180组cAMP/cGMP降低,与对照组和MS15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MS180组Na+-K+-ATPase活性降低,与对照组和MS15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MS180组SOD活性降低,与对照组和MS15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母婴分离对小鼠行为有显著影响,小鼠出现抑郁样行为,小鼠HPA轴功能受到影响,机体能量代谢水平降低,小鼠表现出的证候特征属于中医阳虚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患者实施单纯腰椎后路减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患者102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各34例,所有患者均实施单纯腰椎后路减压术治疗,比较各年龄组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JOA评分以及ODI指数。结果: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术前VAS评分分别为4.84±1.73分,4.92±1.87分和5.03±1.96分,术后分别为2.01±0.51分,1.95±0.42分和1.89±0.46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术前JOA评分分别为4.21±1.11分,4.52±1.36分和4.42±1.25分,术后分别为12.52±3.53分,12.49±3.25分和12.75±3.16分,均较术前明显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术前ODI指数分别为54.29±14.76分,55.39±14.75分和54.69±14.87分,术后分别为19.65±6.75分,18.95±7.14分和19.36±6.69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等并发症。结论:对不同年龄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患者行单纯腰椎后路减压手术均可取得较好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焦虑预处理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ridine, MPTP)诱导的急性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模型小鼠运动、情绪和认知的影响。方法 将68只13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焦虑预处理组、急性PD模型组、焦虑预处理的急性PD模型组,每组17只,通过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爬杆试验和水迷宫实验以及黑质-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阳性(tyrosine hydroxylase positive, TH+)神经元的变化,探究焦虑预处理对PD小鼠运动、情绪、认知及多巴胺神经元的影响。结果 焦虑预处理后第2天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显示,焦虑预处理组开臂进入次数占总进臂次数百分比(percentage entries of open arm entries, OE%)和开臂滞留时间占总进臂时间百分比(percentage time spent on open arms, OT%)少于对照组,急性PD模型组OE%和OT%少于焦虑预处理的急性PD模型组(P<...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观察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SS)小鼠血清及颌下腺毒蕈碱样乙酰胆碱3型(M3R)的表达,探讨润燥活血法对其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方法 选用BALB/c小鼠47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n=10)和造模组(n=37)。取5只BALB/c小鼠处死取颌下腺制备抗原进行造模。造模组采用背部皮内5个部位多点注射抗原的方法进行免疫,建立SS模型。在造模后第5周随机选取2只造模小鼠处死,通过病理形态学观察判定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n=10)、中药组(n=10)和HCQ组(n=10)。分别灌胃给药:中药组按11.4g/kg/d剂量灌胃中药解毒通络生津汤,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HCQ组小鼠按0.06g/kg/d剂量灌胃HCQ混悬液(HCQ与生理盐水混合液),均每日1次,正常组正常饲养。同时测定小鼠唾液量、饮水量。连续用药30天后处死,取各组小鼠颌下腺、脾及血清。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价颌下腺淋巴细胞浸润情况,采用ELISA法测定标本血清M3R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颌下腺M3R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颌下腺M3R表达增加,颌下腺淋巴细胞浸润明显[(12.23±10.10,2.23±0.11,2.42±0.22)比(2.72±1.21,1.21±0.11,0.18±0.05),P<0.05、P<0.01、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HCQ组血清、颌下腺M3R表达减少,颌下腺淋巴细胞浸润减轻[(3.30±6.25,1.62±0.40,1.21±0.33),(3.17±0.87,1.53±0.06,1.08±0.09)比(12.23±10.10,2.23±0.11,2.42±0.22),均P<0.05];中药组和HCQ组之间比较无差异[(3.30±6.25,1.62±0.40,1.21±0.33)比(3.17±0.87,1.53±0.06,1.08±0.09),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中药组小鼠唾液量增加[(25.53±4.27mg)比(22.17±1.50mg),P<0.05]。结论 润燥活血法可能通过下调M3R表达,从而抑制颌下腺淋巴细胞浸润,改善腺体分泌能力,阻止SS进展。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由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意识所决定的,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与病理性教学行为在教育过程中起的作用所不同,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探讨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对现代教育下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慢性情绪应激对大鼠行为的影响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空瓶刺激诱发的慢性情绪应激对大鼠行为的影响及行为变化的趋势。方法 利用空瓶刺激诱发的情绪应激模型,观察记录连续14次,每次10分钟的情绪应激期间,情绪应激组、对照组和生理应激组大鼠的攻击性行为、探究行为和修饰行为的表现。结果 连续14次的情绪应激期间,与对照组和生理应激组相比,情绪应激组大鼠均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行为,而对照组和生理应激组大鼠仅表现为探究和修饰行为。结论 慢性情绪应激能诱发大鼠行为的明显改变,且这种行为的改变与应激频率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行为特征,找出其与支气管哮喘相关联中的规律,选择有效的干预方法,提高缓解率。方法使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对一组小儿支气管哮喘病人与一组正常儿童做心理测验,先将患儿组与正常的儿童组比较,再将男女分成两组分别比较,将每组的总分、神经质(N)和焦虑(A)进行比较,进行统计学处理,再分析患儿组具体的行为问题的发生频率。男女患病儿童各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进行生物学治疗的同时,对实验组患儿采取行为干预,1年后比较缓解率。结果总体比较患儿组的总分及N和A的分数均高于正常儿童组(总分:患儿组11.49±2.56,正常儿童组7.33±2.77,t=10.04,P<0.001;N:患儿组2.06±1.41,正常儿童1.13±0.92,t=5.01,P<0.001;A:患儿组2.02±1.11,正常儿童组1.04±0.91,t=6.25,P<0.001,各两组差异均显著);男患儿组的总分、N与A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男:患儿组11.98±2.89,正常儿童组7.50±2.71,t=7.50,P<0.001;N:患儿组2.45±1.29,正常儿童组1.02±0.70,t=6.63,P<0.001;A:患儿组1.71±0.71,正常儿童组1.09±0.89,t=2.10,P<0.001,各两组差异均显著);女患儿组的总分、A分数明显高于正常儿童组(女:患儿组11.02±2.12,正常儿童组7.12±2.88,t=6.90,P<0.001;A:患儿组2.32±1.33,正常儿童组0.97±0.94,t=5.03,P<0.001,两组差异均显著,N:患儿组1.68±1.43,正常儿童组1.29±1.14,t=1.30,P>0.05,两组差异不显著)。男女患儿实验组的缓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男:χ2=4.58,P<0.05;女:χ2=6.29,P<0.05,两组差异显著)。结论在生物学治疗的同时,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行为干预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规范化诊疗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建立医务人员的规范化诊疗行为模式,探讨其在医院管理和决策中的应用。方法在两所三级甲等、三级乙等医院里,随机抽取20个科室里的196个医生和他们分管的19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别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诊断行为调查表”对选取的医生和患者进行现场询问调查,将对医生的调查结果和对其所诊治的病人的调查结果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将医生和病人都认为满意的诊疗行为作为诊疗行为中的规范,建立诊疗行为标准。结果研究发现:医生的业务理论水平、临床实践操作技能水平、人文知识的掌握、合理用药、病人的平均住院日和患者出院后医生对患者的随访是医生和患者公认的影响医生诊疗行为的因素:其贡献率分别为0.673,1.283,0.761,0.948,2.012和1.038。结论为了使医生的诊疗行为更加科学、规范,医务人员应加强自身的业务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临床实践操作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癫痫患儿心理行为学改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癫痫患儿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70例癫痫患儿及70例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进行对照研究,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11岁和12~16岁癫痫患儿的心理行为问题与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相比,除了分裂性,其余各内外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影响癫痫患儿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关注、癫痫发作严重程度、药物治疗持续时间。结论癫痫患儿存在心理行为学异常,家庭关注、癫痫发作的频繁程度与癫痫患儿心理行为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16.
摄食行为与肥胖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摄食行为与肥胖的相关性,并认知行为治疗介入减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日本摄食行为量表对58例超重和肥胖者及33例正常体重者进行问卷调查,进行信度分析,方差和相关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在体质认识和饮食方法上,肥胖组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体质认识,饮食内容与肥胖度呈正相关。结论:纠正肥胖者在体质认识和摄食行为插为上的错误认知,调整饮食内容有助于减轻体重,并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的理念、心理与行为都要发生实质性的转变。本文从教师重教与重学这对关系入手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阐述;提出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向重学生学的行为转变,教师要不断增强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李岩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5):73-74,76
分析了影响医生诊治活动决策的四种关系:医生与医院、医生与病人、医生与保险公司、医生与供货商及药商的关系,目的是寻求对医生执业行为、职业伦理道德行为进行培养教育的合理方式以及有效的管理途径,以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9.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目的 探讨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关系。(2)方法 应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253名16~17岁的青少年进行测查,对学习成绩优良和学习成绩不良学生父母的教育方式进行比较。(3)结果 两组学生父亲教育方式中因子1(情感温度、理解),因子2(惩罚、严厉),因子3(过分干涉),因子5(拒绝、否认)4项得分差异极显著性(t=2.35~20.37,P〈0.01),母亲教养方式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有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及相关问题.方法 193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按有无攻击行为分为有攻击行为的研究组76例,无攻击行为的对照组117例.两组分别从性别、文化程度、家族史、发病年龄、精神症状、诊断类型、脑电图和病前性格对照分析.结果 两组在性别、发病年龄、文化程度、诊断分型、脑电图和病前性格方面差异明显. 结论 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和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许多不同之处,应多加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