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在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中的意义。方法:采集12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将其分为轻症型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组、中度急性胰腺炎(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和重度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中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及两者比值,评估其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治疗前,与MAP组相比,SAP组与MSAP组患者CD4+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22.87 ± 3.13)%、(34.74 ± 3.25)% vs.(42.45 ± 4.23)%]及CD4+/CD8+淋巴细胞比值(0.88 ± 0.21、1.38 ± 0.35 vs. 1.86 ± 0.37)均明显降低(P < 0.05);与MSAP组相比,SAP组CD4+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22.87 ± 3.13)% vs. (34.74 ± 3.25)%]及CD4+/CD8+淋巴细胞比值(0.88 ± 0.21 vs.1.38 ± 0.35)均明显降低(P < 0.05)。治疗后,SAP组、MSAP组患者CD4+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42.87 ± 5.13)%、(44.74 ± 6.53)%]及CD4+/CD8+淋巴细胞比值(2.14 ± 0.56、2.20 ± 0.57)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 0.05)。结论:SAP、MSAP患者CD4+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明显下降,经治疗病情好转后,上述指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D4+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8+比值变化在判断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高分辨率小动物超声影像系统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分析小鼠颈动脉血管壁僵硬度的方法。方法 选用6只正常8周龄C57B1 /6J雄性小鼠及6只60周龄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基因敲除小鼠(ApoE-/-),应用超高分辨率小动物专用超声影像系统及50 MHz探头,测定小鼠颈动脉内膜及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血管平均面积、血管平均直径及面积变化率和直径变化率、血管扩张性等指标,同时测量血管壁整体径向应变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以此评价小鼠颈动脉血管壁僵硬度。结果 与正常小鼠相比,ApoE-/-小鼠IMT增加[(0.05±0.01)mm vs(0.02±0.01)mm],面积变化率[(49.64±5.69)% vs(34.33±5.92)%]和直径变化率[(25.21±3.04)% vs(17.33±3.14%)]下降;血管扩张性降低[(100.49±12.40)MPa-1 vs(59.87±21.22)MPa-1],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1.90±0.37)m/s vs(3.09±0.23)m/s];血管壁整体径向应变降低[(66.97±10.28)% vs(41.64±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6, P<0.05)。结论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分析小鼠颈动脉血管壁运动僵硬度的方法是可行的,可为小动物血管僵硬度检测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期母婴分离对小鼠不同年龄段内脏痛敏及焦虑抑郁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新生期小鼠随机分为母婴分离(MS)组和非母婴分离(NMS)组,MS组小鼠于出生后第2 ~ 15天每天与母鼠分离3 h,NMS组小鼠不予处理;待小鼠成年后,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月龄)、中年组(10月龄)和老年组(18月龄),分别进行腹外斜肌放电实验和内脏痛阈检测实验,观察小鼠内脏痛敏变化。实验进一步将NMS组和MS组小鼠分别给予急性束缚应激2 h,分为NMS组、急性束缚应激组(NMS+R)、MS组和母婴分离+急性束缚应激组(MS+R),分别进行高架十字迷宫和旷场实验,观察小鼠焦虑样行为改变;NMS组和MS组小鼠进行糖水偏好实验,观察小鼠抑郁样行为改变。结果 在20mmHg结直肠扩张(CRD)压力刺激下,与NMS组相比,MS组小鼠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在青年组和中年组中显著升高[青年组(22.04±3.24)μv比(14.70±3.10)μv,中年组(19.22±4.60)μv比(13.79±4.24)μv,P < 0.05或P < 0.01];在40mmHg CRD压力刺激下,与NMS组相比,MS组小鼠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在青年组和中年组中显著升高[青年组(35.56±3.32)μv比(24.11±3.29)μv,中年组(32.38±4.43)μv比(25.61±3.67)μv,P< 0.01];在60mmHg CRD压力刺激下,与NMS组相比,MS组小鼠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在青年组中显著升高[(47.16±4.24)μv比(36.96±4.63)μv,P < 0.01];与NMS组相比,MS组小鼠内脏痛阈阈值在青年组和中年组中显著降低[青年组(57.78±7.84)mmHg比(70.25±9.21)mmHg,中年组(59.79±9.07)mmHg比(70.00±6.32)mmHg,P< 0.05],表现出内脏痛觉高敏,随着小鼠年龄增加,内脏痛敏症状可缓解。在高架十字迷宫和旷场实验中,与NMS组相比,MS组小鼠在开臂次数百分比、开臂滞留时间百分比、中心区域停留时间和旷场总距离均显著减少[开臂次数百分比(34.84±5.78)%比(48.26±7.61)%,开臂滞留时间百分比(20.72±4.66)%比(31.39±4.80)%,中心区域停留时间(25.50±8.15)s比(38.81±5.07)s,旷场总距离(21.77±2.41)m比(30.42±5.41)m,P< 0.01],表现出显著的焦虑样行为改变;给予急性束缚应激后,与NMS+R组相比,MS+R组小鼠在开臂次数百分比、开臂滞留时间百分比、中心区域停留时间和旷场总距离均显著减少[开臂次数百分比(29.39±2.57)%比(38.65±5.04)%,开臂滞留时间百分比(15.53±4.80)%比(24.45±5.65)%,中心区域停留时间(20.33±4.98)s比(30.04±7.88)s,旷场总距离(18.57±1.68)m比(25.18±2.72)m,P< 0.05或P< 0.01],可进一步加重小鼠焦虑样行为;糖水偏好实验中,与NMS组相比,MS组小鼠糖水消耗百分比降低[(37.91±13.44)%比(55.64±21.41)%,P< 0.05],表现出显著的抑郁样行为。结论 新生期母婴分离能够引起小鼠成年后内脏痛觉高敏和焦虑抑郁样行为改变,内脏痛敏症状可随小鼠年龄增加而逐渐缓解,而对急性束缚应激的焦虑调节能力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内皮祖细胞(EPCs)经缓激肽预适应后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1)体外实验:分离培养人脐带血EPCs,分为EPCs组和缓激肽预适应EPCs组,比较两组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2)体内实验:取BALB/c nude雄性裸鼠32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单纯EPCs治疗组和缓激肽预适应EPCs治疗组,比较各组小鼠的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新生血管密度。结果:(1)缓激肽预适应EPCs组的细胞增殖能力(A490为0.342±0.050)显著高于EPCs组(0.285±0.060),Hoechst阳性细胞比[(31.39±2.28)%]显著低于EPCs组[(35.23±2.6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含量[(118.76±17.12)pg/mL]显著高于EPCs组[(102.38±15.27) 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缓激肽预适应EPCs治疗组小鼠的心肌梗死面积[(25.17±2.42)%]显著低于单纯EPCs治疗组[(32.94±3.64)%],而心肌微血管密度(54.82±4.79)/HPF(400×)明显高于单纯EPCs组(42.75±3.4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缓激肽预处理能明显促进EPCs增殖,降低细胞凋亡,缓激肽预适应EPCs移植能明显减少小鼠心肌梗死面积并促进心肌血管的新生。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分析食管胃交界部癌手术三种入路方式的围手术期差异,为临床制定手术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44例食管胃交界部癌手术切除病例的临床资料,以手术入路方式分为经腹组(A组)96例,经上腹右胸组(B组)36例,经左胸组(C组)12例。主要分析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上切缘距肿瘤上缘长度、淋巴结清扫程度和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手术时间:A组[(1969±533)min]<C组[(2050±731)min]<B组[(3092±659)min],上切缘距肿瘤上缘距离:A组[(319±049)cm]<B组[(460±061)cm]及C组[(447±068)cm],隆突淋巴结总数:A组(0个)<B组[(133±023)个]及C组[(100±00)个],隆突淋巴结转移程度:A组(0.0%)<B组(166%)及C组(167%),术后引流量:B组[(3641±2953)ml)]>C组[(1650±1410)ml]>A组[(1628±1192)ml],术后胸腔积液发生率:B组(222%)>A组(52%)及C组(83%),平均住院时间:B组[(241±39)d]>A组[(217±26)d]及C组[(227±3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肿瘤长度、淋巴结清扫总数、淋巴结转移程度、吻合方法、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术后呼吸肌支持时间、术后血浆白蛋白水平和术后乳糜胸或乳糜腹发生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虽然经上腹右胸联合手术增加了围手术期创伤及术后并发症,但与其他入路方式无实质性差异,而且能充分地进行清扫淋巴结,尤其是隆突部位以上的纵膈淋巴结,肿瘤学根治方面更适合于食管胃交界部肿瘤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CC950是否可缓解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方法 雄性SD大鼠27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MCT组和MCT+MCC950 3组,MCT+MCC950组于腹腔注射MCT第16天给予MCC950干预,每2 d 1次,共7次。至第31天,检测右心室收缩压、右心肥厚指数;观察肺细小动脉结构,计算血管中膜厚度百分比(media thickness,MT%),检测肺组织中NLRP3、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相关分子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CT组RVSP升高显著[(50.72±3.65)mmHg(1 mmHg=0.133 kPa) vs(24.29±1.28)mmHg,P=0.000],而MCT+MCC950组与MCT组相比显著降低[(34.19±1.94)mmHg vs(50.72±3.65)mmHg,P<0.01]。对照组右心肥厚指数为0.29±0.01,MCT组(0.61±0.04)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MCT+MCC950组与MCT组相比降低(0.48±0.03 vs 0.61±0.04,P<0.01)。与对照组比较,MCT组大鼠各级肺血管MT%均显著增高(P=0.000),MCT+MCC950组与MCT组相比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T组大鼠肺组织中NLRP3、IL-1β和相关分子的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均上调,而MCT+MCC950组肺组织中NLRP3、IL-1β和相关分子的表达量与MCT组相比均降低。结论 MCC950可能通过抑制NLRP3信号通路明显改善肺血管重塑,延缓肺动脉高压进程,具应用于肺动脉高压治疗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联合人工真皮/自体超薄皮片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7—2019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年龄18~70周岁难愈性创面患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人工真皮+自体超薄皮片)及观察组(富血小板血浆联合人工真皮+自体超薄皮片),每组12例。所有患者入院后积极术前准备,在全身状况稳定的情况下对难愈性创面进行彻底清创、止血,观察组行富血小板血浆联合人工真皮支架移植覆盖清创后的肌腱、骨骼外露创面,对照组仅行人工真皮支架移植。2周后行自体超薄皮片移植手术,术后定期换药直至创面愈合。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和创面愈合后1个月、3个月创面温哥华瘢痕评分(Vancouver scar scale,VSS)情况。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术后(11.50±0.58)d]相比对照组[术后(13.25±0.58)d]缩短(P<0.05)。创面愈合后1个月,观察组相比对照组VSS评分明显降低[(5.33±0.33)分vs.(7.75±0.48)分,P<0.01];创愈后3个月随访,观察组V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83±0.37)分vs.(4.58±0.29)分,P<0.01]。结论:富血小板血浆联合人工真皮/自体超薄皮片治疗难愈性创面能促进创面愈合、减少色素及瘢痕形成、提高创面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对小鼠皮肤ABCA12表达及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1、2、3组采用粘带剥脱法处理小鼠皮肤,1组外用无菌蒸馏水作为实验对照组, 2组外用L-NAME作为NO抑制组,3组外用SNAP作为NO促进组,0组不做处理作为基础对照组;分别采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小鼠皮肤ABCA12的表达,并同时检测处理后1h、3h、6h经表皮水分丢失量(TEWL)及NO产生量。结果 0、1、2、3组ABCA12的转录水平分别为1.00±0.05、6.25±0.45、30.38±3.11、3.03±0.26,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12、9.09±0.51、56.45±6.88、2.74±0.35,组间比较(P<0.01)。NO产生量为0组<2组<1组<3组(P<0.01)。各时间点TEWL均为0组<2组<1组<3组(P<0.01)。结论 外用NOS抑制剂上调小鼠皮肤ABCA12表达,促进皮肤屏障功能恢复;外用NO促进剂下调小鼠皮肤ABCA12表达,延迟皮肤屏障功能恢复; NO/NOS可能通过调控ABCA12表达,从而影响皮肤屏障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小鼠骨组织微结构的改变及可能机制。方法:20只4周龄C57雄性小鼠随机分成2组,标准饮食组(control,n=9)喂食标准饮食,高脂饮食组(HFD,n=11)喂食高脂食物诱导小鼠脂肪肝模型。12周实验结束后采集小鼠的血液、肝脏、股骨、胫骨样本。检测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浓度;肝脏组织经HE和油红O染色,测定肝脏的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含量;采用micro?CT高分辨率扫描模式对两组骨样本数据进行比较,数据包括:骨总体积(TV)、骨量(BV)、骨体积分数(BV/TV)、连接密度(Conn.D)、结构模型指数(SMI)、骨小梁数目(Tb.N)、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间距(Tb.Sp)、表观密度(Ap.Dens)、实质密度(Mat.Dens)及各向异性程度(DA),部分股骨HE染色测量骨髓脂肪含量。结果:高脂饮食组小鼠均成功建立脂肪肝模型;与标准饮食组比较,高脂饮食组小鼠的股骨具有低TV[(2.128 ± 0.591)mm3 vs.(3.570 ± 0.330)mm3,P < 0.001]、Tb.N[(1.769 ± 0.218)/mm vs.(2.284 ± 0.726)/mm,P=0.030]、SMI(2.950 ± 0.242 vs. 3.820 ± 0.729,P=0.004)以及较高的Tb.Sp[(0.595 ± 0.083)mm vs.(0.472 ± 0.116)mm,P=0.013];高脂饮食组胫骨TV[(1.127 ± 0.338)mm3 vs.(1.741 ± 0.683)mm3,P=0.017]和 SMI(2.431 ± 0.501 vs. 3.188 ± 0.465,P=0.003)也低于标准饮食组。骨髓组织形态分析后发现高脂饮食组小鼠骨髓中每mm2脂肪滴的数目(AD)显著高于标准饮食组(5.5 ± 2.2 vs. 2.6 ± 0.5,P=0.042),AD的多少与TV显著相关(股骨:r=-0.756,P=0.030;胫骨:r=-0.771,P=0.025)。结论:脂肪肝对小鼠的骨微结构有着不良影响,而骨髓的脂化可能是导致这一病理现象的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Lewis肺癌小鼠动物模型,观察中药蛇六谷主要成分—魔芋葡甘露聚糖(KGM)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建立Lewis肺癌小鼠动物模型后,随机分成:KGM高、中、低剂量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环磷酰胺组。建模第2天起,KGM高、中、低剂量按300mg/(kg.d)、200mg/(kg.d)、100mg/(kg.d)连续灌胃13天,生理盐水组以等剂量灌胃13天,环磷酰胺组按30mg/kg每周2次腹腔注射给药,共4次。第14天处死小鼠,取瘤体、脾脏称重并计算抑瘤率和脾脏指数,以MTS法检测脾脏中T淋巴细胞增殖活力,ELISA法检测脾细胞中IL-2的表达。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各组瘤重均降低,其中CTX组、KGM中、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9±0.5g)、(1.71±0.95g)、(1.54±0.83g)比(2.51±1.11g),P<0.05];KGM低、中、高剂量组瘤重高于CT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5±0.88g)、(1.71±0.95g)、(1.54±0.83g)比(0.69±0.5g),P<0.05]; 2.与对照组相比,CTX组脾脏指数降低[(2.73±1.19mg/g)比(4.61±0.69mg/g),P<0.01],KGM各剂量组脾脏指数升高,其中KGM中、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3±0.88mg/g)比(6.02±1.47mg/g)P<0.01];3.与对照组相比,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能力CTX组下降[(0.4055±0.2295)比(0.6125±0.0719),P<0.05],KGM各剂量组增强,其中KGM高剂量组最强[(0.8198±0.0251)比(0.6125±0.0719),P<0.05];与CTX组相比,KGM各剂量组的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能力均增强[(0.6338±0.1027)、(0.7±0.0966)、(0.8198±0.0251)比(0.4055±0.2295),P<0.05]。4.与对照组相比,CTX组IL-2下降[(434.43±44.64pg/mL)比(552.98±27.99pg/mL),P<0.01],KGM各剂量组上升[(664.69±30.46pg/mL)、(830.83±71.42pg/mL)、(1058.47±70.58pg/mL)比(552.98±27.99pg/mL),P<0.01],且KGM各剂量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KGM可抑制Lewis肺癌小鼠肿瘤的生长,并可提高Lewis肺癌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增殖,上调脾细胞中IL-2的表达,提高其免疫功能,从而发挥可能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1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做法;方法:主要在手术配合的六个方面,解决防感染、防栓塞等问题。结果: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获成功,结论:手术配合是护士责任心和基本功的全面体现,对提高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5.
刘复平 《中外医疗》2012,31(23):1-2
目的探讨研究喉癌主癌灶手术的安全切缘在临床上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3月已经确诊喉癌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镜下观察分析;B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肉眼观察分析,将结果进行临床特点分析比较。结果早期的喉癌患者和晚期的喉癌患者的阳性切缘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高于早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门上区[SG]2、3和5、10mm;跨声门型[TG]2、3mm和5、10mm的切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G、TG、IG的2mm和3mm,5mm和10mm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阳性切缘观察39个,镜下阳性切缘观察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原发不同部位、不同分期和不同范围选取适合的切线,就可以有效地减少阳性切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根据儿童急性腹痛的特点,诊断儿童腹痛应综合临床及相关检查提供的依据,做出准确诊断,给予适当治疗。方法:对临床328例腹痛患儿进行选择性辅助检查和分析。结果:小儿腹痛病因复杂,腹腔内疾病占64.63%,共17种病因;腹腔外疾病占35.37%,共6种病因。结论:仔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密切观察病情、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在儿童腹痛的诊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研究方法LiPA(Line Probe Assay)分析VacA等位基因的表达,了解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理的理解。方法从三个不同城市87位进行胃镜检查患者的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旋杆菌,提取DNA,用LiPA方法分析VacA等位基因。结果(1)87位患者以sic(88.5%)和m2a(63.2%)分布为主,未发现s1b和s2;(2)混合菌株感染率为41.4%,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其中上海的混合感染率最高(62.5%),与北京(41.0%)和南宁(20.8%)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北京、海、南京三个不同城市s1、m等位基因亚型分布率存在差异;(4)溃疡病和非溃疡病患者m1和m2的分布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多重菌株感染率较高,不同的m基因型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总结该院1999年-2001年间收治的十二指肠损伤7例临床经验。结果:合并其他腹部脏器损伤86%(6/7),单纯十二指肠损伤14%(1/7)。损伤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为多占71%(5/7),水平部和球部各占14%(1/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2/7)、病死率14%(1/7)。结论:掌握十二指肠损伤的特点,早诊断、早手术、术中认真探查,掌握好检查指征,选择合理恰当术式,加强术后管理,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显微手外科技术在各基层医院已得到广泛开展,所收治的此类患者在逐年增加.随机统计了近两年我院20份34指的病例,通过观察认为手术的成功与否不但取决于损伤的局部条件、术中的操作和术后的治疗,同时与术前、术后的护理也密不可分.对离断指及伤口的妥善处理,积极的术前准备和术后的精心护理,特别是术后对血运的密切观察,同时通过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该疾病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认识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从而使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