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异常和视力障碍是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改变有多种形式,以病灶多发、幕上幕下同时受累和双侧受累为特征。主要病因可能是栓塞和血栓形成。临床治疗困难,预后差。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有多种多样的临床及影像学改变,且治疗效果不好,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脊液催乳素水平在癫癎与非癫癎儿童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2例癫癎患儿(癫癎组)和33例患有惊厥但临床已排除癫癎(非癫癎组)及31例无惊厥患儿(对照组)的脑脊液催乳素水平。结果:癫癎组脑脊液催乳素水平明显高于非癫癎组与对照组(P<0.05);非癫癎组脑脊液催乳素水平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检测脑脊液催乳素水平可为癫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我国部分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患者临床特点及归类分析.方法: 分析诊断部分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患者及其相关家属的临床资料.通过门诊就诊、个人访视、电话等方式收集总结其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发病规律、脑电图、影像学资料以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选取的29例患者中,19例有家族史.临床表现为有热性惊厥史,均有部分性发作表现,以复杂部分性发作为主,全面性发作均为强直阵挛发作,1例同时有可疑失神发作,无肌阵挛,强直及失张力发作.16例患者行影像学检查有4例一侧海马萎缩.26例患者接受脑电图检查,16例有局限性癫痫样放电或慢波增多,9例有全面性异常放电,1例基本正常.治疗以卡马西平类效果欠佳,丙戊酸类、托吡酯效果好,对难治性患者,联合氯硝安定效果较好.结论: 部分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可能为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 )另一引申亚型,其发病机理可能与GEFS 相似,为离子通道病,其治疗不同于一般的部分性发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难治性癫痫患儿在接受生酮饮食期间受到感染时的护理。方法:对41例癫痫患儿进行生酮饮食治疗,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及有无感染症状,加强健康宣教及感染的护理。结果:治疗期间出现呼吸道感染5例,胃肠道感染4例,经过对症处理后感染控制,症状缓解。结论:控制生酮饮食患儿感染的护理,可减少不良反应,增强疗效,提高家属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高热惊厥(FC)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以减少癫癎和智力低下的及生.方法 回顾分析240例FC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特点、与发热的关系、惊厥的类型、基础疾病、治疗、惊厥发作次数及复发、家族史.结果 240例中首次发作年龄6个月~5岁占89.6%,其中1~3岁占65.1%,首次发作伴体温>38.5℃占80.2%,多为全身大发作,95.6%惊厥持续时间<10min.其基础疾病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主,预后大多良好,仅有少数转为癫癎.结论 FC多发生于6个月~5岁患儿,预后多良好,其防治在于控制惊厥,积极降温,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惊厥药物.  相似文献   

6.
张悦 《河北医学》2005,11(4):328-330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时异常脑电图(EEG)与以后癫痫的发作,与热性惊厥的再发及预防性治疗的关系。方法:对250例6个月至6岁患儿的热性惊厥后的脑电图。结果:首次EEG异常率为45%,EEG异常率与I级亲属的热性惊厥史关系,EEG异常与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局限性发作和热性惊厥持续时间>15min)的关系,随着发热再发次数的增多逐渐增高,再发3次以上的患儿中,其EEG异常率高达40%~60%,3岁以上热性惊厥儿童其EEG异常率明显增多,部分患儿多次EEG检查出现发作性棘尖波、棘(尖)慢综合波,其中10例随访3~5年,最后诊断为癫痫。结论:EEG异常率与I级亲属是否有热性惊厥史有关,与高热临床特征有关,热性惊厥再发与EEG异常,年龄有明显关系,EEG多次异常,发热可发展为癫痫,建议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央及颞叶儿童良性癫痫(BECCT)的临床特征及脑电图(EEG)特点.方法 对24例中央及颞叶儿童良性癫痫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组患儿年龄为3~12岁,90%病例癫痫发作与睡眠有关.以部分性运动为主要表现,少数可发展为强直-阵挛发作.结论 脑电图背景活动正常,中央及颞叶儿童癫痫是一种特殊癫痫综合征,预后良好,正确认识临床特征和脑电图特点是诊断和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对2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老年患者为主,病因及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心脏病等,临床常见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及运动障碍。影像学特征常为中脑或丘脑合并枕叶、颞叶、小脑等部位的梗死,尤以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本病预后不良。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早期全面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轻型胃肠炎伴惊厥(CwG)临床特点及随访预后。方法对2007年10月—2010年3月我科确诊的32例轻型胃肠炎伴惊厥患儿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和出院后≥1年的随访。结果 32例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最小7个月,最大29个月,发病季节以秋冬季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伴或不伴轻度脱水,伴无热惊厥。惊厥多发于病程1~5d,其中23例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9例为部分性发作泛化为全身性发作。惊厥持续时间<10min。其中7例一次病程中发作2次,发作间期EEG正常,脑影像学、血生化、脑脊液检查正常。惊厥发作易控制,出院后随访32例,随访≥1年,2例出现复发,复发间隔时间分别为3个月、4.5个月。32例本次惊厥发作前均无热性惊厥史,1例发作后随访到7个月时出现1次热性惊厥发作。全部病例无癫和热性惊厥家族史,精神运动发育正常。结论婴幼儿轻型胃肠炎可以伴有无热惊厥,易于控制,预后良好,不必进行抗癫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中线旁双侧丘脑梗死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茜  常凤鸣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1):72-73,94
目的 :探讨中线旁双侧丘脑梗死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 1 0例中线旁双侧丘脑梗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CT/MRI以及预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中线旁双侧丘脑梗死综合征主要临床特征为多数急性起病 ,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Korsakoff遗忘综合征 ,垂直性眼球运动障碍 ,预后差。结论 :中线旁双侧丘脑梗死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昏迷综合征 ,诊断主要依据 CT或 MRI,DSA检查对于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儿童枕叶癫痫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春祥  石劲松 《北京医学》2004,26(6):389-390
目的探讨儿童枕叶癫痫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确诊为枕叶癫痫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点.结果儿童枕叶癫痫的发作形式有:①视觉症状;②运动症状:偏转发作、继发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偏身抽搐;③复杂部分性发作伴自动症.脑电图特点:一侧或双侧枕叶或枕叶及周围脑叶出现痫性放电.结论儿童枕叶癫痫是一组较具特征表现的癫痫综合征.掌握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点,常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惊厥患儿的常见病因,为儿科急诊提供诊断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6月急诊就诊于河南省济源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的256例惊厥患儿临床资料。结果:256例惊厥患儿中伴发热203例(79.3%),其病因以感染所致热性惊厥为主,颅内感染6例(2.3%);不伴发热53例(20.7%),其病因复杂,以癫痫、代谢紊乱、中毒常见。结论:<3个月小婴儿以代谢紊乱、颅内出血多见;3个月~1岁婴儿惊厥病因以热性惊厥为主,同时要警惕颅内感染、癫痫、先天发育异常;1~6岁小儿惊厥病因仍以热性惊厥为主,但要注意癫痫、中毒、颅内感染;>6岁儿童惊厥病因以癫痫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以脓毒症样表现起病的感染后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总结6例以脓毒症样表现起病的感染后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6例患儿以头痛伴反复发热为主诉就诊,病程中有嗜睡或抽搐;应用过头孢菌素,甚至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由于脑脊液持续呈混合细胞反应,甚至曾应用抗结核药物;外周血白细胞(17.8~25.9)×109个/L,中性粒细胞78.3%~90.0%;脑脊液白细胞(100~>500)×106个/L,中性粒细胞40%~79%;血降钙素原(PCT)正常或0.25~0.50 ng/mL,病初头颅CT或MRI正常,入院后10~30 d复查头颅MRI提示皮层下白质和(或)深部白质脱髓鞘改变,部分累及基底节区;经单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均好转,临床症状消失,外周血象和脑脊液逐渐恢复正常,复查头颅MRI病灶消失或大部分吸收?结论:部分感染后脑脊髓炎,病初伴有脓毒症样表现,反复发热,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高,脑脊液呈混合细胞反应持续时间长,PCT基本正常,血及脑脊液培养阴性,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早期头颅影像学正常,病程中需注意及时复查影像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抗菌药物应用?  相似文献   

14.
Wang XF  Zhu X  Shen DL  Guan LF  Yan Y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7):3319-3323
目的了解5种新的癫痫综合征在癫痫人群中的分布及临床特征。方法用电脑查询和手工检索的方法,对近30年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癫痫中心就诊,并有完整病历记录的5300例患者进行新癫痫综合征的调查。结果本次研究实际完成调查数为4894例。其中111例有明确癫痫家族史,包括2例家族性颞叶癫痫,1例具不同病灶的家族性部分性癫痫和3例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叠加综合征,另有14例符合颞叶内侧癫痫和5例符合惊吓性癫痫的临床特征。没有发现偏侧惊厥稍瘫癫痫综合征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综合征的患者。结论国际抗癫痫联盟新提出的癫痫综合征在国内癫痫人群中也存在,了解这些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有助于更好的诊治此类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3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临床表现复杂,以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改变最常见,首发症状以眩晕和意识障碍多见。影像学特征以丘脑、小脑、中脑、枕叶、颞叶等梗死灶多见,双侧幕上幕下同时受累。MRA、CTA及DSA检查可明确血管病变情况,为进一步治疗及预后提供导向。结论:TOBS有复杂的临床及影像学改变,通过分析其特点,可为预防、治疗及预后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上海地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临床诊断病例的临床特征、胸部影像学动态变化和诊治体会。方法 对 2 0 0 3年 3~ 6月上海地区收治的 8例SARS患者的疾病病程、临床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上海地区SARS患者以输入性为主 ,8例患者中 4例年龄 >5 0岁。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伴咳嗽、呼吸加速和呼吸困难等。T细胞免疫亚群检测CD3、CD4和CD8下降。胸部影像学显示肺部病灶进行性扩大 ,以双侧片状阴影改变为主。 7例重症病例应用糖皮质激素和BiPAP面罩辅助机械通气 ,2例死亡。结论 上海地区SARS患者病情重 ,胸部影像学病灶出现早、变化快 ,重症病例有呼吸困难者需尽早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机械通气支持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吴学勤  沈茜 《浙江医学》2017,39(4):298-300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提高儿科医生对儿童PRES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4例PRES患儿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经过积极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内压、止惊等治疗,4例患儿症状完全缓解,随访影像学检查显示脑内异常信号明显吸收好转。结论PRES的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防止不可逆脑损伤的关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可短期内恢复正常,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儿童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2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病原、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2例儿童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EB病毒感染,CMV病毒感染2例,支原体感染5例,肺炎链球菌感染3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1例,微小病毒感染1例。经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给予免疫调节并加强支持治疗,死亡4例,好转10例,治愈6例,放弃治疗2例。结论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EB病毒感染多见,其次为支原体感染,及早积极治疗原发感染预后良好,病情轻者、细菌及支原体感染者不需要化疗,病死率低,EB病毒感染,病情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3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眩晕、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运动及感觉异常是最常见的症状及体症。影像学改变有多种形式,以枕叶、丘脑、脑干病灶为主。主要病因为栓塞及血栓形成。常见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高血脂、冠心病、心房纤颤等。临床治疗,除对脑梗死治疗外,应注意并发症的治疗,本病愈后较差,病死率高。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有多种多样的临床及影像学改变,且治疗效果不好,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0.
闻公灵  张保朝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4):62-63,120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分析7例RPL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该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方法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中的作用。结果本组患者的原发病为:高血压脑病1例,继发于妊娠子痫3例,肾功能衰竭2例,红斑狼疮1例。7例均为突然发病,表现为头痛伴呕吐、意识障碍及癫痫等,3例有视觉障碍,肢体运动功能均正常。实验室检查2例有肾功能不全。头颅CT或MRI检查7例均显示双侧顶枕叶白质为主的较大范围的异常,部分患者累及额叶,其中CT为低密度、MRI为长T1、长T2信号。经过积极的降压、脱水等治疗,患者症状及体征在短时间内即恢复良好,影像学复查也显示病变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是一种有特殊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及时就诊、及早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