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 我国居民精神障碍死亡相关流行病学分析较少,上海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居民健康信息化较为完善,能够为深层次分析居民更小分类的疾病特征和死亡原因提供数据支撑,且分析上海市女性精神障碍死亡情况及趋势有助于了解当地女性精神障碍疾病负担。 目的 分析2005—202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女性居民精神障碍死亡情况及其趋势。 方法 整理2005—2021年浦东新区全人口户籍居民死因监测资料,采用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减寿年数和减寿率等指标分析当地女性居民精神障碍死亡情况,并采用Joinpont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进行趋势分析。 结果 2005—202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女性精神障碍死亡1 165例,占同期总死亡人数的0.32%,粗死亡率为4.82/10万,标化死亡率为1.85/10万。上海市浦东新区女性精神障碍粗死亡率2005—2012年呈下降趋势(APC=-13.05%,P=0.002),2012—2021年呈上升趋势(APC=7.66%,P=0.012);标化死亡率2005—2012年呈下降趋势(APC=-16.79%,P<0.001),2005—2021年整体呈下降趋势(AAPC=-4.93%,P=0.009);减寿率2005—2012年呈下降趋势(APC=-13.79%,P<0.001),2012—2021年呈上升趋势(APC=6.93%,P=0.011)。2005—202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女性精神障碍死亡年龄为50.8~105.8岁,死亡年龄分布以≥80岁为主(79.48%),且≥80岁女性精神障碍死亡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AAPC=0.98%,P=0.027);70~79岁女性精神障碍死亡比例为16.57%,其死亡比例(AAPC=-5.13%,P=0.026)、粗死亡率(AAPC=-7.20%,P=0.003)和减寿率(AAPC=-6.89%,P=0.005)整体均呈下降趋势。 结论 2005—202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女性精神障碍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高龄(≥80岁)女性精神障碍死亡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高龄女性居民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值得当地重点关注,促进高龄女性精神健康有益于提高当地女性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既往研究工作基础上报道1974~2001年首钢地区心脑血管疾病变化趋势。方法采用MONICA方案登记首钢地区户口在册的所有居民心肌梗塞、脑卒中和猝死的发病及死亡率。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计算年平均增长率并判断年变化趋势。结果1974~2001年共28年来共登记人口181万人/年。监测结果显示首钢社区脑卒中标化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P〈0.001),急性心肌梗死标化发病率呈缓慢上升趋势(P=0.02)。按照年代划分,对比1990年之前与之后脑卒中和心肌梗塞发病率及死亡率变化情况发现,20世纪90年代之前脑卒中死亡率降低幅度显著高于之后的降低幅度(-65.0%VS-33.7%),脑卒中的发病率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呈下降趋势,而之后则呈上升趋势(-37.7%VS10.5%),心肌梗死发病率与死亡率在两个时期内的变化趋势均为20世纪90年代之前明显下降,而之后明显上升(发病率:-28.1%VS27.7%;死亡率:-39.7%VS9.0%)。结论首钢地区28年间心脑血管病监测结果所呈现的变化趋势可能与首钢地区长期高血压管理有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 脑卒中是在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流行病学资料目前依然缺乏。目的 了解2002—2017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特征与减寿情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户籍居民为研究对象,从浦东新区死因监测系统中提取死亡日期为2002—2017年死因为脑卒中死亡居民的资料进行分析。不同人群间粗死亡率比较采用Poisson分布资料Z检验,标化死亡率比较采用Mantel-Haenszel检验。脑卒中死亡率年均变化百分比(APC)采用Joinpoint 4.0.4计算。减寿指标包括潜在减寿年数(PYLL)、潜在减寿率(PYLLR)、平均减寿年数(AYLL)、标化潜在减寿年数(SPYLL)以及标化潜在减寿率(SPYLLR)。人口因素与非人口因素对于脑卒中死亡率变化的贡献采用率差别分解法进行评价。结果 2002—2017年浦东新区累计报告居民脑卒中死亡56 180例,年均粗死亡率为129.85/10万,标化死亡率为47.03/10万。2002—2017年脑卒中粗死亡率保持稳定(Z=1.362,P=0.195);标化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APC=-3.78%,Z=-14.950,P<0.001);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粗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APC=3.62%,Z=14.055,P<0.001),标化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APC=-0.74%,Z=4.639,P<0.001);出血性脑卒中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APC粗死亡率=-1.46%,Z粗死亡率=-5.739,P粗死亡率<0.001;APC标化死亡率=-5.43%,Z标化死亡率=-13.409,P标化死亡率<0.001)。男性居民脑卒中粗死亡率低于女性(Z=-5.465,P<0.001),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Z=-35.779,P<0.001)。儿童组、青年组、中年组、低龄老年人组、高龄老年人组年龄别死亡率分别为0.15/10万、2.52/10万、27.86/10万、248.02/10万、2 019.20/10万。年龄别死亡率趋势分析显示,2002—2017年青年组、中年组、低龄老年人组、高龄老年人组居民脑卒中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01)。脑卒中PYLL为87 302年,PYLLR为2.02‰,AYLL为1.55年/人。2017年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率高于2002年,其中人口因素影响死亡率升高,而非人口因素作用使死亡率下降。结论 2002—2017年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率保持稳定,导致了严重的疾病负担,人口老龄化因素发挥主要促进作用,应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廖佳  魏双翼  刘刚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32):4085-4090
背景 近年来我国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患病率逐年上升,患病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且已成为人群健康的主要威胁。 目的 分析2014—2020年深圳市30~69岁户籍居民主要慢性病过早死亡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订慢性病防控政策提供依据。 方法 2014—2020年深圳市户籍居民死亡资料及死因资料来源于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死因监测系统。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统计,4类主要慢性病包括恶性肿瘤(C00-C97)、糖尿病(E10-E14)、心脑血管疾病(I00-I99)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J30-J98)。计算4类主要慢性病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观察各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 2014—2020年,深圳市30~69岁户籍人口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APC=-2.70%,P>0.05;APC=-2.00%,P>0.05),4类慢性病合计死亡占总死亡人数比例(76.58%~82.63%)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C=1.20%,P<0.05)。其中,恶性肿瘤(APC分别为-1.90%、-0.90%,P均>0.05)、糖尿病(APC分别为3.80%、2.20%,P均>0.05)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APC分别为-1.30%、-0.60%,P均>0.05)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标化死亡率(34.22%~48.85%)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4.70%、-4.60%,P<0.05)。女性糖尿病(APC分别为-17.00%、-17.00%,P<0.05)、心脑血管疾病(APC分别为-7.10%、-6.10%,P<0.05)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2014—2020年深圳市30~69岁户籍人口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在10.17~12.45%波动,早死概率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脑血管疾病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APC=-5.10%,P<0.05)。女性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18.70%、-5.40%,P<0.05);男性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在12.78%~17.09%波动,女性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在6.59%~8.13%波动,男性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均高于女性早死概率。 结论 2014—2020年,深圳市户籍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女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及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男性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在12.78%~17.09%波动,女性早死概率在6.59%~8.13%波动,男性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均高于女性早死概率。  相似文献   

5.
背景 缺血性心脏病是全球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但目前浦东新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流行病学资料依然缺乏。目的 了解2002-2018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的死亡情况与减寿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3月,以浦东新区户籍居民作为本研究对象,从浦东新区居民死因数据库中筛选出死亡时间在2002-01-01至2018-12-31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病例进行分析。死因资料根据ICD-10进行编码及归类,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编码为I21,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编码为I25。以不同病种、性别居民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潜在减寿率(PYLLR)、平均减寿年数(AYLL)、标化潜在减寿年数(SPYLL)以及标化潜在减寿率(SPYLLR)为主要观察指标。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年均变化百分比(APC)进行分析,采用差别分解分析法评估人口老龄化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2002-2018年浦东新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01.32/10万,33.98/10万。2002-2018年浦东新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均逐年上升(APC粗死亡率=6.00%,Z粗死亡率=22.051,P<0.001;APC标化死亡率=1.33%,Z标化死亡率=4.755,P<0.001)。分病种分析:2002-2011年浦东新区居民急性心肌梗死粗死亡率逐年上升(APC=1.83%,Z=2.792,P=0.016),2012-2018年呈下降趋势(APC=-2.58%,Z=-2.744,P=0.018);2002-2018年急性心肌梗死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3.62%,Z=-12.457,P<0.001);2002-2018年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APC粗死亡率=6.96%,Z粗死亡率=22.052,P<0.001;APC标化死亡率=2.22%,Z标化死亡率=6.931,P<0.001)。2002-2018年浦东新区男性居民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低于女性(Z=-24.532,P<0.001),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Z=-20.197,P<0.001)。其中男性居民急性心肌梗死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Z粗死亡率=7.848,P<0.001;Z标化死亡率=-19.828,P<0.001);男性居民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低于女性(Z=-29.929,P<0.001),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Z=-13.184,P<0.001)。2002-2018年浦东新区男性与女性居民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均逐年上升(APC男性=5.76%,Z男性=19.997,P<0.001;APC女性=6.19%,Z女性=20.405,P<0.001),男性与女性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标化死亡率均逐年上升(APC男性=1.15%,Z男性=3.730,P=0.002;APC女性=1.35%,Z女性=4.535,P<0.001)。2002-2018年不同年龄段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其中15~59岁居民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逐年上升(APC=3.54%,Z=7.326,P<0.001),60~79岁居民粗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2.85%,Z=-9.099,P<0.001),80岁及以上居民粗死亡率逐年上升(APC=3.21%,Z=10.550,P<0.001)。2002-2018年浦东新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PYLL为37 649人年,PYLLR为0.81‰,AYLL为0.80年/人;男性居民缺血性心脏病的PYLL、PYLLR、AYLL、SPYLL、SPYLLR均大于女性,急性心肌梗死居民PYLL、PYLLR、SPYLL、SPYLLR小于慢性缺血性心脏病、AYLL大于慢性缺血性心脏病。2018年浦东新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高于2002年,人口老龄化因素与非人口老龄化因素均促进粗死亡率升高。性别分析显示,人口老龄化因素对于男性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上升的贡献值小于女性,非人口老龄化因素对于男性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上升的贡献值小于女性。病种分析显示,人口老龄化因素对于浦东新区居民急性心肌梗死粗死亡率上升发挥促进作用,非人口老龄化因素则发挥保护作用。人口老龄化因素与非人口老龄化因素对居民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死亡均发挥促进作用。结论 2002-2018年浦东新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逐年上升,导致了严重的寿命损失,人口老龄化因素与非人口老龄化因素均发挥促进作用,男性和15~59岁、80岁及以上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6.
背景 肝恶性肿瘤是全球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浦东新区居民肝恶性肿瘤死亡的流行病学资料依然缺乏。目的 了解2002-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特征与所导致的寿命损失,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浦东新区户籍人口为对象,以户籍居民死因数据库为基础,从中筛选出死亡日期在2002-2019年的肝癌死亡资料进行分析。居民死因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进行编码与归类,肝癌的编码范围为C22。分别计算浦东新区居民肝癌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潜在减寿率(PYLLR)、平均减寿年数(AYLL)、标化潜在减寿年数(SPYLL)以及标化潜在减寿率(SPYLLR),对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情况以及肝癌导致的寿命损失情况进行分析。肝恶性肿瘤死亡率与寿命损失的变化趋势采用年均变化百分比(APC)进行分析。结果 2002-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12 522例,年均粗死亡率为25.38/10万,标化死亡率为12.29/10万。2002-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粗死亡率:APC=-1.88%,Z=-12.468,P<0.001;标化死亡率:APC=-4.71%,Z=-10.601,P<0.001)。男性、女性居民肝癌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P<0.001)。2002-2019年15~59岁、60~79岁浦东新区居民肝癌粗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P<0.001),80岁以上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保持稳定(P=0.053)。2002-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PYLL为98 580年,PYLLR为2.00‰,AYLL为7.87年/人,SPYLL为61 767年,SPYLLR为1.25‰。2002-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PYLLR、SPYLLR、AYLL总体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01),除2002-2010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AYLL保持稳定(P=0.853)。男性居民肝癌死亡PYLL为81 126年,PYLLR为3.29‰,AYLL为9.20年/人,SPYLL为50 225年,SPYLLR为2.04‰。女性居民肝癌死亡PYLL为17 454年,PYLLR为0.71‰,AYLL为4.72年/人,SPYLL为10 942年,SPYLLR为0.44‰。浦东新区男性居民肝癌死亡PYLL、PYLLR、AYLL、SPYLL及SPYLLR均大于女性。结论 2002-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均逐年下降,但仍引起了严重的寿命损失,肝癌对于男性及80岁高龄老年人群的危害需进一步关注,需采取差异化的防控措施,对于男性人群以改善行为危险因素为重点,降低肝癌对该人群的危害;对于高龄肝癌患者,应注重临终关怀与支持治疗工作,改善该人群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7.
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糖尿病发病率的快速增长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目前糖尿病城乡分布的研究依然较少。 目的 了解2010—2020年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死亡率与早死概率现状的空间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区域内糖尿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2021年5月,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户籍居民死亡数据库为基础,从中筛选2010—2020年报告的糖尿病死亡资料进行分析。分别计算浦东新区各街道、镇居民糖尿病死亡的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及年变化百分比(APC)分析浦东新区糖尿病死亡现状与变化趋势,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绘制糖尿病死亡的空间分布图并分别开展趋势面分析与空间自相关分析。 结果 2010—2020年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粗死亡率为37.90/10万,标化死亡率为16.90/10万,早死概率为0.52%。2010—2020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早死概率呈上升趋势(APC粗死亡率=5.59%,Z=13.887,P=0.001;APC标化死亡率=2.06%,Z=4.547,P=0.001;APC早死概率=1.50%,Z=2.476,P=0.035)。趋势面分析结果显示,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由北向南逐步降低,早死概率在南北方向上呈中间高两端低的趋势,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早死概率的APC由北向南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在东西方向上,糖尿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与早死概率均呈两端高中间低的趋势,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早死概率APC呈中间高两端低的趋势。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与早死概率均呈空间正相关(P粗死亡率<0.001,P标化死亡率<0.001,P早死概率=0.003)。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的高-高聚集区域为浦东新区西部,均包含6个街道与1个镇且存在部分地理重叠;标化死亡率低-低聚集区为浦东新区中部的川沙新镇与宣桥镇;浦东新区西部包含3个街道及2个镇的区域为早死概率的高-高聚集区。 结论 2010—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死亡率处于较高水平并呈上升趋势,浦东新区西部城区居民糖尿病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较高,中部城郊结合地区居民糖尿病死亡率上升速度较快,应引起关注。 该文的微信推文内容及相关研究报告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相似文献   

8.
背景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显著上升且有明显地区差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环境与习惯发生巨大变化的城市郊区居民恶性肿瘤死因谱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目的 了解2010—2016年上海市某社区居民恶性肿瘤相关死亡流行病学特点及其趋势,为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6—11月,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六灶社区户籍人口为研究对象,死因资料来源于浦东新区2010—2016年户籍人口死亡数据库。死因分类根据2010年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统一编码,其中恶性肿瘤的ICD-10编码范围包括C00-97,以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PYLL率、平均减寿年数(AYLL)为主要分析指标。结果 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PC)=5.44%,Z=2.750,P=0.040〕;2010—2013年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13.00%,Z=4.380,P=0.048);2013—2016年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无明显变化(APC=-4.74%,Z=-1.740,P=0.224)。2010—2016年男性恶性肿瘤粗死亡率高于女性(u=5.60,P<0.001);男性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6.79%,Z=3.383,P=0.020),标化死亡率无明显变化(APC=1.57%,Z=0.572,P=0.591);女性恶性肿瘤粗死亡率无明显变化(APC=1.27%,Z=0.996,P=0.365),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7.54%,Z=2.843,P=0.036)。2010—2016年恶性肿瘤PYLL为2 865.20人年,PYLL率为11.72‰,AYLL为5.32年/人;PYLL呈现逐年上升趋势(APC=6.79%,Z=3.383,P=0.019),AYLL无明显变化趋势(APC=1.27%,Z=0.996,P=0.394)。结论 该社区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及PYLL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提示应加强针对的恶性肿瘤的防控措施,深入推进恶性肿瘤社区早发现工作。  相似文献   

9.
背景喉癌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仍缺乏针对我国居民2005—2016年喉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分析的研究。目的通过收集《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2005—2016年喉癌发病与死亡数据,描述和分析该时期我国居民喉癌发病与死亡变化趋势,为我国喉癌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Excel整理2005—2016年喉癌发病与死亡数据,计算每年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年龄别发病率和年龄别死亡率。标化率的计算根据2000年全国普查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计算。运用Joinpoint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我国喉癌发病与死亡随时间(年度)的变化趋势。结果2005—2016年我国居民喉癌标化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APC=-2.25%,P<0.05);城市的喉癌标化发病率整体高于农村,男性的标化发病率高于女性;40~岁年龄组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历年发病高峰集中出现在70~岁年龄组和75~岁年龄组。2005—2014年我国居民喉癌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PC=-1.67%,P<0.05),2014—2016年死亡率虽略微上升,但变化不明显(P>0.05),城市标化死亡率整体高于农村,男性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40~岁年龄组以后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2005—2016年我国喉癌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在性别、年龄和城乡之间表现出一定差异,因此应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制订喉癌防治策略,降低喉癌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背景 进入21世纪,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给社会及个人带来精神和经济双重负担。因此,做好恶性肿瘤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目的 对2013-2018年营口市城市户籍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情况进行分析描述,为营口市恶性肿瘤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居民死亡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系统中的人口死亡信息系统,从系统中导出2013-01-01至2018-12-31营口市城市户籍居民全部死亡数据,并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死因分类,整理出全部恶性肿瘤死亡数据。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潜在减寿年数(PYLL)、潜在减寿率(PYLLR)和平均减寿年数(AYLL)等指标。采用Excel 2007、DeathReg 2005、SPSS 17.0、Joinpoint 4.7.0.0分析营口市城市户籍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和造成的寿命损失,并建立GM灰色预测模型预测营口市2019-2021年恶性肿瘤粗死亡率。结果 2013-2018年营口市城市户籍居民因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共计5 638例,年均粗死亡率为210.89/10万,标化死亡率为162.47/10万。其中男性年均粗死亡率为263.78/10万,标化死亡率为209.76/10万;女性年均粗死亡率为159.71/10万,标化死亡率为120.23/10万。16~50岁粗死亡率出现明显上升趋势(APC=16.42%,P<0.01),50岁之后粗死亡率上升趋势有所减慢(APC=8.03%,P<0.01)。居民恶性肿瘤死因顺位前6位依次为肺癌、肝癌、结直肠和肛门癌、胃癌、食管癌和乳腺癌。2013-2018年,结直肠和肛门癌粗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APC=8.27%,P<0.01)。居民因主要恶性肿瘤死亡造成的PYLL和AYLL分别为21 948人年和10.79年。肺癌造成的PYLL最大(8 327人年),乳腺癌(1 773人年)对于女性寿命的影响仅次于肺癌(2 533人年)。GM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19年营口市城市户籍居民恶性肿瘤的粗死亡率为223.86/10万,2020年为227.63/10万,2021年为231.46/10万。结论 营口市城市户籍居民恶性肿瘤位列死因顺位的第2位。除女性乳腺癌外,其他主要恶性肿瘤的粗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肝癌和乳腺癌呈现年轻化趋势。预测2019-2021年营口市城市居民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且高于往年。可见,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营口市城市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应加强相关干预和管理。  相似文献   

11.
背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人群健康的主要威胁,早死概率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一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危害的评价指标。目的了解2002—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死亡率与早死概率情况,为制定进一步的干预措施实现"健康中国2030"下降目标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5月,将浦东新区户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从浦东新区户籍居民死因数据库中筛选死亡日期在2002-01-01至2020-12-31因4类主要慢性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与早死概率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死亡情况。利用年均变化百分比(APC)分析死亡率与早死概率的变化趋势。结果2002—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由526.82/10万上升至678.84/10万(APC=1.56%,Z=13.715,P<0.001),标化死亡率由404.05/10万下降至260.87/10万(APC=-2.09%,Z=-12.428,P<0.001),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由13.09%下降至8.45%(APC=-2.31%,Z=-15.847,P<0.001)。2002—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慢性呼吸系疾病早死概率分别由3.57%、8.36%、1.08%下降至2.38%、5.49%、0.24%(APC心脑血管疾病=-2.21%,Z=-9.739,P<0.001;APC恶性肿瘤=-2.24%,Z=-19.476,P<0.001;APC慢性呼吸系统疾病=-7.23%,Z=-13.326,P<0.001)。糖尿病早死概率保持稳定(Z=-0.395,P=0.698)。2002—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男性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均大于女性。根据2015—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年均增长率,2030年浦东新区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为6.67%。结论2002—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逐年上升,标化死亡率与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浦东新区已实现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2020年的下降目标,按照现有年均增长率,预计2030年浦东新区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与"健康中国2030"目标尚有差距,应进一步强化针对慢性病的防控工作。男性人群应作为重点关注人群,男性人群糖尿病过早死亡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2004-2019年中国肺癌死亡资料整理并分析其变化趋势,为肺癌防治策略与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整理汇总《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2004年至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肺癌死亡率数据,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对中国城乡居民肺癌标化死亡率的时间趋势进行分析;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及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结果 2004-2019年中国居民肺癌标化死亡率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标化死亡率逐年上升,城乡差距逐渐缩小。Joinpoint回归模型显示,城市男性肺癌标化死亡率在2004-2019年呈较高水平波动,无明显变化趋势(P>0.05);农村男性肺癌标化死亡率在2004-2019年平均每年上升2.0%(P=0.029),2008年为农村男性肺癌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的连接点;城市女性在2004-2009年逐年上升4.86%(P=0.008),2009-2019年逐年下降2.36%(P=0.001),2009年为城市女性肺癌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的连接点;农村女性肺癌标化死亡率在2004-2019年平均每年上升1.63%(P=0.003)。结论 2004-2019年...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人口结构逐步老龄化,而人口构成因素对恶性肿瘤死亡带来的影响及贡献情况尚不清楚。 目的 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中部社区2007—2020年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并总结其变化趋势。 方法 2021年1—12月,回顾性收集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社区2007—2020年户籍居民全死因监测系统库的死亡数据。人口构成资料由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安局提供。采用粗死亡率(CMR)、标化死亡率(SMR,以2010年中国标准人口为参照)、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当地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并采用死亡率差别分解法探究人口构成因素和非人口构成因素对CMR变化的贡献率。 结果 2007—2020年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社区合计报告恶性肿瘤死亡2 446例,占同期全社区总死亡人数(8 589例)的28.48%,CMR为268.56/10万,SMR为71.46/10万;其中肺癌CMR为69.61/10万,SMR为33.12/10万;结直肠癌CMR为33.05/10万,SMR为15.46/10万;胃癌CMR为31.84/10万,SMR为15.29/10万。2007—2020年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社区男性、女性、全人口恶性肿瘤CMR保持稳定(Z值分别为1.82、-0.54、0.87,P>0.05)。2007—2020年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社区男性CMR、SMR高于女性(u=6.69,P<0.001;Z=-13.22,P<0.001);男性恶性肿瘤SMR呈下降趋势(AAPC=-1.80%,Z=-2.19,P<0.05),女性恶性肿瘤SMR保持稳定(Z=-1.63,P>0.05),全人口恶性肿瘤SMR呈逐年下降趋势(AAPC=-1.73%,Z=-3.09,P=0.010)。2007—2020年在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社区65~79岁居民CMR呈逐年下降趋势(AAPC=-4.17%,Z=-1.80,P<0.01)。2007—2013年与2014—2020年恶性肿瘤CMR差别为3.80/10万,人口构成因素和非人口构成因素对死亡率增加值的贡献分别为28.97/10万和-25.17/10万,贡献率分别为53.51%和46.49%。 结论 2007—2020年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社区男性和全人口恶性肿瘤SMR已出现下降趋势,65~79岁居民CMR呈逐年下降趋势,人口结构因素(老龄化)是恶性肿瘤CMR未见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09—2019年常州市武进区30~69岁居民4类慢性病死亡特征,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早死概率下降目标提供依据。方法:计算30~69岁居民4类慢性病的死亡率和过早死亡率,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描述变化趋势,使用差别分解分析法分析人口和非人口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结果:30~69岁居民主要慢性病的粗死亡率以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PC)-2.01%(P<0.001)的速度下降,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标化死亡率分别以APC -3.62%(P<0.001)、-3.80%(P<0.001)、-6.61%(P=0.004)的速度下降,而糖尿病的标化死亡率则逐年上升(APC 4.19%,P=0.022)。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由12.32%下降到8.91%,但糖尿病的早死概率却略有上升趋势。非人口因素导致的粗死亡率下降作用明显超过人口老化因素产生的上升作用,而对于男性糖尿病的粗死亡率,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均促进其上升。结论:常州市武进区30~69岁居民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主要慢性病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糖尿病的防控任务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重庆市脑卒中死亡率、早死亡概率、潜在寿命损失及分布情况,为开展脑卒中防治提供建议。方法:2016年居民死亡个案数据(死亡日期为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全部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10,ICD-10)对脑卒中(I60-I64)死亡个案进行编码,数据经SPSS 19.0统计分析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构成比、早死亡概率、潜在寿命损失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2016年重庆市脑卒中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17.35/105与63.19/105,脑卒中死亡占总死亡的16.04%。男性脑卒中死亡率(130.74/105)与标化死亡率(75.72/105)均高于女性(103.50/105与50.51/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21.710,P=0.000; χ2=27.346,P=0.000)。农村脑卒中死亡率(137.95/105)与标化死亡率(73.44/105)均高于城市(63.54/105与35.27/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3.078,P=0.000; χ2=37.190,P=0.000)。50岁前脑卒中死亡率均低于50/105,5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上升,85岁年龄组达到高峰。2016年脑卒中早死亡概率为2.88%,男性脑卒中早死亡概率(3.74%)高于女性(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6.999,P=0.000)。农村脑卒中早死亡概率(3.33%)高于城市(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91.043,P=0.000)。脑卒中平均潜在寿命损失年(average years of life loss,AYLL)为10.87人年。结论:重庆市脑卒中死亡率与早死亡概率高,农村居民与男性是重点人群,应加强脑卒中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6.
丁贤彬  焦艳  毛德强  陈莉玲  许杰  唐文革 《重庆医学》2021,50(1):133-137,141
目的 了解重庆市脑出血发病及死亡趋势变化,为开展脑出血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2012-2018年重庆市脑出血(ICD-10:I61~I62)个案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心脑血管事件登记报告系统,采用SPSS 25.0统计分析发病率、标化发病率、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构成比.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人群脑出血发病率与死亡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率的趋势变化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析.结果 脑出血发病率与标化发病率2012年分别为70.87/10万、59.04/10万,2018年分别为78.15/10万、60.44/10万.脑出血发病率与标化发病率分别以年均4.39%与3.67%的比例上升,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出血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郊县居民脑出血发病率高于主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出血死亡率由2012年的58.78/10万上升至2018年的69.84/10万,年均增长率为3.77%,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P=0.007),脑出血标化死亡率2012年与2018年分别为47.31/10万与48.28/10万,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P=0.563).脑出血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郊县居民脑出血死亡率高于主城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主城居民脑出血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分别以年均6.85%与7.41%下降,变化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郊县居民脑出血死亡率以年均1.90%上升,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P=0.020).结论 重庆市脑出血发病率、死亡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脑出血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男性与郊县居民是脑出血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南通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现状及变化趋势。方法:通过2003~2005年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南通地区海门市、启东市结果与前2次死因回顾调查结果比较,分析南通市恶性肿瘤死亡的变化趋势。结果:2003~2005年南通市居民恶性肿瘤粗死亡率230.77/10万,与前2次死因回顾调查相比呈上升趋势;标化死亡率为109.43/10万,与前2次死因回顾调查相比呈下降趋势。男性粗死亡率为319.94/10万,女性粗死亡率为149.54/10万,男性粗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2003~2005年与1990~1992年相比,标化死亡率上升趋势最明显的是肺癌,其次是白血病、乳腺癌、鼻咽癌,而宫颈癌、胃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膀胱癌则呈下降趋势。肺癌在3次死因回顾调查中,无论是粗死亡率还是标化死亡率,上升幅度最大,均居于首位。标化死亡率上升幅度1973~1990年大于1990~2003年,死亡率儿童青少年组和70岁以上老年组上升明显,青壮年组和中年组呈下降趋势。结论:在进行恶性肿瘤防治同时,必须加强对肺癌、白血病、乳腺癌的防治工作,尤其必须加强肺癌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2007-2012年平罗县居民意外伤害死亡原因和死亡率变化趋势.方法 资料来源于平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7-2012年死亡原因年报表,将死因按照ICD-10编码,计算6年间意外伤害的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和死因顺位.结果 2007-2012年平罗县居民意外伤害平均死亡率为76.42/10万,标化死亡率为78.45/10万.男性死亡率是女性的3.7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19,P<0.005).居民意外死亡顺位为交通事故、意外中毒、自杀、跌落、溺水、被害、火灾,占全部意外死亡人数的86.88%.结论 6年间意外死亡始终居平罗县居民死因的第3位,男性意外死亡率高于女性.提示居民意外伤害死因中,驾驶人员交通事故、中青年人和老年人自杀、青少年溺水等原因引起高度关注,以加强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上海市闵行区居民1996—2015年的死因变化情况,分析死亡原因和死亡率的变化和趋势。方法  分别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等指标。应用转折点(Joinpoint)回归对死亡数据进行时间趋势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转折点的显著性检验采用置换检验,转折点的确定基于P<0.05。结果  2015年闵行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07%,较1996年上升了73.89%。近20年来,闵行区粗死亡率总体呈缓慢的上升趋势,年率变化(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为0.62% (P<0.05),标化死亡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APC=-3.73%,P<0.05)。2015年闵行区户籍全人群、男性和女性的前五位死因均为循环系病,肿瘤,呼吸系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简称“代谢病”)和损伤中毒。循环系病、肿瘤、呼吸系病、损伤中毒的标化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3.16%、-1.86%、-8.03%、-4.96%,P<0.05);内营代病的标化死亡率在1996—2001年大幅度上升(APC为16.58%,P<0.05),2001—2015年趋于平稳。结论  上海市闵行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进一步加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损伤中毒是目前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国喉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趋势及年龄、时期、队列对喉癌发病和死亡风险的影响,预测中国未来20年喉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方法:收集1990—2019年中国喉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数据以及年龄标化发病率(ASIR)、年龄标化死亡率(ASMR)。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1990—2019年中国喉癌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使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影响中国喉癌原始发病和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使用R软件BAPC包预测中国未来20年喉癌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年龄标化死亡率。结果:1990—2019年中国居民喉癌ASIR整体呈上升趋势(AAPC=0.99,P<0.05),男性ASIR呈上升趋势(AAPC=1.30,P<0.05),女性ASIR呈下降趋势(AAPC=-0.50,P<0.05);中国居民喉癌ASMR整体呈下降趋势(AAPC=-1.11,P<0.05);喉癌发病和死亡风险总体上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随时期推移,男性和女性喉癌发病风险增大(RR=1.71、1.29),男性喉癌死亡风险增加,出生越晚的人群喉癌发病和死亡风险越低;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