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神经干细胞移植在恢复损伤脊髓传导功能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在恢复损伤脊髓传导功能中的作用。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损伤组(B组)和移植组(C组),每组10只;将培养的大鼠NSCs悬液注入C组损伤脊髓处,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和HRP逆行示踪技术观察大鼠脊髓传导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①脊髓损伤后,B组的CSEP波消失,术后2月C组的波形有所恢复,但潜伏期延长;②A组脊髓前角可见互许多HRP标记阳性神经元,B组未见阳性神经元,C组可见有阳性神经元,但数目较A组少。结论:NSCs脊髓内移植能促进损伤脊髓传导功能的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NOV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损伤大鼠脊髓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损伤组(B组)、NSCs组(C组)和NOV/NSCs组(D组),每组10只;将NSCs悬液注入C组切断脊髓处,D组注入等量的NOV基因修饰NSCs悬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术后2个月,采用BBB评分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观察大鼠脊髓功能的恢复程度。结果:①术后2月BBB评分B、C、D组大鼠有所恢复,但都未达到正常水平;C组和D组的大鼠恢复较好,评分较高,与B组有显著性差异;其中D组比C组恢复要好。②脊髓损伤后,各组的CSEP波均消失,术后2月除B组外C组和D组的波形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潜伏期延长,其中C组比D组更长,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NOV基因修饰NSCs脊髓内移植比单纯NSCs移植能较好地促进损伤脊髓运动和传导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方法将大鼠MSCs移植到大鼠脊髓损伤处,移植后评估大鼠行为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BrdU标记的MSCs在脊髓损伤处存活情况,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观察脊髓损伤处神经通路的重构建,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测定脊髓损伤处神经通路传导功能的恢复。结果术后移植组评分均高于损伤组,移植组大鼠脊髓损伤区远端检测到BrdU阳性细胞,脊髓损伤近侧端检测到HRP阳性细胞,CSEP波形恢复但波幅减低,潜伏时延长。结论MSCs可在损伤区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在损伤局部形成神经元通路,使损伤脊髓的远端和近端建立联系,神经纤维传导功能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4.
陈珊珊  郭小兵  金华 《广东医学》2014,(16):2517-2521
目的:探讨肾下腹主动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 )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24只成年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仅行手术操作,不阻断动脉;对照组阻断肾下腹主动脉120 min,恢复脊髓再灌注5 min后,经股动脉置管推注1 mL培养基(10%FBS);移植组恢复再灌注5 min后置管推注1 mL BMSCs悬液(1×106· mL-1)。术后1、7、14 d对大鼠进行BBB评分;术后14 d行运动诱发电位(MEP)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测定;采用免疫组化观察大鼠L2节段NeurN、PKC-γ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和移植组大鼠BBB评分于术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移植组术后7、14 d BBB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和移植组MEP、CSEP 潜伏期延长(P<0.01),波幅减小(P<0.01);对照组改变更显著(P<0.01)。对照组和移植组均可见神经元坏死,移植组L2节段Ⅷ、Ⅸ板层内正常神经元数、背角内PKC-γ和cGRP阳性颗粒均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肾下腹主动脉移植BMSCs能减轻其缺血节段脊髓的神经元坏死,促进其上下行神经纤维的再生,进而改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后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孔令胜  苗建美  靳峰  郭强  张浩 《重庆医学》2012,41(27):2793-2795,2798,2788
目的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转导的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红核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电控SCI打击装置制作大鼠SCI模型。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SCI组、NSCs组、基因修饰移植组(HIF-NSC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法标记处于对数生长期的NSCs,SCI后即刻进行NSCs及HIF-1α基因转导的NSCs移植。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的存活、迁移情况以及HIF-1α的表达,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技术标记红核神经元,用四甲基联苯胺(TMB)呈色反应显示红核脊髓束神经元的存活情况,采用斜板试验(改良Rivlin法)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NSCs组与HIF-NSC组在损伤脊髓区域均可检测到BrdU标记的阳性NSCs;HIF-NSC组中HIF-1α免疫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OD)值比其他各组各时间点均高(P<0.01),且表达高峰延迟至移植后14d;中脑HRP标记红核神经元数目明显多于NSCs组、SCI组(P<0.01);移植后第7、14、28天,HIF-NSC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比NSCs组、SCI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HIF-1α基因体外转导的胚鼠NSCs移植到SCI区域后可以存活、迁移,且能明显的上调HIF-1α的表达、减轻红核神经元的逆行性损伤,从而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不同的移植方法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及疗效差异。方法 Wistar成年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①正常组;②损伤组;③静脉移植组;④损伤局部移植组。术后2个月采用免疫组化观察横断脊髓局部NSCs分布及分化情况,采用BBB评分、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评价大鼠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各种移植方法在损伤脊髓节段上下均可检测到B rdu标记细胞,但是不同移植方法B rdu标记的移植细胞数不同;BBB评分C、D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大鼠CSEP在术前和A组术后的潜伏期正常;脊髓损伤1 d后,B组、C组和D组的CSEP消失,术后2个月B组的波形仍无,C组和D组的波形恢复,但潜伏期延长,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干细胞静脉移植和脊髓损伤局部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的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两种方法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s)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横断性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0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建立大鼠T10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SCs组、EPO组和NSCs+EPO组,每组10只。术后8周采用NF-2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对各组大鼠损伤区脊髓神经纤维再生情况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BBB评分评估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组织形态学观察,对照组大鼠横断处脊髓组织残端萎缩,脊髓白质和灰质间可见大量空洞形成,未见有明显的神经纤维再生;NSCs+EPO组大鼠横断处脊髓组织残端轻度萎缩,横断区可见大量呈杂乱、无序生长的神经纤维,可见有连续性神经纤维通过脊髓横断区,脊髓白质和灰质间可见少量空洞形成。NSCs+EPO组大鼠中,FITC共轭抗神经丝蛋白抗体NF-200标记的再生神经纤维在横断区头侧大量再生,呈无序状生长,并通过损伤区到达尾侧;NSCs组大鼠可见少量神经纤维再生,未通过损伤区到达尾侧。NSCs+EPO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术后7 d内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NSCs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术后7 d内均高于对照组和EPO组(P<0.05)。结论:NSCs移植联合腹腔注射EPO可有效促进大鼠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轴突的存活和再生。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嗅黏膜神经干细胞(OM NSCs)共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别提取培养并鉴定大鼠BMSCs和OM NSCs。将60只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仅做椎板切除,不损伤脊髓),对照组(在脊髓损伤区域注射5 μL生理盐水),BMSCs移植组(在脊髓损伤区域注射5 μL 5×104个细胞BMSCs单细胞悬液),OM NSCs移植组(在脊髓损伤区域注射5 μL 5×104个细胞 OM NSCs单细胞悬液,BMSCs和OM NSCs共移植组(在脊髓损伤区域注射5μL 1〖DK〗∶1 5×104个细胞BMSCs和OM NSCs细胞混悬液)。细胞移植后第1、3、7、14、21、28天分别对大鼠进行BBB评分,28天后处死大鼠,分离脊髓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迁移情况。结果 造模后,大鼠双后肢瘫痪,BBB评分0分。细胞移植后14天起,与对照组相比,干细胞移植组运动功能有显著改善,BBB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MSCs移植组和OM NSCs移植组相比,移植后21、28天,共移植组BBB评分显著增加(P<005)。免疫荧光观察结果表明,脊髓损伤28天后,损伤区脊髓内可见空泡形成,两种干细胞聚集在空泡周围,BMSCs在损伤区分布较为集中,而OM NSCs相对散在分布,细胞较为伸展。结论 干细胞移植可以一定程度上恢复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BMSCs和OM NSCs两种干细胞共移植效果优于单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9.
CNTF对大鼠脊髓损伤后逆行性红核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脊髓损伤后逆行性红核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和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NS)组和CNTF组,用Allen改良法撞击致SD大鼠脊髓T10损伤,经蛛网膜下腔留置导管注射NS和CNTF;术后每周进行一次BBB评分和斜板试验的行为学评分;6周时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技术标记红核神经元,取红部位脑组织作冰冻切片,应用四甲基联苯胺(TMB)呈色反应显示脊髓损伤后红核神经元存活率,并进行图像数据的分析。结果:(1)CNTF组行为功能高于NS组;(2)CNTF组HRP标记红核神经元数目多于对照组。结论:CNTF可减轻脊髓损伤后的逆行性损伤,而对上行运行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从而对肢体功能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与嗅鞘细胞(OECs)移植对脊髓全横断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SD大鼠行T11脊髓全横断术后,随机分为NSCs移植组、OECs移植组、联合移植组和对照组.术后将取自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胚胎小鼠海马和新生小鼠嗅球的、经培养鉴定后的NSCs和OECs,以明胶海绵做载体分别或联合移植到各移植组动物脊髓损伤处,对照组不移植细胞,用BBB评分法评价1~8周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程度.8周后移植各组动物行左心室主动脉内4%多聚甲醛灌注,取横断处上下各约1mL脊髓,连续冰冻切片(片厚20tam),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切片中有无绿色荧光细胞,确定NSCs及OECs的存活情况.结果NSCs及OECs细胞在移植脊髓损伤后能存活,并向周围迁移;术后3和4周末,NSCs组、OECs组和联合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且3周时,联合移植组和OECs组比NSCs组后肢运动功能变化显著(P〈0.05);而联合移植组和OECs组比较后肢运动功能未见显著差别(P〉0.05).绪论NSCs、OECs和联合移植在早期均可促进脊髓全横断大鼠运动功能恢复;OECs组、联合移植组效果均优于NSCs组;联合移植对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在早期没有显现最佳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90只成年SD大鼠按改良Allen′s打击方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假移植组和移植组,每组30只。于脊髓损伤后1周经尾静脉移植Brdu标记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3组大鼠分别于损伤后第1 d、3 d、1周及移植后1 d、3 d、1周、2周、4周采用BBB评分法对行为学进行评价。并于移植后1 d、3 d、1周、2周、4周分批处死,切片观察Brdu标记的细胞能否迁移到损伤区。结果:脊髓损伤后第1 d,3组实验动物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皆为0分;细胞移植1周后移植组动物BBB评分为5.6±0.6,对照组和假移植组动物BBB评分分别为5.3±0.4和5.2±0.6;细胞移植2周后移植组、假移植组和对照组BBB评分分别为11.3±0.9、6.4±0.5和6.5±0.8;4周后3组实验动物评分分别为13.4±0.9、8.3±0.6和8.5±0.7;在损伤部位出现了Brdu标记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结论:经静脉移植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迁移到损伤区并对脊髓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宗兆文  张连阳  沈岳  郭庆山  任永川  冉新泽  史春梦  程天民 《重庆医学》2011,40(29):2913-2914,2917,2908
目的 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修饰的真皮多能干细胞(dMSCs)移植后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方法 将72只大鼠采用改良Allen 重物打击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将其随机均分为A组[接受BDNF腺病毒表达载体(Adv-BDNF)感染的dMSCs移植]、B组(接受未感染Adv-BDNF的dMSCs移植)、C组(...  相似文献   

13.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spinal cord injury consistsOf P~ and seconds damages. Most of the pridamages result fIDm exogenous factors such as mechanicalimpact and foe intensity of secontw daxnages is influenced by many internal factors such as ederna, ischenda,inchhed level of neurobosndtters and intheellular calci.urn ions, Presence Of free I'adicals and nixon oalde(NO), etc. Pwhctilarly, excitatory piano acids are considen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eCondary autodestrUction of th…  相似文献   

14.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GDNF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36只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3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每组6只动物.移植或手术后24,72 h和7 d,用RT-PCR方法对GDNF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移植组GDNF mRNA 24,72 h和7 d时都明显高于单纯损伤组(P<0.05).结论:BMSCs移植可使损伤脊髓表达GDNF增强.  相似文献   

15.
骨髓基质干细胞不同移植方式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进领  杨晓华  李明  王廷华 《昆明医学院学报》2006,27(6):30-33,42,T0005
目的探讨MSCs不同的移植方法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90只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移植组和腹腔移植组(每组再分为1、3、7、14、21d组),.在脊髓损伤后2d,经腹腔及静脉移植带绿色荧光的MSCs,,大鼠于移植后1、3、7、14、21d分批处死.连续冰冻切片观察细胞是否能够通过觑脑屏障并迁移到损伤部位,同时用体视学方法观察MSCs在脊髓损伤与非损伤部位的密度,用BBB评分法和爬网格法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结果静脉移植后第1天,在损伤部位仅有少量的MSCs,而腹腔移植组未见MSCs。第3天有少量的MSCs.腹腔移植组与静脉移植相比7,14d有显著差异(P〈0.05).21d后两种移植方法在损伤部位的细胞无差异(P〉0.05).BBB评分,移植后7d无差异,14d后有明显差异(P〈0.05).脊髓损伤处的细胞密度明显多于非损伤部位(P〈0.05).结论MSCs经静脉和腹腔移植均能透过血脑屏障迁移到脊髓损伤部位并对脊髓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静脉移植优于腹腔移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囊化异种嗅球组织移植联合L-NAME对脊髓继发性损伤的治疗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微囊化兔嗅球组织移植组、微囊化异种嗅球组织移植联合L-NAME治疗组,损伤组又设1、3、7、14、28d 5个时相点,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脊髓伊文氏蓝含量,干湿重法测定脊髓组织含水量;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MP-9的表达;神经功能评分法(BBB法)评价大鼠术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脊髓损伤后脊髓伊文氏蓝含量增加、脊髓血管源性水肿、MMP-9表达上调,大鼠的运动功能缺失,经微囊化异种嗅球组织移植联合L-NAME治疗后血脊髓屏障通透性降低、水肿明显减轻、MMP-9表达下调,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结论微囊化异种嗅球组织移植对脊髓继发性损伤有较好的疗效,联合应用嗅球组织细胞和L-NAME在脊髓损伤修复治疗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营养因子(NTF)基因修饰嗅鞘细胞(OECs)移植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方法SD大鼠制备成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损伤对照组(A组)、OECs移植组(B组)和OECs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后移植组(C组)。治疗后2、4、6周,每组动物分别进行联合行为评分(GBS)、运动诱发电位(MEP)、感觉诱发电位(SEP)检查、双下肢功能测定(爬坡试验),评价脊髓损伤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时间的延长,B组GBS、MEP、SEP及下肢功能明显改善。与其它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NTF基因修饰后移植在脊髓损伤区,能促进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人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电针刺激治疗脊髓损伤过程中对于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所有大鼠均为脊髓横断损伤。脊髓损伤(SCI)组,干细胞移植(UCBSC)组,干细胞移植+电针刺激(UCBSC+EA)组,每组均为12只。UCBSC、UCBSC+EA组在损伤处注射脐血干细胞,SCI组以等量PBS缓冲液代替,UCBSC+EA组每天固定时间取损伤处上、下部位的"大椎""命门"进行电针刺激。各组均在损伤后的7天、14天和28天于损伤处取材,观察神经元细胞的形态、数量及IGF-1表达。结果常规HE组织学检查发现横断处灰质内神经元细胞变性、减少,并伴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细胞体肥大。免疫组化显示,损伤后IGF-1表达均上调,UCBSC、UCBSC+EA两组表达进一步上调,IGF-1的表达在前14天显著上调,14天后表达放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单纯的人脐带血移植(UCBSC)相比较,UCBSC+EA更能促进IGF-1的表达,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电泳结果显示UCBSC+EA组,IGF-1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UCBSC+EA在大鼠脊髓损伤处可更有效分泌神经营养因子IGF-1,弥补脊髓损伤后维持神经元细胞生存所匮乏的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元细胞存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旨在探讨微囊化异种嗅球组织移植联合β-七叶皂甙钠对脊髓继发性损伤的治疗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损伤对照组、微囊化兔嗅球组织移植组、微囊化兔嗅球组织移植联合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损伤组又设1、37、1、42、8d 5个时相点,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脊髓伊文氏蓝含量,干湿重法测定脊髓组织含水量;同时电镜观察血脊髓屏障的变化;神经功能评分法(BBB法)评价大鼠术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脊髓损伤后脊髓伊文氏蓝含量增加、脊髓血管源性水肿,大鼠的运动功能缺失,经微囊化异种嗅球组织移植联合β-七叶皂甙钠治疗后血脊髓屏障通透性降低、水肿明显减轻,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结论微囊化异种嗅球组织移植对脊髓继发性损伤有较好的疗效,联合应用嗅球组织细胞和β-七叶皂甙钠在脊髓损伤修复治疗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永生化的BMSCs移植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nervegrowthfactor,BDNF)基因修饰后永生化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emcells,BMSCs)移植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方法SD大鼠制备成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损伤对照组(A组)、BMSCs移植组(B组)和NGF、BDNF基因修饰后永生化的BMSCs移植组(C组)。治疗后2、4、6周,每组动物分别进行联合行为评分(GBS)、运动诱发电位(MEP)、感觉诱发电位(SEP)检查、双下肢功能测定(爬坡试验),评价脊髓损伤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时间的延长,B组GBS、MEP、SEP及下肢功能明显改善,与其它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NGF、BDNF基因修饰后永生化的BMSCs移植能恢复损伤脊髓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