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镜联合双频激光碎石取石治疗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7年9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其中31例(A组)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镜取石术(PTCSL)联合双频激光碎石取石治疗,另29例(B组)接受开腹手术治疗。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皮质醇(COR)和肾上腺素(EP)水平。结果 A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9.7±10.1)min、(30.3±3.6)h、(2.3±0.3)d和(6.9±1.1)d,显著短于B组【分别为(101.9±12.2)min、(34.7±4.1)h、(2.7±0.4)d和(11.8±1.6)d,P<0.05】,术中出血量为(40.2±8.8)ml,显著少于B组[(97.4±10.6)ml,P<0.05];在术后7 d,A组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COR和EP水平分别为(9.7±1.0)×109/L、(67.8±5.9)%、(310.1±30.7)mmol/L和(210.7±22.8)pg/mL,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11.8±1.3)×109/L、(76.4±7.1)%、(385.5±34.4)mmol/L和(247.3±23.1),P<0.05】;A组血清ALT、AST、ALP和TBIL水平分别为(39.7±3.7)U/L、(39.9±4.1)U/L、(80.1±8.5)和(19.4±1.8)μmol/L,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45.6±5.1)U/L、(45.5±5.1)U/L、(85.9±6.8)和(23.0±3.4),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7%,显著低于B组的41.4%(P<0.05);A组结石残余率为6.5%(2/31),显著低于B组的31.0%(9/29,P<0.05)。结论 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采取在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镜联合双频激光碎石取石治疗复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可减轻手术损伤,加快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可能与诱发的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较轻有关,同时其手术并发症和结石残留率也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胆道造瘘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并对影响术后结石复发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06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其中57例接受经皮穿刺胆道造瘘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另49例接受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术后随访2年,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 胆道造瘘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治疗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分别为(5.2±1.7) d、(7321.5±528.3) 元、(20.4±4.8) mL和(62.5±14.8) min,显著短于或少于腔镜治疗组【分别为(8.7±2.2) d、(10426.4±1032.5) 元、(25.7±5.1) mL和(71.7±15.3) min,P<0.05】;胆道造瘘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治疗患者结石完全清除率为84.2%,显著高于腔镜治疗组(67.3%,P<0.05);胆道造瘘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治疗患者结石复发率为1.8%,显著低于对照组(20.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石数目、结石直径和手术方式为影响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采用经皮穿刺胆道造瘘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经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采用左肝蒂阻断法行完全腹腔镜下左半肝切除术与开腹左半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6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左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78例,其中45例接受腹腔镜下左肝蒂阻断法行左半肝切除术,另33例接受开腹左肝蒂阻断法行左半肝切除术。结果 腔镜组手术时间为(4.6±0.9)h,显著长于开腹组【(3.6±0.6)h,P<0.05】,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日分别为(22.8±8.4)h和(9.4±2.5)d,显著短于开腹组【分别为(44.6±10.5)h和(12.3±3.1)d,P<0.05】,术中出血量为(190.6±45.7)ml,与开腹组的【(212.5±50.4)ml,P>0.05】比,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后1 w,腔镜组血清ALT、AST和GGT水平分别为(33.5±6.8)U/L、(43.1±7.4)U/L和(56.0±8.4)U/L,显著低于开腹组【分别为(39.7±5.2)U/L、(50.8±8.2)U/L和(64.2±8.8)U/L,P<0.05】;术后腔镜组出现切口或腹腔感染、胆漏、腹腔积液和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侧叶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72例,其中38例采取肝侧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另34例接受非肝侧叶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随访1年。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77.4±20.7)min、(220.6±22.5)ml和(7.1±1.5)d,与对照组【分别为(185.6±25.3)min、(226.2±23.7)ml和(7.5±2.0)d】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7 d,观察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水平分别为(35.5±4.2)U/L、(52.4±6.9)U/L和(61.5±6.2)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0.6±5.3)U/L、(79.8±7.2)U/L和(87.6±7.3)U/L,P<0.05】;观察组结石清除率为100.0%,对照组为97.1%(P>0.05);术后,观察组出现切口感染、化脓性胆管炎、膈下脓肿和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为7.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5%(P<0.05);在随访期间,观察组结石残留率、结石复发率和再手术率分别为0.0%、2.6%和2.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4.7%、20.6%和20.6%,P<0.05)。结论 采取肝侧叶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近期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残留率、结石复发率和再手术率较低,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0月我院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88例,在47例观察组采用LC联合ERCP和EST手术,在41例对照组采用开腹胆囊切除和胆总管探查取石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术后疼痛程度。结果 两组结石一次性清除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93.6%对95.1%,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28.1±6.2)ml,显著少于对照组【(43.9±7.5)ml,P<0.05】,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05.7±25.5)min、(2.2±0.4)d和(7.6±1.0)d,显著短于对照组【分别为(130.2±26.7)min、(3.0±0.6)d和(12.7±1.3)d,P<0.05】;术后48 h和72 h VAS评分分别为(3.7±0.6)分和(2.5±0.5)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0±0.7)分和(2.9±0.5)分,P<0.05】;术后7 d,观察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46.1±5.6)U/L和(42.5±5.2)U/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9.8±5.4)U/L和(64.7±5.1)U/L,P<0.05】,而血脂肪酶水平为(808.2±105.7)U/L,显著高于对照组【(721.9±103.0)U/L,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1%(P<0.05)。结论 采用LC联合ERCP和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可促进术后恢复,改善肝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肝内外胆管结石是一种常见、多发疾病,其传统的开腹手术近年来受到微创手术的挑战.本文通过文献检索,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在全面总结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现状基础上,探讨出一种可有效提高其微创治疗效果的策略:(1)对于肝内胆管结石:可根据指征选用腹腔镜肝切除、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2)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可根据指征选用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或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 P B D)、L C+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transcyst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TCBDE)、LC+LCBDE+T管引流或一期缝合术;(3)对于肝内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可根据指征选用腹腔镜肝切除、经肝断面胆管胆道镜取石、LCBDE、EST、经皮经肝胆道镜碎石术.根据上述策略,结合术者的技术和设备条件,合理选择微创治疗方法,对于提高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用三镜联合分期手术与全腹腔镜同期手术治疗老年结石性胆道梗阻并发不同程度急性胆管炎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合并胆囊结石患者75例,其中35例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后急诊行ERCP术,取出胆总管结石或留置胆管支架引流,择期再次入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或LC联合腹腔镜下胆总管取石术(LCBDE),4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急诊行LC联合LCBDE术。结果 观察组两次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但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观察组WBC计数、NEUT百分比、血清CRP和PC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血清脑钠肽(BNP)和CK水平分别为(427.0±327.0)pg/ml和(95.0±30.0)U/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44.0±648.0)pg/ml和(149.0±67.0)U/L,P<0.05】,而血清肌钙蛋白(TNT)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分别为(62.8±54.5)pg/ml和(272.0±48.0)U/L,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5±17.1)pg/ml和(229.0±32.0)U/L,P<0.05】。结论 采用三镜联合分期手术治疗老年重症急性胆管炎患者,特别是合并有心肌损伤或心功能下降患者能顺利康复,不影响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腹腔镜肝切除术(LH)与开腹肝切除术(OH)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2月~2021年2月我院诊治的122例ICC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1例,分别接受OH或LH治疗,随访观察半年。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皮质醇(Cor)和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 LH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肛门首次排气和术后住院日分别为(232.2±50.4)min、(592.3±164.7)ml、(2.1±0.8)d和(6.5±1.3)d,显著短于或少于0H组【分别为(321.1±69.7)min、(995.5±321.4)ml、(2.7±0.7)d和(8.2±1.7)d,P<0.0 5】;在术后3 d时,LH组血清CRP、Cor和IL-6水平分别为(25.1±4.0)mg/L、(529.6±75.4)mmol/L和(83.5±7.2)pg/ml,均显著低于0H组【分别为(39.8±5.1)mg/L、(654.7±78.1)mmol/L和(97.3±10.2)pg/ml,P<0.05】;在术后7 d时,LH组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联合二期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PTCSL)治疗急性胆管炎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2017年5月~2020年5月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胆管炎伴胆总管结石患者75例,均急诊接受PTBD手术治疗。在术后2~4 w,其中39例观察组患者接受二期PTCSL术治疗,另36例对照组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LCBDE)和T管引流术治疗。随访1年。结果 术后,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9.6±3.3)h和(7.8±1.2) h,与对照组的(20.4±3.5) h和(8.1±1.3) h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日分别为(86.9±14.1)min和(9.5±1.5)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分别为(124.6±19.8)min和(11.4±1.9)d,P<0.05];在术后24 h,观察组疼痛评分(2.1±0.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3.6±0.6)分,P<0.05];术后,观察组切口感染、胆漏、胰腺炎和胆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5.4%,与对照组的13.9%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观察组结石残余和结石复发发生率分别为7.7%和15.4%,与对照组的8.3%和11.1%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采用的两套手术方案治疗急性胆管炎伴胆总管结石患者均安全、有效,但采用二期PTCSL术治疗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术后疼痛反应,似更合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肝部分切除术联合胆肠吻合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7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68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其中观察组38例接受肝部分切除术联合胆肠吻合术治疗,对照组30例接受肝部分切除术联合T管引流术,术后随访12个月。采用ELISA法或双抗体夹心免疫发光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日分别为(106.7±29.8)min、(261.7±64.2)mL和(15.5±3.5)d,显著长于或多与对照组【分别为(64.3±27.7)min、(190.3±49.0)mL和(10.2±2.3)d, P<0.05】; 在术后7 d,观察组血清CRP和IL-6水平分别为(38.0±5.9)mg/L和(99.6±10.7)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5.2±5.1)mg/L和(83.6±9.8)μg/L, P<0.05】;手术前后,两组血清肝功能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3个月,术后两组出现切口感染、胆漏、胆道出血和胸腹腔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2%对13.3%,P>0.05);术后6周行超声检查,发现观察组结石残留率为5.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3%(P<0.05),在随访12个月末,观察组结石复发率为13.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P<0.05)。结论 采取肝部分切除术联合胆肠吻合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可减少结石残留和结石复发,其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采用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及血清血管紧张素I(AngI)、AngⅡ和Ang1-7水平的变化。方法 在105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中,53例接受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手术治疗,52例(对照组)接受开腹手术治疗。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全血CD4+和CD8+细胞百分比,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IgG和IgA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ngI、AngⅡ和Ang1-7水平。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98.7±2.8)min,显著短于对照组【(123.6±5.3)min,P<0.05】,切口长度为(3.0±1.0)cm,显著短于对照组【(9.1±1.6)cm,P<0.05】,术中出血量为(21.8±2.5)mL,显著少于对照组【(43.7±2.9)mL,P<0.05】,术后排气时间为(25.1±2.1)h,显著短于对照组【(47.3±3.3)h,P<0.05】;术后3 d,观察组血清AngI水平为(10.3±1.8)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4.9±1.9)ng/mL,P<0.05】,血清AngⅡ水平为(51.4±5.0)ng/L,显著低于对照组【(66.2±7.2)ng/L,P<0.05】,血清Ang1-7水平为(413.5±43.7)ng/L,显著低于对照组【(522.7±63.4)ng/L,P<0.05】;全血CD4+细胞百分比为(32.4±1.1)%,显著高于对照组【(28.5±1.2)%,P<0.05】,而CD8+细胞百分比为(22.0±1.2)%,显著低于对照组【(25.9±1.0)%,P<0.05】,CD4+/CD8+细胞比值为(1.4±0.1),显著高于对照组【(1.1±0.1),P<0.05】;血清IgE水平为(11.4±0.5)g/L,显著高于对照组【(9.2±0.4)g/L,P<0.05】,血清IgG水平为(2.5±0.3)g/L,显著高于对照组【(2.2±0.2)g/L,P<0.05】,血清IgA水平为(1.6±0.2)g/L,显著高于对照组【(1.4±0.1)g/L,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显著低于对照组(21.2%,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可改善手术相关指标,抑制血管紧张素的分泌,降低机体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采取规则性肝叶切除与非规则性肝叶切除治疗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298例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其中139例接受规则性肝叶切除术,另159例接受不规则性肝叶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ELISA法或双抗体夹心免疫发光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21.3±25.2)min,显著长于对照组【(116.7±22.8)min,P<0.05】,而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和住院时间分别为(252.3±60.0)mL、(18.9±3.2)h和(11.2±2.3)d,均显著少于或短于对照组【分别为(301.7±70.2)mL、(20.1±4.1)h和(14.5±3.5)d,P<0.05】;在术后7 d,观察组血清CRP、IL-6和PCT水平分别为(23.8±6.0)mg/L、(80.8±10.1)μg/L和(1.4±0.5)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7.9±6.8)mg/L、(96.7±11.3)μg/L和(1.8±0.4)ng/mL,P<0.05】;观察组血清ALB水平为(34.1±2.9)g/L,显著高于对照组【(32.5±2.7)g/L,P<0.05】;在随访6个月末,观察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胆漏、胆道出血和胸腔积液并发症发生率为7.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7%(P<0.05】,观察组结石复发率为11.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9%(P<0.05)。结论 采取规则性肝叶切除治疗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可能更有利于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应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胆道镜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治疗经验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15年3月于梅州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就诊的胆囊结石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413例,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分别进行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二镜"或"三镜"联合治疗。结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道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TCBDE)31例,成功率29.0%(9/31);LC+LCBDE+胆道镜取石术+T管引流术101例,成功率93.1%(94/101);LC+胆总管探查术(LCBDE)+胆道镜取石术+Ⅰ期缝合术96例,成功率97.9%(94/96);LC+LCBDE+肝部分切除术61例,成功率91.8%(56/61);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LC或LC+EST 155例,成功率93.5%(145/155);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同时)10例,成功率90%(9/10)。19例患者中转开腹,治疗总成功率95.4%(394/413),各组病例均治愈,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是切实可行和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左肝外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方法、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30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n=15)和腹腔镜组(n=15),常规组采用开腹左肝外叶切除术治疗,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下微创左肝外叶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肝功能指标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1.02±0.51)d vs(1.98±0.36)d,t=5.956,P0.001;(8.83±0.81)d vs(11.83±0.42)d,t=5.830,P0.001]。腹腔镜组患者术后第5天的ALT水平较常规组降低[(125.8±91.9)U/L vs(214.1±99.6)U/L],血清Alb水平较常规组升高[(33.2±3.7)g/L vs(28.9±4.3)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2、2.94,P值分别为0.02、0.01)。结论临床中应用腹腔镜下左肝外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相对常规开腹手术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肝功能损伤小等特点,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硬性胆道镜联合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69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中,34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手术治疗,35例(观察组)接受腹腔镜下硬性胆道镜联合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治疗。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T管拔除时间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117.37±10.02)min、(115.32±10.08) mL、(18.55±3.86) h和(2.11±0.65) h,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分别为(159.39±12.17) min、(254.02±22.38) mL、(37.32±5.45) h和(3.73±1.07) h,P<0.05];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残余结石发生率分别为(4.90±0.71) d、(33.08±5.45) h、(16.53±3.07) d和8.57%,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分别为(6.59±1.22) d、(58.02±10.11) h、(21.02±4.04) d和50.00%,P<0.05];对照组术后血清 IgG、IgM和IgA水平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腹腔镜下硬性胆道镜联合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疗效显著,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与开腹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IHS)患者的疗效及血清Junus激酶蛋白2(JAK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变化。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1月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复杂性IHS患者,5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开腹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治疗,58例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JAK2、STAT3和MCP-1水平。结果 观察组术中结石清除率为9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4%(P<0.05),最终结石清除率为9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7%(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2.1±0.7)h,显著短于对照组【(3.4±1.2)h,P<0.05】,下床活动时间为(1.7±0.5)d,显著短于对照组【(3.6±0.8)d,P<0.05】,开始进食时间为(2.6±0.9)d,显著短于对照组【(4.5±1.5)d,P<0.05】,术后住院时间为(3.8±2.6)d,显著短于对照组【(9.2±4.4)d,P<0.05】;在术后3 d,观察组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为(81.5±9.6)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73.8±14.3)pg/mL,P<0.05】,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为(59.3±7.5) mg/L,显著低于对照组【(91.4±11.7)mg/L,P<0.05】,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为(0.41±0.03)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0.67±0.05)μg/L,P<0.05】;血清JAK2水平为(24.8±6.1)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29.2±6.7)pg/mL,P<0.05】,血清STAT3水平为(152.2±16.1)ng/L,显著低于对照组【(1.6±0.5)ng/L,P<0.05】,血清MCP-1水平为(24.8±6.1)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85.9±24.3)pg/mL,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9%,显著低于对照组(20.8%,P<0.05)。结论 采取腹腔镜下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治疗复杂性IHS患者疗效较好,可能与降低了血清JAK2、STAT3和MCP-1等因子水平,有效缓解了慢性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内外胆管结石多次手术的原因及再次手术治疗的结果。方法 2010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有多次胆道结石手术史患者,分析再次手术的原因和手术方法,使用影像学检查评估疗效,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100例患者均为结石复发或残留,合并原胆肠吻合口狭窄9例(9.0%),合并继发性胆管癌7例(7.0%),合并胃间质瘤侵袭肝内胆管3例(3.0%);29例(29.0%)行部分肝叶切除术,24例(24.0%)行部分肝叶切除术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14例(14.0%)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联合胆道镜探查术,10例(10.0%)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联合胆道镜探查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5例(5.0%)行部分肝叶切除术联合原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口拆除和胆道镜探查术,6例(6.0%)行原胆肠Y攀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4例(4.0%)行肝内胆管切开取石术和胆道镜探查术,4例(4.0%)行部分肝叶切除联合残留胆囊切除术,3例(3.0%)行部份肝叶切除术联合残留胆囊切除术1例(1.0%)行残留胆囊切除联合胆道镜探查、原胆肠吻合口拆除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即时结石清除率为63%,最终结石清除率为88%;出现术后并发症45例,其中19例出现切口感染、10例术后胆瘘、9胸腔积液、7例术后胆道出血;胆汁培养细菌阳性75例,其中主要为大肠杆菌(35%)、铜绿假单胞菌(28%)、肺炎克雷伯菌(19%)和阴沟肠杆菌(18%);术后患者住院时间为22.7±6.1 d;术后6 m,79例生存患者躯体疼痛评分为87.9±3.1,生理机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评分分别84.9±6.3、73.8±9.9、73.9±8.1、65.4±5.8、76.0±10.0,与术前比,显著改善(P0.05)。结论结石残留和复发为胆道多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临床如何提高结石清除率,防止复发,还是一个需要克服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采取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5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78例胆囊结石患者,其中36例接受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另42例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随访12个月。采用ELISA法或双抗体夹心免疫发光法检测血清皮质醇(COR)和C反应蛋白(CRP)。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为(53.3±17.7)min和(3.2±0.5)万元,显著长于或高于对照组【(36.7±10.8)min和(2.3±0.4)万元,P<0.05】,术后进食和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2.8±0.9)h和(14.9±3.2)h,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分别为(3.3±0.7)h和(19.3±4.1)h,P<0.05】;在术后3 d,观察组血清CRP和COR水平分别为(11.2±3.1)mg/L和(195.6±30.8)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0±4.9)mg/L和(211.6±32.7)ng/mL,P<0.05】;术后2周行超声检查,发现观察组患者胆囊功能完好,无结石残留;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腹泻、反流性胃炎、胆道出血和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1.1%,显著低于对照组【31.0%,P<0.05】;在随访12个月末,观察组结石复发为2.8%。结论 采取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可能更有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8年3月~2022年3月我科收治的142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其中7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开腹手术,在另71例观察组患者行LC联合ERCP术治疗。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固相免疫色谱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和住院日和分别为(92.3±8.7)min、(47.9±5.2)mL、(3.8±0.4)分和(5.2±2.3)d,显著少于或短于对照组【分别为(116.4±10.2)min、(76.5±6.4)mL、(4.1±0.5)分和(7.1±2.6)d,P<0.05】,而医疗花费为(3.4±0.4)万元,显著高于对照组【(2.7±0.3)万元,P<0.05】;在术后3 d,观察组血清CRP、IL-6和TNF-α水平分别为(48.4±2.9)mg/L、(9.7±1.2)ng/L和(1.3±0.2)ng/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1.7±3.1)mg/L、(14.3±1.6)ng/L和(2.4±0.2)ng/L,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如急性胰腺炎、出血、感染和胆漏发生率为1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9%(P<0.05)。结论 采用LC联合ERCP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可有效改善手术相关指标,保证结石清除率,促进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9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左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所有患者都给予胆道镜取石术,对照组在围手术期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细节护理。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围手术期优质细节护理能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