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压氧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早期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以及早期高压氧介入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20例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4组:联合组32例,予常规药物、高压氧和康复治疗;高压氧组30例,予常规药物和高压氧治疗;康复组30例,予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对照组28例,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4组均于入选治疗前24h及治疗6周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S)、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和修订的巴氏指数(MBI)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CNS、FMA、MB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6周后4组患者CNS、FMA、MBI评分改善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高压氧组及康复组改善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联合组的改善程度最好,均优于高压氧组和康复组(P<0.05),康复组的FMA、MBI评分优于高压氧组(P<0.05),两组的CN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压氧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可明显降低脑卒中早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的恢复,对脑卒中患者治疗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临床功能角度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社区康复临床路径康复方案的效果,为脑卒中社区康复临床路径的优化和推广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7例,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129例)和常规康复组(118例)。临床路径组进入社区康复临床路径并执行相应康复治疗方案,常规康复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不进入临床路径,对康复治疗内容及时间不做要求。主要结局指标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次要结局指标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对两组患者ADL能力、综合功能水平、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和分析。结果:临床路径组康复治疗前后的MBI差值、MBI改善程度均显著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FMA差值及FMA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社区康复临床路径结合规范化的康复方案能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ADL能力,改善患者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0):2219-2220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颅针结合康复组(针康组)和康复组各30例。康复组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及康复治疗,针康组在康复组的基础上给予颅针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CP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PR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其中针康组治疗后CPR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FMA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A及M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其中针康组治疗后FMA及MBI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颅骨缝针治疗对脑梗死可明显降低CRP水平,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康复组由同一康复医师进行评估并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同时指导患者进行系统、规范的社区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2组均于入组后第1天(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FMA评分和M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和MBI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康复组的FMA评分和MBI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社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早期与晚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影响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与晚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16例脑梗死患者,其中早期康复组与晚期康复组各108例。早期康复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48h—14天开始康复。晚期康复组在发病后15—30天开始康复。两组均采用Bobath法和运动再学习法进行训练。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进行康复评价。结果: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FMA和MBI入选时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0天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早期康复组较晚期康复组改善程度更大(P<0.01)。结论:早期与晚期康复均可明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晚期。目的:探讨早期与晚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16例脑梗死患者,其中早期康复组与晚期康复组各108例。早期康复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48h—14天开始康复。晚期康复组在发病后15—30天开始康复。两组均采用Bobath法和运动再学习法进行训练。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进行康复评价。结果: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FMA和MBI入选时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0天两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6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康复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均进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 结果经过3周治疗,2组MBI、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MA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MBI的增分值、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分值、上肢FMA增分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FMA增分值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经过3周治疗,康复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81.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可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康复介入时间对脑出血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康复介入时间对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76例脑出血患者分为早期康复组40例和晚期康复组36例。早期康复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48h~7d开始康复训练;晚期康复组在发病后3~4周开始康复训练。两组均采用以Bobath为主的运动疗法进行康复训练。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ADL;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评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结果两组患者的FMA、MBI和ND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治疗1个月后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早期康复组的改善程度更大。结论早期和晚期康复均能明显改善脑出血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但早期康复介入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早期康复临床路径联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的影响,为脑卒中早期康复临床路径的优化和推广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6例,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n=143)和常规康复组(n=143)。临床路径组入组后进入脑卒中早期康复临床路径及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案,常规康复组采取一般康复治疗,不进入临床路径,对康复治疗内容及时间不做要求。分别于入组前和临床路径介入后第三周末(即出院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scale,FMA)评估两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结果:临床路径组康复治疗前后的MBI差值、MBI改善程度((MBI后-MBI前)(/100-MBI前)×100%)均显著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FMA差值及FMA改善程度([FMA后-FMA前)/(100-FMA前)×1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临床路径结合规范化的康复方案能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苏南地区三级康复临床路径在首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50例首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配到三级临床路径组和常规康复组。临床路径组患者按照三级转诊的方式进入相应层次的临床路径,完成三层次康复医疗机构的统一康复治疗方案。常规康复组按所就诊康复机构中的常规康复模式和方法完成。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3周末、第9周末、第17周末,应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肢体运动功能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比评价效果。结果:临床路径组和常规康复组的FMA和MBI评分在治疗后第3周末、第9周末、第17周末均较前提高,第3周末、第9周末临床路径组的FMA和MBI评分与常规康复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第17周末两者的FMA和MBI评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临床路径组第9周末总费用高于常规康复组,但成本效益比(费用/MBI差值)更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康复组(P0.05)。结论:按临床路径方法开展缺血性脑卒中的三级康复治疗,前期(一级/二级)更有利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早期康复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与延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运动、日常生活活动和认知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105例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组(53例)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平稳48h后开始康复,延迟康复组(52例)在患者发病后15d开始康复,两组患者采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认知功能治疗进行训练,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运动评分、改良的巴氏指数(MBI)和简易精神状态(MMSE)评测进行康复评价。结果:FMA、MBI和MMSE在治疗前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非常明显(P〈0.001),早期康复组较延迟康复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早期与延迟康复均可促进运动功能、ADL能力和认知功能恢复,但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优于延迟康复,同时,早期康复能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脑梗死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进行Lokomat下肢机器人训练,治疗组采用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康复训练。分别于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下肢Fugl-Meyer评分法(FMA)、功能性步行分级(FAC)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组内比较,2组治疗后各期BBS、FMA、MBI评分及FAC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4周,治疗组FMA、MBI评分及FAC较对照组升高(P<0.05),BB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12周后,治疗组BBS、FMA、MBI评分及FAC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方面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较长期治疗可进一步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庭成员辅助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 6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 3 0例 ) ,在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的同时 ,观察组实施家庭成员辅助干预康复训练 ,通过治疗前后Fugl Meyer运动评分 (FMA)、修订的Barthel指数 (MBI)评分的变化对两组患者功能康复进行评价。 结果 8周后两组患者的FMA、MBI评分均较前有明显提高 (P <0 0 0 1) ,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中家庭成员积极合理辅助干预对偏瘫运动功能康复、尤其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藏药药浴应用于脑卒中康复的经济学价值。方法:基于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纳入脑卒中患者403例,入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202例和藏药药浴组201例(常规康复加藏药药浴)。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标准方案,包括常规物理治疗60min/d,强化抗痉挛治疗60min/d,作业治疗30min/d,每周5天,治疗4周。藏药药浴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藏药药浴20min/d,每周5天,治疗4周。采用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评分(MBI)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评估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记录全部医疗花费。卫生经济学指标采用成本效果比,以直接医疗费用与FMA和MBI评分变化值的比值评价。同时计算藏药药浴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以进一步衡量其成本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常规康复组FMA值、MBI值较治疗前分别提高(6.92±8.48)分和(7.78±9.49)分;藏药药浴组FMA值、MBI值较治疗前分别提高(10.26±10.86)分和(11.05±12.00)分。FMA每提高1分,直接医疗费用常规康复组为3064.22元,藏药药浴组为2343.90元,较常规康复组节省720.32元;MBI评分每提高1分,常规康复组直接医疗费用为2725.51元,藏药药浴组为2176.33元,较常规康复组节省549.18元。ICER分析结果也提示藏药药浴组较常规康复组具有更好成本效果。结论:脑卒中常规康复结合藏药药浴的综合治疗比单纯常规康复治疗具有更好的成本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2种不同体位下的上肢作业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梗死后伴有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坐位训练组和站位训练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下,分别给予坐位和站位下的上肢作业治疗。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采用简式Fugl-Myer评分(FMA)、BBS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患者的上肢功能、平衡功能、ADL能力作出评价。结果:治疗2周、4周后,坐位训练组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站位训练组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2个时间点站位训练组评分均高于坐位训练组(均P0.05)。治疗2周、4周后,2组患者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2个时间点站位训练组BBS评分均高于坐位训练组(均P0.05)。治疗2周后坐位治疗组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坐位治疗组MBI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2周、4周后,站位治疗组患者MBI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2周、4周后,站位训练组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坐位训练组(均P0.05)。结论:站位下的上下肢一体化的作业治疗,加强了全身其他肌肉配合作业活动所必须的稳定和平衡的能力,强化了上肢活动,更容易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15.
陈明远  梅翠红 《护理研究》2006,20(32):2939-2940
目的探讨早期与晚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病人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16例脑梗死病人,其中早期康复组与晚期康复组各108例。早期康复组在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2周内开始康复治疗。晚期康复组在发病2周后开始康复治疗。两组均采用Bobath法和运动再学习法进行训练。采用改良巴式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康复评价。结果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MA和MBI入组时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0d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早期康复组较晚期康复组改善程度更大(P<0.05)。结论早期与晚期康复治疗均可明显促使神经功能恢复,但早期康复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晚期康复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尿酸血症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120例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分为对照组(n=60)和高尿酸血症组(n=60)。两组给予相同药物治疗、康复方法及运动量。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定法(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比较其评分的增加值。结果治疗后,高尿酸血症组FMA和MBI评分的增加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尿酸血症可能影响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电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梗死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5例脑梗死患者分为3组:综合康复组(n=35)行常规康复治疗加电针疗法;普通康复组(n=35)行单纯康复治疗;对照组(n=35)无任何康复治疗。治疗时间: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进行评定。结果综合康复组和普通康复组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综合康复组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普通康复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偏瘫体操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体操组,均接受常规PT、OT训练(采用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共8周。体操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偏瘫体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评测法(FMA)评定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比较两组患者的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和MB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体操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优于康复组(P<0.01)。结论偏瘫体操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反复促通技术(RFE)联合针灸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RFE组、联合组3组各20例。3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针灸组增加针灸治疗,RFE组增加反复促通技术治疗,联合组增加针灸联合反复促通技术治疗,每周5次,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比较3组患者的Barthel日常生活指数(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以及脑卒中专用生存质量评分(SS-QOL)。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BI、FMA、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1),且联合组BI、FMA及SS-QOL评分均高于其余两组(均P<0.05),针灸组和RF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运用反复促通技术联合针灸可以显著改善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