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踝足矫形器对脑瘫患儿异常步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研究踝足矫形器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的影响。方法:对30例脑瘫患儿配戴踝足矫形器前、后进行步态分析。结果:脑瘫患儿配戴踝足矫形器后,跨步长、步速明显提高,其中跨步长由0.38±0.13m增加至0.45±0.17m,步速由0.36±0.19m/s增加至0.47±0.14m/s;首次着地时踝关节的跖屈角度明显减少,由-11.98±8.43°减至-3.94±4.31°;髋关节站立相最大伸展角度由-7.41±10.06°增加至-14.10±10.60°;迈步相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明显提高,平均由-8.19±9.63°增至-4.25±3.71°;矢状面踝关节角度活动范围明显降低,平均由14.44±9.99°减至9.40±5.77°。结论:配戴踝足矫形器可以明显减轻脑瘫患儿异常步态模式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双侧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步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双侧痉挛型腩瘫患儿的步态特征.方法 对2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步态分析.结果 和结论脑瘫患儿步态时空参数(跨步周期、跨步长、站立相时间、步频、步速)和运动学参数(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首次着地屈曲角度,站立相最大伸展角度,足尖离地时关节角度,迈步相最大屈曲角度,矢状面关节角度范围)与正常儿童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观察肉毒毒素注射后不同时间介入系列石膏固定治疗痉挛型脑瘫伴马蹄足患儿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3例痉挛型脑瘫伴马蹄足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儿均给予基础康复治疗(包括足跟步行、踢球训练、单脚站立、立位平台上下训练、平衡训练等),观察组同时于小腿三头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2周后行系列石膏固定治疗,对照组则于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即刻介入系列石膏固定治疗。2组患儿均石膏固定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6个月时分别运用改良Tardieu量表(MTS)、三维步态分析、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及自制问卷对患儿肌张力、步态、运动功能及护理情况进行评测。 结果 治疗后2个月、6个月时2组患儿MTS评分(伸、屈膝时踝跖屈肌R1,R2及R1-R2差值)、三维步态首触地时踝关节角度、支撑期和摆动期最大踝关节背屈角度、GMFM-88量表D区(站立)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2个月时观察组MTS评分(伸、屈膝时踝跖屈肌R1,R2及R1-R2差值)、支撑期最大踝关节角度[(8.57±7.38)°]、GMFM-88量表D区评分[(88.79±21.19)分]及治疗后6个月时MTS评分[伸、屈膝时踝跖屈肌R1,R2及R1-R2差值]、支撑期最大踝关节角度[(5.53±9.16)°]、GMFM-88量表D区评分[(83.52±20.64)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2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首触地踝关节角度、摆动期最大踝关节背屈角度、步长、步速、GMFM-88量表E区评分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肉毒毒素注射后延迟2周介入系列石膏固定较注射后即刻行石膏固定能更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踝跖屈肌张力及痉挛状态,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与功能,减轻系列石膏固定引起的不适与疼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三维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寻找偏瘫患者步态特点,比较分析步行能力与运动学和动力学之间的关系,从运动力学角度探讨偏瘫患者异常步行的原因,寻找康复治疗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方法:选择首次脑卒中后可以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右侧偏瘫患者20例为实验组,正常健康中老年人16例为对照组。采用Vicon和AMTOR6-7进行三维步态运动学和动力学检测和分析。结果: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卒中患者与健康中老年人在步频、跨步时间、双腿支撑时间、步时、离地比率、步长、跨步长和步速同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侧离地占步态周期百分比和健侧单腿支撑时间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矢状面上同侧髋关节伸展角度、膝关节屈曲角度和踝关节背伸及跖屈角度比较差异都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侧髋关节屈伸力矩、同侧膝关节伸直力矩和患侧踝关节背伸力矩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步行能力(步速)与患侧髋关节伸展、健侧膝关节屈曲、双侧膝关节伸展、双侧踝关节背伸和跖屈角度相关,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也和双侧髋关节屈伸、膝关节伸展和踝关节背伸力矩相关(P<0.01)。结论:①步长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异常的重要参考指数;②髋关节和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背伸和跖屈是步态异常的重要表现;③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屈伸肌群和踝关节背伸肌群的力量是影响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计算机辅助康复环境(CAREN)步态评估系统分析单侧小腿截肢患者穿假肢后的步态运动学参数,并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方法 选取单侧小腿中段截肢但均装配假肢的受试者9例设为假肢组,同期选择健全受试者11例设为标准组,通过CAREN步态评估系统对2组受试者的步态运动学参数进行收集、处理、分析,并根据分析报告阐明产生差异原因。 结果 假肢组步态时相性指数为(0.88±0.04),其假肢侧的步长、支撑期百分比、髋关节支撑期最大伸展角度、膝关节支撑期最大屈曲角度、踝关节足跟着地背屈角度、踝关节支撑期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支撑期最大跖屈角度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肢组假肢侧的步行速度、步态周期、跨步长、支撑期百分比、髋关节足跟落地屈髋角度、髋关节支撑期最大伸展角度、髋关节支撑期最大屈曲角度、膝关节足跟着地屈膝角度、踝关节足跟着地背屈角度、踝关节支撑期最大跖屈角度、踝关节支撑期最大背屈角度与标准组双侧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侧小腿截肢者穿戴假肢后步态时相对称性为(0.88±0.04),假肢侧踝关节运动学参数显著弱于自身健侧,其时空与运动学参数也显著弱于健全人。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三维步态分析定量评价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步态特征,为其下肢功能的康复疗效提供量化评定依据。方法:选取我院10例脑瘫患儿为观察组,再将12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应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采集2组的步态时空参数及运动学参数,根据评定结果为观察组制定个体化康复训练,在训练1个月前后分别对观察组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GMFM和BB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M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步态周期和跨步时间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步频、跨步长、步长及髋、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和屈曲最大角度以及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5,0.01);观察组治疗前后较对照组比较,步频、步速、跨步长及步长均明显降低(均P<0.01),除了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髋、膝及踝关节各运动学参数均明显增加(均P<0.01)。结论:三维步态分析可以量化评定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能为患儿康复治疗方案的精确制订及疗效评估提供客观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躯干核心肌群等速定量测定与步态参数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3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等速测试仪获得2组受试者的躯干核心肌群肌力参数,屈肌峰力矩(FPT)、伸肌峰力矩(EPT)、躯干屈/伸肌群峰力矩(F/E)比值,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获得2组步态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速、步频、步宽、支撑相所占比、摆动相所占比、双支撑相所占比、单支撑相所占比及步态周期),所得数据使用SPSS 19.0版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揭示其相关性。 结果 选择30°/s、60°/s和90°/s三种不同的角速度测定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肌力参数FPT、EPT、F/E比值,3种不同速度下测定指标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FPT、EPT、F/E比值比较均低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步态参数比较,除支撑相所占比及摆动相所占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步态参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0°/s角速度的肌力参数指标FPT[(159.32±74.82)N·m]、EPT[(132.88±82.75)N·m]、F/E比值[(66.14±27.03)%]与步态参数指标步长[(34.12±12.09)cm]、步幅[(65.49±17.47)cm]、步速[(42.14±13.56)cm/s]、步频[(62.41±10.68)steps/min]、步宽[(20.11±4.98)cm]、支撑相所占比[(65.25±6.38)%]、摆动相所占比[(34.77±7.18)%]、双支撑相所占比[(19.18±9.47)%]、单支撑相所占比[(26.70±5.68)%]、步态周期[(1.95±0.52)S]均呈正相关(P<0.05);其中F/E比值与步速的相关性最大(r=0.57),其次为步频(r=0.54)。 结论 强化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核心肌力及优化其躯干肌群间协调能力,能够纠正其异常步态,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基于惯性传感器的运动捕捉系统分析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和正常儿童以自然步速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行走时的步态特征。方法:2021年6—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康复科招募20例6—12岁脑瘫患儿,面向社会招募同龄20例正常儿童。采集所有儿童的年龄及性别等基本资料后,利用基于惯性传感器的运动捕捉系统采集并分析其以自然步速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医院走廊,连续两次行走20m)行走时的步态时空、运动学参数和腰部活动角度。结果:与正常儿童相比,脑瘫患儿的步行周期变长(P<0.05),支撑相在整个周期的占比增大,摆动相的占比减少(P<0.05);跨步长变短,步频加快(P<0.05);髋屈曲、伸展角度受限,髋内旋角度增大,膝屈曲、踝跖屈角度受限,腰后伸、侧屈及右旋转角度增大(P<0.05)。结论:脑瘫患儿的步行周期、支撑相、跨步长、步频、下肢及腰部关节活动度有明显异常。基于惯性传感器的运动捕捉系统可有效识别脑瘫患儿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行走时的步态特征。  相似文献   

9.
张旻  冯美兰  瞿佩玉 《中国康复》2011,26(3):195-197
目的:比较痉挛型脑瘫患儿在佩戴传统硬直式踝足矫形器(RAFO)与新型动力型踝足矫形器(DAFO)后所产生的下肢生物力学变化及差异,为临床选用更合适的踝足矫形器(AFO)进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Vicon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及Kislter测力台分别测评1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在裸足、佩戴RAFO及DAFO 3种条件下的下肢关节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时间空间参数。结果:与裸足比较,佩戴RAFO后步长增加0.05 m,DAFO增加0.07 m;首次着地RAFO增加9°,DAFO增加11.3°;支撑相中RAFO增加10°,DAFO增加11°,且2种方法踝关节背屈角度均明显增大,跖屈角度明显减小;跖屈力矩RAFO增加0.33 Nm/kg,DAFO增加0.37 Nm/kg(均P〈0.05)。DAFO的踝关节活动范围较RAFO增加7°(P〈0.05)。结论:2种不同的踝足矫形器均能够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及行走过程中的踝关节背伸功能。DAFO在矫正踝关节活动及马蹄足畸形方面效果好于RAFO,并可减轻RAFO所导致的踝关节功能受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穿戴不同角度踝足矫形器(AFO)偏瘫患者的步态时空参数及骨盆三维运动参数,探讨不同角度AFO对偏瘫患者骨盆控制的影响。 方法对15例偏瘫患者穿戴背屈5°位AFO(d-AFO)、背屈0°位AFO(f-AFO)、裸足状态进行步态对比分析,获取步态时空参数及骨盆三维运动参数,并对3种状态的空间参数及步态不对称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与裸足相比,穿戴d-AFO时的步速是(0.54±0.05)m/s,患侧步长是(0.47±0.01)m,健侧步长是(0.44±0.03)m,步宽是(0.16±0.02)m,其能显著提高患者步速(P<0.05),增加步长(P<0.05),减少步宽(P<0.01),提高步态的稳定性;佩戴d-AFO步行时,骨盆横断面上的旋转范围(10.2±3.29)°,较佩戴f-AFO步行时无明显减小(P&rt;0.05),但矢状面倾斜范围(6.52±0.84)°及冠状面的倾斜范围(5±0.38)°均明显减小(P<0.05)。 结论背屈d-AFO能有效地改善偏瘫患者的骨盆控制能力,提高平衡能力,改善步态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观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步态时空、对称性参数以及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方法:选取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患侧下肢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2次),连续3周,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安慰性冲击波治疗。分别于治疗前、第三周全部治疗结束后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器检测并获得两组患者的步态参数。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腘绳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改良Ashworth分级(MAS)评分,以及患侧下肢的Fugl-Meyer(FMA)评分。 结果:在第三周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步频、步幅、步速、患侧摆动相和健侧摆动相、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支撑相、健侧支撑相、步长偏差、患侧健侧摆动相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组间对比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步幅、步频、步速、步态周期、步长偏差、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腘绳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MAS评分及患侧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并优于对照组(P<0.01,P<0.05)。 结论: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运动学、对称性参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和步态的对称性。同时可以降低患侧下肢的痉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地面反射型踝足矫形器(floor reaction ankle foot orthosis,FRAFO)对学龄期痉挛脑性瘫痪(脑瘫)儿童下肢异常姿势的影响。方法:对呈屈膝蹲行步态痉挛型脑瘫28例儿童穿戴FRAFO前、后下肢关节运动参数进行分析,并以膝关节最大伸展角度分为两组,穿戴FRAFO后组间进行对比。结果:对比赤足,脑瘫儿童佩戴FRAFO后,站立期膝关节伸展角度显著增大、踝关节背屈角度明显减小,踝关节活动度显著缩小,其中膝关节伸展角度由-25.34°±13.37°增至-16.62°±12.83°(P0.01),踝关节背屈角度由16.41°±8.31°减少至9.58°±4.75°(P0.01),踝关节活动度范围由20.12°±8.25°缩小至9.71°±4.28°(P0.05)。Ⅰ组膝关节屈曲改善效果对比于Ⅱ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佩戴FRAFO限制学龄期脑瘫儿童异常的踝关节活动,明显增加站立期膝关节伸展角度,改善屈膝蹲行步态。FRAFO矫正膝关节屈曲异常的效果与膝关节最大伸展角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蹲伏步态的疗效分析。方法:30例痉挛性双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治疗组加用冲击波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对2组患儿的膝、踝关节的最大角度和关节活动度、肌张力、步长、步速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和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和最小角度都明显改善(P0.05);腘绳肌群和小腿三头肌群的肌张力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两组患儿GMFM评分、步速、步长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效果更明显。结论:体外冲击波可以降低脑瘫患儿腘绳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能够改善患儿的蹲伏步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踝足肌群肌力训练对柔韧性扁平足患儿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柔韧性扁平足患儿44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22例, 40足)和对照组(22例, 41足)。治疗组患儿采用肌内效贴贴扎联合踝足肌群肌力训练, 对照组患儿仅采取踝足肌群肌力训练。贴扎主要采用足底感觉输入贴扎、足弓感觉输入贴扎和足跟力学矫正贴扎, 频率为每周1次, 贴布每次于体表保持3 d后由患者自行移除, 连续贴扎12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治疗后), 由相同治疗师和数据分析人员于双盲状态下对2组患者进行足底压力[足弓指数(AI)]和步态评估[包括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最大跖屈角度、支撑相(STP)踝关节平均外翻角度、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承重反应期垂直方向地反力(GRF1)、踝关节最大功率、步长、步速、步宽和步态偏差指数GDI)]。结果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AI、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STP平均外翻角度、GDI、踝关节最大功率、承重反应期垂直方向GRF1、步速和步宽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仅AI、GDI和步长与...  相似文献   

15.
杨光显  缪吉  梅强  卢光军  肖侃 《中国康复》2020,35(4):194-196
目的:研究深层肌肉刺激疗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步态的影响。方法:将32例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深层肌肉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进行步态分析。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步幅、步速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步幅、步速均较对照组高(均P<0.05),其余各项参数2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髋关节最大伸展角度和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大(均P<0.05),观察组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均P<0.05),且观察组膝关节最大伸展角度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增大(均P<0.05),其余各项参数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常规康复疗法的基础上,应用深层肌肉刺激疗法能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步态,是痉挛型双瘫患儿康复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基于数字化跑台的康复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93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4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基于数字化跑台的康复训练。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Lovett肌力0~5级分级测定患者的股四头肌肌力,采用10 m步行时间测试、6 min步行耐力测试及下肢运动评分(LEMS)判定患者的步行能力,采集步态参数,计算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及髋关节屈曲最大角度,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10 m步行时间、6 min步行耐力测试距离、LEMS分值、步长、步速、步频、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髋关节屈曲最大角度、MBI评分、FIM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股四头肌肌力、10 m步行时间[(41.16±16.66)s]、6 min步行耐力测试距离[(43.14±12.59)m]、LEMS分值[(41.15±3.68)分]、步长[(48.85±9.44)cm]、步速[(0.45±0.03)m/s]、步频[(62.49±6.19)步/分钟]、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67.21±6.84)°]、髋关节屈曲最大角度[(45.32±5.27)°]、MBI评分[(71.09±18.08)分]、FIM评分[(111.23±7.24)分]均较对照组改善优异(P<0.05)。 结论 在单纯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基于数字化跑台的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肌力、步行能力、步态参数,有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慌张步态的临床特征。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选取伴慌张步态的帕金森"开"期患者20例(慌张组)、无慌张步态表现的帕金森病"开"期患者20例(非慌张组)和正常志愿者20例(正常组),采用BTS运动捕捉系统和SmartAnalyz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计算步行过程中的时空及踝关节运动学参数。结果与非慌张组相比,慌张组双侧跨步时间、左侧摆动时间、左踝最大背屈角度减小,踝第一高峰出现阶段提前(P 0.05);与正常组相比,慌张组双侧站立相延长,摆动相、跨步长、步长、步速减小,踝第一高峰出现阶段提前,双踝最大跖屈角减小(P 0.05)。结论慌张步态帕金森病患者步长小,步频快,步速慢;由于躯干质心不自主前移,踝关节高峰提前;由于平衡功能较差,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减小。  相似文献   

18.
行走速度对步态参数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 目的:为智能大腿假肢和助行机器人进行步态规划提供设计依据。 方法: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检测了30名健康志愿者以快、中、慢三种步速行走时的步态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通过统计分析数据得到了步速与站立相、步幅、步长、对侧脚着地百分比,对侧脚离地百分比,足尖离地时膝关节、踝关节角度的关系。 结论:步速是影响其他步态参数的重要因素之一。站立相百分比与步速负相关,步幅、步长和步速均显著性正相关。对侧脚着地百分比与步速无相关性,对侧脚离地百分比与步速负相关。足尖离地时膝关节角度与步速正相关,踝关节角度与步速显著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可穿戴式步行引导仪的可视化步行训练对帕金森病冻结步态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3例帕金森病冻结步态患者为试验组,同时选取20例性别、年龄等匹配的健康者为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利用可穿戴式步行引导仪的可视化步行训练,20min/次,2次/日,训练1周。利用Vicon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收集试验组训练前后和对照组时空参数、非优势侧及优势侧运动学参数、非优势侧及优势侧地面反作用力参数(包括前-后侧峰值、内-外侧峰值及纵向第一峰值)。结果:(1)训练后,试验组患者步速及双侧步长均明显增加,步频、双支撑期明显减小,与训练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训练后,试验组患者优势侧步长、步频及双支撑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训练后,试验组患者双侧髋关节着地角度、踝背屈及跖屈最大角度及下肢关节活动范围均明显增加,膝关节着地角度减小,踝关节第一峰值出现的阶段延迟,与训练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训练后,试验组患者双侧(膝关节着地角度、踝背屈最大角度、踝关节第一峰值出现阶段、下肢关节活动范围)和优势侧(髋关节着地角度...  相似文献   

20.
沈新培  夏清  杜玲玲 《中国康复》2021,36(3):144-149
目的:运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分析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的下肢关节协调性。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15例作为观察组,配对设计选取1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一和对照组二。采集2组受试者行走过程中的时空参数和运动学参数,通过绘制仰角曲线图和步态环图进行协调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偏瘫侧与非偏瘫侧比较,步频、支撑期百分比,髋、膝关节活动度(ROM),最大踝背屈角度、小腿、足部仰角范围均减小(均P<0.01),步长、最大踝跖屈角度增加(均P<0.01);观察组偏瘫侧与对照组一比较,步速减慢、步长减短、步频减小、支撑期百分比延长(均P<0.01),髋、膝、踝关节ROM,最大踝背屈角度、大腿、小腿、足部仰角范围均减小(均P<0.01);观察组非偏瘫侧与对照组二比较,步速减慢、步长减短(均P<0.01),髋、膝、踝关节ROM,最大踝跖屈角度、大腿、小腿、足部仰角范围均减小(均P<0.01),支撑期百分比延长(P<0.01)。观察组偏瘫侧与对照组一比较,大腿仰角峰值出现时间延迟(P<0.01)。观察组偏瘫侧与对照组一比较以及观察组非偏瘫侧与对照组二比较,方差百分比(PV1)和PV1/PV2均减小(均P<0.01),PV2均增大(均P<0.01)。观察组偏瘫侧与非偏瘫侧分别与对照组一、对照组二比较,步态环图偏离正常水滴形态,表现为高度降低、尾部消失、扭曲。结论:步态环图可直观反映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下肢协调性障碍,其中PV值的改变可能是其协调功能障碍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