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分别佩戴静态踝足矫形器(SAFO)和调谐静态踝足矫形器(TAFO)对患儿异常步态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条件且具有行走能力的痉挛型脑瘫患儿23例,分别个性化定制和佩戴SAFO和TAFO,每例患儿穿戴适应期2周后,对所有患儿在赤足、佩戴SAFO、佩戴TAFO三种条件下相关的时空参数(包括步频、步速、步长)、运动学参数(包括首次触地膝关节屈曲角度、站立期最大膝关节屈曲角度、站立中期最大膝关节伸展角度、膝关节活动度、摆动期最大踝关节背屈角度)以及动力学参数(包括膝关节最大屈力矩、膝关节最大伸力矩、踝关节最大背屈力矩、踝关节最大跖屈力矩)进行步态分析和相关参数比较。 结果 ①对比赤足、佩戴SAFO、佩戴TAFO三种条件下患儿的步频[(116.37±18.25)、(118.17±12.64)和(121.38±13.24)steps/min]、步长[(0.44±0.11)、(0.48±0.15)和(0.51±0.12)m]、步速[(0.86±0.54)、(0.94±0.39)和(1.02±0.36)m/s]均有明显提高(P<0.05);佩戴SAFO与佩戴TAFO相比,佩戴TAFO条件下的步频、步速和步长均有显著增加(P<0.05)。②与佩戴SAFO条件下相比,佩戴TAFO条件下患儿的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大(P<0.05),站立期最大膝关节伸展角度和摆动期最大踝关节背屈角度亦显著增大(P<0.05)。③与赤足和佩戴SAFO条件下相比,佩戴TAFO条件下的伸膝力矩显著减少(P<0.05);而佩戴TAFO条件下与佩戴SAFO相比,踝关节跖屈力矩显著增大(P<0.05)。 结论 佩戴TAFO和佩戴SAFO对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异常步态均起到积极作用,但佩戴TAFO更能优化脑瘫儿童异常步态,增强其步态的稳定性和流畅性。  相似文献   

2.
双侧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步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双侧痉挛型腩瘫患儿的步态特征.方法 对2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步态分析.结果 和结论脑瘫患儿步态时空参数(跨步周期、跨步长、站立相时间、步频、步速)和运动学参数(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首次着地屈曲角度,站立相最大伸展角度,足尖离地时关节角度,迈步相最大屈曲角度,矢状面关节角度范围)与正常儿童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可调式"A"字架矫形器对脑瘫患儿下肢肌肉挛缩及步态的影响。方法:对32例5—8岁双下肢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例,在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夜间佩戴可调式"A"字架矫形器,对照组夜间佩戴踝足矫形器(AFO)。可调式"A"字架矫形器是在双侧膝踝足矫形器(KAFO)的内侧胫骨平台水平处连接一个可调节长度的横杆,通过调节"A"字架矫形器中间的横杆来调整患儿股内收角的角度,每次均调至最大髋外展角度。在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测量双侧被动髋外展角度,并进行简易步态分析。结果:佩戴可调式"A"字架矫形器脑瘫患儿双侧髋被动髋外展角度之和由63.23°±4.21°增加至113.16°±5.47°(P0.05),佩戴AFO组脑瘫患儿双侧被动髋外展角度之和由62.84°±5.37°增加至87.25°±4.83°(P0.05)。佩戴可调式"A"字架矫形器脑瘫患儿步幅由21.38±6.53cm增加至35.56±9.54cm(P0.05),步速由12.67±2.52cm/s增加至19.79±5.59cm/s(P0.05),步长偏差由6.38±3.61cm减少至3.44±2.56cm(P0.05),均较佩戴AFO的脑瘫患儿改善显著。结论:可调式"A"字架矫形器能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异常步态,其效果优于AFO。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制自制踝足矫形带对痉挛型偏瘫脑瘫足下垂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 24例痉挛型偏瘫脑瘫足下垂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两组患儿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行步态训练,观察组佩戴自制踝足矫形带行步态训练,共12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腓肠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踝关节主动背屈活动度(ROM)和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D区(站立)、E区(走跑跳)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MAS评分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ROM、GMFM-88的D区和E区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佩戴自制踝足矫形带行步态训练能进一步降低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患侧的腓肠肌张力,增加踝关节活动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张旻  冯美兰  瞿佩玉 《中国康复》2011,26(3):195-197
目的:比较痉挛型脑瘫患儿在佩戴传统硬直式踝足矫形器(RAFO)与新型动力型踝足矫形器(DAFO)后所产生的下肢生物力学变化及差异,为临床选用更合适的踝足矫形器(AFO)进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Vicon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及Kislter测力台分别测评1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在裸足、佩戴RAFO及DAFO 3种条件下的下肢关节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时间空间参数。结果:与裸足比较,佩戴RAFO后步长增加0.05 m,DAFO增加0.07 m;首次着地RAFO增加9°,DAFO增加11.3°;支撑相中RAFO增加10°,DAFO增加11°,且2种方法踝关节背屈角度均明显增大,跖屈角度明显减小;跖屈力矩RAFO增加0.33 Nm/kg,DAFO增加0.37 Nm/kg(均P〈0.05)。DAFO的踝关节活动范围较RAFO增加7°(P〈0.05)。结论:2种不同的踝足矫形器均能够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及行走过程中的踝关节背伸功能。DAFO在矫正踝关节活动及马蹄足畸形方面效果好于RAFO,并可减轻RAFO所导致的踝关节功能受限。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跟腱延长术治疗痉挛型脑瘫马蹄足的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接受跟腱延长术治疗的痉挛型脑瘫马蹄足患儿17例(34足),于术前、术后8~12个月分别进行踝关节背屈关节活动度(ROM)、小腿胫前后肌群表面肌电测试,记录踝关节被动背屈、主动背屈ROM,站立位胫前肌、腓肠肌肌电均方根值(RMS)和拮抗肌协同收缩率(CR)。结果术后踝关节主动、被动背屈ROM显著增加(Z4.867,P0.001);被动背屈时腓肠肌RMS减少(t=4.31,P0.001),站立时胫前肌、腓肠肌RMS无显著性差异(Z1.291,P0.05),CR降低(t=2.38,P0.05)。结论跟腱延长术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马蹄足患儿小腿胫前后肌群协调收缩,增加踝ROM。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计算机辅助康复环境(CAREN)步态评估系统分析单侧小腿截肢患者穿假肢后的步态运动学参数,并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方法 选取单侧小腿中段截肢但均装配假肢的受试者9例设为假肢组,同期选择健全受试者11例设为标准组,通过CAREN步态评估系统对2组受试者的步态运动学参数进行收集、处理、分析,并根据分析报告阐明产生差异原因。 结果 假肢组步态时相性指数为(0.88±0.04),其假肢侧的步长、支撑期百分比、髋关节支撑期最大伸展角度、膝关节支撑期最大屈曲角度、踝关节足跟着地背屈角度、踝关节支撑期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支撑期最大跖屈角度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肢组假肢侧的步行速度、步态周期、跨步长、支撑期百分比、髋关节足跟落地屈髋角度、髋关节支撑期最大伸展角度、髋关节支撑期最大屈曲角度、膝关节足跟着地屈膝角度、踝关节足跟着地背屈角度、踝关节支撑期最大跖屈角度、踝关节支撑期最大背屈角度与标准组双侧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侧小腿截肢者穿戴假肢后步态时相对称性为(0.88±0.04),假肢侧踝关节运动学参数显著弱于自身健侧,其时空与运动学参数也显著弱于健全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活动平板训练对痉挛型双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实验组患儿进行佩戴功能性电刺激产品在活动平板上进行步行训练,对照组穿戴踝足矫形支具在平地上进行步行训练,每组每天训练1次,每周5d,共12周。治疗前后分别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测定患儿腓肠肌肌张力的变化、关节量角器法测量下肢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分值。结果 2组患儿治疗12周后,踝关节ROM增加,GMFM之D区(站立)评分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12周后,MAS评分及GMFM-88之E区分值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12周后,实验组的MAs、踝关节ROM及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联合活动平板进行步行训练能更有效地降低痉挛型双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增加踝关节活动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足下垂的疗效.方法: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2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2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因子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FES对偏瘫侧腓总神经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NMES),同时进行步行训练.治疗前后分别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测定患儿腓肠肌肌张力的变化、关节量角器法测量下肢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分值.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儿患侧腓肠肌肌张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GMFM-88之D、E区评分及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均高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FES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改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的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60例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按照监护人的治疗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疗法及配戴矫形器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对偏瘫侧下肢进行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在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分别用综合痉挛评分量表(CSS)评定患侧下肢肌张力、关节量角器法测量患侧下肢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分值以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12周后下肢CSS评分及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GMFM之D区和E区评分均比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降低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静态渐进性牵伸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疗效。方法:60例(年龄4—12岁)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进行静态渐进性牵伸治疗,再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分别进行踝关节背屈活动度(ROM)、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MAS)和GMFM量表D区(站立)、E区(走跑跳)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前踝关节ROM、肌张力和GMFM量表D、E区评分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且以观察组的改善幅度较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静态渐进性牵伸治疗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能增加痉挛型脑瘫患儿踝关节背屈活动度,降低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提高患儿站立和走跑跳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不同严重程度的柔韧性扁平足对学龄期儿童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临床扁平足分级标准纳入轻、中、重度柔韧性扁平足儿童各30例及正常儿童30例,应用三维运动解析系统进行步行状态下的数据采集,将各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不同严重程度扁平足对学龄期儿童步行功能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儿童组相比,扁平足儿童组步长、步速、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以及支撑相平均足内翻角度明显减小(P<0.01);步宽、支撑相所占时间百分比及内外方向地反力第一峰值明显增加(P<0.01);足触地时刻膝关节屈曲角度及髋关节最大外旋角度明显减小(P<0.05)。轻度组在足触地时刻踝跖屈角度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1),足外偏角度及髋关节屈伸运动范围明显减小(P<0.01);摆动相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明显低于中、重度组及正常组(P<0.05)。中度组膝关节支撑相平均外翻角度明显低于重度组及正常组(P<0.01)。轻、中度组髋关节最大功率较正常组明显减小(P<0.05)。重度组踝关节屈伸运动幅度及踝关节最大内翻力矩较正常组明显减低(P<0.05)。结论:不同严重程度扁平足对学龄期儿童的步行效率、步行平衡稳定性以及关节协调运动功能等均会造成显著影响;轻度扁平足儿童在关节协调运动方面异常表现多于中、重度扁平足儿童。扁平足对学龄期儿童步行功能的影响未表现出随严重程度进展而不断加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中药浴牵拉治疗痉挛型脑瘫合并踝关节挛缩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浴牵拉对痉挛型脑瘫合并踝关节挛缩的康复疗效。方法:将31例痉挛型脑瘫合并踝关节挛缩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给予中药浴,同时使用我们自制的踝背屈牵拉器,对照组除未给予中药浴和踝背屈牵拉器外,其他康复治疗手段相同。观察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踝关节被动活动度、主动活动度、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踝关节被动活动度增加及步行能力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浴牵拉治疗方法对痉挛性脑瘫合并踝关节挛缩有显著疗效,同时可明显提高患儿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跟腱延长术治疗痉挛型脑瘫马蹄足的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接受跟腱延长术治疗的痉挛型脑瘫马蹄足患儿17例(34足),于术前、术后8~12个月分别进行踝关节背屈关节活动度(ROM)、小腿胫前后肌群表面肌电测试,记录踝关节被动背屈、主动背屈ROM,站立位胫前肌、腓肠肌肌电均方根值(RMS)和拮抗肌协同收缩率(CR)。结果术后踝关节主动、被动背屈ROM显著增加(Z>4.867,P<0.001);被动背屈时腓肠肌RMS减少(t=4.31,P<0.001),站立时胫前肌、腓肠肌RMS无显著性差异(Z<1.291,P>0.05),CR降低(t=2.38,P<0.05)。结论跟腱延长术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马蹄足患儿小腿胫前后肌群协调收缩,增加踝ROM。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刀微创结合以Bobath技术为主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脑瘫)下肢关节纠畸疗效,探索痉挛型脑瘫关节畸形的更有效治疗途径。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将30例小儿脑瘫患者分为对照1组(针刺组)、对照2组(康复训练组)、新康复组(针刀微创结合康复训练组)各10例,治疗3个月。观察三组治疗前后下肢踝、膝、髋关节屈曲角度及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经治疗后,在改善下肢踝、膝、髋关节屈曲角度方面,与对照1、2组相比新康复组有显著差异(P0.01);在改良屈曲肌群Ashworth痉挛分级方面,治疗后与对照1、2组相比,新康复组踝关节屈曲肌群Ashworth痉挛分级P0.01,膝关节屈曲肌群Ashworth痉挛分级P0.05,髋关节屈曲肌群Ashworth痉挛分级P0.05;在改善独立行走功能方面,与对照1、2组相比,新康复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刀微创结合Bobath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小儿脑瘫下肢关节畸形有很好的纠正作用,其效果优于针刺治疗或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健康青年右侧跟腱和足底筋膜在不同踝关节被动牵拉角度下的硬度变化,并对比跟腱在不同位置的硬度和硬度增长率。方法:健康青年31例(16男,15女),膝关节伸展位下被动牵拉踝关节,应用Myoton PRO数字化肌肉状态检测仪先后评估-50°(踝跖屈50°)和0°(踝生理位)时AT 0cm、3cm、6cm处和PF的硬度,以及25°(踝背伸25°)时PF的硬度。结果:膝关节伸展位,被动牵拉踝关节0°时,男、女性AT 0cm、3cm和6cm处的硬度均较-50°时明显增加(P0.01),且3cm和6cm处的硬度增长率大于其在0cm处(P0.01,P0.05);相同踝关节角度下,男女性AT硬度大小为0cm3cm、6cm(P0.05,0.01);此外,被动牵拉至0°时,AT6cm处硬度为男性高于女性(P0.05)。PF硬度则在-50°至0°、0°至25°过程中均逐渐增加(均P0.05)。结论:膝关节伸展位下,被动背伸踝关节能够有效地牵拉AT和PF,且对AT 3cm、6cm的牵拉作用最大,AT硬度呈从远端到近端递减的趋势,此外,踝关节被动牵拉至0°时男性AT 6cm的硬度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反复促通疗法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SHCP)儿童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SHCP儿童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每天给予常规康复训练60min,观察组每天给予反复促通疗法训练60min,共4周。训练前后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评价步行速度,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价患侧下肢处于支撑中期和摆动中期时髋、膝、踝关节角度以及处于足跟着地期时踝关节角度。结果:训练后2组自选步行速度(SWS)和最快步行速度(MWS)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训练后患侧下肢处于支撑中期时与训练前比较,2组患侧髋关节屈曲角度明显降低(P<0.05),患侧膝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增加(P<0.05),患侧踝关节背屈角度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各项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患侧下肢处于摆动中期时与训练前比较,2组患侧髋、膝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患侧下肢处于摆动中期时观察组患侧踝关节背屈角度较训练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三维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寻找偏瘫患者步态特点,比较分析步行能力与运动学和动力学之间的关系,从运动力学角度探讨偏瘫患者异常步行的原因,寻找康复治疗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方法:选择首次脑卒中后可以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右侧偏瘫患者20例为实验组,正常健康中老年人16例为对照组。采用Vicon和AMTOR6-7进行三维步态运动学和动力学检测和分析。结果: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卒中患者与健康中老年人在步频、跨步时间、双腿支撑时间、步时、离地比率、步长、跨步长和步速同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侧离地占步态周期百分比和健侧单腿支撑时间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矢状面上同侧髋关节伸展角度、膝关节屈曲角度和踝关节背伸及跖屈角度比较差异都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侧髋关节屈伸力矩、同侧膝关节伸直力矩和患侧踝关节背伸力矩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步行能力(步速)与患侧髋关节伸展、健侧膝关节屈曲、双侧膝关节伸展、双侧踝关节背伸和跖屈角度相关,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也和双侧髋关节屈伸、膝关节伸展和踝关节背伸力矩相关(P<0.01)。结论:①步长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异常的重要参考指数;②髋关节和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背伸和跖屈是步态异常的重要表现;③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屈伸肌群和踝关节背伸肌群的力量是影响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46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悬吊训练(SET)组(n=23)和持续被动运动训练(CPM)组(n=23)。CPM组给予持续被动运动训练,SET组给予悬吊训练。术前、术后15 d、术后3个月采用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功能量表(HSS)和姿势控制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术后15 d,SET组患者的膝关节最大被动屈曲角度比CPM组增加6.0°(95%CI=0.9°~11.2°;P0.01),膝关节最大主动屈曲角度比CPM组增加5.7°(95%CI=0.4°~9.1°;P0.01);但两组最大主动伸展角度、最大被动伸展角度、HSS评分(除活动度外)、姿势控制能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所有评估项目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ET在短期内增加膝关节ROM比CPM更有效,可以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推拿治疗痉挛型脑瘫尖足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的49例患儿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n=24)和对照组(n=25)。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给予针刺推拿治疗,共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和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测量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CSS评分结果显著优于治疗前(P0.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5.6%,对照组总有效率78.26%(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针刺推拿,可更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尖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