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钠紊乱的发生率及其与颅内血肿发生部位的关系,以及血钠异常与患者死亡率的关系。 方法 该研究为一项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2017年5月六安市中医院收治的452例经病史及头颅CT证实为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符合本研究的入组标准。入院后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同时应用颅脑CT及GCS评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定位患者的颅内血肿发生部位,并以患者入院即刻的血钠水平、住院期间每日血钠浓度、意识障碍的程度及死亡率为研究变量。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钠异常发生率与颅脑损伤不同部位及死亡率进行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中血钠异常的发生率为45.1%(204/452),其中高钠血症128例,低钠血症76例。50%的患者入院即刻即有血钠异常。50%的低钠血症患者在系列检查过程中,血钠浓度低于125 mmol/L;不同受伤部位血钠异常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及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患者发生血钠紊乱的几率较高;血钠异常组患者死亡率高于正常组(P<0.05)。 结论 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血钠异常的比例较高,其损伤部位与血钠异常发生率有相关性,其中罹患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及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患者发生血钠紊乱的几率较高;发生血钠异常的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对正常青年志愿者脑组织行MRI平扫检查检出常见变异及病变的发生率。方法使用SIEMENSTrioTim3.0TMRI扫捕仪对60例正常青年人行MRI平扫,T1WI、T2WI序列,必要时加扫FLAIR或DWI。结果在男女各30例志愿者中发现蛛网膜下腔囊肿4例(男3例,女1例),发生部位分别为中颅凹2例,枕大池2例;透明隔囊肿1例;脱髓鞘改变4例(男3例,女1例)。结论蛛网膜下腔囊肿在正常人群中有一定发生率,通常男性多于女性,透明隔囊肿也有少量发生率,缺血性脱髓鞘改变在无神经系统临床表现正常青年人群中并不罕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颅内疾病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总结分析自2001年10月~2004年10月我中心运用1.5T MRI扫描定位,采用OUR-XGD型旋转式伽玛刀治疗各类颅内疾病407例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伽玛刀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与适应证的选择、病变的大小、部位、治疗剂量等因素有关,本组病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8%。结论:合理的选择适应证、积极的预防、正确及时的处理,对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128层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的诊断价值,了解颅内动脉开窗畸形CTA表现、检出率以及好发部位。方法对经64排128层CTA诊断为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的24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畸形的部位、类型及其合并其他颅内血管性病变。结果 327例中,颅内动脉开窗畸形24例(7.3%),共计25处;10例位于椎动脉,8例位于基底动脉,4例位于大脑前-前交通动脉区;大脑中动脉1例;1例为前交通区与基底动脉2处多发。裂隙型10处,凸透镜型13处,重复型2处。3例合并颅内动脉瘤,1例同时合并AVM及动脉瘤。结论 64排128层CTA能够无创地清楚显示开窗畸形的位置、形态及合并颅内其他血管性病变,可以作为颅内动脉开窗畸形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血管痉挛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发生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分析5年中118例动脉瘤性SAH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及部位与DIND发生之间的关系,以及DIND与脑梗死影像学检查的一致性。结果:脑血管痉挛与DIND两者之间存在弱相关(r=0.22;P=0.016);随着痉挛程度加重,DIND发生率增加(U=2.589,P〈0.05)。大脑中动脉痉挛组的DIND发生率为68.0%,高于大脑前动脉和颈内动脉痉挛组的36.7%和25.0%(X^2=8.195,P=0.004);而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X^2=0.646,P=0.421)。结论:脑血管痉挛只是DIND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重度脑血管痉挛时和大脑中动脉部位的痉挛,才易发生DIND;发生于非重要功能区脑缺血,可能无DIND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有效预防和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措施,提高患者术后恢复率。方法回顾方便选取的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于该院神经外科进行开颅手术的82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1例。预防组患者给予全面预防措施,对照组患者仅监测术后体征,及时治疗出现颅内感染的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情况。结果比较两组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病率,预防组感染5例,发病率12.20%,对照组感染14例,发病率34.15%,两组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析发现,术后颅内感染的患者采用CSF培养及药敏试验特异性应用抗生素的方法治疗后有显著疗效,预防组患者治疗有效率100%,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2.8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加强护理、注意饮食等可降低术后感染风险,根据CSF培养及药敏试验特异性应用抗生素可提高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CT对颅内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对颅内肿瘤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肿瘤的CT影像资料,包括星形细胞瘤1例、颅底脑膜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鞍区肿瘤2例、转移瘤1例、松果体细胞瘤2例、小脑畸胎瘤1例、听神经瘤4例.结果边缘规整12例,不规整3例.密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钙化、新鲜出血、血管组织囊液、液化坏死和脂肪.结论 CT检查在颅内肿瘤的定位诊断及定性诊断有明显的优越性,可对良、恶性肿瘤作出定性诊断,在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与颅内脑组织的关系上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普通放射线及脑电图的重要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174例脑出血死亡病人的病理改变,统计了脑出血的病灶分布规律,并初步分析了病人死因及病因.结果:脑出血死亡病人病灶分布:基底节区55.7%,脑叶8.0%,原发脑干11.5%,小脑4.6%,原发脑室出血4.6%,蛛网膜下腔出血5.2%,多部位脑出血10.3%.死亡原因:基底节区小灶出血死于继发脑干出血,继发脑室出血及脑病等原因.小脑出血亦可产生海马钩回病.发病原因:基底节区出血有高血压或动脉硬化者占89,7%,多灶出血有高血压或动脉硬化者占77,8%.脑出血死亡病人易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9.
Xue MZ  Li YJ  Gao XG  Zhang CF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1):762-765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情况,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与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 搜集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由经颅多普勒、颈动脉彩色超声、颅内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存在颅内和(或)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428例脑梗死患者资料,根据血管病变部位分组,比较各组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的差别.结果 颅内动脉病变组199例(46.5%),颅外动脉病变组129例(30.1%),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病变组100例(23.4%);颅内动脉病变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酯(LDL-C)水平高于其他两组(TC:P1=0.001,P2=0.000;LDL-C:P1=0.004,P2=0.039),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病变组男性比例高于颅内动脉病变组(P=0.003).结论 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多于颅外,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血脂控制欠佳,大多数传统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并不是动脉狭窄发生部位的决定因子.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of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of cerebral arteries in Chinese patients suffered from cerebral infarction,and to determine if there are any factors correlating with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Methods For this study,we enrolled 428 consecutive in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All patients were examined with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TCD) and carotid duplex ultrasound to detect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in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cerebral arteries,some also were examin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and/or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they were all diagnosed as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location of lesions,the frequency of risk factors of atherosclerosis and the demographic parameters were compared among these groups.Results 199 cases (46.5%) had only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129 cases (30.1%) had only ex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100 cases (23.4%) had both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stenosis (combine group).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groups,the levels of total cholesterol an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of the intracranial artery group are both significantly higher(TC:P1 = 0.001,P2 = 0.000;LDL-C:P1 = 0.004,P2 = 0.039),the combine group had a significant higher ratio of male than that of the intracranial artery group (P =0.003),there were no any other atherosclerosis risk factors had association with the location of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Conclusion The occurrence of stenosis in intracranial arteries is more frequent than that in extracranil arterie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and the lipid level is higher in the intracranial artery group,most risk factors of atherosclerosis may not be major determinants of location for cerebral atherosclerosis.  相似文献   

10.
张施远  龙勇  曾春  石海平  蒋永明 《西部医学》2014,(12):1617-1619
目的 探讨创伤性进展性颅内血肿(PHI)的发病机制、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早期诊治措施.方法 对476例颅脑外伤患者发生PHI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血糖、凝血功能、血压、血肿部位、血肿类型、血肿体积、是否合并SAH)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资料中发生PHI 68例,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年龄(P=0.019)以及是否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P=0.008)为影响创伤后颅内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PHI的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P<0.01).预后按照GOS评分,恢复良好47例,轻残7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5例.结论 进展性颅内血肿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SAH密切相关;伤后严密观察意识状态、动态复查CT、使用无创颅内压监护有助于早期发现PHI,首次CT扫描后4小时内复查CT是早期发现PHI的关键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迟发颅内出血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224例颅脑外伤患者分为观察组(迟发颅内出血)和对照组(无迟发颅内出血),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的差异,并对迟发颅内出血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0岁和男性患者迟发颅内出血发生率高(P<0.05);观察组GCS评分、Plt及Hgb降低值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年龄、△Hgb、Plt1、Plt2和GCS评分均为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GCS评分、是否有活动性出血、Plt值是颅脑外伤患者迟发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韦宁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0):1306-1308
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与踝臂指数(ABI)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选取住院治疗且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ICVD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行ABI测量和常规生化检查。按血管狭窄程度及病变血管数量对患者进行分组,并进行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分型,比较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数量、部位以及不同类型脑卒中与ABI的关系,随访1年,记录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心脑血管事件与ABI的相关关系。结果:随着狭窄支数及程度增加,ABI异常率均呈增加趋势,ABI均值呈递减趋势(P<0.05~P<0.01);穿支动脉病变组的ABI值显著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组(P<0.01);ABI正常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ABI异常组的48.8%(P<0.01)。结论:ICVD颅内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病变支数、病变部位及预后与ABI相关,ABI对重度颅内动脉狭窄、3支以上病变及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分型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开颅手术术后血肿(post-craniotomy hematoma,PCH)的危险因素,减少术后血肿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颅内三大疾病(脑膜瘤、胶质瘤、动脉瘤)共68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脑膜瘤术后发生血肿显著高于胶质瘤、动脉瘤,胶质瘤和动脉瘤的术后血肿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老年病人术后血肿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病人,有凝血功能异常的病人术后血肿发生率高。结论:神经外科开颅手术病人术后血肿发生率高,可能与手术种类、患者的年龄、术后凝血纤溶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4.
陈凯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1):33-35
目的探讨围生期危险因素与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7年4月~2009年7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56例早产儿病例资料,根据床旁B超的检查结果诊断,分析颅内出血与围生期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156例出生体重≤2000g,胎龄≤36周的早产儿中发现92例(58.97%)颅内出血患儿。分析围生期危险因素中,分娩方式、宫内窘迫、胎膜早破及母体异常、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阿氏评分、呼吸窘迫的发生及低体温对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有影响(P0.05);而保胎有无、羊水异常、胎盘异常、脐带异常、低血糖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围生期危险因素中,分娩方式、宫内窘迫、胎膜早破及母体异常、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阿氏评分、呼吸窘迫的发生及低体温对颅内出血的发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吲哚美辛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的效果。方法将216例住院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8例,治疗组加用了吲哚美辛预防颅内出血,观察两组之间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吲哚美辛可降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DSA特征与SAH CT表现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颅内动脉瘤DSA特征与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分析,着重探讨颅内动脉瘤发生部位,形态及CT显示SAH量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3例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表现和63例SAH CT表现与临床资料,就其动脉瘤部位,形态及SAH量CT表现,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颅内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及生长方向和出血量与临床表现有直接关系;CT表现与出血量明显有关,而与动脉瘤部位及形态无明显相关性,DSA或旋转DSA对动脉瘤检查显示更清晰,直观,特别结合CT,对其诊断和治疗能提供可靠依据。结论:颅内动脉瘤生长部位,形态、大小及SAH量与临床表现有一定相关性。但无明显特异性;CT表现与出血量有关,而与动脉瘤的来源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意识水平、临床病情分级、动脉瘤破裂次数、CT Fisher分级、动脉瘤的部位、瘤体、瘤颈大小、囊颈比例、治疗方式,共14项50个水平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各自变量分别定义并赋值。以30 d预后及>6个月以上预后分别为因变量并行统计学处理。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y1=30 d预后时,Hunt-Hess分级对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unt-Hess 0、Ⅰ、Il级时,其OR(与Hunt-HessⅣ、V级比较)值分别为107.677(P<0.01)、63.750(P<0.01)、51(P<0.01)。y2=6个月以上预后为因变量,意识水平对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S评分13~15分、8~12分的OR值(与GCS 3~7分患者比较)分别为:42.9(P<0.01)、19.5(P<0.05)。结论所有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临床病情分级(Hunt-Hess分级)是影响30 d预后最为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意识水平是影响6个月以上预后最为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CT扫描在开颅患者术后颅内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实施开颅手术的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颅内出血将其分为A组(n=40)和B组(n=120),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分析开颅手术患者术后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统计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术后发现颅内出血的时间,同时分析术后早期CT扫描中颅内出血的影像特征。结果A组疾病类型分布、术中行脑室外引流、术中出血量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行脑室外引流、术中出血量、高血压病史为开颅手术患者术后发生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组中术后7例经CT检查发现颅内出血,术后颅内出血CT检出率4.37%(7/160),其中5例发生于基底节区(71.43%),发生于丘脑、小脑各1例(14.29%、14.29%);术后首次头颅CT检查发现颅内出血概率3.75%、无颅内出血相关临床表现;行常规术后首次头颅CT检查发现颅内出血概率0.62%低于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4.37%(P_10.05;P20.05);开颅术后6h内、6h-24h、24h后首次头颅CT检查发生颅内出血概率分别为2.50%、1.25%、0,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开颅患者术后早期(术后6h内)行CT扫描对诊断颅内出血中具有较高价值,尤其对存在高危因素患者,应尽快行CT扫描排除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疾病导致颅内高压后视神经乳头改变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对颅内肿瘤934例(包括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神经纤维瘤、颅咽管瘤等),颅脑外伤360例(均为重型以上颅脑损伤),脑血管病58例(动脉瘤及AVM破裂出血),直接采用眼底镜进行动态观察。结果颅内肿瘤视乳头改变发生率达64%,多为视乳头水肿;颅脑损伤视乳头改变发生率为28%,其中多发生于外伤后1周以后;脑血管病视乳头改变发生率为55%,多发生于出血后10~30 d内。结论急性颅内压增高短期内很少发生视乳头水肿,亚急性颅内压增高视乳头水肿发生率高,慢性颅内压增高视乳头水肿发生率较低,而且视神经萎缩的发生率高于视乳头水肿。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脑膜瘤的MRI表现,探讨脑膜瘤瘤周水肿(peritumoral brain edema,PTBE)与脑膜瘤部位的关系.方法:对106例行MRI检查的脑膜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脑膜瘤位置,测量脑膜瘤体积及PTBE体积,计算水肿指数(edema index,EI),并对PTBE形状进行分类,采用SPSS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