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砷暴露、糖尿病患病和氧化应激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18名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生活20年以上且无明确砷暴露史者为调查对象,按照居民尿砷含量分为低砷组73例(<13.55μg/g Cr),中砷组73例(13.56~36.24μg/g Cr),高砷组72例(>36.25μg/g Cr)。采集研究对象血、尿液,测定尿砷、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含量。将研究对象中的25例糖尿病患者纳入病例组;对照组例数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PSM)按照1∶5的比例进行匹配,选择125例居民纳入对照组。采用趋势性检验比较尿砷浓度与糖尿病患病率之间的变化趋势;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探讨氧化应激损伤在不同砷暴露水平与糖尿病患病之间的间接效应。结果:(1)高砷组糖尿病患病率(20.83%)高于中砷组糖尿病患病率(12.33%)和低砷组糖尿病患病率(1.37%),中砷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低砷组糖尿病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砷水平与糖尿病患病率呈正相关(P<0.05);(2)GSH-Px活力、SOD和MDA在尿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砷职业暴露人群Bcl-2基因表达与甲基砷酸的关系,识别砷的遗传毒性.方法整群抽取砒霜厂工人43名作为暴露组,对照组23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砒霜厂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Bcl-2基因,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尿中各形态砷化合物和总砷含量,并计算一、二级甲基化指数.结果职业暴露工人尿中无机砷、甲基砷酸、二甲基砷酸均显著高于对照人群;职业暴露工人二级甲基化指数显著低于对照人群;职业暴露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Bcl-2基因相对表达显著高于对照人群;尿中总砷与Bcl-2相对表达量成显著正相关(r=0.272,P<0.05),MMA与Bcl-2相对表达量成显著正相关(r=0.252,P<0.05),DMA与Bcl-2相对表达量成显著正相关(r=0.280,P<0.05);尿中砷二级甲基化指数与Bcl-2基因相对表达量成显著负相关(r=-0.424,P<0.05).结论砷暴露是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Bcl-2基因表达升高的原因,并和甲基化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饮水砷暴露大鼠血砷、尿砷和组织砷含量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饮水砷暴露大鼠血砷、尿砷和各脏器组织中砷含量的分布。方法将32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自来水)组和低(50μg/L)、中(150μg/L)、高(450μg/L)浓度亚砷酸钠染毒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采用自由饮水方式进行染毒,每只大鼠每日饮水消耗量约37 ml,连续染毒4周后,取尿样测定尿砷;并处死大鼠测定血砷及肝、肾、肺、心、脾、脑组织重量、脏器系数及砷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第2周时低浓度亚砷酸钠染毒组大鼠体重较高,第4周时中、高浓度亚砷酸钠染毒组大鼠体重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浓度亚砷酸钠染毒组大鼠肝脏脏器系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肾、肺、心、脾、脑的脏器系数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高、中、低浓度亚砷酸钠染毒组大鼠血、尿、脾、肾组织和高、中浓度亚砷酸钠染毒组大鼠心、肝、肺、脑组织砷含量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染砷浓度的增加,血砷、尿砷和各脏器组织中的砷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相同浓度亚砷酸钠染毒组不同脏器中的砷含量不同,脾组织中砷含量最高,脑组织中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砷,尿砷与各脏器组织中砷含量均显著相关(P<0.05)。结论饮水砷暴露大鼠体内各脏器组织中均有砷蓄积,但分布并不均匀;血砷和尿砷含量均可一定程度反映砷在体内的负荷情况。  相似文献   

4.
从上海某含菲和砷复合污染物的焦化厂土壤中富集、分离得到了一个双功能菌群。在含200 mg/L菲和60 mg/L As2O3的培养基中,该菌群48 h内能降解71.4%的菲和氧化96.2%的三价砷。从分子水平进行功能验证,选择菲降解基因(RHDα)和砷氧化基因(aoxB)构建文库,基因RHDα与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Pseudomonas putida基因的同源性较高;而基因aoxB与Pseudomonas stutzeri和Alcaligenes faecalis的同源性较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2个基因,在48 h内,1 mL菌液中aoxB基因拷贝数为3.00×108~1.48×1010,而RHDα则为2.54×107~8.70×109。该菌群将在含多环芳烃和砷复合污染场地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焦炉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53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焦炉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抑癌基因p53突变情况,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p53基因外显子5、6、7突变规律与焦炉暴露的关系. 方法 选取焦化厂焦炉作业工人93名,按不同工种分为炉底组(n=33)、炉侧组(n=30)、炉顶组(n=30),无任何PAHs接触史的库工84名作为对照组.对作业环境进行监测;取受试者的班末尿和肘静脉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尿中1-羟基芘的水平,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方法(PCR-SSCP)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p53基因突变的情况.结果焦炉工人暴露组血淋巴细胞p53基因突变率(32.2%)显著高于对照组(15.5%,P<0.05),且血淋巴细胞p53基因突变率随外暴露水平升高(对照组<炉底组<炉侧组<炉顶组)而升高(x2=8.831,P<0.01). p53基因的第6、7外显子突变率呈现随外暴露水平升高(对照组<炉底组<炉侧组<炉顶组)而升高的趋势(x2=8.556,9.368,P<0.01). 结论 焦炉逸散物可诱发焦炉工人的血淋巴细胞p53基因突变率升高,p53基因的第6、7外显子对焦炉逸散物暴露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孕妇血浆和非孕妇血浆游离DNA中常用内参基因的拷贝数稳定性,为孕妇血浆游离DNA的定量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孕龄为12周左右的健康孕妇及健康未孕女性各18名,取外周静脉血并提取血浆DNA,将DNA样本分为孕妇与非孕妇整体组、孕妇组、非孕妇组、母体与胎儿整体组、母源DNA组和胎源DNA组,选取β-珠蛋白(HBB)、端粒酶(TERT)、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白蛋白(ALB)、β-肌动蛋白(ACTB)和T细胞受体γ(TRG)为内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分析血浆DNA中内参基因Ct值,分别采用3款统计学软件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比较6种内参基因在各组样本中的拷贝数稳定性。结果: 1qPCR法,6种内参基因的所有PCR产物均特异性扩增。各组内参基因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ACTB的Ct值最低,HBB次之,即血浆DNA中ACTB和HBB拷贝数最高。2按照geNorm软件计算结果基因稳定值(M)由高到低的顺序、NormFinder软件计算结果含量稳定性由高到低的顺序、BestKeeper软件计算结果相关系数(R)由高到低的顺序,在各组样本中将6种内参基因按照其拷贝数稳定性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综合分析3种软件的分析结果,在孕妇与非孕妇整体组、孕妇组、非孕妇组、母体与胎儿整体组、母源DNA组和胎源DNA组中,拷贝数稳定性最高的内参基因分别为TERT、ACTB、ALB、HBB、HBB及HBB。3母体与胎儿整体组、母源DNA组、母源DNA组和胎源DNA组内参基因的C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4.84,P<0.05)。结论: 当采用qPCR法对来自于孕妇与非孕妇整体、孕妇、非孕妇、母体与胎儿整体、母源DNA和胎源DNA的血浆游离DNA进行定量分析时,推荐分别选择TERT、ACTB、ALB、HBB、HBB及HBB作为校正内参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53基因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研究其与结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织中P5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扩增曲线呈典型的"S"型曲线;熔解曲线分析扩增产物显示单一的峰,熔解温度(Tm)为60℃。对照组中P53基因的表达明显高于癌组和癌旁组(P〈0.05);癌组中P53基因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P〈0.05)。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等优点,可作为进一步研究P53基因的方法;p53基因的表达量可以作为判断结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无机砷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p16基因甲基化及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Lu G  Cai Q  Zhang W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0):1238-1241
目的 观察亚砷酸钠(NaAsO2)和胂酸肽(Na3AsO4)对人支气管上皮BEP2D细胞p16基因甲基化及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及RT-PCR等技术观察分析BEP2D细胞p16基因甲基化和表达水平。结果 (1)NaAsO2(0.016-2μmol/L)和高浓度组Na3aSo4(80和160μmol/L)具有促进BEP2D细胞p16基因二核苷酸CpG岛甲基化作用;而低浓度组Na3AsO4(20和40μmol/L)不能使BEP2D细胞p16基因CpG岛发生甲基化。(2)无机砷可使BEP2D细胞p16基因表达下降,且NaAsO2较Na3AsO4更为明显。结论 无机砷可引起BEP2D细胞p16基因CpG岛甲基化程度增高和表达水平下降,提示p16基因高甲基化是无机砷致癌的可能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砷致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价态水砷暴露及高脂饲料加水砷暴露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方法,并进行比较.方法 小鼠2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亚砷酸钠(iAs3+)组、砷酸钠(iAs5+)组、高脂饲料对照组、高脂饲料+iAs3+组和高脂饲料+iAs5+组6个组,每组40只.正常对照组和高脂饲料对照组(饮用自来水),iAs3+组和高脂饲料+iAs3+组(饮用300 mg/L iAs3+水),iAs5+组和高脂饲料+iAs5+组(饮用300 ms/L iAs5+水).饮水砷暴露3、6、10个月后处死小鼠,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肝功能,HE染色及胶原特殊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造模3个月时,正常对照组、iAs3+组、iAs5+组、高脂饲料+iAs3+组和高脂饲料+iAs5+组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分别为(36.7±5.7)U/L和(110±22)U/L、(55.6±4.6)U/L和(249±41)U/L、(52.6±8.8)U/L和(161±15)U/L、(311.3±19.7)U/L和(484±15)U/L、(515.0±60.8)U/L和(671±24)U/L,各砷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各砷组动物肝组织HE染色就显示有不同程度肝损伤,表现肝细胞水样变性、脂肪样变性,点状或灶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并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再生及纤维增生,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各砷组肝组织病理损伤逐渐加重.10个月Masson染色显示汇管区及中央静脉区纤维条索状增生,正常对照组、iAs3+组、iAs5+组、高脂饲料+iAs3+组和高脂饲料+iAs5+组小鼠肝脏纤维组织面积的均值分别为0.1333、0.5584、0.5250、0.7534、0.7200,各砷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成功建立了不同价态水砷暴露及高脂饲料加水砷暴露小鼠肝损伤、肝纤维化的模型,并进行了评价,为砷致肝损伤、肝纤维的研究提供了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一种比现有方法敏感、特异性高、重复性好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新方法检测人类mdr1基因。方法以含有目的基因mdr1cDNA的质粒pHaMDR1/A为阳性模板,用Primerexpress2.0引物设计软件设计引物和TaqMan-MGB探针,建立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当待扩增DNA浓度在3.601×103cps/ml~3.601×109cps/ml范围时,模板浓度与循环阈值(Ct)之间的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r2大于0.98。结论应用TaqMan-MGB探针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人类mdr1基因,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高和精确度高等优点,可作为进一步研究人类mdr1基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53基因突变、p16基因缺失、肿瘤细胞增殖活性(PCMNA)和凋亡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相互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96例不同类型胶质瘤中P53,P16蛋白表达及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PCNA);应用非同位素PCR-SSCP技术检测p53基因5-8外显子突变。应用PCR-DNA测序技术检测SSCP阳性标本中p53基因5-8外显子碱基突变谱和氨基酸顺序改变。应用TUNEL技术检测肿瘤细胞中凋亡的改变。结果结果显示96例不同类型胶质瘤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1.7%(40/96),其中Ⅱ级肿瘤阳性率为27.3%(13/53),Ⅲ、Ⅳ级肿瘤阳性率分别为62.5%(20/32)、63.6%(7/11),低分级与高分级胶质瘤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χ2=4.88,P<0.05)。SSCP检测结果显示34/96(35.4%)例胶质瘤出现p53基因异常移动的单链DNA电泳带,主要分布在5,7,8外显子。在40例P53蛋白阳性的病例中有32例呈现该基因的单链构象多态性改变,两种方法检测的符合率基本一致。DNA序列分析显示,17例SSCP有异常电泳带的标本中均存在p53基因突变,而且主要发生在5-8外显子,突变类型多数为点突变或碱基缺失,突变位点多分布在第5外显子130-175号密码子之间,第8外显子270-291密码子之间,突变类型主要为错义突变,且多为单碱基的改变,碱基突变以G→A或A→G最多。p16蛋白的表达缺失率为60.4%(58/96),其中Ⅱ级肿瘤为39.6%(21/53),Ⅲ、Ⅳ级肿瘤为81.2%(26/32)、100%(11/11),在高级别胶质瘤中P16表达缺失率均显著高于低级别的肿瘤。复合表达研究显示,p53蛋白的表达与p16缺失之间存在负相关性(P<0.05)。96例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及凋亡检测显示,PCNA标记指数(PCNALabelIndex,PCNALI)随着肿瘤分级的升高而递增,而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随着肿瘤分级的升高而递减,PCNALI/AI之比随着肿瘤分级的升高而递增。结论p53异常表达和突变是胶质瘤中最常见的基因改变,与胶质瘤的组织学分级呈显著正相关;p53突变更常位于5、7、8外显子,突变类型主要为错义突变,且多为单碱基的改变,碱基突变以G→A或A→G最多。p53基因突变可以通过p53蛋白的表达来间接反映,p53基因的异常表达及突变与胶质瘤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p16的缺失更多见于高级别的胶质瘤,与胶质瘤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胶质瘤发生、发展与PCNA的高表达和细胞凋亡的抑制密切相关,PCNALI/AI比PCNALI或AI单独检测更能反映胶质瘤的病理特征及恶性行为。p53基因突变、p16基因表达的缺失及PCNALI的增高和细胞凋亡的抑制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协同作用并与肿瘤的分化和异常增生显著相关,而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发生受p53、p16基因的调控,p53及p16抑癌基因的失活,是胶质瘤逃逸凋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5,10-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MTHF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叶酸联合作用对砷甲基化代谢的影响.方法:在砷中毒流行区选择饮水史清楚、饮水砷含量高于0.05 mg/L的43名居民,采集空腹静脉血并收集晨尿,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检测尿中各种形态的砷,采用微生物法测定血清中叶酸水平.比较不同MTHFR基因型及其和叶酸联合作用与尿中砷化物百分构成的关系.结果:和MTHFR原型基因个体相比,MTHFR基因677位突变个体(包括杂合突变和纯合突变)尿中As3+构成增加(r=27.17,P=0.029),而二甲基胂酸百分含量下降(r=26.57,P=0.033);MTHFR C677T基因型和叶酸联合作用未对尿中不同砷化物百分构成产生影响(P>0.05).结论: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可能影响个体砷代谢能力,且这种作用独立于血清叶酸水平.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血浆循环核酸p53基因突变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浆循环核酸p53基因突变检测的可行性,研究乳腺癌患者循环核酸p53基因突变对于乳腺癌发生、发展和预后估计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53基因外显子5-8,并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HPLC)分析产物突变情况,再与各生物学参数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 33例患者中14例(42.4%)p53基因突变,且突变率与组织分化级别、ER阴性显著相关(P<0.05),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无关。结论 DHPLC可作为一种快速简便的基因突变检测手段,p53基因突变在乳腺癌循环核酸中有较高的检出率并预示肿瘤的恶性程度,血浆基因突变有望成为简便的预后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替普瑞酮对类固醇致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Lü B  Zhang L  Fan YH  Meng LN  Zhang S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9):2749-2753
目的研究替普瑞酮对类固醇激素所致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实验对照组、低剂量替普瑞酮组、中剂量替普瑞酮组和高剂量替普瑞酮组,每组10只。采用泼尼松龙皮下注射制备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低、中、高剂量组替普瑞酮的剂量分别为50、100、200mg/kg,给药7d,每天1次。观察胃黏膜的病理变化,计算溃疡指数、胃黏膜组织学损伤指数,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内皮素1和胃黏膜前列腺素E2(PGE2)水平,Griess法检测血清NO含量。结果类固醇激素能引起胃黏膜显著出血性损伤,实验对照组大鼠溃疡指数中位数为44.5,组织学损伤指数中位数为5.5,明显高于空白组(均为0,均P<0.01);实验组大鼠血浆内皮素1水平为399pg/ml±74pg/ml,高于空白组(279pg/ml±56pg/ml,P<0.01);血浆NO水平(27μmol/L±5μmol/L)低于空白组(36μmol/L±5μmol/L,P<0.01);胃黏膜PGE2水平(154pg/mg±83pg/mg)低于空白组(337pg/mg±112pg/mg,P<0.01)。低、中、高剂量替普瑞酮组的溃疡指数中位数分别为32.5,23.0,23.0,均明显低于实验组(均P<0.01);组织学损伤指数中位数分别为3.0,3.0,1.5,均明显低于实验组(均P<0.01),内皮素1水平分别为299pg/ml±99pg/ml,284pg/ml±85pg/ml,189pg/ml±32pg/ml,均明显低于实验对照组(P<0.05,P<0.01,P<0.01);NO水平分别为56μmol/L±16μmol/L,62μmol/L±12μmol/L,83μmol/L±9μmol/L,均明显高于实验对照组(均P<0.01),高剂量替普瑞酮组胃黏膜PGE2水平为241pg/mg±65pg/mg,明显高于实验组154pg/mg±83pg/mg(P<0.05)。溃疡指数、组织学损伤指数和内皮素1水平随替普瑞酮剂量的增大而降低,血清NO、胃黏膜PGE2水平随替普瑞酮剂量的增大而升高。结论替普瑞酮对类固醇致胃黏膜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内皮素1水平和增加NO和PGE2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Asbestos is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carcinogen and remains the primary occupational concern in many countries. The most important pulmonary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asbestos fiber exposure is asbestosis (diffuse interstitial pulmonary fibro…  相似文献   

16.
GSH对砷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细胞内谷胱甘肽(GSH)对砷致人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二氯荧光素(DCF)的荧光强度;用改良硫代巴比妥酸荧光法测定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单独用NaAsO2作用后,DCF荧光强度和MD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用N-乙酰半胱氨酸(NAC)预处理后,细胞内DCF荧光强度和MDA含量与砷作用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MDA达到对照组水平。用丁硫氨酸亚矾胺(BSO)预处理细胞后,DCF荧光强度和MDA含量与NaAsO2单独作用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结论]NAC可减轻砷对细胞的氧化损伤,而BSO则可加重其氧化损伤,说明细胞内的GSH可对砷引起的氧化损伤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PCR-SSCP检测胃癌中p53基因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p5 3基因表达及突变在胃癌发生中的地位。方法 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酶 (S -P)法与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分析技术分别检测胃癌p5 3基因表达及突变。结果 p5 3蛋白表达在正常胃粘膜均为阴性 (0 / 2 0 ) ,在不典型增生为 18% (11/ 6 0 ) ,其中轻度全为阴性(0 / 2 0 ) ,中度 2 5 % (5 / 2 0 ) ,重度 30 % (6 / 2 0 ) ,明显低于胃癌的 5 8% (70 / 12 0 ) (P <0 .0 5 ) ,而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高于正常胃粘膜及轻度不典型增生 (P <0 .0 5 )。胃癌中p5 3基因第 5外显子突变率高达 2 5 % (5 / 2 0 ) ,显著高于无突变的正常胃粘膜 0 % (0 / 2 0 ) (P <0 .0 5 )。结论 p5 3基因突变可出现于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 ,是胃癌发生的一个早期事件。在胃癌发生中p5 3基因第 5外显子突变频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中p53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情况。方法采用PCR-SSCP法对47例NHL进行p53基因第5~8外显子的点突变研究。结果p53基因第5~8外显子总突变率为48.94%(23/47)。其中第6外显子的突变率最高为17.02%,其次为第8外显子,突变率为12.87%;高度恶性组和低度恶性组突变率分别为50.00%(12/24)、34.78%(8/23)(P>0.05);T细胞和B细胞突变率分别为39.29%(11/28)、47.37%(9/19)(P>0.05)。结论NHL中存在较高p53基因突变率,提示其突变可能参与了NHL的发生发展。高度恶性组p53基因突变倾向于高发。  相似文献   

19.
散发性大肠癌p53基因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定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uang J  Zheng S  Pan QR  Deng YC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3):1130-1133
目的 观察散发性大肠癌 p5 3突变及其与微卫星不稳定 (MI) /复制差错 (RER)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BAT 2 6 ,D2S119、D2S12 3、D3S12 93、D8S2 82、D13S16 0和D18S5 8等 7个微卫星位点 ,采用PCR银染法或ABI373自动序列分析仪检测MI/RER ;自动序列分析仪直接测序确立p5 3基因外显子 (E) 5 8突变 ;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P5 3蛋白表达。结果  5 5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 ,P5 3E5 8突变率为 38 2 % (2 1/5 5 ) ,蛋白阳性表达率 6 0 % (33/5 5 ) ,两者符合率 4 2 %。MI阳性率为 2 7 2 %(15 /5 5 ) ,RER为 14 5 % (8/5 5 )。MI/RER阳性肿瘤较阴性者 p5 3基因总突变率和点突变率高 (MI组分别为 5 3 3%对 32 5 %和 5 3 3%对 30 % ;RER组为 6 2 5 %对 34%和 6 2 5 %对 30 2 % ,均P >0 0 5 ) ;但P5 3蛋白表达率则低 (MI组为 4 6 7%对 6 5 % ;RER组为 5 0 %对 6 2 % ,均P >0 0 5 ) ;而错义突变率和突变在CpG位点分布未见差异 (40 %对 30 %和 2 0 %对 12 5 % ,均P >0 0 5 ) ;另不同(CA)n位点MI对p5 3突变 /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 MI/RER对p5 3E5 8突变无明显影响 ,MI/RER +肿瘤 p5 3突变倾向于高发 ,蛋白表达则呈低发 ,而错义突变率和突变在CpG位点的分布则相似。  相似文献   

20.
Wang P  Song XZ  Bi ZG  Xu AE  Cui YG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3):3088-3091
目的 研究中波紫外线(UVB)辐射对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核因子κB(NF—κB)和P53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NF-κB和P53信号通路的交互作用。方法 正常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NHEK)(含野生型p53)和永生化人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含突变型p53)各分2组于37℃、5%CO2环境培养。当细胞融合达85%时进行UVB(60mJ/cm^2)辐射,其中1组于辐射前1h加入终浓度为5μmol/L具有抗NF-κB活化作用的BAY11-7082。分别提取辐射前后NHEK和HaCaT细胞蛋白和核蛋白,应用Western印迹检测NF-KB、P53和P21蛋白的表达水平,应用电泳迁移变更分析(EMSA)检测NF-κB的转录情况。结果 UVB辐射可激活NHEK和HaCaT的NF-κB、P53和P21的蛋白表达和NF-κB的转录活性。BAY11-7082对NHEK和HaCaT的NF-κB的转录活性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作为NF-κB的抑制剂,BAY11-7082还显著抑制了NHEK的P53和P21的蛋白表达(P53:0.08±0.07vs0.78±0.32,P〈0.01;P21:0.65±0.22vs1.58±0.77,P〈0.05),但不影响HaCaT的P53和P21的蛋白表达。结论 UVB辐射激活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NF—κB和P53信号通路存在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与P53功能状况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