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姜酚对牛II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周龄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姜酚组和雷公藤多苷组,每组10只。制备CIA模型,观察姜酚对CIA大鼠关节病理、关节炎指数的变化及对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1β(IL-1β)表达的影响。结果姜酚能够抑制CIA大鼠踝关节肿胀,降低关节炎指数,并能降低血清TNF-α、IL-1及IL-1β水平,减轻关节滑膜细胞增生、滑膜层及滑膜下层淋巴细胞浸润,其疗效与雷公藤多苷组相当(P>0.05)。结论姜酚对CIA大鼠关节炎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NF-α、IL-1和IL-1β有关。  相似文献   

2.
蕲蛇水提液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蕲蛇水提液对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的Wistar大鼠AA模型并进行随机性分组,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塞来昔布给药组)、蕲蛇低剂量组、蕲蛇中剂量组、蕲蛇高剂量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20d,采用容积法测量关节肿胀程度,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不同剂量的蕲蛇水提液均能显著降低大鼠右后足跖肿胀度(P0.01),使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对不同炎性细胞因子的抑制强度与阳性组相比有所不同。结论:蕲蛇提取液对AA大鼠关节炎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口服免疫耐受机制产生免疫调节作用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蜂针对佐剂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的影响,探究不同蜂针剂量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佐剂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单蜂1 min组、双蜂1 min组、三蜂1min组、单蜂30 s组。观察各组足趾容积以及缩足反应,同时采用ELISA检测血清TNF-α、IL-1β、IL-6表达水平。结果:单峰1 min足趾肿胀程度低于模型组(P<0.01),缩足反应对应长于模型组(P<0.05),单蜂1 min比其余治疗组改善足趾肿胀度以及延长镇痛效果要强,而对于血清中TNF-α、IL-1β、IL-6的影响,单峰1 min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单蜂1 min与其他治疗组相比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较好。结论:适当剂量的蜂针具有减轻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足趾肿胀度和加强镇痛效果的作用,其机制可能跟抑制RA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的表达有关,而单蜂1 min可能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最佳的治疗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黑骨藤乙醇提取物对CIA大鼠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牛II型胶原诱导SD大鼠,构建CIA大鼠模型,设置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及黑骨藤高、中、低剂量组;观察大鼠踝关节肿胀情况,并进行AI评分,采用HE染色观察踝关节的病理形态变化,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中细胞炎症因子IL-6、TNF-α及免疫球蛋白lgA、lgM、lgG的含量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黑骨藤乙醇提取物对CIA大鼠的足关节肿胀表现出良好的抑制作用,能明显降低其AI评分,各治疗组的炎症细胞浸润、滑膜及血管的增生均减轻,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的IL-6、TNF-α、lgA、lgM及lgG表达水平。结论:黑骨藤乙醇提取物能有效改善CIA大鼠关节炎症状,降低踝关节肿胀度及关节炎指数,其机制可能与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及免疫球蛋白表达水平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防己传统临床用药多为水煎煮,对防己水煎液中总生物碱进行富集,研究其对牛Ⅱ型胶原诱导大鼠关节炎模型(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的影响,区别以往对其醇提物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索防己水溶性大极性生物碱的抗风湿作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732型阳离子树脂富集防己水煎液中总生物碱。通过足底、尾部、背部皮内注射牛Ⅱ型胶原乳剂,7 d后再加强注射1次,建立CIA大鼠模型。设正常组、模型组、防己水煎液中总生物碱低、中、高剂量组(0.162,0.324,0.486 g·kg-1)、雷公藤多苷组(1.5 mg·kg-1)和地塞米松组(10.8 mg·kg-1)分别ig给药,连续给药21 d。观察不同剂量对CIA大鼠关节炎指数、足跖肿胀度的影响,同时测定血清中白介素(IL)-1,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观察踝关节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关节炎指数和足跖肿胀度显著升高,血清IL-1,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防己水煎液中总生物碱高、中、低剂量组能够降低关节炎指数和足跖肿胀度,明显降低血清中IL-1,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P0.01),并且减轻滑膜组织的病理损伤。结论:防己水煎液总生物碱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明显降低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桂枝芍药知母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以Ⅱ型胶原(CⅡ)诱导的免疫性关节炎(CIA)大鼠为RA动物模型,通过测量其关节肿胀程度、关节炎指数观察桂枝芍药知母汤大、中剂量组的治疗效果;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活性,小鼠胸腺细胞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活性,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桂枝芍药知母汤大、中剂量组均可使大鼠踝关节肿胀程度和关节炎指数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同时发现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及IL-1β活性明显升高,治疗组起下调作用,接近正常组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TNF-α、IL-1β异常增高,与RA发病密切相关。桂枝芍药知母汤可以降低CIA大鼠血清中异常增高的TNF-α、IL-1β浓度,从而抑制或控制RA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桑黄胞外多糖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桑黄胞外多糖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30天。采用组织容积法测定关节肿胀程度,关节病理切片观察关节组织病理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7(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能抑制非致炎足足趾肿胀(P0.05),改善关节组织病理情况,显著降低血清中TNF-α、IL-1β、IL-17的表达(P0.05)。与阳性药对照比较,桑黄胞外多糖高、中剂量组TNF-α、IL-1β、IL-17的表达及桑黄胞外多糖低剂量组TNF-α、IL-1β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桑黄胞外多糖高剂量组血清中TNF-α、IL-1β的表达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桑黄胞外多糖对CIA大鼠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和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桂枝温通经脉配伍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1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其余于大鼠尾根及背部每只0.5 mg皮内注射胶原乳剂制备关节炎大鼠模型,致炎后21天,将造模成功的大鼠(9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甲氨喋呤组、桂枝组、桂枝牛膝组、桂枝川乌组、桂枝独活组、桂枝附子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分别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21天。观察大鼠关节炎指数(AI)、后爪体积及踝关节病理变化情况,并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桂枝牛膝组、桂枝川乌组、桂枝独活组、桂枝附子高、中剂量组及甲氨喋呤组关节炎大鼠AI及后爪肿胀明显降低(P0.05);桂枝牛膝组、桂枝川乌组、桂枝独活组、桂枝附子中、高剂量组及甲氨喋呤组关节炎大鼠血清TNF-α的含量显著下调(P0.01),并对踝关节病理变化有改善;各给药组大鼠血清IL-6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桂枝温通经脉配伍对CIA大鼠关节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能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配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伤科熏洗方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的调节作用。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完全弗氏佐剂构建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治疗组采用伤科熏洗方外用熏洗治疗。观察AA大鼠足趾肿胀、关节炎指数、病理改变以及血清TNF-α和IL-1β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A大鼠足趾明显肿胀,炎症指数增高,病理改变明显,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显著升高;经伤科熏洗方治疗后,足趾肿胀明显消退,炎症指数降低,病理改变减轻,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伤科熏洗方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达到治疗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茜  宁珑  许春萍  颜明丽  杨沛林 《陕西中医》2022,(12):1673-1676
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干预胶原性骨关节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50只SD大鼠,随机选取8只作为正常组,其余42只采用牛/鸡二型胶原诱导建立胶原性关节炎(CIA)模型,将复制成功的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地塞米松组、独活寄生汤组。地塞米松组、独活寄生汤组大鼠每天分别给予地塞米松、独活寄生汤灌胃,正常组、模型组每天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持续30 d后取材,通过测定不同实验组大鼠体重、关节指数、脾脏指数、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踝关节病理组织检查,比较独活寄生汤对CIA模型大鼠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关节炎指数升高、足肿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6、TNF-α水平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地塞米松组、独活寄生汤组大鼠关节炎指数、血清IL-6、TNF-α水平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E染色后观察各组大鼠关节病理学变化,地塞米松组、独活寄生汤组大鼠细胞侵蚀及骨质侵蚀情况均轻于模型组,且未形成明显血管翳。结论:独活寄生汤通过抑制IL-6、TNF-α水平,减轻大鼠CIA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艾灸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血清白介素-17(IL-17)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探讨艾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抽取8只为空白组,剩余大鼠制备CIA模型。初次免疫乳剂采用鸡Ⅱ型胶原与弗氏完全佐剂制备,0.3mL乳剂(含0.3mg胶原)分别等量皮下注射于大鼠左足底部、尾根上和背部。初次免疫7d后,同法诱发继发免疫,继发免疫乳剂由鸡Ⅱ型胶原与弗氏不完全佐剂制备,总共造模21d。将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和艾灸组,每组8只。艾灸组用小艾条距"足三里"和"昆仑"穴20mm处悬灸,每穴20min,共40min,1次/d,左右肢交替进行,连续干预10d。药物组用0.1mg/100g甲氨蝶呤氯化钠溶液灌胃,1次/5d,共2次。于造模前后及治疗后测量各组大鼠左踝关节直径、体质量;治疗结束后拍摄左足跗部X光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7和TNF-α的含量。结果:造模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踝关节直径、血清IL-17和TNF-α含量升高(P0.05),体质量下降(P0.05),X线下可见足跗部关节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破坏;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和艾灸组大鼠踝关节直径、血清IL-17和TNF-α含量下降(P0.05),体质量升高(P0.05),足跗部软组织肿胀减轻,骨骼畸形好转;药物组和艾灸组相比,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对CIA大鼠具有与甲氨喋呤类似的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是艾灸可降低CIA大鼠血清中IL-17和TNF-α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胶原型诱导型关节炎(CIA)大鼠模型,初步研究维药野西瓜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抗炎机制。方法:构建II型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大鼠模型,观察维药野西瓜治疗前后CIA大鼠足踝肿胀程度及踝关节组织病理的改变;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表达水平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足踝关节组织中TNF-α的表达。结果:维药野西瓜可有效缓解CIA大鼠关节的肿胀情况,减缓组织炎症发展;药物作用25d后,与模型组血清中TNF-α含量(60.8±13.5)ng/m L相比,维药野西瓜处理组血清中TNF-α的含量(43.9±2.6)ng/m L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维药野西瓜治疗组大鼠足踝关节组织中TNF-α的表达也明显减少。结论:维药野西瓜对CIA大鼠具有较好的抗RA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及组织中的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鹿瓜多肽注射液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以Ⅱ型胶原(CⅡ)诱导的免疫性关节炎(CIA)大鼠为RA动物模型,通过测量其关节肿胀程度及制作病理切片并在光镜下计分,观察鹿瓜多肽注射液对其的治疗效果;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TNF-α、IL-6以及CⅡ抗体活性,以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鹿瓜多肽组大鼠踝关节肿胀程度和病理损伤计分均明显减轻。鹿瓜多肽组血清TNF-α、IL-6的活性明显降低。结论:鹿瓜多肽注射液对CⅡ诱导的免疫性关节炎有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抑制血清TNF—α、IL-6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火针点刺放血对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滑膜组织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探讨火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火针组、西药组,于大鼠右踝关节注射0.1m L尿酸钠混悬液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火针点刺右踝关节肿胀最高处"阿是穴",共治疗3次。足容积法测量大鼠右踝关节肿胀度;ELISA法测定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踝关节肿胀度,滑膜中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1);火针组、西药组造模后96h踝关节肿胀度较模型组降低(P0.01),治疗后火针组和西药组大鼠滑膜中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5,P0.01),火针组、西药组大鼠滑膜中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火针可降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中IL-1β、IL-6、TNF-α的含量,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关节滑膜中的IL-1β、IL-6、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蠲痹颗粒抗炎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蠲痹颗粒抗炎作用的药效学,揭示其抗炎作用的机制,阐明吴氏学派应用扶阳理论治疗痹证(风寒湿痹)临床中药优效的科学基础。方法:建立角叉菜胶致大鼠急性足跖肿胀炎症模型和棉球异物植入诱导大鼠肉芽组织增生慢性炎症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药地塞米松组(2.5 mg·kg-1)、蠲痹颗粒低、中、高剂量组(5.85,11.70,23.40 g·kg-1)。药物干预后,检测蠲痹颗粒灌胃给药对急、慢性炎症反应的影响;建立牛Ⅱ型胶原诱导的DBA/1小鼠胶原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石蜡切片HE染色分析CIA小鼠关节炎病理损伤程度,采用流式微珠阵列法(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胶原诱导的脾淋巴细胞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7A(IL-17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蠲痹颗粒高剂量组对大鼠角叉菜胶所致足跖肿胀和棉球异物植入引起的大鼠慢性炎症性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明显改善CIA小鼠局部关节炎的症状,减轻炎症细胞浸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IA模型脾淋巴细胞IL-6,TNF-α,IL-17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蠲痹颗粒药物干预后,IL-17A的产生水平显著下调(P<0.05),对炎症因子IL-6,TNF-α无明显影响。结论:蠲痹颗粒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促炎因子IL-17A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花蛇舌草(HD)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模型的抗炎效果及其免疫学机制。方法首先建立Wistar大鼠CIA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IA模型对照组、白花蛇舌草正常量组、白花蛇舌草高剂量组、雷公藤组并给予相应处理。每周观察各给药组的关节炎指数,于第6周处死大鼠检测各组血清的TNF-α、IL-6的水平。结果 HD组大鼠关节炎指数显著降低(P<0.05或0.01);免疫后第6周,2个HD组大鼠血清TNF-α及IL-6的水平较CIA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与雷公藤组当。结论 HD能够缓解CIA大鼠症状、控制炎症,其机制是抑制TNF-α和IL-6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甙(TG)对胶原性关节炎大鼠(CIA)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鸡Ⅱ型胶原诱导大鼠CIA,观察大鼠足爪容积,记录关节炎指数,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放射免疫法(RIA)检测三者的含量并进行相关分析,免疫组化法观察关节病理变化及检测滑膜组织中MIF表达。结果:给药14d后,治疗组明显抑制胶原性关节炎大鼠足爪肿胀,降低关节炎指数,显著降低异常升高的三者水平。大鼠踝关节病变积分与模型组比较皆明显下降。免疫组化定量分析,TG组MIF表达阳性密度降低最显著。结论:TG治疗大鼠CIA具有显著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外周血清、滑膜组织内MIF、TNF-α和IL-1β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加味四妙勇安汤对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关节炎指数(AI)、关节病理损伤的改善情况,对大鼠体内白介素(IL)-6,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CIA模型,将造模成功的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来氟米特)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设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干预治疗12周。每周评价每只鼠的AI值。12周后麻醉处死,取各组大鼠右踝关节,光镜下观察病理学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大鼠膝关节滑膜IL-6、IL-17、TNF-α的m RNA转录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17、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中药3种剂量组在6~12周时AI分值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或P0.01);而且在8~10周还分别表现出较阳性组显著的改善(P0.05或P0.01)。光镜检测结果显示:中药中剂量组明显改善了CIA模型大鼠关节滑膜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各治疗组IL-6、IL-17、TNF-α的m 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加味四妙勇安汤对CIA模型大鼠关节炎改善作用的分子机制,可能与下调炎性细胞因子IL-6、IL-17、TNF-α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羌活地黄汤对氟氏完全佐剂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AA)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的影响,探讨羌活地黄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可能机制,为羌活地黄汤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大鼠佐剂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羌活地黄汤及甲氨喋呤组。采用灌胃给药方式进行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A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6的水平。结果: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羌活地黄汤及甲氨喋呤治疗后,羌活地黄汤组及甲氨喋呤组的TNF-α、IL-1β、IL-6水平低于模型组(P〈0.01),羌活地黄汤组与甲氨喋呤组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羌活地黄汤具有抑制AA大鼠TNF-α、IL-1β、IL-6的异常分泌的作用,可以阻止AA大鼠免疫性炎症的发展。提示羌活地黄汤对AA大鼠TNF-α、IL-1β、IL-6的影响是其治疗RA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对大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牛Ⅱ型胶原蛋白大鼠CIA模型,测定大鼠足爪炎症肿胀度,HE染色对关节组织进行检查,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结果:灌胃给予RES能减轻CIA大鼠的关节炎症状,降低血清中IL-6、TNF-α水平,且呈现剂量依赖性趋势(P0.05或P0.01);HE检查发现RES可改善局部关节炎症状。结论:RES对CIA大鼠具有治疗作用,该机制可能与其调节CIA大鼠异常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