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99Tcm-MIBI与99Tcm-MDP骨常规及其延迟显像对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影响因素. 方法68例临床拟诊骨病变患者分别进行99Tcm-MDP和 99Tcm-MIBI骨显像;MIBI呈阳性者均行延迟显像;最终均行手术治疗及病理检查;其中12例于术前曾行化疗和/或放疗,治疗前后均行上述2项显像. 结果①99Tcm-MIBI显像76.3%(61/80病灶)恶性肿瘤病灶肉眼可见中、高度MIBI浓聚;而良性病灶仅有27.3%(6/22)的轻、中度浓聚;恶性病灶与对侧正常组织计数比值(L/C)为3.16±1.36明显高于良性病灶(1.35±0.56),P<0.01;延迟显像有利于良性病灶假阳性的鉴别.②99Tcm-MDP显像上述所有病灶均肉眼可见MDP浓聚,但恶性病灶L/C(3.66±1.27)与良性病灶L/C(2.97±1.03)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化疗及放疗可以较明显抑制99Tcm-MIBI摄取(但放疗却可增加99Tcm-MDP摄取),因此99Tcm-MIBI摄取程度与99Tcm-MDP比较能较好反应治疗效果. 结论 99Tcm-MIBI骨常规及延迟显像对鉴别诊断良恶性骨病和评估疗效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若与99Tcm-MDP显像联合应用可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99mTc MDP骨显像诊断激素致鸡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价值。方法 :将 6月龄公鸡 38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 (A ,8只 )和实验组 (B ,30只 ) ,A组正常喂养 ,B组在正常喂养基础上给予肌内注射强的松 ,每次 5mg/kg ,每周 1次 ,共 10周。第 2 3周 ,B组存活 2 0只 ,将B组再分为未治疗组 (B1)和治疗组 (B2 ) ,每组 10只。B2组行双侧股骨头多孔髓芯减压术治疗 ,B1组未进行任何治疗处理。第 2 3、36周A组、B组分别行99mTc MDP骨显像。第 36周将鸡处死 ,取股骨头进行病理检查。对第 2 3、36周骨显像进行定量分析 ,在股骨头 (H)及胫骨干中部(T)分别勾画等大感兴趣区 ,计算各组的H/T值 ( x±s)。 结果 :第 2 3周H/T值 ,A组为 5 .73± 0 .5 3,B1组为 7.35± 1.39,B2组为 7.36± 1.74 ,A组低于B1、B2组 ,P <0 .0 5。第 36周 ,A组为 5 .81± 0 .5 8,B1组为 7.6 8± 1.5 0 ,B2组为 6 .30± 0 .73,B2组低于B1组 ,P <0 .0 5 ,B2组与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B1组第 2 3周与 36周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B2组两次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第 36周低于第 2 3周。结论 :骨显像可用于判断激素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并可观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大鼠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性食管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致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 .方法  SD雄性大鼠 2 4只 ,随机分为 3组 .A组 (n=8) :胃食管反流组 ,采用结扎幽门 +贲门肌切开术制备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 ;B组 (n=8) :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组 ,采用结扎近段空肠 +贲门肌切开术制备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 ;C组 (n=8) :假手术对照组 .术后 2 4h分别测定食管下段 p H值及观察食管炎程度 ,并进行肉眼及镜下食管炎评分 .结果  A,B组食管下段 p H值分别为 2 .43±0 .17和 4.0 6± 0 .2 0 ,明显低于 C组 (5 .89± 0 .19,P<0 .0 1) ;A组与 B组比较 ,食管下段 p H值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A,B组肉眼及镜下食管炎指数分别为 2 .13± 0 .35 ,2 .37±0 .5 2及 2 .13± 0 .35 ,2 .2 5± 0 .46 ,明显高于 C组 (0 .2 5± 0 .46 ,0 .2 5± 0 .46 ,P<0 .0 1) ,而 A组与 B组的肉眼及镜下食管炎指数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结论 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均可致程度相当的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4.
鲍恒  孙保国 《中原医刊》2004,31(17):1-2
目的 :研究多孔减压对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作用。方法 :3 8只公鸡随机分为对照组 (A)与实验组 (B)。其中A组 8只 ,B组 3 0只。B组动物注射醋酸氢化泼尼松 ,每次 5mg/kg ,每周 1次 ,共 10周。第 2 3周时B组存活 2 0只 ,再随机分为两组 (B1和B2 )。每组 10只。A组和B2 组进行骨内压测定 ,B2 组进行多孔减压。第 3 6周时 ,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A组骨内压为 0 3 4± 0 0 8kPa ,实验组中B2 组骨内压为 0 85± 0 12kPa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B1、B2 组标本 10个视野中最大脂肪细胞平均直径分别是 ( 2 9 85± 3 0 7) μm、( 2 6 0 6± 1 92 ) μm ,显著大于对照组A( 2 0 60±1 0 9μm) ( P <0 .0 1,P <0 .0 1) ,B2 组小于B1组 (P <0 .0 1)。结论 :多孔减压可以改善激素引起的骨髓腔内脂肪肥大 ,并引起修复反应  相似文献   

5.
急性乙醇中毒与内源性一氧化氮水平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急性乙醇摄入与内源性一氧化氮 (NO)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  3 5只大鼠随机分成A、B、C三组 ,其中A组 (n =11)为对照组 ,以生理盐水 0 5g/kg尾静脉注入 ;B (n =12 )、C (n =12 )组分别以无水乙醇按 0 3和 0 7g/kg从大鼠尾静脉注入 ,取血标本用于测定血清中NO水平和丙氨酸转氨酶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结果  (1)A、B组大鼠无明显生物行为上的改变 ;C组大鼠其中 3只即刻呼吸心跳停止 ,经心肺复苏无效而死亡。 (2 )A、B、C三组血清NO水平分别为 (3 9 2 7± 3 2 5 )、 (4 2 3 0± 4 60 )和 (4 7 86± 4 66) μmol/L ,C组与A、B组相比 ,血清NO水平差异分别具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A、B、C三组血清ALT水平分别为 (74 2 7± 3 3 17)、(73 5 8± 11 70 )和 (81 67± 2 3 2 9)U/L ,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AST水平分别为 (182 82± 10 1 68)、 (186 3 3± 3 8 0 7)和(2 5 1 5 6± 99 84)U/L ,C组与B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AST/ALT比值分别为 2 44± 0 46,2 5 7± 0 60和 3 0 3± 0 46,C组与A、B组相比 ,差异分别具有非常显著和显著意义 (P≤ 0 0 1,P≤ 0 0 5 )。结论 大鼠急性乙醇摄入可引起肝脏损害及NO水平改变 ,并与AST/ALT比值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angiostatinK(1 3) {ASK(1 3) }和endostatin(ES)裸DNA对人脑胶质瘤生长的影响和作用特点 .方法 :在 1 5只裸鼠皮下接种SHG4 4人脑胶质瘤细胞并分A ,B和C组 (n =5 ) ;在接种后第 1 2日 ,A组 :给予瘤体内注射 2 0 μL脂质体包裹的各 5 μg的 pcDNA S ASK (1 3)和pcDNA S ES质粒 ;B组 :瘤体内注射 2 0 μL脂质体包裹的 1 0μgpcDNA 3.1质粒 ;C组 :瘤体内注射 2 0 μL无菌生理盐水 ;3d后重复注射 1次 .每日定时观察肿瘤生长情况 .4 0d后处死裸鼠 ,检测和计算肿瘤体积、坏死率、血管数和抑瘤率 .结果 :A ,B和C组肿瘤的终体积分别是 4 .4 1 6± 1 .88cm3 ,8.0 34± 1 .85cm3 和 8.0 5 6± 1 .91cm3 ,A组抑瘤率为 4 6 .8% ;A ,B和C组肿瘤的平均坏死率分别为 39.1 2± 7.35 % ,9.1 7± 7.89%和 9.2 1± 7.4 8% ,A与B或C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 ,B ,C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3组的血管计数分别为 3.92± 1 .89,1 1 .8± 2 .0 4和 1 2 .0± 2 .2 1 ,A与B或C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 ,B ,C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结论 :联合应用ASK(1 3)和ES裸DNA可抑制胶质瘤的血管生成、导致其坏死增加 ,进而抑制肿瘤生长 .其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该实验为胶质瘤的抗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7.
用于鉴别99Tcm-MDP骨显像中单发病灶的良恶性。方法 :筛选99Tcm-MDP骨显像中呈现单发病灶且经过临床病理证实为骨良性病变患者 14例 ,肿瘤骨转移患者 2 4例 ,对这两类患者分别采用99Tcm-MIBI显像。结果 :骨单发病灶恶性病变患者阳性率为 79.2 % ,骨单发病灶良性病变患者阳性率为 2 0 %。同时发现肿瘤单发骨转移灶有 6 2 .5 %位于中轴骨区域 (脊柱、骨盆 )。结论 :利用99Tcm-MIBI显像鉴别99Tcm-MDP骨显像中的单发病灶的良恶性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8.
大鼠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及减压后神经营养素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斌  孙正义 《医学争鸣》2002,23(8):708-711
目的 观察神经营养素在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后及减压后的表达变化 .方法 同龄 Wistar大鼠 6 0只 ,设 A组正常对照组、B组行后路渐进式慢性压迫、C组减压组、D组手术组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 ,神经营养素 - 3(NT-3) ,神经营养因子 (NGF)及其受体 Trk A,Trk B,Trk C表达的变化 .结果 行慢性压迫后及减压后神经营养素及其受体表达变化明显 ,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与正常组与假伤组比较 ,慢性压迫后 1d的标记指数 BDNF(32 .4± 1.6 ) vs(4.8± 1.0 ) ,GDNF(2 1.2± 3.8) vs(3.7± 1.1) ,NT- 3(2 6 .2±2 .8) vs (5 .5± 0 .6 ) ,NGF (9.2± 0 .9) vs(1.7± 0 .4 ) ,Trk A(2 3.7± 1.7) vs (0 .6± 0 .5 ) ,Trk B (34.3± 3.3) vs(3.2± 0 .5 ) ,Trk C(30 .1± 3.9) vs(1.2± 0 .4 ) (P<0 .0 5 ) .与正常组与压迫 30 d组比较 ,减压后 1d的标记指数 BDNF(30 .2± 1.6 ) vs(5 .8± 1.8) ,GDNF (2 0 .0± 3.6 ) vs(3.6± 1.1) ,NT- 3(2 5 .8± 2 .3) vs(5 .6± 0 .5 ) ,NGF(8.7± 0 .7) vs(1.7± 0 .4 ) ,Trk A(2 1.4± 4 .2 ) vs(0 .7± 0 .4 ) ,Trk B(32 .7± 3.3) vs(3.5± 0 .5 ) ,Trk C (2 8.7± 3.8) vs (1.2± 0 .6 ) (P<0 .0 5 ) .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Na99mTcO4示踪显像(TTI)探讨温度对家兔微血管术后血供的影响.方法后肢施行断肢再植术的30只健康成年家兔和6只正常对照家兔置于室温中30min,由耳缘静脉注射Na99mTcO4 74MBq 1min后TTI,计算并分析再植部分和正常肢对应部分的放射性摄取比值(T/NT).根据术肢放射性聚集程度将显像结果分为0、Ⅰ、Ⅱ三级(T/NT分别为<0.25,0.25~0.65,>0.65).将Ⅰ、Ⅱ级家兔随机平分为A、B、C组,0级为D组;A组在伤口局部冷敷(<10℃)、B组和D组局部热敷(40~45℃)、C组继续置于室温;30min后再次TTI.结果①30只术后家兔TTI为0、Ⅰ、Ⅱ级分别有6、15、9只,6只对照全为Ⅱ级,四组的T/NT分别为0.589±0.074、0.602±0.092、0.594±0.068、0.128±0.058,A、B、C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明显高于D组(P<0.01);②再次TTI,四组的T/NT分别为0.192±0.086、0.924±0.168、0.481±0.116、0.372±0.124;A组最低(P<0.01),B组最高(P<0.01),C、D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与首次TTI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温度为微血管术后血供的重要影响因素,保暖对防治微血管术血管危象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蛋氨酸 /缬氨酸缺乏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SD大鼠Walker 2 5 6癌肉瘤空肠喂饲模型 ,分A、B、C、D 4组 ,分别以平衡氨基酸、去蛋氨酸、平衡氨基酸、去缬氨酸空肠喂饲 6d ,注入3H 蛋氨酸/缬氨酸 740kBq 0 .5 ,1,2 ,4h后分别测定肿瘤组织核酸及蛋白质水解产物的3H掺入率 ;检测移植瘤重、抑瘤率。结果 :A、B组瘤重 (g)分别为 (3.5 3± 0 .2 0 )及 (2 .30± 0 .2 7) (P <0 .0 1) ,C、D组瘤重 (g)分别为 (3 .6 4± 0 .5 0 )及 (2 .6 3± 0 .37) (P <0 .0 1)。B、D组抑瘤率分别为 32 %及 2 8%。B、D组各时点蛋白质3H掺入率分别为 (0 .5 0 0± 0 .0 2 0 ) %~(3.6 70± 0 .110 ) %及 (1.887± 0 .0 2 0 ) %~ (3 .813± 0 .0 76 ) % ,分别低于A、C组 ;B组RNA、DNA的3H掺入率分别为(0 .2 73± 0 .0 75 ) %及 (0 .2 31± 0 .0 5 2 ) % ,低于A组。结论 :去蛋氨酸 /缬氨酸空肠喂饲荷瘤大鼠可抑制肿瘤蛋白质的合成 ,缺乏蛋氨酸还可影响核酸代谢 ,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99 Tcm-MIBI显像在骨单发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与99 Tcm-MDP骨显像进行比较。方法 105例骨单发灶患者,经金标准(病理或其它综合影像诊断)证实的恶性肿瘤70例,良性病变35例,均分别行99 Tcm-MDP并SPECT/CT融合及99 Tcm-MIBI检查,进行视觉读片和半定量分析,结果与金标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并行统计学处理,用ROC曲线评价99 Tcm-MDP平面并融合显像及99 Tcm-MIBI显像对骨单发灶的诊断效能。结果 99 Tcm-MDP及99 Tcm-MIBI显像灵敏度分别为94.29%和87.14%(P<0.05),特异度分别为80.00%和82.86%(P<0.05)。99 Tcm-MDP骨显像中良恶性病灶的T/N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9 Tcm-MIBI早、晚期显像中恶性病灶的T/N值分别为(2.45±0.79)、(2.96±0.89),均明显高于良性病灶的早、晚期显像的T/N值[(1.30±0.34)、(1.39±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依次是:99 Tcm-MIBI晚期>99 Tcm-MIBI早期相>99 Tcm-MIBI滞留指数(RI)>99 Tcm-MDP。结论 99 Tcm-MIBI显像较99 Tcm-MDP平面并融合显像灵敏度低、特异性高,在骨单发灶的诊断中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14例骨转移癌和20例良性骨肿瘤患者进行三相骨显象检查,并用TF比值和患/健比值进行良、恶性的鉴别。TF比值对良、恶性鉴别的灵敏度为58%,特异性为75%,准确率为66%。而用患/健比值进行鉴别,其灵敏度为65%,特异性为85%,准确率为73%,略优于TF比值的诊断效能。本文认为三相骨显象的患/健比值有助于良、恶性骨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于肌肉骨骼的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应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对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6月诊治肌肉骨骼病变112例患者临床资料加以分析,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均应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进行诊断,对两组鉴别诊断价值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恶性组的平均ADC值(1.03±0.27)×10^-3mm^2/s比良性组(1.84±0.50)×10^-3mm^2/s低(P<0.05);通过绘制ROC曲线发现:ADC值最佳的诊断阙值是1.38×10^-3mm^2/s,其临界值对于肌骨病变潜在的恶性评估准确度、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95.39%、95.64%和95.23%,且骶骨软骨内瘤和腰椎转移各3例被误诊成良性病变及椎体血管瘤1例被误诊成恶性病变。结论:于肌肉骨骼的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应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价值较高,可较好反应病变弥散特点,且ADC值为良、恶性病变量化指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I的同反相位成像( IP/OP)、表观扩散系数( ADC)以及弥散加权成像( DWI)序列在鉴别椎体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恶性肿瘤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0例作为恶性组,良性疾病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80例作为良性组,均行MRI常规序列及DWI扫描,并采用双回波技术在3D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中采集IP/OP图像;分析良恶性病变病例的DWI信号特点,定量测定两组椎体的ADC值、信号强度比(SIR)值和信号衰减程度(SAR)值。结果良性及恶性组病灶DWI序列均可表现为高、等、低或混杂信号,两组DWI信号改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ADC值为(2.24±0.31)×10-3 mm2/s,高于恶性组ADC值的(1.72±0.36)×10-3 mm2/s(P<0.05);良性组SIR值为0.58±0.15,高于的恶性组的1.26±0.16(P<0.05),良性组SAR值为0.45±0.36,低于恶性组的0.15±0.07(P<0.05)。结论 DWI信号不能准确鉴别椎体良恶性病变,而ADC值和SIR值、SAR值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SPECT/CT图像融合鉴别诊断疑似骨转移灶良恶性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融合图像对平面骨显像中疑似肿瘤骨转移灶的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临床拟排除肿瘤骨转移患者187例,常规99m锝-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全身骨平面显像,若发现疑似骨转移(或不能确定)者,则当即追加相应骨的局部核素SPECT和CT检查,并进行SPECT/CT图像融合分析,鉴别或明确疑似病灶的性质,并对部分病例随访或追加检查验证,统计分析单纯SPECT、CT和SPECT/CT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疑似病灶共计340个.SPECT/CT融合图像明确为良性病灶137个(40.3%),恶性病灶172个(50.6%),仍可疑者31个(9.1%),与单纯SPECT、CT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2例获得有明确诊断结论的随访,其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符合率)和误诊率分别为93.8%(15/16)、87.5%(14/16)、90.6%(19/32)和9.4%(3/32).结论 SPECT/CT融合图像分析对疑似肿瘤骨转移灶有较高的鉴别或定性诊断价值,但仍有必要结合其他诊断手段综合分析,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6.
SPECT/CT图像融合鉴别诊断疑似骨转移灶良恶性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融合图像对平面骨显像中疑似肿瘤骨转移灶的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临床拟排除肿瘤骨转移患者187例,常规99m锝-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全身骨平面显像,若发现疑似骨转移(或不能确定)者,则当即追加相应骨的局部核素SPECT和CT检查,并进行SPECT/CT图像融合分析,鉴别或明确疑似病灶的性质,并对部分病例随访或追加检查验证,统计分析单纯SPECT、CT和SPECT/CT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疑似病灶共计340个。SPECT/CT融合图像明确为良性病灶137个(40.3%),恶性病灶172个(50.6%),仍可疑者31个(9.1%),与单纯SPECT、CT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2例获得有明确诊断结论的随访,其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符合率)和误诊率分别为93.8%(15/16)、87.5%(14/16)、90.6%(19/32)和9.4%(3/32)。结论 SPECT/CT融合图像分析对疑似肿瘤骨转移灶有较高的鉴别或定性诊断价值,但仍有必要结合其他诊断手段综合分析,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99Tcm-亚甲基二磷酸盐(99Tcm-MDP)乳腺及全身骨显像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及早期发现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66例乳腺肿块患者均静脉注射99mTc-MDP20-25mCi后进行15分钟乳腺显像及3小时全身骨显像,取乳腺平面俯卧左、右侧位和仰卧前位显像。病理检查均在乳腺显像后10d内进行。结果99Tcm-MDP诊断原发性乳腺癌的灵敏度为92.9%(39/42),特异性为91.7%(22/24),阳性预测值为95.1%(39/41),阴性预测值为88.0%(22/25)。同时,全身骨显像有9例阳性,提示骨转移。结论99Tcm-MDP乳腺及全身骨显像是一种简便、有效而准确的非创伤性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方法,对乳腺癌的诊断、良恶性乳腺肿块的鉴别诊断及早期发现骨转移灶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全身骨显像联合CT扫描对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有恶性肿瘤病史且全身骨显像有异常放射性分布但不能做出明确诊断的454例患者,于骨显像后行骨病变部位同期CT扫描。对两种影像技术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全身骨显像联合CT扫描对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意义。结果 454例受检者中,经两种影像技术检查后诊断骨转移271例,占59.69%(271/454);良性病变163例,占35.90%(163/454)。本组全身骨显像联合CT诊断骨转移瘤的敏感度为98.92%,特异度为97.27%,准确度为98.22%。全身骨显像联合CT扫描使骨病变的诊断率从单纯全身骨显像的71.19%(1 122/1 576)提高到了98.73%(1 556/1 576)。结论全身骨显像与CT技术融合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是骨良恶性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两种植骨材料促进即刻种植体周骨组织再生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两种植骨材料PepGen P15 Flow(简称P15)和Bio-Oss引导即刻种植体周骨组织再生能力及骨一种植体结合能力。【方法】将beagle犬下颌单侧双尖牙全部拔除,然后在新鲜拔牙窝内植入种植体3颗。植入后于种植体颊侧制备标准骨缺损并作如下处置:A组空置,B组植入P15,C组植入Bio-Oss;覆盖Bio-Gide,初期缝合伤口。于术后第6周、12周将beagle犬分期处死获取标本,进行大体、影像学、组织学观测。【结果】B、C组植骨区外形均较A组膨隆,尤其是C组。X线观察可见B、C组X线阻射影几乎覆盖整个植骨区,而A组的X线阻射影仅局限于骨缺损周边区域。组织学检查发现:植骨区范围内的新生骨比例和骨一种植体结合率B组最高,C组其次,A组最低;未降解的植骨材料比例B组低于C组;植骨材料一新生骨结合率B组高于c组。【结论】与Bio-Gide联合应用,P15与Bio-Oss均能有效促进即刻种植体周骨组织再生数量与质量,且能促进骨一种植体结合率,前者较有利于促进植骨区新生骨改建成熟,而后者较有利于保障植骨区体积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四肢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99mTc-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骨显像放射性分布特点,阐明不同病理类型的四肢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99mTc-MDP骨显像放射性分布特点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其临床诊断提供线索。方法:选择行99mTc-MDP骨显像表现为四肢骨放射性分布异常患者76例,将99mTc-MDP骨显像检查结果与最终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不同病理类型患者年龄、病变部位和放射性分布特点的差异,采用半定量法(T/N)检测病灶的放射性摄取程度和良恶性病变组间T/N值的差异。结果:①76例四肢骨肿瘤及骨肿瘤样病变中良性病变24例,恶性病变52例。②年龄及病变部位。良性病变中骨巨细胞瘤患者年龄为(42.1±17.4)岁,发生部位为膝关节周围;纤维结构不良患者年龄为(48.0±17.1)岁,发生部位为股骨近端。恶性病变中转移癌患者年龄为(64.0±14.2)岁,均发生在股骨干;骨肉瘤患者年龄为(30.3±15.3)岁,发生部位为长骨骨骺端;尤文氏肉瘤患者年龄为(49.2±4.7)岁,股骨骨骺及骨干均可见;纤维肉瘤患者年龄为(39.5±17.2)岁,发生部位为长骨远端;软骨肉瘤患者年龄为(63.0±14.8)岁,发生部位为长骨近端,长骨骨骺端及长骨骨干均可见。③放射性分布特点。骨巨细胞瘤、骨肉瘤、尤文氏肉瘤、纤维肉瘤和软骨肉瘤呈"楔形"和"团块状"分布为主,骨巨细胞瘤缺损范围较尤文氏肉瘤及纤维肉瘤更大,骨肉瘤及软骨肉瘤中心区缺损罕见;纤维结构不良和骨转移癌主要呈"条形"分布,骨转移癌累及双侧骨皮质为多见伴中心区放射性缺损,而纤维结构不良沿单侧骨皮质放射性分布均匀。④恶性病变组T/N值(3.38±1.95)高于良性病变组(1.43±0.51)(t=-11.35,P<0.01)。结论:根据四肢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99mTc-MDP骨显像特点可初步推测病变的病理类型,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