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整理《中华医典》中驻景丸的组成、主治和功效。方法 纳入《中华医典》收录的医学古籍中含驻景丸及其相关内容的条文,对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将处方名称、药物组成、主治、功效和出处录入Excel 2016软件建立数据库,而后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共检索出古籍24部,涉及条文30条,其中含驻景丸26条,驻景圆2条,驻京丸、车前子丸各1条。(2)药物组成:共得到15个驻景丸处方,均以菟丝子和车前子为核心药物。(3)主治功效:主治病症主要有肝肾俱虚、眼常昏暗、多见黑花、视物不明、迎风有泪等;功效主要为补肝肾、明目。结论 不同古籍文献中驻景丸的药物组成及剂量各异,菟丝子、车前子药物组合是驻景丸方核心药对,熟地黄是重要组成药物,主要治疗以肝肾不足为主的目昏暗等内障眼病。  相似文献   

2.
侯艳杰  石方 《中医药学刊》2005,23(3):488-488,490
驻景丸加减方出自《中医眼科六经法要》,此方是由楮实子、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茺蔚子、车前子、木瓜、生三七粉、紫河车粉、寒水石组成,具有补益肝肾,益精明目之功效。用此方加减或合方又可用于治疗肝肾不足兼夹实邪、虚实夹杂的内障眼病。现将我临床应用此方治疗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驻景丸加减方出自<中医眼科六经法要>,此方是由楮实子、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茺蔚子、车前子、木瓜、生三七粉、紫河车粉、寒水石组成,具有补益肝肾,益精明目之功效.用此方加减或合方又可用于治疗肝肾不足兼夹实邪、虚实夹杂的内障眼病,现将我临床应用此方治疗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驻景丸是中医眼科临床常用之传统名方,具有滋补肝肾之效,常用于肝肾亏虚之眼病的治疗。为了继承发扬的需要,笔者通过查阅相关古籍并检索《中华  相似文献   

5.
驻景丸加减方在眼科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肖 《四川中医》2000,18(4):50-51
驻景丸加减方,源出成都中医药大学著名眼科专家陈达夫先生《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临床广泛用于治疗肝肾亏损所致的眼科诸疾。笔者曾有幸师从陈老学习,积有点滴体会,现简要介绍如下。1驻景丸加减方药物组成及证治应用1.1药物组成驻景丸加减方由楮实子、菟丝子、党蔚子、木瓜、抱柏、车前子、五味于、紫河车份、寒水石、生三七份组成。方中精尖子、茧丝于、村姑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加人先蔚子以助明目;木瓜调理肝经气机,车前于治热利湿而明目;五味子益气生津,补肾养心;莱河车粉补肾益精血;三七粉补血活血;寒水石抑紫河车粉之燥性…  相似文献   

6.
刘莹 《西部中医药》2010,23(5):55-56
通过驻景丸、加减驻景丸、驻景丸加减方的溯源及其在眼科的应用,认为加减驻景丸和驻景丸加减方在驻景丸治疗肝肾俱虚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临床上只有掌握各方的用药特点,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通络驻景丸源于中医经典古方驻景丸,基于我们对驻景丸、加减驻景丸、驻景丸加减方的深入研究、临床应用和动物实验的不断探索总结的基础上,创制而成。临证加减化裁,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等多种眼底病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笔者一年来,运用陈达夫老师创制的驻景丸加减方(菟丝子、楮实子、茺蔚子、五味子、车前子、木瓜、寒水石、河车粉、生三七粉)治疗青少年近视眼25例。其中,年龄最大者  相似文献   

9.
通络驻景丸由古方驻景丸加减化裁而成,旨在补益肝肾、祛痰化瘀、通络明目。从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的病因病机角度探讨可知通络驻景丸治疗机制与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的主要病机阴虚血瘀证型相对应,其治疗原则是在养阴补肾的同时兼以除瘀通络、活血化瘀。在前期临床观察中已证实通络驻景丸的确切疗效,其对于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眼底体征均有明显改善,且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同时,通络驻景丸的实验研究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证实本方具有抗氧化功效,能够逆转糖尿病代谢记忆所致的氧化应激反应,且能够抑制视网膜核因子-k B(NF-k B)的高表达,从而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忻 《中医研究》2010,23(9):71-73
驻景丸加减方源自成都中医药大学著名眼科专家陈达夫先生之《中医眼科六经法要》(简称《六经法要》),其门人罗国芬女士在《陈达夫中医眼科临床经验》中对此方在眼科的应用多有阐述。  相似文献   

11.
经典名方当归饮子首见于宋代《严氏济生方》,全方由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荆芥穗、防风、白蒺藜、何首乌、黄芪、甘草组成,主治血脉不理、内蕴风热所致的疮疥、赤疹??。当归饮子历代文献记载丰富,后世医家将此方广泛运用于各类常见的皮肤疾病中,临床价值毋庸置疑。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系统梳理当归饮子的古今文献,考证该方历史源流、病机与方义内涵、药材基原与炮制、药物剂量、煎服方法等关键信息,以期为当归饮子复方制剂的研发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乌头类中药药理活性广泛,但其临床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接近,《普济方》是我国最大的方书,分析与研究《普济方》婴孩篇乌头类中药方剂,总结乌头类中药儿童的用药规律和特点,为指导乌头类中药在儿童临床运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和整理《普济方》婴孩篇乌头类中药方剂,建立乌头类中药处方数据表,统计与分析方剂中的乌头类中药、剂量、剂型、适应症及炮制品等。结果:共收集《普济方》婴孩篇中含附子、川乌、草乌、乌头、天雄5种乌头类中药方剂总计300首,64. 45%的处方以附子入药。治疗疾病种类涉及13种,主要是诸风、惊风(包括急慢惊风、慢脾风等)、吐泻、下痢、大小便淋秘等。乌头类中药用药剂量在3 g以下的方剂占有记载剂量的95. 10%,儿童乌头类中药方剂以内服剂型为主,且48. 33%为丸剂,同时丸剂用药剂量高于散剂、汤剂。使用炮制品的方剂有169首,占54. 17%,采用特殊服法的方剂有170首,"米饮服"所占比例最高。结论:儿童乌头类中药方剂占《普济方》比例较少,用药剂量较轻,且不同方剂剂型用药剂量存在差异。通过研究乌头类有毒中药在儿童方剂中的应用,临床应从辨证遣药、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注重配伍、服药禁忌,加强临床用药监护等方面建立乌头类中药临床用药警戒,为儿童安全、有效地合理使用乌头类有毒中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甘露饮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收录的方剂。对现有方剂辞典、数据库及知识库中宋代至民国时期的相关医籍进行整理,系统考证甘露饮处方来源、组方、主治、剂量、诸药炮制方法、煎制法和服法的历史沿革,发现该方最早见于宋代陈师文等校注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胃中客热、脾胃湿热型口疮,后世医籍记载主治与原方基本一致。通过古代文献考证,为经典名方甘露饮的现代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补肾方剂中高频应用的中药及其药性特点和在补肾治疗中的配伍规律,为临床药物筛选和合理组方提供依据。方法:利用BICOMB对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具有补肾功效的方剂进行中药名称提取和数据处理,以及依据教科书等对中药名称进行标化,建立中药共现矩阵;通过频数统计及利用图形聚类工具包g CLUTO对方剂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和可视化处理。结果:251首补肾方剂涉及358种中药,高频(27次以上)使用的中药有25种;方剂主要来自《辨证录》等6种方书。在补肾方剂中,其配伍规律可分为3大类5小类。在各个类别中,中药之间通过配伍从祛湿、补阳、滋阴、养血、益气的不同角度发挥补肾作用。结论:熟地黄、茯苓、当归、山茱萸和山药等是补肾方剂的常用中药,且多以甘味、温平性为主,归肾经、肝经、脾经类并无毒性中药是补肾方剂的构成主力;中药通过协同和拮抗作用,使功效得到最大化发挥。  相似文献   

15.
《医方小品》二卷,清代天津人宋良弼纂,是一部验方汇编著作。全书摘录验方644首,其中无名方616首,有名方28首。在28首有名方中,有7首方剂未标明出处。本文主要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线索考察7首未标出处方剂的来源,其中大健脾丸、保和丸、琥珀安神丸来源于《墨宝斋集验方》,大仓散来源于《普济方》,木瓜煎来源于《普济本事方》,魏元君济生丹来源于《本草纲目》,黄症丸或来源于《痘学真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五子衍宗丸及其拆方对线粒体DNA缺失、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及三磷酸腺苷(ATP)合成的影响。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酶动力学和生物发光技术进行检测。结果五子衍宗丸及其拆方的枸杞子、菟丝子可减少老年大鼠脑组织线粒体DNA缺失(P<0.01),提高脑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Ⅰ、Ⅳ活力和ATP的合成(P<0.05,P<0.01);枸杞子、菟丝子还可减少老年大鼠心线粒体DNA缺失(P<0.05,P<0.01)。结论五子衍宗丸、枸杞子、菟丝子对老年大鼠线粒体DNA的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周建锋  张沁园  曲夷 《天津中医药》2019,36(11):1079-1081
考察《伤寒杂病论》经方中配伍应用芍药的61首经方(56首原方,5首加减方)及126条相关条文。通过对经方剂量、比例、配伍、病位主症的分析,认为:经方中芍药为白芍;白芍并非补血药,其益阴补血的功效是通过配伍实现;经方中"分"为计量单位;芍药在丸散汤中的常见用量;经方中芍药主治的症状包括四肢挛急、腹痛、烦满、下利、小便不利等。与不同药物配伍,作用部位与症状随之变化,常见配伍有桂枝、附子、甘草、柴胡、黄芩、枳实、当归、茯苓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药智网中成药处方数据库及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含肉桂成方制剂的配伍用药规律。方法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和Excel(2010)软件,筛选含肉桂的成方制剂并建立数据库,应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处方中含肉桂方剂的主治疾病、用药频次、药物属性(包括药味、药性、归经)、组方配伍等进行分析,并选取高频药对及高频疾病进行药物组合的深度分析。结果 筛选出含肉桂的方剂391首,涉及中药675味,分析得出使用频次前五的药物依次为肉桂、当归、甘草、地黄、茯苓;使用频次前五的药物组合依次为当归-肉桂、甘草-肉桂、肉桂-地黄、茯苓-肉桂、肉桂-木香。肉桂在不同药对中功效发挥方向不同,在不同疾病中使用规律各异。结论 药智网中成药处方数据库及《中国药典》中含肉桂的方剂所用药物多具有活血行气、散寒止痛之功效,肉桂常与补虚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配伍使用,其组方规律反映出肉桂在治疗不同疾病时的药物组合特点。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回顾性研究艾滋病中医方药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挖掘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方药配伍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方药提供客观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1年4月在河南、安徽、湖北采集的2 674个中草药处方,分析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核心药物、配伍规律和常用方药特点。结果:运用多维检索查询分析得出,本次研究中治疗艾滋病的核心药物主要为白术、炙甘草、人参、大枣、甘草、黄芪、山药、党参、白扁豆等补气药物,当归、白芍、熟地黄等补血药物,茯苓、薏苡仁、砂仁、泽泻等祛湿药物;核心处方为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汤、参苓白术散等加减。结论:艾滋病病机以气血两虚兼有湿立论的正确性,治疗应益气健脾祛湿。此次应用复杂网络分析法对科研病历回顾性研究探讨治疗艾滋病的中医方药规律得出结论与临床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分析补肾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组方配伍规律。方法:收集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录补肾中成药,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是肾虚常见症状;补肾中成药主要涉及52种证候,其中肝肾不足证、脾肾两虚证及肝肾阴虚证是常见证候;142首补肾中成药中,包含290味中药,使用频率前3味的是熟地黄、茯苓、当归,而熟地黄、茯苓、山药、当归是主要核心组合;针对肝肾同病,药物组合可视为六味地黄丸合四物汤加减,并配以专入肝肾二经的何首乌、枸杞子;针对脾肾同病,药物组合以四君汤为基础方的补气药物为主,并配以具有脾肾双补的菟丝子、山药,可视为源自于《景岳全书》主治脾肾虚损的苓术菟丝丸。结论:肾虚为本,重视"肾为五脏之本",立足肾与他脏及气血之间的关系,兼顾虚实;补为核心,把握肾虚的病理变化,重视肾的阴阳特点,补泻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