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三维步态分析评价下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对照组同时辅以传统下肢步行训练,观察组则辅以下肢机器人训练。2组患者下肢训练时长均为每次30min,每周训练5d。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检测2组患者步态时间参数、时相参数、关节活动角度及地面反作用力大小等指标。 结果观察组患者经下肢机器人辅助训练后,其步速[(59.34±12.20)cm/s]、步频[(89.39±13.80)次/分钟]、跨步长[(74.17±15.54)cm]提高,步宽[(18.69±3.16)cm]缩小;患侧支撑期百分比[(69.72±10.06)%]、健侧与患侧支撑期比值(1.07±0.11)、双支撑期百分比[(16.85±8.23)%]、髋关节最大活动度[(35.39±9.31)°]、膝关节最大活动度[(50.21±15.34)°]、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占体重百分比[(109.36±13.28)%]、患侧向前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占体重百分比[(6.95±1.98)%]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与传统步行训练比较,下肢机器人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可穿戴式步行引导仪的可视化步行训练对帕金森病冻结步态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3例帕金森病冻结步态患者为试验组,同时选取20例性别、年龄等匹配的健康者为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利用可穿戴式步行引导仪的可视化步行训练,20min/次,2次/日,训练1周。利用Vicon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收集试验组训练前后和对照组时空参数、非优势侧及优势侧运动学参数、非优势侧及优势侧地面反作用力参数(包括前-后侧峰值、内-外侧峰值及纵向第一峰值)。结果:(1)训练后,试验组患者步速及双侧步长均明显增加,步频、双支撑期明显减小,与训练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训练后,试验组患者优势侧步长、步频及双支撑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训练后,试验组患者双侧髋关节着地角度、踝背屈及跖屈最大角度及下肢关节活动范围均明显增加,膝关节着地角度减小,踝关节第一峰值出现的阶段延迟,与训练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训练后,试验组患者双侧(膝关节着地角度、踝背屈最大角度、踝关节第一峰值出现阶段、下肢关节活动范围)和优势侧(髋关节着地角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比较分析偏瘫步态下肢关节运动变化与其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关系,探讨偏瘫患者下肢异常运动影响其步行能力恢复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科住院的首次脑卒中后可以安全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单侧偏瘫患者39例,排除其他影响步行能力的神经肌肉和骨关节疾病等因素;采用远红外线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对偏瘫步态的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与其步行能力(步速)进行相关分析,分别观测在P&;lt;0.05水平和P&;lt;0.01水平是否显著相关。结果: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与患侧髋、膝关节活动度之间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0.524,P=0.003;R=0.518,P=0.004),尤其与患侧髋关节伸展和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之间的相关有显著统计学意义(R=0.745.P=0.000;R=0.643,P=0.000);其步行能力与髋关节伸展角度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R=0.541)及膝关节活动度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R=0.432)的相关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下肢伸髋、屈膝异常及其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不对称是影响正常步态恢复的主要原因,提示下肢髋、膝关节控制性训练应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定量地评价全身振动训练(WBVT)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选择14例脑卒中患者进行WBVT (2组,5min/组,10min,中间间隔1min,频率30Hz,振幅5mm),于WBVT前及训练后即刻行三维步态分析,收集患者WBVT前后时空参数、关节运动角度以及动力学参数,比较患者WBVT前后各步态参数的差异,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患者的步态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WBVT后,脑卒中患者患侧时空参数及足蹬地时踝关节跖屈角度、膝关节屈曲角度、踝关节跖屈力矩占体重百分比及向前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占体重百分比(AGRF)均改善(P0.05);WBVT前后,患侧AGRF与步速、步长、摆动相百分比均呈正相关(P0.05)。WBVT前,患侧AGRF与足蹬地时髋关节屈曲角度呈正相关(P0.05),WBVT后,患侧AGRF与足蹬地时踝跖屈角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WBVT可以辅助改善脑卒中患者患足蹬地时即刻步态,长期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首次发病且病程<3个月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2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15例)及对照组(12例).2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对照组在上述基础上辅以地面步行训练,治疗组则将地面步行训练改为减重平板训练,平板运动速度从起始阶段0.22 m/s逐渐增加至0.60 ~ 0.80 m/s,减重量不超过体重的30%水平,减重平板训练时间从起始阶段的5 min逐渐增加至20 ~ 40 min.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采用AMT测力板及Vicon Nexus三维摄像系统对入选患者进行动态力学检测(检测指标包括患侧下肢力矩峰值、地面反作用力等),同时选用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定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27.18±2.64)分]及对照组FMA评分[(25.64±4.67)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组经治疗后其地面反作用力[(10.76±1.11)%]较治疗前[(10.08±1.84)%]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髋关节伸展力矩峰值[(0.44 ±0.40)Nm/kg VS (0.69±0.67)Nm/kg]、膝关节屈曲力矩峰值[(0.38±0.65)Nm/kg VS (0.53±0.55)Nm/kg]、踝关节背伸[(1.06±1.45)Nm/kg VS(0.61±0.46) Nm/kg]及跖屈力矩峰值[(0.39 ±0.60) Nm/kg VS (0.66 ±0.81) Nm/kg]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时治疗组、对照组远端和近端联合力矩峰值(包括屈曲和伸展)组间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能促进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偏瘫侧下肢地面反作用力,增强患侧肢体负重能力及地面推进力,同时还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异常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自制偏瘫步行矫正带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典型伸肌偏瘫步态的运动学参数及时空参数影响。 方法 选取慢性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步行矫正带组,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步行训练,训练时根据患者下肢的异常情况予以口头指令和必要时的手法辅助,每日训练1次,每次训练30 min,每周训练5次,连续训练3周。步行矫正带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步行矫正带辅助下的步行训练,每日1次,每次训练30 min,每周训练5次,连续训练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简易三维步态分析测试以获得步态的运动学参数和时空参数。 结果 治疗后,步行矫正带组偏瘫侧下肢关节角度的屈髋峰值和屈膝峰值分别为(37.7±5.9)°和(40.6 ±7.5)°,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步速、步频、步幅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步行矫正带组治疗后的步速、步频、步幅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偏瘫步行矫正带可显著改善偏瘫侧摆动相屈髋和屈膝的幅度,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维步态分析训练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膝过伸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125例老年脑卒中后偏瘫膝过伸患者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予以等速肌力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三维步态分析训练,干预2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步态时空参数和关节运动学参数。结果:干预后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及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步频、步速、步幅及患侧摆动相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双支撑相时间、步行周期及患侧支撑相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最大屈膝角度大于对照组,最大伸膝角度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步态分析训练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可改善老年脑卒中后偏瘫膝过伸患者步态功能,提高其下肢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时空及关节运动学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时空及关节运动学参数,为临床康复评估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各24例自愿参加本研究;其中脑卒中组男15例,女9例,脑出血5例,脑梗死19例,年龄(57.75±5.57)岁;对照组男12例,女12例,年龄(56.54±6.02)岁.应用Gait Watch步态分析系统评估步态的时空参数和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所有受试者由同一医师进行2次评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卒中组的步频、步速显著降低,患侧步长显著缩短,步态周期和患侧支撑相均延长,患侧摆动相缩短.脑卒中组患侧髋关节的最大伸展角度明显受限(P=0.001),髋关节屈伸运动的平均角速度明显降低(P<0.001),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亦明显受限(P<0.001),膝关节屈伸运动的平均角速度明显降低(P<0.001),髋关节的最大屈曲角度和足偏角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患者的步行能力显著下降.结论:Gait Watch步态分析系统可定量测量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特征和下肢的关节运动学参数,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评估具有较高敏感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比较分析偏瘫步态下肢关节运动变化与其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关系,探讨偏瘫患者下肢异常运动影响其步行能力恢复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科住院的首次脑卒中后可以安全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单侧偏瘫患者39例,排除其他影响步行能力的神经肌肉和骨关节疾病等因素;采用远红外线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对偏瘫步态的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与其步行能力(步速)进行相关分析,分别观测在P<0.05水平和P<0.01水平是否显著相关。结果: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与患侧髋、膝关节活动度之间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0.524,P=0.003;R=0.518,P=0.004),尤其与患侧髋关节伸展和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之间的相关有显著统计学意义(R=0.745,P=0.000;R=0.643,P=0.000);其步行能力与髋关节伸展角度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R=0.541)及膝关节活动度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R=0.432)的相关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下肢伸髋、屈膝异常及其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不对称是影响正常步态恢复的主要原因,提示下肢髋、膝关节控制性训练应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杜玲玲  夏清 《中国康复》2018,33(1):7-10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步态的三维运动学特点及其与步行速度的相关性,从运动学角度探讨影响膝过伸患者步行速度的主要因素。方法: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15例伴有膝过伸步态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和15例健康老年人进行运动学定量比较,并将其与步行速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膝过伸患者的步长、步频减小,步速减慢,支撑期百分比延长(均P0.05);膝过伸患者髋、膝、踝关节活动范围减小,最大伸髋、屈膝、踝背屈角度减小,最大伸膝角度增加(均P0.05)。步行速度与步频、支撑相百分比、膝踝关节活动范围、最大屈膝角度和最大踝跖屈角度均相关(均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膝过伸患者下肢关节活动不同程度受限,步行速度下降,其中屈膝和踝跖屈异常是影响膝过伸患者步行速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王辉 《中国康复》2018,33(2):138-139
目的:观察下肢机器人应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和ADL的影响。方法:将40名步态异常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步态纠正训练,观察组除常规步态纠正训练外还进行下肢机器人训练。训练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和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BS、FAC、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下肢机器人的应用对于纠正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提高步行能力,改善ADL水平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沈新培  夏清  杜玲玲 《中国康复》2021,36(3):144-149
目的:运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分析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的下肢关节协调性。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15例作为观察组,配对设计选取1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一和对照组二。采集2组受试者行走过程中的时空参数和运动学参数,通过绘制仰角曲线图和步态环图进行协调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偏瘫侧与非偏瘫侧比较,步频、支撑期百分比,髋、膝关节活动度(ROM),最大踝背屈角度、小腿、足部仰角范围均减小(均P<0.01),步长、最大踝跖屈角度增加(均P<0.01);观察组偏瘫侧与对照组一比较,步速减慢、步长减短、步频减小、支撑期百分比延长(均P<0.01),髋、膝、踝关节ROM,最大踝背屈角度、大腿、小腿、足部仰角范围均减小(均P<0.01);观察组非偏瘫侧与对照组二比较,步速减慢、步长减短(均P<0.01),髋、膝、踝关节ROM,最大踝跖屈角度、大腿、小腿、足部仰角范围均减小(均P<0.01),支撑期百分比延长(P<0.01)。观察组偏瘫侧与对照组一比较,大腿仰角峰值出现时间延迟(P<0.01)。观察组偏瘫侧与对照组一比较以及观察组非偏瘫侧与对照组二比较,方差百分比(PV1)和PV1/PV2均减小(均P<0.01),PV2均增大(均P<0.01)。观察组偏瘫侧与非偏瘫侧分别与对照组一、对照组二比较,步态环图偏离正常水滴形态,表现为高度降低、尾部消失、扭曲。结论:步态环图可直观反映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下肢协调性障碍,其中PV值的改变可能是其协调功能障碍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AFO)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其裸足与穿戴踝足矫形器时,采用步态与平衡功能评测系统进行步态测试,观察并计算步速、双下肢摆动相时间、单支撑期双下肢足底压力峰值,以及偏瘫步态不对称指数等参数,分析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与步速及偏瘫步态不对称指数的相关性。结果:穿戴AFO前后比较,患者步行速度分别为(0.47±0.05)m/s及(0.63±0.04)m/s,偏瘫步态不对称指数为(0.19±0.07)及(0.15±0.02),偏瘫侧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为(1.03±0.04)及(1.07±0.02),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即穿戴AFO后,患者步行速度提高,偏瘫步态不对称指数减少,偏瘫侧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较前增大。穿戴AFO后,偏瘫侧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与步速呈正相关(r=0.417,P0.01),与偏瘫步态不对称指数呈负相关(r=-0.748,P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佩戴AFO步行时,足底压力相关参数发生改变,偏瘫侧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增大,且其与步速和偏瘫步态不对称性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观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步态时空、对称性参数以及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方法:选取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患侧下肢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2次),连续3周,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安慰性冲击波治疗。分别于治疗前、第三周全部治疗结束后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器检测并获得两组患者的步态参数。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腘绳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改良Ashworth分级(MAS)评分,以及患侧下肢的Fugl-Meyer(FMA)评分。 结果:在第三周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步频、步幅、步速、患侧摆动相和健侧摆动相、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支撑相、健侧支撑相、步长偏差、患侧健侧摆动相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组间对比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步幅、步频、步速、步态周期、步长偏差、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腘绳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MAS评分及患侧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并优于对照组(P<0.01,P<0.05)。 结论: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运动学、对称性参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和步态的对称性。同时可以降低患侧下肢的痉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对偏瘫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偏瘫患者30例,机器人组:15例患者除日常训练外还需每日穿戴外骨骼机器人训练1h,对照组:15例患者进行日常康复训练。从两种角度对患者步态及康复效果进行分析:一是利用SPSS软件对机器人组患者的助力等级数据进行分析,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患者首末次的康复状态。二是采用IDEEA~?运动捕捉系统对包括步速、步频、步行周期等步态时空参数进行采集,分析患者首末次评估的数据差异。结果:与不穿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行走相比,机器人组患侧助力等级明显降低,步速明显变快,支撑相时间明显减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能够有效改善偏瘫患者步态。  相似文献   

16.
背景:近年来兴起的三维运动解析技术,可获得多项行走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参数,代表了目前步态生物力学研究的先进水平.目前该技术在国外开展较多,而国内则较少.国内有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偏瘫患侧下肢矢状面上运动的分析.目的:对偏瘫患者步行运动进行三维立体运动学分析,与正常步态对比,分析脑卒中偏瘫步态的运动学变化特征.方法:运用三维运动解析系统,对10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步态分析,以1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检测健康对照组步行过程中的基本时空参数、步态周期参数与骨盆三维运动角度参数,并对其运动过程中的对称性进行分析.检测两组下肢髋、膝、踝关节的三维运动学角度参数,对比两组下肢关节运动在矢状面、横断面与冠状面上的变化特征.结果与结论:偏瘫步态表现出下肢运动膝关节屈曲受限,膝关节活动度减小.髋关节内收、旋内不足,外展与旋外角度增大.提示三维运动解析系统测试可测定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定量评价偏瘫患者下肢关节运动变化,从而进行相应针对性的稳定性与协调性训练.  相似文献   

17.
背景:脑卒中患者多有步行功能障碍,虚拟现实同步减重训练开始运用于脑梗死患者的步态训练。 目的:评估虚拟现实同步减重训练对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20例起病3个月内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配至实验组(虚拟现实同步减重训练)和常规组(常规物理治疗)。在3周步态训练前后各做一次三维步态并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估。对以下参数进行训练前后组内和组间对比:步行速度、步调、步行时间、单腿支撑时间(%)、双腿支撑时间(%)、摆动时间、步长、步幅、下肢各关节活动度、功能性步行分类、下肢Fugl-Meyer评分和Brunel平衡评分。 结果与结论:训练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偏瘫侧、步行速度、功能性步行分类、下肢Fugl-Meyer评分和Brunel平衡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的下肢Fugl-Meyer评分和功能性步行分类均有改善(P〈0.05)。实验组在步行速度、步调、患侧步行时间、健侧步行时间、患侧单腿支撑时间、患侧摆动时间、健侧摆动时间、步幅、患侧步长和健侧步长的改善方面较常规组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2例可以独立步行5m以上,Brunnstrom分期下肢为4—5期的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观察组)在B组(对照组)常规物理疗法(PT)、作业疗法(OT)训练治疗同时增加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4周前后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测两组的步态空间域参数和步态时间域参数。结果:A、B两组治疗后在步态空间域参数中平均步幅宽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平均步幅长、步伐长和步向角较治疗前均有增大(P0.05);步态时间域参数中步速、步频和摆动相百分比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加(P0.05),单支撑相百分比和双支撑相百分比较治疗前均有所减小(P0.05)。且A组的步态空间域参数及步态时间域参数均较B组变化幅度更大(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步态的稳定性,明显提高步速、步频,对患者步行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下肢辅助步行设备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患者50例,选取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与评估系统在患者独立无干预步行(independent walking without intervention, IW)、运动贴布辅助步行(Kinesio taping-assisted walking, KTW)、弹力绷带辅助步行(elastic bandage-assisted walking, EBW)及踝足矫形器辅助步行(ankle-foot orthosis assisted walking, AFOW)状态下,分别进行步态分析,最终对比各组间数据差异。 结果:在步行时空参数方面,4组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在步行周期方面,EBW相比于IW及KTW在健侧支撑相百分比减小及健侧摆动相百分比增大(P<0.05);AFOW相比于IW及KTW在患侧支撑相百分比减小及摆动相百分比增大、健侧支撑相百分比减小及摆动相百分比增大和双足支撑相百分比减小,相比于EBW在患侧支撑相百分比减小及摆动相百分比增大和双足支撑相百分比减小(P<0.05);在步行关节角度方面,KTW相比于IW、EBW及AFOW在患侧踝关节背屈最大角度增大,相比于IW在患侧踝关节跖屈最大角度增大(P<0.05);EBW相比于AFOW在患侧踝关节背屈最大角度增大,相比于IW在患侧踝关节最大背屈及跖屈角度增大(P<0.05);AFOW相比于其他三组在健侧髋关节屈曲及伸展最大角度、患侧膝关节屈曲及患侧踝关节跖屈最大角度增大,相比于IW在患侧踝关节背屈最大角度增大(P<0.05)。 结论:短时间内佩戴不同下肢辅助步行设备,踝足矫形器可作为首选辅助患者完成相关训练任务,运动贴布可在患者肌张力较高时应用,弹力绷带可在治疗条件有限时辅助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应用弹力绷带进行膝踝关节联合捆扎治疗对改善脑卒中患者步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中的站立、迈步、行走等训练时应用弹力绷带对患侧膝、踝关节进行同步捆扎,保持膝关节微屈、踝关节背屈。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三维步态分析、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L)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试验组患者在首次应用弹力绷带捆扎前后各做1次三维步态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在首次应用弹力绷带捆扎后三维步态分析显示其患侧步长、步速及支撑相髋、膝、踝各关节力矩峰值各项分值较捆扎前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8周后试验组患者下肢FMA-L、MBI评分及三维步态数据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应用弹力绷带进行膝踝关节联合捆扎可显著提高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异常步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