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中国医学是从公元5世纪通过朝鲜半岛传人日本.自此以后,经历了很多年代,日本人通过孜孜不倦地努力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医学.17世纪,为了区分从荷兰传来的"兰方"医学,就将当时已成为主流的医学称为"汉方".虽然1874年公布医事制度以后,一段时期日本汉方从医学、医疗的正面舞台消失了,但后来经过诸多前人的努力,日本汉方医学再一次在现代医学中体现出它的必要性,人们追求并希望形成一个西洋医学和日本汉方医学相融合的新综合医疗体系.  相似文献   

2.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日本汉方界,深受中国中医学影响并热心于中日两国之间传统医学事业交流的"日本中医学派"逐步形成,并渐渐在理论、教育、普及方面显现优势."日本中医学派"认为,重药轻医的日本汉方.  相似文献   

3.
赵建  张俊博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5):121-121
日本的"汉方医药"是"日本化了的中国医术"。中医药学于公元五世纪前后传入日本,在悠久的历史当中,结合日本民族体质和与疾病斗争的经验,创造了日本汉方医学,经历了百年变换并结合日本国情发展成为了与中医相似但并不相同的汉方医学。  相似文献   

4.
日本汉方制剂在日本的注册监管与中国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以下简称"经典名方")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本文从日本汉方制剂的特点、注册监管的背景和特点进行了分析说明,建议中国有关部门在制定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的具体目录时,充分考虑日本汉方制剂发展过程中所走的弯路和目前日本药政部门所开展的再评价和规范化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5.
张杰  田琨 《西部中医药》2009,22(11):56-56
日本传统医学在明治维新以后,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直到2001年的医学和药学(2002年)<教育核心课程设置>中加入汉方医学教育,日本高校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汉方医学教育.通过对2所日本院校的汉方医学教育的分析,可透视日本高校汉方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日本汉方医学的起源与兴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传统的汉方医学,源自中国古代中医学.不仅在学术理论方面,而且在治疗实践方面,日本汉方医学和古代中医学全都一脉相承.但就日本汉医来说,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也具有独自的特色与丰富多彩的成就.中国的中医学和日本汉方医学,在近百年曾同样遭遇政治势力摧残与扼杀传统医学的事件.本文仅就日本汉方医学的起源与兴衰作概要回顾,旨在深化中日两国传统医学的学术交流,使日本汉医被摧残的史实不致湮灭曲解,惨痛的教训得以永远汲取.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总结近几年日文期刊相关著作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日本汉方诸家的派别、日本汉方医学临床研究现状、汉方医学的展望等内容,为临床及研究者了解日本汉方医学界的形式及学派的思维方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日本医学院校开设汉方医学课程的目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授课方式,以及教科书的使用情况.方法:从80 所日本医学院校的官方网站获得网络资料,向各学校发出咨询信函进行信访.结果:日本政府要求医学院校开设汉方医学课程,目的在于让医学生接受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念,指导医学生重新认识汉方医学并正确应用汉方药.医科学生与药科学生的汉方医学课程的设置有所不同,各院校使用的汉方医学教科书亦无统一规划,但共性为重视教授汉方医学的基本理论,重视东、西方医学结合,重视汉方医学的实践教学.结论:日本汉方医学教育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呈现出重视传统医学理论及注重与西医相结合的特征,并有不少关于教学规范与进一步发展的声音,值得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日本汉方医学与中医药学之间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本文重点介绍了日本明治维新前后汉方医学的概况,从日本汉方医学的起源到发展,再到后来的取缔过程作了全面的描述。虽然近代日本在汉方医诊疗和汉方药研发和高科技推进产业化等多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和成就,但是日本法律对汉方医学一直未予正式认可。日本汉方医学兴衰浮沉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日本汉方医学从没落走向复兴,汉方医学教育随之发展起来。汉方医学的教育主要分三个方面:医科大学生的汉方医学概论教育;汉方专科医生的临床培训和汉方医学的继续教育。分析日本汉方医学教育,课题组得出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的不足之处包括课时不足、师资匮乏、教学内容缺乏规范、过度强调汉方西化。然而日本汉方教育中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提高中医执业医师门槛、选择思想稳固的从业人员、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以及如何开展中西医结合教育。  相似文献   

11.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内经》及相关医家关于阴阳升降的论述,探讨阴阳升降的内容及阴阳升降的不同内涵。从阐述人体生理变化和脏腑特点、阐述疾病的病机、解释治则治法和方药配伍应用等方面分析阴阳升降对临床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治疗中有效对策。方法结合近代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研究现状部分问题,运用中医辨证和辨病论治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方法,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结果中西医结合防治此病有效。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和辨病结合论治防治此病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中医精气神辨识角度认识虚劳病,总结虚劳病病因病机。通过观察面容、形态、神色、五官、舌象、脉象等辨识精气神状态,确立虚劳病精气神调治原则。在精气神辨识理论指导下,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相关条文、方药进行解析,总结虚劳病相关治则治法。根据精气神调养原则,为虚劳病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血液的生成与五脏关系密切,据此确立五脏补血法:养心补血法、健脾补血法、润肺补血法、滋肝补血法、益肾补血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古本草文献中全蝎、蜂房的有关记载和现代临床对该药对的配伍应用,探讨并阐释该药对祛风攻毒增效的作用机制,认为全蝎配蜂房,药力迅捷,内走脏腑,外达肢节,透骨搜风,既可祛风通络止痛,又可攻毒散结消痈.尤其适宜于治疗风湿顽痹、痈疽恶疮、癌肿等.  相似文献   

17.
从“方药离合”看中医学的方药共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舟 《江苏中医药》2007,39(6):8-10
通过对历代方剂与本草的应用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论述,揭示了中医方药共荣关系,并以黄柏、升麻等药为例,强调方药配伍运用是方药共荣的核心环节.随后,结合中医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了坚持方药共荣的正确方向,对于防止重药轻方的错误倾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启迪现代研究思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丹栀逍遥散原方及提取物镇静催眠作用。方法将小鼠分为14组,正常对照组、原方组及各组分低中高剂量组,通过测定小鼠自主活动次数,采用戊巴比妥钠延长睡眠时间实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镇静催眠协同作用实验观察丹栀逍遥散原方及各提取物镇静催眠作用。结果丹栀逍遥散原方及提取物均无改变小鼠自主活动的功能,表明均无中枢兴奋性作用;丹栀逍遥散石油醚提取液高、中剂量具有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时间的作用(P<0.01或P<0.05),石油醚提取液高剂量能明显增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睡眠小鼠个数(P<0.01)。结论丹栀逍遥散石油醚提取部位可能为丹栀逍遥散的中枢抑制作用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19.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20.
证素等概念的辨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阐述了证素的概念,证素与证候、证名、病因、病位、病势、病机、病理等概念的区别与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