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HPLC法测定紫菀止嗽颗粒中紫菀酮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紫菀止嗽颗粒中紫菀酮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采用phenomenex C18柱(250×4.6 mm)为固定相;乙腈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03nm.结果紫菀酮在0.020~0.100μg/μ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8%,RSD=2.37%(n=5).结论该研究建立的紫菀酮含量测定方法灵敏、准确、简单易行、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2.
范丽芳  王巧  张兰桐  郑旭光  何伟 《中草药》2007,38(10):1566-1570
目的研究河北道地药材紫菀的HPLC-UV指纹图谱以获取对照图谱,并比较不同产地紫菀药材指纹特征,测定其有效成分紫菀酮的量,为科学评价与有效控制紫菀药材质量提供方法。方法色谱柱为DiamonsilTMC18柱(250mm×4.6mm,5μm);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00nm,进样量20μL,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进行梯度洗脱,定量测定中流动相为乙腈等度洗脱,体积流量为2.0mL/min。结果道地药材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5,不同产地药材存在较大差异。紫菀酮线性范围为0.099~0.895mg/mL(r=0.9996,n=5),平均回收率为99.27%,RSD=1.15%(n=6)。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紫菀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3.
HPLC法测定紫菀中紫菀酮的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测定不同收集地及产地紫菀中紫菀酮的含量 ,以期评价紫菀药材的质量。方法 :采用HPLC法直接测定。色谱柱PolarisC1 8柱 ,流动相为乙腈 ,流速 1.0mL·min-1 ,检测波长 200nm。结果 :测定了 10个地区的商品紫菀 ,紫菀酮含量在 0.06%~0.18%。结论 :所测样品中紫菀酮含量均低于 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 )规定紫菀酮的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紫菀药材中有效成分总三萜的含量,从而控制药材质量。方法以紫菀酮为对照品,以5%香草醛-冰乙酸溶液、高氯酸为显色系统,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550nm波长处测定样品吸光度。结果紫菀酮在11.1—133.2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回归方程为:Y=7.2×10^-3X+0.021,r=0.9999。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稳定,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正交实验研究紫菀中紫菀酮的最佳提取条件。方法利用微波辅助加压溶剂提取法提取紫菀中紫菀酮,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微波提取条件(包括溶剂、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和料液比)对紫菀中紫菀酮的影响。采用HPLC检测紫菀酮的含量,其中色谱柱:Spherisorb 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98∶2);流速:1.0 mL·min-1;柱温40℃;检测波长为200 nm。结果溶剂使用体积分数为80%乙醇,提取时间为30 min,提取次数为3次,料液比为1∶20时,提取率最佳。结论采用本实验方法提取紫菀中紫菀酮具有效率高,时间短,所需温度低以及绿色环保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超临界CO2萃取紫菀中紫菀酮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从紫菀中提取有效成分紫菀酮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方法结合紫菀酮的含量分析,并与常规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初步实验得出优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为28MPa,萃取温度为50℃,夹带剂为95%乙醇,萃取时间为2 h.结论:用超临界CO2萃取方法从紫菀中提取紫菀酮较常规提取方法有优势:时间短,收率高.证明了用超临界CO2萃取紫菀中有效成分紫菀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紫菀三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国艳  吴弢  林平川  侴桂新  王峥涛 《中草药》2003,34(10):875-876
目的 研究紫菀Aster tataricu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紫菀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紫菀酮(shionone,Ⅰ)、木栓酮(friedelin,Ⅱ)、麦木栓醇(epi—friedelanol,Ⅲ)、蒲公英萜醇(taraxerol,Ⅳ)、β-谷甾醇(psitosterol,Ⅴ)、豆甾醇(stigmasterol,Ⅵ)、胡萝卜苷(daucosterin,Ⅶ)。结论化合物Ⅳ、Ⅴ、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8.
张昌文  易生富  李淳 《中药材》2006,29(9):981-982
目的:建立桑菊饮中紫菀酮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双波长薄层描法(λs=390 nm,λR=650 nm)。结果:紫菀酮在1.0~5.0μg之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92,平均回收率为99.08%。结论:本法简便、准确,可作为桑菊饮中紫菀酮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紫菀Astertataricus L.f.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紫菀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紫菀酮(1)、木栓酮(2)、表木栓醇(3)、蒲公英萜醇(4)、β-谷甾醇(5)、豆甾醇(6)、对羟基肉桂酸十六烷酯(7)、11-hydroxy-10,11-dihydro-euparin(8)和lachnophyllic acid(9)。结论:其中化合物9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7、8为首次从紫菀属中分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蝉蜕止咳颗粒中紫菀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蝉蜕止咳颗粒中紫菀酮的含量,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19:1)为展开剂,10%硫酸乙醇为显色剂,在490 nm波长处测定.结果紫菀酮线性范围为0.96~5.76 μg,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8.67%,RSD=0.77%.结论 该方法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蝉蜕止咳颗粒中紫菀酮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就诊的主观性耳鸣患者246例,排除其他中医证型,主要研究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耳鸣的临床特征,变化规律及耳鸣产生的影响等.[方法]选择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采用电测听及耳鸣匹配、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等方法检查,并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其次为61~70岁.耳鸣响度的自我评分与响度匹配值之间无关联.大多数病例的耳鸣病程在一年之内.大部分患者受耳鸣困扰的程度在中度以下.ABR测试结果听力正常者占25%,右侧和左侧听神经传导至脑干功能障碍患者分别占13%和19%,双侧听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占16%.[结论]临床耳鸣患者多数为肾精亏损型,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男女比例相当,大部分患者听神经传导障碍和脑干功能障碍,高音调耳鸣患者居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3.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4.
探讨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泌免疫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对乳腺增生病的红外光扫描诊断、病理分类、内分以期能够使微观医学与宏观辨证相结合,以开拓中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6.
陈斌  苗林 《西部中医药》2005,18(7):17-19
收集我院门诊自2000年10月至2003年9月接诊的往来寒热证患者58例,实验室检查排除疟疾(血涂片均未找见疟原虫),分别从少阳辨证论治33例,从膜原辨证论治2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六经皆有咳嗽,寒热皆可致咳,治疗上不可拘于一理一方,当穷究其机,辨证施治,方能事半功倍。以六经辨证为纲,分析《伤寒杂病论》对咳嗽的有关论述,以期提高咳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惠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治未病的渊源;治未病思想的实质内容;“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等几方面解释治未病。  相似文献   

19.
丁香苦苷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并比较丁香苦苷单体两种给药途径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考察丁香苦苷单体口服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和灌胃给予丁香苦苷水溶液,采集血样,固相萃取小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3P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静脉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α为2.41min,T1/2β为15.38min。灌胃给药后丁香苦苷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Cmax为17.91min,T1/2(α)为9.642min,T1/2(β)31.748min。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9%。结论:丁香苦苷单体经口服和静脉两种给药途径给药后,吸收和消除均较快。  相似文献   

20.
股骨颈骨折是发生于老年人的常见骨科病,以女性多见。因老年人骨质疏松,有机质少,应变力差,所以只需较小扭转暴力就能引起骨折。骨折后,由于骨折部位血供差,骨折不愈合的可能性大,加之患者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易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恰当的护理非常重要,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