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采用电子舌技术考察不同来源黄芩药材味觉信息和主要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集不同栽培区域和不同生长年限的黄芩,采用TS-5000Z电子舌系统分析不同来源黄芩味觉信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黄芩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考察不同来源黄芩的味觉信息差异性,同时分析味觉信息和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来源黄芩的口味主要是苦味,其次是涩味、鲜味及其相应的回味和咸味;味觉分析信息可以对不同来源黄芩进行分类;黄芩的苦味、涩味、苦回味、涩回味、酸味与黄芩苷含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基于电子舌技术的味觉分析方法可以量化不同来源黄芩的特征,从而对黄芩药材进行分类,其聚类结果与化学成分的聚类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电子舌在反应药材的总体特征上有一定优势;同时,可通过电子舌味觉分析信息推测出黄芩药材中黄芩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热河黄精传统炮制工艺九蒸九晒过程中多糖含量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显色法测定热河黄精九蒸九晒过程中多糖的含量,研究炮制过程中多糖含量变化规律。结果热河黄精生品中的多糖含量远高于炮制后的多糖含量,四蒸四晒至五蒸五晒炮制品多糖含量较高,口感佳,色泽好,综合考虑为最佳蒸晒次数。结论热河黄精多糖含量比药典收载的黄精多糖含量高,该结果为热河黄精炮制过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甘小凤  韦国良  李婷婷  屈曾义  徐胜  何敏  范宝磊 《中草药》2019,50(20):4932-4941
目的探究单一酶法与复合酶法提取黄精Polygonati Rhizoma多糖的最优条件;分析黄精九蒸九晒过程中多糖组分含量的变化,为黄精和其他中药材的炮制方法提供相应理论依据。方法响应面(RSM)优化酶法提取黄精多糖,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法和HPLC法对九蒸九晒的姜形黄精、蒸出液中的多糖进行分析,建立黄精古法炮制以及蒸出液的多糖特征图谱。比较不同酶对黄精中多糖提取效率的影响。结果单一酶中纤维素酶提取效果最好,4种复合酶中纤维素酶与果胶酶结合提取效果最好;通过RSM优化得到最佳提取条件:纤维素酶在酶解温度为51℃、酶的添加量为2%、酶解pH值为5.40的情况下,精制黄精多糖提取物中多糖总量为(675.34±0.10)mg/g;PMP-HPLC检测炮制过的4种黄精,均含有甘露糖、核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其中鸡头黄精Polygonatumsibiricum、姜形黄精P.cyrtonema、竹节黄精P. odoratum多糖均以葡萄糖为主,马鞭黄精P. filipes多糖以甘露糖为主。随着姜形黄精被炮制次数的增加,各单糖含量先增加后下降再增加后趋于稳定,以甘露糖、半乳糖变化明显。蒸出液各单糖含量先升高后趋于稳定,其中甘露糖、葡萄糖的变化明显。结论研究表明纤维素酶参与的单一酶法和复合酶法提取黄精多糖,不仅可以提升黄精多糖的提取效率,也提高黄精多糖纯度;九蒸九晒会影响黄精中的多糖提取得率;PMP-HPLC特征图谱能够准确地表征黄精炮制过程中多糖含量的变化,可用于评价黄精及炮制药材的多糖组分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20,(1)
目的:基于电子舌技术,对川芎药材味觉信息与6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收集不同来源(产区、加工方法、等级、优劣品)的川芎药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川芎中6种主要化学成分(绿原酸、川芎嗪、阿魏酸、阿魏酸松柏酯、正丁基苯酞、欧当归内酯A)含量,利用电子舌技术对川芎药材的味道进行数字化定量测定,得到味觉信息数据,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通过对不同来源川芎味觉信息进行比较,发现在等级及优劣品的判别上,川芎样品各味觉信息差异较小;在产区及加工方法的判别上,味觉信息差异主要体现在酸味、涩味、咸味。相关性分析发现,川芎的酸味值与阿魏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阿魏酸松柏酯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川芎的涩味值、涩味回味值与绿原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川芎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电子舌技术可实现对川芎产区、加工方法的初步鉴别;可通过川芎的酸味值初判川芎中阿魏酸、阿魏酸松柏酯含量;通过涩味值、涩味回味值初判川芎中绿原酸、川芎嗪含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及加工方法的多花黄精药材"味"觉变化的电子舌鉴别方法。方法采集安徽不同产地多花黄精药材和不同产地加工的样品,采用电子舌技术对各样品进行测定,获取各样品味觉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对响应值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苦味和甜味是多花黄精主要成分;不同产地多花黄精"味"响应值显著差异;通过蒸和煮的加工,多花黄精药材苦味减低,甜味增加。结论电子舌技术可用于不同产地多花黄精药材的区分,能够客观测定产地加工导致黄精药材"味"的变化参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雅连酒炙后多糖含量变化及免疫活性变化。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苯酚硫酸法测定总多糖含量,Savag法除蛋白,体外Con A、LPS诱导脾细胞增殖实验测定多糖的免疫活性。结果:雅连炮制前后多糖含量依次为2.04%、1.32%;糖蛋白含量依次为1.52%、1.42%;糖醛酸含量依次为25.90%、33.27%;Con A、LPS诱导的脾细胞增殖实验中,炮制和未炮制雅连的多糖都具有抑制作用,炮制后雅连的多糖抑制作用增强;除蛋白后,炮制和未炮制雅连的多糖都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结论:与糖结合蛋白和糖醛酸含量变化可能是酒炙雅连多糖免疫活性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探究多花黄精炮制前后的挥发性成分、多糖组成及5种糖类成分含量变化,考察酒制对多花黄精气味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S-GC-MS)检测多花黄精炮制前后的挥发性成分,运用SIMCA 14.1对各样品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的原则筛选多花黄精炮制前后的差异成分。将多花黄精生品及酒制品的粗多糖进行肟化-硅烷化处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MS)对多花黄精炮制前后的糖类成分进行分析,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类组分的相对质量分数,同时对多花黄精炮制前后的4种糖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从多花黄精生品及酒制品中共鉴定出23个挥发性成分,其中多花黄精生品中鉴定有15个成分,酒制品中鉴定有20个成分,其中2-甲基丁醛、异戊醛等在炮制之后含量升高,己醛、己酸等含量降低,2-乙酰基呋喃、5-甲基呋喃醛等新成分产生;PCA及OPLS-DA结果表明两者间存在明显差异,共筛选出13个差异化合物,其中7个化合物的相对质量分数呈上升趋势,6个化合物呈下降趋势。多花黄精生品及酒制品粗...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选多蒸黄精炮制工艺参数,为黄精药材的质量控制及规范化炮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HPLC与UV法测定黄精浸出物、多糖、总皂苷、五羟甲基糠醛含量作为黄精功效指标,色度值作为参考指标,研究蒸制次数对黄精浸出物、多糖、总皂苷、5-羟甲基糠醛含量以及色度值的影响。结果多蒸黄精炮制品中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明显,多糖和浸出物在黄精生品中含量最高,并随着蒸制次数的增加,含量呈下降趋势。总皂苷含量与色度值在一蒸一制炮制品中最高。结论综合评分认为一蒸一烘为蒸制黄精较为理想的炮制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云南道地药材滇黄精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蒸晒条件下多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化,确定炮制工艺后,通过秀丽隐杆线虫(以下简称线虫)自然衰老和氧化应激模型,探究其对线虫寿命、体长、应激能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苯酚-硫酸法和3,5-二硝基水杨酸法分别测定炮制过程中滇黄精多糖与还原糖含量的变化;建立线虫自然衰老和氧化应激等模型,观察不同给药浓度下秀丽隐杆线虫寿命、脂褐素含量、急性热应激能力、抗氧化应激能力等指标的改变。结果:滇黄精“二蒸二晒”后所含多糖和还原糖质量分数均最高,分别为4.792%和27.040%;相较于对照组,“二蒸二晒”组卵期8 d线虫脂褐素含量降低24.11%(P<0.01);选择“二蒸二晒”为滇黄精炮制工艺并提取多糖,结果显示质量浓度为0.05、1.00、20.00 mg·mL^(-1)的滇黄精多糖分别使线虫寿命增长14.62%、51.90%(P<0.05)、12.02%(P<0.05);8 h急性热应激条件存活率分别提高17.63%、43.90%(P<0.01),降低9.01%(P<0.05);急性氧化应激条件存活率分别提高0.82%、42.54%(P<0.05)、33.78%(P<0.05)。结论:滇黄精“二蒸二晒”后多糖和还原糖含量最高,是较佳的炮制工艺;滇黄精多糖可延长线虫寿命,提高其抗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黄精炮制条件对黄精有效期影响及黄精有效期的研究。方法选用炮制后黄精饮片,通过正交试验法筛选黄精炮制工艺对其有效期影响并通过经典恒温和留样观察试验,采用标准曲线法测定黄精多糖的含量,推导出该药有效成分含量变化规律。结果不同的炮制条件下黄精有效期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经典恒温试验测得的黄精多糖含量变化符合一级反应规律。在20℃贮存,黄精多糖的含量变化的速度常数K20℃=7.798×10~(-6),该批黄精的有效期为563 d。经典恒温与留样观察结果基本一致。结论不同的炮制条件下对黄精有效期影响不大,用经典恒温试验预测中药有效期的方法可行,得出的有效期结论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了解决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无法检识原料是否进行炮制的弊端,引入电子舌识别技术进行“炮制痕迹”挖掘,建立枇杷叶配方颗粒(Eriobotryae Folium formula granules,EF-FG)和蜜枇杷叶配方颗粒(honey-fried Eriobotryae Folium formula granules,HEF-FG)的电子滋味识别方法,对EF-FG和HEF-FG进行了味值定量表征。方法 利用电子舌技术,对EF-FG、HEF-FG的酸味、咸味、鲜味、甜味、苦味、通用6种味值进行检测,并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用电子舌技术所获得的各种味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电子舌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枇杷叶蜜炙对AHS(酸味)、CPS(通用)、SCS(苦味)味阈值的改变都有作用;PCA有助于识别HEF-FG和EF-FG;利用OPLS-DA可以构建EF-FG和H...  相似文献   

12.
药物制剂掩味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伟根  陈亭亭 《中成药》2008,30(1):113-116
“味道”这一术语是指口腔感知的一种感觉,其生物学定义是对感觉应答的化学反应,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四种基本的味觉是:由舌尖味蕾感知的甜和成味、由舌的二侧味蕾感知的酸味和由舌根味蕾感知的苦味。掩味可理解为是降低不良味觉的出现。理想的掩味方式是专一性的抑制所有不良味道(如苦味),而不影响其他味觉特性(如甜味)。  相似文献   

13.
黄精不同九制炮制的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清蒸、酒蒸黄精"九蒸九制"炮制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及性味的变化规律,探索黄酒在"九蒸九制"炮制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黄精多糖、黄精皂苷、5-羟甲基糠醛、浸出物含量及性味为指标,比较不同辅料对黄精"九蒸九制"炮制过程的影响。结果 "九蒸九制"过程中,清蒸黄精与酒蒸黄精各成分指标变化规律一致,黄精蒸制后颜色逐步加深,黄精多糖含量下降明显,皂苷类含量显著上升,5-羟甲基糠醛含量随蒸制次数的增加而升高,浸出物含量随蒸制次数的增加而略有下降。相对而言清蒸黄精的多糖、皂苷及浸出物含量均略高于酒蒸黄精,其5-羟甲基糠醛含量略低于酒蒸黄精,酒蒸黄精较清蒸黄精更快达到性状终点。结论通过首次对比清蒸、酒蒸黄精"九蒸九制"炮制过程变化,发现黄酒可加快黄精九蒸九制的炮制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黄精加工炮制的主要工序,探索黄精加工的优化流程方法,为制定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打下基础。方法:试验设计几种产地常用黄精初加工方法和酒黄精传统炮制与一体化炮制对比,考察其水分、浸出物和黄精多糖含量等指标,并综合药材和饮片的性状进行评价。结果:初加工对黄精多糖含量和浸出物影响明显,鲜切后的多糖含量和浸出物最低;炮制后的酒黄精多糖含量明显下降,其他指标差异不大,但性状差别明显,一体化炮制的酒黄精更加黑润,而且减少加工工序。其中以先蒸后切一体化炮制最佳,符合药典质量标准。结论:黄精产地加工和炮制一体化具有实施可行性,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酒炖和清蒸炮制过程中地黄内在成分和外观性状的变化规律。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熟地黄项下方法测定浸出物、地黄苷D含量,利用水提醇沉法测定多糖含量,利用电子舌和分光测色计测定滋味和颜色,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滋味、颜色与酒炖品、清蒸品炮制质量及内在成分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 清蒸过程中浸出物含量随炮制时间延长不断下降,酒炖过程浸出物含量较为稳定;酒炖和清蒸过程地黄苷D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酒炖品中地黄苷D含量小于同一炮制程度的清蒸品;酒炖和清蒸过程多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酒炖品中多糖含量大于同一炮制程度的清蒸品;通过电子舌和测色计,酒炖品和清蒸品可被明显区分;酒炖过程中地黄苷D含量与红绿值(a*)、黄蓝值(b*)、总色度值(E*)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糖含量与b*呈显著正相关(P<0.05),浸出物含量与滋味、颜色变量无明显相关性;清蒸过程中多糖含量与CTS(咸)、ANS(甜)、a*b*E*呈显著正相关(P<0.05),浸出物含量与CTS、ANS、a*b*呈显著正相关(P<0.05),地黄苷D含量与CTS、ANS、明度值(L*)、a*b*E*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酒炖和清蒸工艺下地黄性状和内在成分变化趋势具有一定差异,电子舌、测色计与统计学分析方法可以实现地黄酒炖和清蒸炮制过程中的质量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黄精炆制前后糖类成分变化差异探讨黄精炆制后“减毒增效”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UV(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精炆制前后的总多糖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法测定黄精炆制前后游离糖含量;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示差折光检测器(HPGPC-RI)法分析黄精炆制前后的多糖相对分子质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PDA)法对黄精多糖的单糖组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黄精炆制后,总多糖含量下降约60%;游离糖中蔗糖含量降低35%,果糖含量升高22倍,葡萄糖含量升高4.4倍;炆制后相对分子质量2个峰均降低1~5倍;黄精炆制前后多糖均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组成,生黄精单糖组成物质的量比为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10∶6∶25∶7∶1);炆制后物质的量比为7∶5∶1.7∶14∶1。结论 炆法炮制对黄精糖类成分影响较大,炆制后多糖发生水解及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黄精麻舌感消失,药效增强。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运用现代技术提升黄精根茎炮制工艺,该文对黄精炮制方法进行了古法考证及文献研究。经考证,黄精始载于《名医别录》,炮制方法始载于《抱朴子内篇》,古代用药黄精基原植物以轮叶系的滇黄精、黄精、粗毛黄精、轮叶黄精和对叶系的棒丝黄精为主,互叶系的多花黄精和长梗黄精为辅;多花黄精作为药用黄精使用史见于宋朝,民国开始作为药用黄精主流基原物种。古代多花黄精炮制方法有"九蒸九曝"、黑豆炮制法、蔓菁子炮制法等,以"九蒸九曝"为主;现代多花黄精炮制方法有干燥法、蜜润蒸透法、酒润炖透法、蒸透法,均1次炮制而成。现代科学研究中,可能由于用于炮制试验的多花黄精原生境、根茎龄级及各龄级质量比例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研究结论"多花黄精炮制根茎多糖含量变化规律"大相径庭。因此,在确保根茎材料一致性的基础上,开展不同炮制方法和蒸晒次数与多花黄精根茎多糖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从炮制后的药效组分筛选评价多花黄精根茎最佳炮制方法,对生产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黄多糖提取工艺对糖含量和糖醛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大黄多糖(RTP)糖含量和糖醛酸含量的影响,以获得高品质的大黄多糖及能用于产业化生产的方法。方法用硫酸苯酚法测糖含量,硫酸咔唑法测糖醛酸含量,考马斯亮蓝测蛋白含量。通过对大黄多糖提取过程的糖含量和糖醛酸含量的监测,确定醇沉次数、除蛋白次数及方法;比较超滤法和凝胶柱法对大黄多糖不同分子量组分的影响,不同组分的纯度观察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用冻融Sevag法联用除蛋白共7次、乙醇沉淀脱色6次,可获得较高糖含量(大于90%)和糖醛酸含量(大于20%)的大黄多糖;超滤截留法和凝胶柱法均获得5个分子量范围较窄的大黄多糖组分,超滤截留法分离效率高,成本低。结论本方法适宜用于产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9.
黄精炮制前后总多糖含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正> 近年证实黄精多糖具有抗病毒及免疫激发作用,可见黄精多糖也是黄精的重要活性成分。本文对黄精炮制前后总多糖含量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滇黄精酒制过程样品粉末外观颜色与5个非糖类成分含量的关联性,确定颜色量化值用于判断酒黄精炮制终点的可行性,从甾体皂苷和黄酮类成分中筛选滇黄精酒制过程控制标志物。方法 利用色差仪量化滇黄精酒制不同时间点样品粉末的表观颜色变化,计算总色值(E*ab)、总色差值(ΔE*ab),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同时测定炮制0、5、10、14、16、18、20、22、24、26、28 h的酒黄精(编号S0~S10)中原薯蓣皂苷、伪原薯蓣皂苷、薯蓣皂苷、薯蓣皂苷元和水仙苷的含量,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样品粉末色度值与5个成分含量进行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滇黄精酒制过程中,样品粉末E*ab呈下降趋势,外观颜色由浅黄色向漆黑色变化;5个成分含量随时间动态变化趋势明显,且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HCA结果显示,滇黄精酒制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炮制前期(样品S0~S1)、中期(样品S2~S4)和后期(样品S5~S10);PCA结果显示,初始样品与炮制过程样品的颜色、5个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样品S8和S9的差异最小;PLS-DA结果显示,b*、伪原薯蓣皂苷含量、水仙苷含量、薯蓣皂苷元含量和原薯蓣皂苷含量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均>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原薯蓣皂苷、薯蓣皂苷和水仙苷的含量与E*ab呈显著正相关(P<0.01),薯蓣皂苷元含量与E*ab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伪原薯蓣皂苷含量与E*ab无线性相关。结论 在滇黄精酒制过程中,颜色量化值与化学成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能客观判定酒黄精的炮制终点,可考虑将原薯蓣皂苷作为滇黄精酒制过程控制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