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运用电子舌技术对炒制前后酸枣仁滋味进行定量表征,建立生、炒酸枣仁滋味判别模型。方法:采用电子舌技术对生、炒酸枣仁本身味道进行检测,通过配对t检验、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获取的各味道特征值进行处理,分析酸枣仁炒制前后各味道的变化情况。结果:配对t检验显示,酸枣仁炒制对AHS(酸)、CTS(咸)、NMS(鲜)、ANS(甜)、CPS(通用)、SCS(苦)味值的变化均有影响,对PKS(通用)味值影响不明显,其中SCS、NMS、CPS、AHS、ANS味值上升,CTS味值下降,炒制对各滋味的影响程度为SCS>NMS>CPS>AHS>ANS>CTS>PKS;通过PCA可以区分酸枣仁与炒酸枣仁;通过OPLS-DA可以建立酸枣仁与炒酸枣仁滋味判别模型,该模型对X矩阵的解释率(R2X)=0.900、对Y矩阵的解释率(R2Y)=0.967、预测能力(Q2)=0.965,表明该模型拟合度、预测性良好。结论:电子舌技术可以从数值上客观化体现炒制对酸枣仁滋味的影响,可以对生、炒酸枣仁滋味进行鉴别,为生、炒酸枣仁差异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
电子舌分析山楂炮制过程中“味”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黎量  杨诗龙  汪云伟  钟恋  刘玉杰  艾莉 《中成药》2015,37(1):153-156
目的采用电子舌技术区分山楂及其不同炮制品,并对山楂炮制过程"味"的变化进行研究。方法取净山楂炮制成不同样品,利用电子舌获取山楂炮制过程样品的味觉传感器响应值,并采用主成分(PCA)、判别因子(DFA)及统计质量控制法(SQC)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建立的PCA与DFA模型能够根据生山楂炮制后"味"的不同分成炒山楂,焦山楂和山楂炭3个数据类;建立的PCA与SQC模型能够较好地显示山楂炮制过程"味"变化规律。结论电子舌可以将"味"作为新的工艺参数对山楂炮制进行客观描述,有利于提高炮制加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4种苦味抑制剂(大豆多糖、HP-β-CD、黄原胶、阿斯巴甜)对3种苦味成分(穿心莲内酯、芦荟苷、氧化苦参碱)的掩味效果。方法采用口尝法,以苦度降低值为指标,分析加入不同浓度苦味抑制剂后溶液的苦度变化规律;采用电子舌法,选择大豆多糖、HP-β-CD作为掩味物质,比较它们对各苦味成分的掩味效果。结果除黄原胶对芦荟苷的掩味效果不够理想外,其余苦味抑制剂均能将各苦味成分的口尝苦度降低至几乎无苦味(0.5~1.5);苦度降低值与各苦味抑制剂质量浓度之间满足威布尔分布规律,模型决定系数R2均在0.95以上(P0.01,n=6)。同时,TS-5000Z型电子舌对各苦味成分均无良好响应。结论口尝法显示,4种苦味抑制剂对3种苦味成分均具有良好的掩味效果,但电子舌法不适用于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味觉指纹技术,快速辨别10味附子炮制品,包括具有相同"味"或难以用肉眼直接区分的附子炮制品,建立附子电子舌特征图谱。方法采集10味附子炮制品,运用电子舌技术进行检测,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判别因子分析(DFA)、软独立建模分析(SIMCA)以及统计质量控制分析(SQC)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PCA模型、DFA模型、SIMCA模型、SQC模型均能准确快速辨别10味附子炮制品。其中PCA模型二维图谱识别指数可达98%,在此图谱中附子相同"味"的炮制品有集中的趋势;DFA模型三维图谱辨别效率达99%,DFA模型二维图谱中,相同"味"附子炮制品有集中的趋势,其结果与PCA模型一致;SIMCA模型验证得分达90分,SQC模型识别指数达91%。根据附子雷达图谱进行分析,建立附子电子舌特征图谱。结论基于味觉指纹技术,应用电子舌可明显快速辨别10味附子炮制品,并总结附子炮制品"味"的规律,尝试建立了附子电子舌特征图谱,为附子"味"的研究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豨莶草炮制前后滋味的变化,建立生、制品豨莶草滋味判别模型。方法通过电子舌测量12批生品豨莶草与12批炮制品豨莶草的酸、苦、涩、咸、甜味值,利用配对t检验、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因子分析(LDA)等方法研究豨莶草炮制前后各味道的变化情况。结果通过配对t检验发现豨莶草炮制后,苦、咸味下降,酸、涩、甜没有明显变化;通过PCA可以区分生品与制品豨莶草;通过LDA可以建立生品、制品味道判别模型,并进行交叉验证,正确率达到100%;通过雷达图建立了豨莶草生品与制品的滋味指纹图谱。结论电子舌能够对中药豨莶草的酸、苦、涩、咸、甜味值进行准确的辨识,结合统计方法,可以从数值上体现豨莶草炮制前后滋味的改变,并以此推测豨莶草炮制前后滋味的改变与功效的改变之间的关系。另外,建立的生、制品判别函数模型及雷达图指纹图谱可以用于生、制品豨莶草的判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测定槐角炮制前后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特征图谱和色度值,结合不同模式识别方法比较槐角炮制前后的差异性,为槐角和蜜槐角的质量控制及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UPLC法对槐角炮制前后样品进行测定,按《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对色谱图进行匹配生成槐角炮制前后的UPLC特征图谱,并对炮制前后的色度值(Lab)进行测定,通过相似度分析、对照品比对、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槐角炮制前后进行多模式识别研究。结果 建立了槐角炮制前后的UPLC特征图谱,槐角和蜜槐角分别确定了23、24个共有峰,指认2、15、16、20、21号峰为没食子酸、芦丁、染料木苷、槲皮苷、槐角苷,炮制后新增成分24号峰为5-羟甲基糠醛;相似度分析结果显示槐角炮制前后相似度均大于0.98,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槐角炮制前后区分不明显,PCA可以将槐角和蜜槐角大致分为2类,OPLS-DA分析可将槐角和蜜槐角明显区分为2类,且结果显示1、2、10、22、23、24号峰是引起槐角和蜜槐角间成分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成分,与方差分析结果一致;色度值ΔE范围为5~13,炮制前后色差可被肉眼识别。结论 建立的多指标特征图谱和色度值鉴别方法对槐角药材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控制及整体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及加工方法的多花黄精药材"味"觉变化的电子舌鉴别方法。方法采集安徽不同产地多花黄精药材和不同产地加工的样品,采用电子舌技术对各样品进行测定,获取各样品味觉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对响应值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苦味和甜味是多花黄精主要成分;不同产地多花黄精"味"响应值显著差异;通过蒸和煮的加工,多花黄精药材苦味减低,甜味增加。结论电子舌技术可用于不同产地多花黄精药材的区分,能够客观测定产地加工导致黄精药材"味"的变化参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选取不同产地牛膝作为样品,对不同炮制程度样品的化学成分及色度进行定量分析,明确牛膝炮制过程中色度与成分的关联性与变化规律,以期为牛膝炮制品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使用色差仪测量不同产地牛膝炮制不及、炮制适中、炮制过度3种炮制程度的色度值,显示牛膝炮制过程中色值变化趋势,借助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分析方法对不同炮制程度酒牛膝与盐牛膝样品的颜色参数进行分析。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牛膝的8种代表性成分含量,借助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对色度与各代表性成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使用Fisher线性判别分析进一步验证所选的8个代表成分的适用性,对不同炮制程度的酒牛膝和盐牛膝按照炮制程度进行分组建模,不同炮制程度样品各以48个样本作为训练样本,以5-羟甲基糠醛、水龙骨素B、β-蜕皮甾酮、25R-牛膝甾酮、25S-牛膝甾酮、人参皂苷Ro、竹节参皂苷Ⅳa、多糖含量为变量,2种炮制品分别建立一个判别函数,将不同炮制程度的酒牛膝和盐牛膝各12个样本进行回代对判别函数进行验证,检验函数可靠性。结果:PCA、OPLS-DA结果显示,不同炮制程度牛膝各自归...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电子舌技术对不同来源龙胆的苦味与产地及品质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药材苦味评价药材质量的方法。方法:通过电子舌对不同来源的龙胆提取物进行测定,对样品的口感进行客观化检测,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因子分析(DFA)来判断测试龙胆药材的品质与产地,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显微鉴定法进行验证。结果:电子舌对10批龙胆药材的测定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结果基本一致。结论:电子舌技术能够用于鉴定不同产地龙胆的品质及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为探析炆地黄化学组分并比较不同炮制工艺对地黄化学成分的影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联用(UHPLC-LTQ-Orbitrap MS)技术识别地黄中的化学成分,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和碎片离子等质谱信息,结合文献信息以及人类代谢组学数据库(human metabolome database, HMDB)鉴定化学成分,并以炮制前后各成分的离子峰面积比作为炮制前后的变化指数进行比较。利用SIMCA软件建立地黄不同炮制品的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获得PCA图、OPLS-DA图和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筛选地黄炮制前后的差异成分,并分析差异成分的含量随不同炮制方法的变化规律。该实验共鉴定出66个化学成分,生地黄57个成分,清蒸地黄55个成分,酒炖地黄55个成分,九蒸九晒地黄51个成分,传统糠炆地黄62个成分,电锅炆地黄63个成分,其中炆地黄的9个黄酮类成分由辅料陈皮引入。经PCA,发现不同炮制方法熟地黄的成分具有明显的差异,OPLS-DA筛选出VIP值>1的32个化学成分作为不同炮制方法的主要差异成分,其中9个成分为炆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川芎生品和不同炮制程度的酒炙品HPLC指纹图谱,通过指纹图谱动态变化,从客观上确认最佳炮制时间,同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比较酒炙前后化学成分指纹峰的差异,寻找差异标志物,为川芎的炮制工艺优化及炮制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乙腈-0.3%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8 mL/min,全波长扫描,检测波长254 nm。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计算相似度,运用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川芎生品与酒炙品进行化学模式识别研究。结果建立了川芎生品和不同炮制程度酒炙品的指纹图谱,共标定22个共有峰,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指认了6个成分,分别为阿魏酸(7号峰)、洋川芎内酯I(8号峰)、阿魏酸松柏酯(15号峰)、洋川芎内酯A(17号峰)、藁本内酯(19号峰)和丁烯基苯酞(20号峰);通过指纹图谱动态变化监测,确定了最佳炮制时间为15~20min;通过HCA、PCA和OPLS-DA可明显将川芎生品与酒炙品分为2类,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等6个成分可能是影响二者质量的差异标志物。结论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可用于川芎炮制前后整体质量控制,进行炮制过程监测和炮制程度判断。  相似文献   

12.
基于“温通心阳”功效平行观察桂枝配方颗粒(Cinnamomi Ramulus formula granules)和肉桂配方颗粒(Cinnamomi Cortex formula granules)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I/RI)的保护作用及潜在机制。90只SD雄性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桂枝与肉桂配方颗粒各自低、高剂量(0.5、1.0 g·kg-1)组,每组15只。造模前,各组大鼠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7 d, sham组和I/R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末次给药1 h后,除sham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缺血30 min、再灌注120 min的MI/RI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穿针不予结扎,其余处理相同。考察桂枝和肉桂配方颗粒对MI/RI大鼠心肌功能、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病理学和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心肌细胞凋亡、心肌损伤标志物及炎症因子的影响。RT-PCR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家族pyrin结构域蛋...  相似文献   

13.
《中成药》2015,(9)
目的采用电子舌技术鉴别生黄连、酒黄连、姜黄连及萸黄连。方法从四川、重庆、湖北和云南收集10批黄连,炮制并提取后得到40批水提液,然后采用软独立建模分析(SIMCA)、主成分分析(PCA)、判别因子分析(DFA)、线性判别分析(LDA)及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BP-ANN)对该技术进行评价。结果黄连饮片电子舌的响应味觉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其中SIMCA模型能区分黄连炮制品与生品;PCA模型显示黄连及其不同炮制品有明显区别;DFA模型对黄连及其不同炮制品区分识别的正确率达100%;LDA模型的初始判别率以及交叉验证识别率也均为100%;BP-ANN模型对测试集未知样品的判别率为91.7%;所有样本的综合判别率为99.4%。结论电子舌技术能实现黄连及其炮制品的味觉特征客观化,从而对它们进行鉴别区分。  相似文献   

14.
仇敏  杨静  王晓宇  张前会  韩雪  黄伟  林俊芝  韩丽  张定堃 《中草药》2022,53(8):2292-2301
目的 探究不同组方原理的中药汤剂伴侣用于经典名方抑苦掩味的适宜性。方法 以课题组前期基于“霰弹理论”提出的多途径抑苦掩味伴侣剂A(γ-环糊精+纽甜+mPEG2000-PLLA2000)与市售伴侣剂B(γ-环糊精+罗汉果甜苷+甜菊糖苷)为研究对象,选取三化汤、半夏泻心汤、当归六黄汤、黄连汤、清胃散5个不良味感突出且兼味差异明显的经典名方为模型药物,采用志愿者视觉模拟评分法、电子舌等方法研究2种伴侣剂的掩味效果与适用范围。结果 伴侣剂A、B对于苦味明显且兼有酸涩味的三化汤均有较好改善效果;但对于苦味更加强烈、味感更加复杂的其他经典名方,伴侣剂A的改善效果优于伴侣剂B。对于不同味感,伴侣剂A可改善苦味评分53%~71%,涩味评分约62%,酸味评分约30%,辣味评分38%~65%,且增甜效果明显;而伴侣剂B的掩味效果相对较弱,可改善苦味评分24%~52%,涩味评分约50%,酸味评分约21%,辣味评分19%~52%,增甜效果一般。结论 不同辅料的抑苦掩味特点不同,环糊精可广泛改善各类不良味感,mPEG2000-PLLA2...  相似文献   

15.
毕胜  谢若男  金传山  马凯  张永强  李田士 《中草药》2020,51(23):5956-5962
目的 研究制川乌炮制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气、味变化特征,表征制川乌炮制过程的气、味变化与内在有效成分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 制作3批不同炮制时间的制川乌样品,使用电子鼻、电子舌对制川乌炮制过程中“气”“味”变化进行检测,通过雷达图、线性判别分析法(LDA)、主成分分析(PCA)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与制川乌炮制过程中生物碱类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电子鼻、电子舌可以区分出制川乌不同炮制程度的样品。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电子鼻FAC1与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单酯型生物碱总量均呈显著相关性(P<0.01),电子舌FAC2与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单酯型生物碱总量均呈显著相关(P<0.01),与苯甲酰乌头原碱含量呈相关性(P<0.05)。结论 电子鼻、电子舌仿生技术可运用于制川乌炮制过程质量研究,为中药炮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刘瑞新  李慧玲  李学林  张杏芬  仇继玺 《中草药》2013,44(16):2240-2245
目的 探讨电子舌用于评价穿心莲掩味效果的可行性,为药物掩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穿心莲为苦味中药模型药,选择醋酸钠(NaAc)、甜蜜素(SC)、腺苷-5′-磷酸(AMP)、2,4-二羟基甲苯酸(DA)作为掩味剂,通过电子舌进行测定,所得数据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并进行不同维度数据空间内欧氏距离计算,以苦距大小作为评价指标评价掩味效果,并与口尝结果比较.结果 电子舌对SC、AMP、DA 3种掩味剂的掩味效果的区分与口尝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但对NaAc的评价结果与口尝评价结果不一致,提示使用电子舌评价中药掩味效果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结论 电子舌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用于中药掩味效果的评价.利用电子舌进行药物味觉信息评价,应运用药学、化学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加以分析,逐步完善这种评价方法和模式.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电子鼻、电子舌技术的山楂气、味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电子鼻、电子舌技术客观化表达山楂气、味,并基于此进行不同产区、不同基源山楂的鉴别区分研究。方法:采集不同产区、不同基源的山楂样品,运用电子鼻、电子舌技术对不同山楂样品进行检测,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判别因子分析(DFA)以及统计质量控制分析(SQC)对获取的特征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电子鼻技术能有效区分不同产区及不同基源的山楂样品,电子舌技术能有效区分不同基源的山楂样品。结论:电子鼻、电子舌技术可用于不同产地及不同基源山楂的鉴别区分,其二者结合化学计量学可作为气、味鉴别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黄精“九蒸九制”过程中滋味变化规律及其与黄精多糖结构变化的关系。方法:以九华黄精为研究对象,利用味觉分析系统(电子舌)评价其滋味特征,通过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等测定黄精多糖结构,并将味觉指标与黄精多糖结构进行相关分析(Pearson法)。结果:随着蒸制次数的增加,黄精的酸味、涩味和甜味增加,而鲜味和咸味减小;多糖和糖醛酸含量下降,分子量排布随炮制次数的增加呈规律性变化。相关分析表明黄精的苦味、鲜味与多糖含量(P<0.01)和糖醛酸含量(P<0.05)呈显著正相关,而酸味、涩味与多糖含量(P<0.001)和糖醛酸含量(P<0.05)均呈显著负相关;苦味和酸味的变化可能与大分子量多糖的形成和含量变化有关,甜味的变化则可能与5 kDa多糖含量减少有关。结论:在炮制过程中多糖的结构及含量变化对黄精的滋味有重要影响,探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可为黄精类产品食用或药用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刘月程  耿雪  蒋海强  周倩 《中药材》2023,(2):338-348
目的:分析生石榴皮、石榴皮炭化学成分及差异性成分。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采集数据,借助GNPS平台分析并生成可视化分子网络图,根据高分辨质谱精确分子量及碎片信息、对照品、文献、在线数据库等鉴定化学成分,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进行模式识别筛选差异性化学成分。结果:共鉴定出86种化合物,含鞣质类42种,黄酮类29种,酚酸类10种,其他类5种,其中13个化合物为首次在石榴皮中发现;PCA、OPLS-DA结果表明石榴皮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共筛选出22个炮制前后差异性化学成分。结论: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全面表征石榴皮及其炮制品化学成分的方法,为探讨石榴皮炮制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经典人群口感评价法(THTPM)及电子舌(E-tongue)探讨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等不同类型掩味剂在不同浓度时对苦味中药水煎液(BDCMM)的抑苦效能及抑苦规律。方法基于THTPM法,以苦度降低值(ΔI)、修正抑苦率(CRBS)及修正半效抑苦效价指数(PI50)为指标,评价4种掩味剂不同浓度时对苦参等BDCMM的抑苦效能,并建立ΔI与掩味剂浓度之间的关系模型,探讨掩味剂对不同BDCMM的抑苦规律;基于电子舌法,分别测定HP-β-CD、安赛蜜不同浓度时对苦参等BDCMM的电子舌味觉响应信息值,以电子舌苦度降低值(ΔIe)为指标,探索ΔIe随掩味剂浓度变化的规律;结合THTPM和电子舌所得ΔI建立抑苦效果预测模型。结果测得不同质量浓度的掩味剂对4种BDCMM的ΔI、CRBS和PI50,均可用于比较掩味剂的抑苦效能;ΔI与掩味剂浓度之间符合威布尔曲线模型;基于电子舌得到ΔIe,建立了其与掩味剂浓度关系的抑苦效果模型;建立了ΔIe与ΔI的关系模型,HP-β-CD对2种BDCMM的两类ΔIe的模型决定系数分别为0.986 1、0.977 9、0.989 0、0.982 0(P0.01,n=6);安赛蜜对传感器无响应,未建立抑苦规律模型。结论基于THTPM与电子舌建立了掩味剂对BDCMM的抑苦效能评价方法,初步掌握了分子包合、高效增甜等不同抑苦机制的掩味剂对苦参等BDCMM的抑苦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