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采用椎板切除术治疗退行性颈椎管狭窄前后X线平片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椎板切除术治疗退行性颈椎管狭窄,采用颈椎侧位X片测定治疗前后椎体矢状径、椎管矢状径、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的比值。结果:治疗前男女患者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的比值分别为0.74∶1.00和0.73∶1.0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男女患者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的比值分别为0.85∶1.00和0.87∶1.0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椎管矢状径较治疗前变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椎体矢状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的比值较治疗前增大,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C3、C4、C5、C6节段椎管矢状径治疗后长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C3、C4、C5、C6节段治疗前椎管矢状径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椎管矢状径长于女性。结论:退行性颈椎狭窄行椎板切除术前后的X线平片变化能够评价手术的疗效,并且简单方便,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像学关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复合材料(n-HA/pA66)在预防椎板切除后并发症的表现,通过病理对照研究来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建立22只家犬L5椎板切除实验模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行CR和MRI扫描等影像方法与组织学的检测。结果:X线结果术后8周人工椎板与骨接触面开始模糊,至术后24周人工椎板与骨接触界面消失,密度增高,钙化;而对照组始终表现为腰5椎板棘突缺损,无致密影出现。组织学结果术后8周人工椎板内层的纤维组织-材料界面就出现较多成骨细胞团及骨小梁;对照组椎板缺损处是纤维瘢痕逐步形成,最终与硬膜粘连。MRI对脊髓受压及硬膜粘连情况显示较好,实验节段与对照节段相比,椎管面积及矢状径有明显差异(P〈0.05)。显示出重建椎板节段椎管完整性得到恢复,与组织学一致。结论:n-HA/PA66复合材料能够阻止硬膜外粘连,X线及MRI对其检测准确、全面。  相似文献   

3.
全椎板切除后椎板再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全椎板切除后椎板再生的机制。方法:以家兔为动物模型行全椎板切除术后,肉眼观察,切片病理观察、CT扫描和三维结构重建,计算机图像分析定量测定。结果:全椎板切除后在椎板缺损部位纤维化,首先是骨组织缺损的边缘软骨组织形成,然后再演变为骨组织,最后形成再生椎板。椎板再生后椎管面积和矢状径比正常椎管小(P〈0.01)。结论:椎板再生是软骨内骨化的过程,并证实了椎板再生的方式是骨组织逐渐再生。再生的  相似文献   

4.
脊髓型颈椎病的术式选择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1990年收治并随访脊髓型颈椎病155例,其中行椎板切除减压术26例,“单开门”椎管成形术18例,用切骨刀、刮匙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术57例,用气动磨钻行前路扩大开窗减压植骨术54例。术式选择:①2个节段以内的颈椎间盘脱出行前路手术;②3个节段以上突出物不超过1/3椎管矢状径者行后路手术;③突出小于1/3矢状径且合并椎管狭窄者行后路手术;④突出超过1/3矢状径合并椎管狭窄者,应行2次手术,并依颈髓受压情况选择先行前路或后路手术。⑤后纵韧带骨化、椎管狭窄者适于后路手术。用气动磨钻的扩大开窗减压优于用切骨刀、刮匙的椎间盘切除。“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疗效优于椎板减压术。  相似文献   

5.
成人腰椎管MRI几何测量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量腰椎管狭窄病人腰椎管径线和面积,并通过与无症状正常成人对照,确定其测量标准值,进一步评价不同测量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正常成人200例和腰椎管狭窄病人200例,行下腰段L3-4、L4-5及L5-S1水平MR I扫描。测量指标包括:矢状位椎管径矢、韧带间径、椎管面积、硬膜囊面积。各项数据均经过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对照组各项指标测量值在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之间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矢状位椎管径矢在不同椎间盘水平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韧带间径在不同椎间盘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硬膜囊和椎管面积:L3-4与L4-5椎间盘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者于L5-S1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⑤狭窄组:与中央椎管狭窄密切相关的各项指标测量结果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⑥狭窄组与对照组比较:矢状位椎管径矢、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及韧带间径之间比较,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正常国人成人下腰段L3-L5椎间盘水平椎管各项径线及面积MR I测量指标,在不同椎间盘水平应有不同的界限值。研究发现椎管径矢仍是诊断中央椎管狭窄的良好指标,椎管面积和硬膜囊面积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学创新》2015,(4):143-146
目的:探讨椎板及棘上-棘间韧带联合组织瓣植回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技术要点和疗效。方法:选取66例患者,男25例,女41例,年龄53~81岁,平均67岁。将部分腰背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椎板上骨膜保留,于病变节段下一椎间隙切断棘上-棘间韧带,用低速电动磨钻或骨凿,在关节突关节内侧,由下向上沿椎板矢状位全层楔形截骨,直至整个病变节段,向上牵开椎板及棘上棘间韧带,常规进行椎管减压,棘突椎板联合组织瓣植回术。结果:66例均得到随访,最长7年,最短8个月,平均46个月。总优良率89.3%。结论:本术式增加椎管矢状径,扩大椎管容积,有利于减压。椎板及棘上-棘间韧带联合组织瓣植回形成生理管性结构,恢复了脊柱三柱的稳定性,既防止硬膜与组织间瘢痕组织增生形成的医源性椎管狭窄,又防止脊柱后柱失稳。显露范围广、椎管减压彻底,使椎管重新成形,有效的预防术后脊柱不稳、顽固性腰痛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椎板切除后在缝线拉网保护下颗粒状植骨椎管扩大成形的可行性.方法:12只家兔,CT测量L1椎管矢状径.切除L1全椎板,利用周围关节突及棘突为附着点,缝线拉网,植自体颗粒状骨.术后2周及12周CT测量L1椎管矢状径.通过大体及病理切片观察椎管成形情况.结果:L1椎管矢状径术前为3.54±0.26mm,术后2周为8.39±0.63mm,较术前增大,无骨块进入椎管,术后12周为3.57±0.29mm,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2周植入的颗粒状骨部分被吸收,残存部分互相融合成骨板样位于缝线网上方,缝线网无松脱及断裂,网下原椎板切除后的缺损被不规则再生椎板填充.结论:全椎板切除后缝线拉网简便易行,结合颗粒状植骨可行兔椎管扩大成形;兔的全椎板再生能力较强,用其制作椎管扩大成形的动物模型不理想.  相似文献   

8.
前、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1年1月~2004年6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8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43例,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术前和术后按照T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 术后随访6~50个月,平均23个月,两组手术病例术前JOA评分及硬脊膜矢状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颈椎X射线侧位片上,分析椎板矢状径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CS)病例中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符合标准的颈椎X线片401张.以Pavlov-Torg指数小于或等于0.75为诊断标准,将此401张颈椎X线片分为非DCS组和DCS组.测量C3~C6节段关节突关节后缘至棘突椎板线的距离(简称椎板矢状径),比较两组间椎板矢状径的差异,随后使用相同方法分别比较不同性别病例的椎板矢状径差异.结果 C3~C6节段非DCS组椎板矢状径分别为(5.23±0.93)、(5.55±0.94)、(5.64±0.97)和(5.12±0.84)mm,DCS组分别为(3.87士1.11)、(3.66±1.00)、(3.77±0.92)和(2.99士0.72)mm,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性别之间椎板矢状径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S患者C3~C6节段椎板矢状径较正常人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管狭窄率与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的关系。方法利用cT测量20例黄韧带骨化合并上关节突肥大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椎管狭窄矢状径、椎管矢状径、椎管狭窄面积、椎管面积,计算椎管矢状径狭窄率、椎管面积狭窄率;按照改良JOA评分对每位患者的神经损害功能进行评价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椎管矢状径狭窄率、椎管面积狭窄率与改良JOA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椎管矢状径狭窄率、椎管面积狭窄率可以反映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狭窄程度,且与神经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单纯椎管扩大减压、减压+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人工椎板重建以及减压+钛网椎板重建3种手术 方式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腰椎管狭窄行手术治疗的39例患者,其中单纯椎板减压 术组15例(A组)、减压+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人工椎板重建组14例(B组)、减压+钛网椎板重建组10例(C组),比较3组在 手术情况、术后优良率及JOA评分等方面是否有差异。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小于B,C组(P<0.05), B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疗效评价:术后3个月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B 与C组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P<0.05)。JOA评分:术后3个月、12个月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3组间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B,C两组高于A组(P<0.05)。3组均无重大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改变无明显差异。结 论:单纯椎管扩大减压、减压+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人工椎板重建以及减压+钛网椎板重建3种术式均为治疗腰椎管狭 窄症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但后两者临床疗效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兔腰椎板开窗术后微小骨粒回植模型,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18只雄性新西兰兔,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全麻后以L5棘突为中心,充分显露左侧L5椎板,用微型小枪钳慢慢咬去椎板、黄韧带,进行开窗术,暴露约0.8 x 0.3 cm大小骨窗后直接缝合处理。实验组在L5左侧开窗后将开窗咬下的碎骨粒剪碎,然后将碎骨粒镶嵌于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塑成拱桥形,放置于硬膜外开窗处,缝合切口,术后观察椎板开窗位置CT及组织学变化。结果 CT检查示术后8周实验组开窗处微小骨粒形成菲薄的骨板,12周后形成的骨板较厚,骨梁连续,椎管形态及容积无明显变化,未见脊髓受压。对照组开窗处在8、12周局部有少量骨质增生,周围黏连组织侵入椎管,椎管未重建。结论 兔椎板开窗处再植自体微小骨粒的骨重建,形成的骨板可遮挡疤痕侵入椎管,减少椎管内黏连。  相似文献   

13.
[背景]比较观察椎板切除术和多节段开窗术对腰椎管狭窄的治疗结果.[病例报告]对资料完整的69例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接受椎板切除术者为35例,接受多节段开窗术者为34例,分别于术后1,5年进行JOA疗效评分及影像学观察.椎板切除术组术后1年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6%,多节段开窗术组为88%;椎板切除术组术后5年临床疗效优良率为69%,多节段开窗术组为8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术后1年X线检查均未见腰椎不稳,术后5年椎板切除术组6例出现腰椎不稳或I0腰椎滑脱.[讨论]椎板切除术和多节段开窗术治疗椎管狭窄的近期疗效均满意,而多节段开窗术远期疗效明显优于椎板切除术,且腰椎不稳及腰椎滑脱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症状复发的原因,区分术后正常改变的CT表现和导致临床症状CT征象。方法:收集138例腰推间盘术后患者的资料,进行术后CT征象与时间、疗效对照分析。分别分为两组:(1)无症状组90例,有症状组48例:(2)术后3至36个月73例,术后37个月至20年65例。结果:硬膜外纤维化、蛛网膜粘连、椎间盘突出、术后椎管狭窄、小关节失稳是术后症状再现或持续的主要原因。结论:椎间盘术后症状再现的因素诸多,不能单一认为某种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椎板切除椎间融合RF内固定术治疗发育性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方法:对23例患者行全椎板切除后髓核摘除、椎间自体髂骨植骨RF系统内固定术。术后随访2.4年,观察患者腰腿痛改善和腰椎融合情况。结果:本组术后1年腰腿痛较术前平均改善89%,术后4年腰腿痛较术前平均改善86%,疗效下降不显著,椎间融合率91%。结论:椎板切除椎间融合RF固定治疗发育性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中期临床与影像学评估满意。  相似文献   

16.
比较全椎板和大部椎板切除减压加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盘突出病人的疗效。方法共收治腰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盘突出病人112例,分别采用狭窄节段上一椎体的全椎板和大部椎板切除减压加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结果随访42例病人,平均随访时间6.8a,疗效优良率达88.1%,复发率2.4%,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随访32例病人的腰椎过屈过伸位片发现,大部椎板切除病人的腰椎滑移距离比全椎板切除病人的要小,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大部椎板切除减压加椎间盘髓核摘除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盘突出病人,术后疗效好,并发症少,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不明显,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手术中要保留棘上韧带,术后要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术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入院的100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选择性减压术,实验组患者则给予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疾病相关参数、总体治疗效果、并发症与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3个月VAS评分与ODI评分组间比较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JOA评分、行走距离、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与椎管矢状径组间比较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末期随访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与总体健康评分组间比较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术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试用异体半脱钙股骨片重建椎板,预防与减少全椎板切除后的并发症。方法:对18例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其中10例合并椎间盘突出的病例行业全椎板切除,并用异体半脱钙骨片根据椎板切除范围(1~1.5个椎板)进行设计。H型覆盖,与上下椎板相连,并用缝线加以固定,同时紧密缝合两侧骶棘肌。结果:术后随访0.5~3年,15例患者恢复原来的工作和生活。症状体征基本消失。3例虽有轻度腰或腿痛,但比术前明显好转。无明显的排异反应。CT和MR显示腰椎管扩大,椎板无移位。脊髓无压迫。2年后异体椎板已完全被自体骨替代。结论:异体半脱钙骨是一种良好的重建材料,在节段性(1~1.5个)椎板重建中,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