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为了研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认知功能,评估ADHD儿童的行为问题,探讨事件相关电位(ERP)P3波与Conners家长量表(CPRS)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年龄为8.5~10.5岁的40例ADHD患儿和40例健康对照儿童,进行了听觉ERP P3波的检测,并比较两组家长填写的CPRS结果.用t检验和Bivariate analyze方法分析资料.结果 (1)ADHD组患儿较健康儿童ERP P3波潜伏期延长(P<0.01),波幅差异不明显;(2)CPRS评分结果显示ADHD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分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焦虑问题分量表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DHD组和健康对照组ERP P3波的潜伏期与CPRS分量表Ⅱ(学习问题)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395 1,r=0.3795,P<0.05),波幅与CPRS各分量表评分无肯定相关(r=0.007 3~0.213 9,P>0.05).(4)28例ADHD患儿经哌甲酯治疗6个月后,ERP P3波的潜伏期缩短(P<0.01),CPRS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得分亦降低(P<0.01).结论 ADHD患儿存在一定程度认知功能障碍和较多的行为问题,出现学习问题的儿童可能有认知功能损害.事件相关电位检测能为ADHD患儿提供认知功能障碍量化的指标,ERP和CPRS联合使用有助于更客观、全面地评价ADHD.  相似文献   

2.
<正>注意缺陷多动症障碍简称ADHD,是一种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情绪冲动并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近几年来,对于此疾病的研究逐渐成为儿科精神疾病的热点和难点.为了能够全面真实的了解ADHD患儿的脑电变化特点,我们采用32导脑电图描记,采样时间在1小时,目的探讨脑电图对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临床意义。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患者组:均来自2013年6月-2014年2月,我院门诊诊断为ADHD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及伴对立违抗障碍(ODD)患儿的行为特点.方法 采用二阶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湖南省六地区9495名儿童用半定式诊断检查表(K-SADS-PL)和DSMⅣ诊断标准进行临床诊断.凡符合ADHD和ADHD+ODD诊断标准的儿童由父母填写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从筛查阴性者中随机抽取正常对照组儿童.结果 (1)单纯ADHD组、ADHD+ODD组CBCL各行为问题得分高于正常儿童对照组(P<0.01),ADHD+ODD组的违纪问题[(4.10±3.17)分,(2.68±2.63)分]、攻击行为[(8.80±6.34)分,(6.85±5.69)分]、外向性问题[(12.90±9.09)分,(9.54±7.88)分]、行为问题总分[(36.39±25.59),(30.35±24.32)]高于ADHD组.(2)ADHD组各社会能力得分低于正常儿童对照组(P<0.01),ADHD+ODD组学校分及社会能力总分低于正常儿童对照组(P<0.01).结论 ADHD患儿行为问题的发生高于正常儿童,合并ODD的ADHD患儿行为问题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4.
李向娥  弓汶钰  王瑞 《海南医学》2023,(13):1893-1897
目的 分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视频脑电图(EGG)异常改变与智力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榆林市第一医院治疗的82例ADH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ADHD组),根据性别分为ADHD男性组、ADHD女性组,以年龄10岁为界限,分为ADHD组-1组(年龄<10岁)、ADHD组-2组(年龄10~12岁),选取5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组。所有入组儿童均行脑电图检查,按照检测结果将ADHD组患儿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采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检测并比较各组儿童的智力水平[总智商(FIQ)、语言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患儿脑电图异常改变与智力、性别、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ADHD组患儿的FIQ、VIQ、PIQ分别为(89.87±14.35)分、(84.24±13.45)分、(96.12±13.51)分,明显低于健康组的(106.64±11.83)分、(105.26±12.65)分、(107.33±11.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HD组患儿的视频脑电图异常率为28....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患儿与正常儿童间频率竞争图的差别。方法 :运用频率竞争涨落图技术、视觉注意力变量测试 (VisualTOVA)和Conners父母调查问卷对符合DSM Ⅲ R诊断标准的 2 9名ADHD患儿和 2 9名正常儿童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正常儿童的α波协同结构是以 10Hz为优势频率 ,9Hz为准优势频率 ,而ADHD患儿是以 9Hz为优势频率 ,8、10Hz为准优势频率。ADHD患儿的α波协同结构左移 ,优势频率存在慢化趋势。ADHD患儿 10Hz成分较正常儿童明显减低 (P <0 .0 5 ) ;10Hz成分越少 ,认知速度越慢 ,注意力维持时间越短 ,反应稳定性越差 (r =0 .32~ 0 .40 ,P <0 .0 5 )。ADHD患儿的颞区 12、13Hz成分越多 ,Conners量表的焦虑因子分数越高 (r =0 .37~ 0 .44 ,P <0 .0 5 )。结论 :ADHD患儿α波协同结构不良 ,脑自组织能力差  相似文献   

6.
龙彤  唐钰颖  黄延 《海南医学》2023,(13):1972-1976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学龄期儿童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易导致患儿心理及行为问题,如不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可能会造成患儿严重的社会功能受损。本文将综述学龄期ADHD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及其相关非药物干预的研究进展,为临床进一步制定ADHD儿童的综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与儿童智商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3月太阳花儿童言语行为指导培训中心以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为主要症状来就诊的7~13岁儿童100例(ADHD组),随机抽取普通两所小学正常7~14岁儿童100例(对照组)。采用韦氏儿童智力测验C-WISC测得各患儿和正常儿童的智商值。分析对比ADHD儿童与正常儿童智商的差异。结果:ADHD患儿的智商低于正常儿童平均水平。结论:ADHD患儿的智商多在正常范围或边缘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中的特点。方法应用美国Nicolet Bravo脑电生理仪及Click短声刺激,测查34例ADHD患儿和32名正常儿童(NC)的BAEP。结果与正常儿童对照组比较,ADHD患儿BAEP中的波Ⅴ绝对潜伏期延迟(〈0.01),波Ⅲ绝对波幅较低(〈0.01)。结论BAEP对临床辅助诊断ADHD患儿有一定参考价值,值得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9.
感觉统合训练对改善ADHD儿童行为与智力问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对改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行为及智力问题的疗效。方法对96例ADHD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在治疗前后进行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ASQ)、Rutter儿童行为量表(Rutter′s)、瑞文推理测验联合型(CRT)评定并将两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后ADHD患儿在ASQ、Rutter′s、CRT中多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感觉统合训练是提高ADHD儿童感觉统合能力、改善其行为和智力的一项有意义的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诊断治疗仪(A620)对注意力缺陷伴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患儿治疗的近期疗效及合适的疗程。方法对242例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病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ADHD患儿用脑电生物反馈诊断治疗仪进行诊断和训练治疗,逐渐增加16~21Hz的β波,抑制4~8Hz的θ波,并观察θ/β比值的变化;结合有关神经心理测试量表对其ADHD表现的症状行为进行测评,主要通过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Conners教师评定量表(TRS)及美国简化康奈尔儿童行为量表(简称康氏表)进行评定。结果242例ADHD儿童经1~4个疗程治疗后,各疗程与治疗前相比,脑电θ/β值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治疗2个疗程以上,CBCL、TRS及康氏表评定分值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4个疗程后这3种量表评分值与治疗1个疗程时相比,也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脑电生物反馈诊断治疗仪所测得的θ/β值对ADHD患儿有辅助诊断价值,但在临床应用中不要过于强调θ/β值,应结合临床症状和各种量表,以减少漏诊;经脑电生物反馈诊断治疗仪治疗后患儿的注意力、行为问题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以治疗4个疗程及以上为宜。  相似文献   

11.
刘克苗 《河北医学》2009,15(9):1050-1052
目的:探讨中枢兴奋剂哌甲酯与行为治疗相结合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DH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ADHD诊断标准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哌甲酯加行为治疗55例为治疗组,单纯行为治疗45例为对照组。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三大核心症状消退情况及半年后脑电图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显效率(63.6%)及总有效率(90.9%)均高于对照组,(33.3%,60.0%),两组差异显著(P〈0.01),半年后治疗组脑电图异常率(21.8%)低于对照组(73.3%),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哌甲酯与行为治疗相结合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纯行为治疗。  相似文献   

12.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亚型行为问题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比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临床亚型和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探讨感觉统合失调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 将符合DSM-Ⅳ ADHD诊断标准者92例分为PI型56例,HI型8例、CT型28例,比较ADHD临床亚型和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及感觉统合失调与行为问题的关系。结果 ADHD组PI、HI、CT型存在行为问题者分别为22例、2例、20例,各亚型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分别为39.3%、25%、71.4%。差异有显著性(X^2=9.558,P=0.008),两两比较显示PI与CT差异有显著性(X^2=7.714,P=0.005)。HI与CT差异显著(X^2=3.859,P=0.049)。ADHD组感觉统合功能正常者、轻度失调者、重度失调者行为问题发生率分别为23.1%、31.8%、59.6%,差异有显著性(X^2=8.644,P=0.013)。结论 ADHD各临床亚型行为问题发生率不同,以混合型最高;ADHD合并感觉统合失调者更易出现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3.
脑电反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疗效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电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FID)的有效性。方法: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标准的30例ADFID儿童,接受脑电反馈治疗,分别于训练20次及40次后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经过20次及40次训练,患儿与训练前相比,各脑电反馈商数均有显改善。训练20次后,22例患儿两种综合商数均转为正常,占73%。训练40次后27例患儿两种综合商数均转为正常,占90%。结论:脑电反馈治疗对ADHD的疗效肯定,对有明显注意缺陷患儿训练时间要比多动-冲动为主患儿训练时间为多。  相似文献   

14.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经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效果。方法:利用VBFB3000生物反馈诊疗系统治疗3种不同类型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每次30分钟,每周2次,共计40次,并采用视听整合连续性执行测试系统作为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疗效的评定方法。结果:经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40次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和混合型IVA-CPT指标均显著提高(P<0.01)。结论: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是一种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Nowadays ,the causes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 ADHD) in children have notbeen knownin the world.It was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the results of combination of some genetic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For example ,genetics ,trauma ,and other factors could be attributed tothe onset of ADHDin children.The treat ment on children with ADHD hadseveral measures , such as dietary treat ment , be-havioral intervention,psychological direction,anddrug administration, with which the…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st order,ADHD)患儿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前、后脑电图变化情况.方珐:24名ADHD儿童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每周3~4次,20次为一疗程,治疗前、后未使用药物治疗,对治疗前、后脑电波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  相似文献   

17.
脑电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脑电反馈治疗不同类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有效性。方法 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标准的30例ADHD儿童,分为三个不同亚型接受脑电反馈治疗,分别于训练20次及40次后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经过20次及40次训练,各亚型患儿与训练前相比,脑电反馈商数及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改善;40次与20次相比,脑电反馈商数多动-冲动型无显著变化,其他二型仍有显著好转。结论 脑电反馈治疗对ADHD各亚型的疗效肯定;对注意缺陷为主型和混合型患儿训练时间应比多动-冲动为主患儿训练时间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伴与不伴对立违抗性障碍(ODD)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脑α波竞争图特点及其神经生理机制.方法: 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并按照性别、年龄及ADHD亚型配对的单纯ADHD、ADHD共患ODD及正常儿童各46例为研究对象,应用脑电超慢涨落分析仪,采集并分析处理三组儿童的脑电信号α波.结果: (1)单纯ADHD儿童8 Hz全脑平均优势几率(28.07%±15.57%)明显高于正常儿童(18.72%±11.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04);ADHD共患ODD组8 Hz全脑平均优势几率(24.78%±13.31%)与单纯ADHD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ADHD共患ODD组在右额、右中央、双侧枕部的熵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单纯ADHD儿童脑发育迟缓,ADHD共患ODD儿童右脑有序度差,提示两组儿童可能具有不同的神经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Go/Nogo任务的行为学和事件相关电位,研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ADHD的疗效.方法 选择42例ADHD儿童进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20次,治疗前后分别完成Go/Nogo任务,同时记录行为学和脑电数据,对治疗前后的行为学和事件相关电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行为学:ADHD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后的虚报错误数[(2.95±2.22)个]明显低于治疗前[(4.65±4.4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事件相关电位: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后,ADHD儿童Go刺激的P2波潜伏期[(210.00±27.54) ms]和N2波潜伏期[(310.59±45.82) ms]明显短于治疗前[(228.27±34.17) ms,(328.00±42.2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go刺激的N2波幅治疗后[(0.23±3.79)μV]明显低于治疗前[(-1.84±4.23)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减少ADHD儿童多动冲动行为,提高对靶刺激的察觉能力,改善注意力和冲突监测能力.脑电生物反馈是一种治疗ADHD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