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群体药代动力学软件对肾功能亢进(ARC)和非亢进(non-ARC)骨科术后患者的万古霉素谷浓度、24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 ~24 h)的预测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月 ~ 2022年12月骨科术后使用万古霉素的患者,通过HIS系统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万古霉素峰谷浓度、血常规和生化指标等,计算患者肌酐清除率,并分为ARC组和non-ARC组。采用万古霉素剂量推荐和血药浓度预测系统、SmartDose软件回顾性预测患者的万古霉素谷浓度,采用SmartDose和JPKD软件预测万古霉素的AUC0 ~ 24 h。结果:与non-ARC组相比,ARC组患者年龄较小,血肌酐、血尿素、胱抑素C水平明显降低,而肌酐清除率较高(P < 0.05)。与non-ARC组相比,ARC组患者谷浓度及AUC0 ~ 24 h均明显降低(P < 0.05)。万古霉素剂量推荐和血药浓度预测系统和SmartDose软件对ARC与non-ARC骨科术后患者谷浓度预测的绝对权重偏差> 30%。JPKD软件对ARC与non-ARC骨科术后患者AUC0 ~ 24 h的绝对权重偏差< 30%且组内相关系数均> 0.750。结论:万古霉素剂量推荐和血药浓度预测系统和SmartDose软件预测ARC和non-ARC骨科术后患者万古霉素谷浓度效果欠佳,而JPKD软件较SmartDose软件更适用于预测AUC0 ~ 24 h。  相似文献   

2.
詹峰 《中国药师》2020,(2):299-302
摘要:目的:分析某院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监测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去甲万古霉素的血药谷浓度和峰浓度,对117例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谷浓度和峰浓度区间患者的分布,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性别、年龄和肾功能对血药浓度的影响,统计各浓度区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结果:117例患者中,去甲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处于有效范围(10~20μg·ml-1)的占29. 06%(34/117),处于有效峰浓度范围(20~40μg·ml-1)的占67. 52%(79/117)。平均血药谷浓度和峰浓度在不同年龄段人群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 05),>75岁患者的血药谷浓度>20μg·ml-1和峰浓度>40μg·ml-1比例显著高于<60岁组和60~75岁组(P<0. 05)。不同性别患者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肌酐清除率(Ccr)<40 ml·min-1组和Ccr 40~60 ml·min-1组患者的血药浓度均显著高于Ccr≥60 ml·min-1组(P<0. 05),且易发生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4. 53%(17/117),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结果为肯定14例,很可能2例,可能1例。结论: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年龄和肾功能对血药浓度影响显著,应常规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特别应加强75岁以上老年人及肾功能损害患者的用药监护,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万古霉素在骨科术后患者中的24 h曲线下面积(AUC0~24h的影响因素,并预测分析AUC0~24h较好的药代动力学模型。方法 纳入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进行骨科手术并使用万古霉素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用药情况、血象和生化指标,分析影响骨科术后万古霉素AUC0~24h的因素。采用一级药代动力学公式、个体化给药辅助决策系统(JPKD)和万古霉素日剂量消除率公式计算AUC0~24h。结果 最终纳入91例患者,结果发现胱抑素C(OR=189.168,P=0.005)和单次剂量(OR=19.160,P <0.001)是骨科术后患者万古霉素AUC0~24h的独立保护因素,视黄醇结合蛋白是万古霉素AUC0~24h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10,P <0.05)。通过对骨科术后患者万古霉素AUC0~24h模型预测分析,JPKD软件和万古霉素日剂量消除率公式的绝对权重偏差均低于30%,J...  相似文献   

4.
张弋  吴瑛  沈中阳 《中国药房》2011,(26):2451-2453
目的:评价万古霉素在我院肝移植患者中的治疗药物监测情况,治疗前、后肾功能变化与影响血药浓度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器官移植中心2003年1月-2009年4月肝移植术后应用万古霉素的64例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数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及应用万古霉素前、后的肾功能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64例肝移植患者的396例/次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显示,平均谷浓度为(16.41±9.20)mg·L-1;谷浓度在5-10mg·L-1的占16.92%,>10mg·L-1的占73.48%,<5mg·L-1的占9.60%。谷浓度>10mg·L-1时,患者的肾功能与应用万古霉素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回归分析,影响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相关因素依次为剂量/体重、肌酐、年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P<0.05)。结论:万古霉素在肝移植患者中的治疗浓度较高;随着血药浓度升高应密切监测肾功能的变化;临床疗效及药物利用指数均表明我院该药的应用是基本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钱小蔷 《安徽医药》2003,7(5):373-374
目的 对我院 1 999年 1月~ 2 0 0 3年 1月 4年间茶碱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利用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茶碱血药浓度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为 5~ 2 0mg·L-1 。结果 监测例数共 1 30例 ,低于 5mg·L-1 的 1 1例 ,在5~ 2 0mg·L-1 的 1 0 1例 ,高于 2 0mg·L-1 的 1 8例。结论 影响茶碱血药浓度的因素是多样的、复杂的 ,为配合临床合理用药 ,对茶碱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李璠  刘晓玲 《抗感染药学》2019,16(2):195-199
目的:评估万古霉素计算器(vancomycin calculator)及JPKD-vancomycin(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软件,简称JPKD)在医院感染患者中万古霉素个体化给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5月间医院临床收治的及接受药师会诊使用万古霉素的住院患者资料,排除其严重肾功能不全者(肌酐清除率小于30 mL/min),根据患者的一般资料(身高、体质量、年龄、血清白蛋白水平、有无水肿和液体复苏),设定并输入患者的个体参数,计算出患者万古霉素初始给药剂量,在应用万古霉素第4剂后第5剂前30 min,采集血样标本检测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如其血药浓度未达标,采用JPKD软件(采用贝叶斯剂量反馈法)输入患者的第1次万古霉素给药剂量及其相关的个体化信息,估算出患者个体的药动学参数,再输入万古霉素第2次预估给药剂量,每次给药间隔时间及输注时间,由软件依据上述参数估算出更改剂量后的万古霉素谷浓度,并通过临床病例实际测定结果予以验证。结果:所有以JPKD调整后估算的谷浓度为(12.8±5.9)μg/mL,经调整患者血药浓度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采用JPKD调整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对临床合理使用万古霉素具有指导性意义,并有助于临床合理使用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老年患者应用万古霉素的谷浓度和临床疗效、肾毒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应用万古霉素并监测其血药浓度的69例老年住院患者,按血药谷浓度监测结果划分为L(<10 mg·L-1)、M(10~20 mg·L-1)、H(>20 mg·L-1) 3组,分别对其血药浓度、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肾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L、M、H 3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8.24%、76.92%、38.47%,肾损伤发生率分别为0.00%、7.69%、30.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16)。L和M组疗效和肾功能损伤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别,两组疗效均显著性高于H组,肾功能损伤发生率显著性低于H组。结论:万古霉素谷浓度高于20 mg·L-1并不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反而会引起肾功能损伤。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监测万古霉素谷浓度,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优化重症感染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万古霉素给药方案。方法:收集某院2017年1月~2018年9月重症监护病房(ICU)中MRSA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监测报告,对不同剂量万古霉素的给药方案进行蒙特卡洛模拟,计算不同给药方案的达标概率(PTA)和累积反应分数(CFR),评价疗效,优化出最佳给药方案。结果:对于老年患者,万古霉素治疗MRSA肺部感染和腹腔感染推荐的给药方案均为2 500 mg·d-1,治疗血流感染和混合感染推荐的给药方案均为2000 mg·d-1;对于成年患者,万古霉素治疗MRSA肺部感染和血流感染推荐的给药方案均为2 500 mg·d-1,治疗腹腔感染和混合感染推荐的给药方案均为3 000 mg·d-1。结论:ICU中MRSA感染时,可根据患者不同感染部位和不同年龄人群进行经验性治疗,目标治疗除了根据最低抑菌浓度(MIC)外,也可结合不同感染部位和人群来调整给药方案,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患者基本情况、剂型、用法用量等特点的关系,为个体化用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均相酶放大免疫法(Emit)测定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价影响血药浓度的相关因素及特点。结果 该院住院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平均值高于达标浓度,日剂量、合用碳青霉烯类和肝药酶诱导剂是影响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达标情况的相关因素。不同剂型的达标率虽无显著差异,但缓释片、注射剂的达标率明显高于普通片剂。肝功能正常或轻度损伤患者的达标率为51.11 %,明显高于重度损伤患者。血药浓度>100 mg·L-1组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血药浓度< 50 mg·L-1组和50 ~ 100 mg·L-1组。结论 住院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临床药师应根据相关风险因素给出剂量调整的建议以及预防措施,有助于减少药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钟方财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0):3072-3073
目的 通过对不同病期的血清中β2-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和胱抑素-C的联合检测,评价其对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住院急性肾损伤(AKI)患者88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63例,在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同时检测血清中β2-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和胱抑素-C的含量.结果 急性肾损伤各期患者血清中β2-微球蛋白、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 血清中β2-微球蛋白、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均是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三项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急性肾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院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监测结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对我院2012-2013年间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住院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4例患者共监测血药浓度116次,其中23例次(19.8%)血药浓度<10 mg·L-1,44例次(37.9%)血药浓度在10~20 mg·L-1,49例次(42.2%)血药浓度>20 mg·L-1;疗效为显效的22例(29.8%),进步的33例(44.6%),无效的19例(25.6%)。结论开展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十分必要,临床医师应根据血药浓度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实行个体化给药,避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了解先天性心脏病儿童非手术患儿和手术患儿中万古霉素的药动学特征,探索药物治疗方案。方法:采用酶免疫放大法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血药浓度数据采用一室模型拟合,根据Sawchuk-Zaske方法计算患儿的药动学参数,比较非手术和手术患儿的药动学特征,分别计算相应的理论治疗剂量常数。结果:非手术组纳入54例,手术组纳入47例。两组峰浓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非手术组,手术组的速率更低、半衰期更长、清除率更低,理论用药间隔更长(P<0.05),理论单日剂量相对较低(P<0.05)。结论:手术组患儿发生肾功能损害的风险更高;对于一般感染的治疗,非手术组推荐使用50 mg·kg-1·d-1剂量,手术组推荐40 mg·kg-1·d-1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临床药师在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干预中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3年进行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的患者进行分组:不达标组(浓度<10μg·mL-1)、达标组(10~20μg·mL-1)、超过有效范围组(>20μg·mL-1)。同时对临床药师的建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达标组:剂量增加比例为3%(3/35);达标组:剂量无调整比例91%(48/53);超过有效范围组:剂量减少比例为12.5%(3/24)。结论临床药师在对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达标组的建议,临床医生采纳较高,对于未达标组和超过有效范围组,临床医生的采纳较低。临床药师加强与临床医生的合作,保证临床的安全、有效用药。  相似文献   

14.
我院41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用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华  何成章  杨莹 《中国药房》2010,(26):2430-2432
目的:评价我院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及其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5年11月~2008年12月应用万古霉素并监测血药浓度的41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基础疾病、细菌学培养结果、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值、疗效、肾功能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住院患者应用万古霉素的总有效率为65.0%;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所测得峰值<25mg.L-1者占62.7%,谷值<5mg.L-1者占55.2%;治疗后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为12.2%。结论:我院住院患者万古霉素应用量和血药浓度均偏低,需重视其血药浓度监测并结合临床实际,实现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5.
《中国药房》2019,(19):2690-2695
目的:评估个体化给药辅助决策系统JPKD和SmartDose在万古霉素个体化给药中的应用。方法:以2018年4月-2019年3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住院并静脉使用万古霉素的成人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使用SmartDose预测万古霉素初始给药方案的稳态血药谷浓度,计算实测浓度与预测浓度之间的绝对权重偏差和相对预测误差。采用χ2检验或连续校正的χ2检验分析患者体质量指数(BMI)正常与否、急性肾损伤(AKI)发生与否分别对绝对权重偏差的影响。对于稳态血药谷浓度不达标的患者进行万古霉素给药方案调整,使用JPKD和SmartDose系统分别预测调整给药方案后的万古霉素稳态血药谷浓度,计算实测浓度与预测浓度之间的绝对权重偏差和相对预测误差,评估两者的预测能力并针对3例患者进行实例分析。结果:SmartDose预测初始给药方案的患者入组85例,其万古霉素稳态血药谷浓度预测值为(11.36±5.96)μg/mL(2.34~29.33μg/mL),实测浓度为(11.44±6.57)μg/mL(3.10~29.50μg/mL),绝对权重偏差为22.95%,相对预测误差为2.72%。BMI正常与否对绝对权重偏差有显著影响(χ2=4.75,P=0.029),AKI发生与否对绝对权重偏差无显著影响(χ~2=0.236,P=0.627)。JPKD和SmartDose预测调整给药方案的患者入组22例,其万古霉素的稳态血药谷浓度预测值分别为(11.06±3.58)、(12.15±4.35)μg/mL,实测浓度为(12.57±4.50)μg/mL,绝对权重偏差分别为18.30%、18.68%,相对预测误差均值分别为-8.65%、-0.44%。两个系统预测值的绝对权重偏差均<30%。3例患者预测结果的绝对权重偏差也均<30%。结论:JPKD和SmartDose系统在临床应用中对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用于优化万古霉素个体化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低蛋白血症患儿对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影响,为其治疗药物监测及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5月在某院就诊并进行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的6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临床诊断、白蛋白、万古霉素浓度、用法用量、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等,并对监测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白蛋白正常组(占58.1%),万古霉素平均稳态谷质量浓度(6.8±7.0)mg·L-1,低蛋白血症组(占41.9%),平均谷质量浓度(3.4±3.5)mg·L-1,低于成人应用万古霉素推荐血药浓度标准;合并用药13例,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儿童,低蛋白血症儿童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可以更好地指导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研究万古霉素在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及血药谷浓度达标情况,评价新生儿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模型建立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苏州市立医院本部新生儿科2011年7月-2014年8月使用万古霉素的病史材料,对其感染部位、病原学检查、疗程、疗效、合并用药、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入选71例患儿,90.14%为多部位混合感染,最常见的是呼吸道合并血流感染(43.66%);病原学送检率100%,首次培养阳性率80.28%,以葡萄球菌属为主(87.67%);万古霉素首次用药后血药谷浓度达标(10~20 mg·L-1)率28.17%,未达标患者中有43.14%进行剂量调整,调整后达标率50%;万古霉素总临床有效率为90.14%,血药谷浓度未达标组的临床有效率为42.25%,达标组有效率为47.62%;首次经验性用药未进行剂量调整组万古霉素疗程为(13.41±4.41)d,经验性剂量调整组为(18.73±9.52)d(P=0.00188)。结论:万古霉素治疗新生儿感染疗效确切,但经验性用药后血药谷浓度达标率低,未达标者临床疗效差,经验性多次调整万古霉素用法显著延长患儿治疗时间,因此有必要建立新生儿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模型以实现个体化给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万古霉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效果.方法 HT6K 本次实验应用外标法定量,经5%高氯酸处理万古霉素血浆样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血浆中万古霉素在1.56~100.00mg·L-1浓度范围时,具良好的线性关系,为0.33mg·L-1检测限,1.56mg·L-1定量限.为97.25%平均回收率,RSD为1.16%.高、中、低浓度RSD日内均值为1.31%,RSD日间均值为1.66%.结论 万古霉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血药浓度测定,具取样量少、准确、快速、灵敏等优点,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常规给药剂量下血液病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及影响万古霉素体内暴露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8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血液病患者85例,均使用万古霉素1.0 g,静脉滴注,q12h,监测稳态血药浓度,根据血药浓度达标情况进行分组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考察其影响因素。结果 85例患者平均血药浓度(8.35±3.89) mg·L-1,达标率仅27.1%(23/85)。单因素分析显示,达标组患者血清肌酐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水平均显著高于未达标组[(61.47±19.68)μmol·L-1vs.(53.30±14.66)μmol·L-1,P=0.041;0.65×109·L-1vs. 0.02×109·L-1,P=0.032],肌酐清除率及肾功能亢进比例则显著降低[(125.17±38.56) mL·min-1vs.(162.06±44.25) ...  相似文献   

20.
信朝霞 《临床医药实践》2013,(6):443-444,466
目的:评估血清β2-微球蛋白和胱抑素-C的联合检测在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近期收治的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102例(实验组)及正常孕晚期孕妇50例(对照组)进行β2-微球蛋白和胱抑素-C的检测,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β2-微球蛋白和胱抑素-C水平均升高,胱抑素-C水平升高尤为显著。β2-微球蛋白对子痫的诊断敏感性为74.6%,特异性为78.8%;胱抑素-C对子痫的诊断敏感性为85.4%,特异性为90.2%;而二者联合检测对子痫的诊断敏感性为91.3%,特异性为92.6%。结论:联合检测β2-微球蛋白和胱抑素-C可以及时对子痫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提高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