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16感染和p33ING1b及端粒酶逆转录酶催化亚单位(hTERT)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50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SCC)和34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p33ING1b和hTERT表达情况,PCR法检测HPV16感染情况,并与12例正常子宫颈进行对照。结果对照组、CIN1组、CIN2~3组和SCC组中HPV16感染率分别为0、22.2%、44.0%和74.0%,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x2=26.537,P=0.000);p33ING1b阳性率分别为91.7%、77.7%、68.0%和36.0%,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x2=38.943,P=0.000);hTERT阳性率分别为50.0%、66.6%、88.0%和94.0%,各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性(x2=48.199,P=0.000)。HPV16感染与p33ING1b表达呈负相关(r=-0.294,P=0.004),与hTERT表达呈正相关(r=0.286,P=0.005);p33ING1b表达与hTERT表达呈负相关(r=-0.361,P=0.000)。结论HPV16感染可能与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SCC组织中p33ING1b表达下降及hTERT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2.
王素英  董芸蓉 《现代实用医学》2007,19(7):574-574,576
目的 探讨p16蛋白在宫颈鳞癌(SCC)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2例SCC、53例CIN和30例慢性宫颈炎中p1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p16蛋白在SCC和CIN中的阳性率(91.7%和83.0%)均高于慢性宫颈炎(13.3%),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CIN与SCC中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p16蛋白在CIN、SCC中的表达明显增加.提示它可作为发现宫颈癌早期病变的辅助标记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PV16感染与端粒酶hTERT、Ki67、P21^waf表达在人类宫颈鳞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130例正常宫颈组织及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组织和宫颈鳞癌组织中HPV16感染以及端粒酶hTERT、Ki67、P21^waf表达的情况.结果:①在8/22 CIN Ⅰ、7/11CINⅡ、11/13 CINⅢ、4/6原位癌,41/52宫颈鳞癌中为HPV16杂交信号阳性,CINⅢ、浸润性鳞癌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HPV 16杂交信号阳性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从CINⅡ、CINⅢ到浸润癌hTERT表达与正常组织相比,差异皆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细性程度逐渐增加.hTERT表达在各级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与HPV16型的感染率之间也呈现出正相关性(P<0.05,r=0.339);③P21^waf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及强度都低于正常宫颈组织(P<0.05),且P21^waf的表达与HPV16感染、hTERT表达之间具有负相关性(P<0.05,r=-0.337;P<0.05,r=-0.248);④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从CINⅡ到宫颈浸润性鳞癌Ki67的表达,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Ki67的表达与HPV16的感染不具有相关性(P>0.05),与hTERT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r=0.398),与P21^waf呈现出负的相关性(P<0.05,r=-0.446).结论:HPV16感染与hTERT、P21^waf、Ki67互相作用,共同影响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这些指标利于阐明HPV16的恶性转化机制以及为提高宫颈鳞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p63、p73蛋白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初步探讨p63、p73基因在宫颈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例正常宫颈组织、3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2例宫颈鳞癌和8例宫颈腺癌患者的病理组织切片中p63、p7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与相关临床病理参数问的关系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63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内,主要表达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基底细胞和旁基底细胞、增生的储备细胞、不典型增生的鳞状上皮细胞和鳞癌组织中.在正常组、宫颈上皮内瘤变I级组(CIN Ⅰ)、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组(CIN Ⅱ)、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组(CIN Ⅲ)和鳞癌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3%、44.4%、40.0%、47.4%和68.8%,正常组、CIN组和鳞癌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73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内.主要表达在宫颈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中,在鳞癌癌巢中散在分布.在正常组、CIN Ⅰ组、CIN Ⅱ组、CINⅢ组和鳞癌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1.7%、88.9%,80.0%、73.3%和46.9%,正常组和CIN组与鳞癌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正常组、CIN组和鳞癌组之间p63、p7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呈负相关.在宫颈癌中,p63蛋白的阳性率与组织学类型,分级有关,与发病年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及肿瘤大小无关;p73蛋白的阳性率仅与组织学类型有关.结论 p63高表达于鳞状细胞中,可作为宫颈鳞癌及具有向鳞状上皮分化倾向的增生储备细胞的标志物.宫颈鳞癌组织中p63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而p73明显低于正常宫颈组织,提示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两者可能起到了相互拈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CNA、p53和hTERT在宫颈糜烂,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及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宫颈糜烂22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38例,宫颈癌20例中PCNA、p53和hTERT的表达。结果:PCNA、p53和hTERT在宫颈糜烂,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及宫颈癌中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结论:PCNA、p53和hTERT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它们的异常表达为宫颈癌的诊断提供了一定的病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卸PV16感染与端粒酶hTERT表达在人宫颈鳞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关系。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原位杂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130例正常宫颈组织及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组织和宫颈鳞癌组织中HPV16感染以及端粒酶hTERT表达的情况。结果:①在8/22CINⅠ,7/11CINⅡ,11/13CINⅢ,4/6原位癌,41/52宫颈鳞癌中为HPV16杂交信号阳性,CINⅢ、浸润癌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HPV16杂交信号阳性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②从CINⅡ到CINⅢ到浸润性鳞癌,hTERT表达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阳性程度逐渐增加;③端粒酶hTERT表达在各级CIN、原位癌及浸润癌组织中,与HPV16型的感染率之间呈现正相关性(P〈0.05,r=0.339)。结论:宫颈鳞癌的形成与HPV16的感染、端粒酶hTERT表达之间有重要关系。宫颈鳞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HPV16感染与端粒酶hTERT表达之间具有正相关性,检测两者配合细胞学检查,有利于提高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率。组织芯片技术是高效的研究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维吾尔族宫颈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Ⅲ及早期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PV)载量相关性.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测定140例维吾尔族妇女(慢性宫颈炎30例,CIN Ⅰ、CINⅡ、CINⅢ各20例,早期宫颈癌50例)宫颈石蜡切片组织中VEGF-C的水平;术前用第2代杂交捕获(HC-Ⅱ)方法测定同一患者术前宫颈HPV载量;比较2个指标同宫颈病变的关联.结果 CINⅡ、CINⅢ及早期宫颈癌组织VEGF-C水平、宫颈病变程度及HPV载量均高于慢性宫颈炎组织(P<0.05);组织中VEGF-C水平与HPV载量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组织中VEGF-C水平、HPV载量均与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相关,且二者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Brn-3a、PPAR-γ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Bm-3α、PPAR-γ在宫颈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作为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110例蜡块不同地理标本中Brn-3α、PPAR-γ的表达.结果 Brn-3a的表达阳性率对照组10.0%,CIN Ⅰ组45.0%,CINⅡ组50.0%,CINⅢ组55.0%,SCC组76.7%,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各组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PPAR-γ的表达阳性率对照组5.0%,CIN Ⅰ组25.0%CIN Ⅱ组40.0%,CINⅢ组45.0%,SCC组56.7%;SCC组及CINⅢ组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SCC组与CIN 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3α、PPAR-γ在各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中的阳性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Brn-3a蛋白阳性表达和PPAR-γ蛋白阳性表达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Brn-3a、PPAR-γ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组织呈高表达,可作为宫颈癌前病变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病变组织中AQP4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为临床判断宫颈鳞状细胞癌预后及后期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维吾尔族妇女慢性宫颈炎(26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28例)和宫颈鳞状细胞癌(26例)石蜡包埋组织中AQP4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分型分析其表达的意义。结果 AQP4在维吾尔族妇女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7.69%、42.85%、15.38%,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AQP4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宫颈鳞癌组和CIN组与慢性宫颈炎组比较AQP4阳性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QP4的阳性表达率与宫颈鳞癌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 AQP4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及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可能成为有效的肿瘤标志物和肿瘤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宫颈癌组织抑癌基因P33ING1及P53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琛琛  王鲁文  李靖若 《医学争鸣》2005,26(18):1683-1684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33ING1在宫颈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P53相互关系. 方法:应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癌50例,宫颈不典型增生15例患者P33ING1和P53基因蛋白的表达,并与正常宫颈及宫颈炎组20例进行对照. 结果:对照组及宫颈不典型增生组织中P33ING1均呈阳性表达(100%),而宫颈癌组中表达率明显下降62.0%,与前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宫颈癌组中P33ING1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及分化有关(P<0.01). 结论:宫颈癌组织P33ING1表达明显下降,并与P53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8):189-192
众所周知,近视可由遗传、外界环境、不良用眼习惯等综合性因素导致,主要预防措施为定期进行视力筛查,并及时对症治疗,与此同时养成良好用眼习惯,保持充足睡眠,保证一定运动量及营养均衡。若判定为近视,可通过光学镜片、西药治疗及中医治疗等方式延缓度数增加,若以上方式均无效,还可通过手术方式进行矫正。目前,近视给青少年的健康及成长带来的重大影响已成为公论,故我国近视低龄化问题也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针对社会人群而言,了解近视成因,对精准预防与有效控制格外重要。本文对近年来文献报道进行总结,从近视形成原因、预防、筛查及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澳大利亚和我国GMP管理进行对比分析和探讨.方法:借鉴澳大利亚TGA的药品质量监管经验,对GMP体系、现场检查和跟踪检查进行全面阐述,并与我国情况的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我国GMP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缺陷,必须进行改进以适应GMP管理国际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促进我国医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苦参碱(matrine,MT)和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的肝毒性,以探索其毒性严重程度和特征,并初步阐明毒性机制。方法用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处理肝细胞,24 h后,检测IC50、肝细胞酶含量、病理形态、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并检测凋亡率。用对乙酰氨基酚、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处理斑马鱼,96 h后,检测LC50、肝细胞病理形态、丙二醛和谷胱甘肽含量,并检测凋亡率,同时检测氧化应激相关基因zgc:136383、凋亡相关基因EIF4EBP3和zgc:123120的表达。结果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肝细胞有毒性作用,苦参碱IC50为5.3 mmol/L,氧化苦参碱为19mmol/L。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处理肝细胞的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含量升高,肝细胞肿胀,丙二醛含量升高,谷胱甘肽含量降低,凋亡率增加(P0.05)。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斑马鱼有毒性作用,苦参碱的LC50为0.41 mmol/L,氧化苦参碱为3.8 mmol/L。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处理的斑马鱼肝细胞呈现轻度至中度空泡化,丙二醛含量和凋亡率增加,谷胱甘肽含量降低(P0.05)。苦参碱下调氧化应激相关基因zgc:136383(P0.05),下调抗凋亡基因EIF4BP3,上调促基因zgc:123120(P0.05)。结论体内外模型结果一致,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具有肝毒性,其毒性特征相似,苦参碱的毒性大于氧化苦参碱。肝毒性机制与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有关:苦参碱下调基因zgc:136383减少脂质转运,并激活氧化应激反应;苦参碱上调促凋亡基因zgc:123120,下调抗凋亡基因EIF4EBP3并诱导肝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将胡椒碱(PIP)和茶氨酸(THE)联合制备成胡椒碱-茶氨酸共无定型复合物(PIP-THE CAC),提高PIP的溶出度以及生物利用度。方法  通过淬火冷却法制备PIP-THE CAC,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粉末X-射线衍射(XRP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制备的PIP-THE CAC进行表征分析,对PIP-THE CAC在漏槽和非漏槽条件下的体外溶出进行评价,并考察PIP-THE CAC的物理稳定性。此外,在大鼠体内进行PIP-THE CAC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  DSC和XRPD结果表明成功制备PIP-THE CAC。FTIR证实在PIP-THE CAC中,PIP与THE之间发生了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导致PIP-THE CAC具有良好的物理稳定性。SEM观察发现PIP-THE CAC呈不规则块状、颗粒状,已不见PIP和THE的特征。体外溶出实验表明,与PIP原料药及PIP-THEPM相比,PIP-THE CAC具有更高的溶出速率和溶出度并且可维持长时间的超饱和程度。药代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与PIP原料药组比较,PIP-THE CAC组Cmax、tmax、AUC0-24 h、AUC0-∞显著增加(P < 0.01),PIP的Cmax和生物利用度分别提高了2.03、1.93倍(P < 0.01)。结论  将PIP和THE联合制备成的PIP-THE CAC能有效地改善PIP的溶解度、体外溶出度以及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高血压患者的中医症状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诊断学分析证型分布情况.为制定高血压病中医辨证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以门诊为基础的非随机、大样本病例现场抽样调查方法,采集符合西医诊断为高血压患者的资料,经过统计分析得出症状分布情况,分析证型分布情况.结果:症状出现率在20%以上者有33分项,症状出现率在20%以下者有11分项.结论:症状出现率大于20%的症状近似认为是高血压的经典临床表现[1],其中以头面、心胸部及精神症状为主.  相似文献   

16.
肺癌发生发展中cJun、cFos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cJun、cFos表达水平.方法:收集42例人肺癌标本,其中10例可观察到肺癌癌前病变组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cJun、cFos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42例肺癌组织中cJun、cFos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2%和59.5%,其中鳞癌为88.0%和56.0%,腺癌为69.2%和53.8%,小细胞肺癌均为100.0%.正常肺组织cJun、cFos表达阴性.在4例癌前组织中,cJun表达为75%;9例癌前病变组织中,cFos表达为77.8%.结论:在肺癌组织中,有cJun、cFos的高表达,同时,cJun的表达可能介导肺癌的促癌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卡介苗多糖核酸和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舒利迭)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稳定期患者免疫功能和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氨茶碱、异丙托溴铵等治疗,观察组给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和卡介苗多糖核酸,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IgA、IgG、IgM、CD3+、CD4+和CD8+水平,以及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IgA和CD4+水平明显升高,CD8+水平明显降低,肺功能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卡介苗多糖核酸和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可以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和肺通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赵佐庆  朱文侠  张志培 《医学争鸣》2003,24(18):1700-1703
目的 :研究小肠缺血再灌注后一氧化氮 (NO)和超氧化物岐化酶 (SOD)浓度的改变及Bax、c Fos和增殖性细胞核抗原 (PCNA)在小肠粘膜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表达 .方法 :阻断分布小范围细小小肠动脉 ,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 .分别于动脉阻断前、开放后 0 ,30及 6 0min从伴行静脉抽取血液标本 ,检测NO和SOD的浓度 .以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Bax ,c Fos和PCNA在小肠粘膜固有层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表达 .结果 :与血管阻断前相比 ,NO和SOD浓度明显下降 .再灌注 0 ,30和 6 0min后NO的浓度分别是 (12 .1± 4 .6 ) ,(11.6± 4 .4 )和 (15 .5± 4 .8) ,SOD的浓度分别是 (75 .0±4 .5 ) ,(4 3.4± 11.4 ) ,(90 .3± 2 7.9)× 10 3 NU·L -1.再灌注0 ,30和 6 0min ,Bax阳性细胞率分别为 (5 4± 8) ,(80± 5 )和(70± 7) ,c Fos阳性细胞率分别为 (85± 3)、(92± 5 )和 (6 0±4 ) ,PCNA阳性细胞率分别为 (90± 5 ) ,(93± 4 )和 (5 7± 3) .结论 :小肠小范围缺血再灌注后NO和SOD浓度的下降提示氧自由基的增多 ,Bax ,c Fos和PCNA的表达改变可能在小肠粘膜固有层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免疫损伤、凋亡和其他病理改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芒果核提取物动物体内外抑菌效果及其使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及琼脂扩散法,观察芒果核提取物对常见肠道感染致病菌(标准和耐药)志贺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抑菌作用;采用小鼠复制感染模型观察芒果核提取物动物体内抑菌效果;用小鼠空腹经口灌胃给予芒果核提取物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芒果核提取物对标准和耐药志贺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有不同程度体外抑菌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7.8、7.8、7.8、15.6、15.6mg/ml和15.6mg/ml,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0、18、21、19、17、18mm;动物体内大、中、小剂量对(标准及耐药组)福氏痢疾杆菌及志贺痢疾杆菌感染小鼠有明显抑菌作用;小鼠灌胃最大耐受量40g/kg,相当临床用量的50倍。结论芒果核提取物对常见3种肠道感染菌具有较明显的体内外抑菌作用及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宠物走进了人们的家庭,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宠物也是人兽共患病的重要传染源和传播媒介.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犬、猫在人兽共患病的防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已报道的200多种主要的人兽共患病中,与宠物犬、猫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有70余种.随着宠物犬猫数量的大幅攀升和宠物业的飞速发展,我国人与犬猫共患病可能会出现逐步高发的趋势,疫病防控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为了完善宠物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防疫监督体系,对人与犬猫共患病实行有效的防控,本文就完善法律法规、形成综合管理机制,加强卫生监督、强化无害化处理、培养专业人才以及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等6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