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7):524-529
目的:通过分析国内外文献,系统评价类固醇激素及自体骨髓注射治疗儿童单纯骨囊肿的有效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BM、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相关类固醇激素及自体骨髓注射治疗儿童单纯骨囊肿疗效比较的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的相关计算。结果:共纳入5项研究,共计246例单纯性骨囊肿患儿,其中132例接受经皮类固醇激素注射,114例接受经皮自体骨髓注射。对比经皮类固醇激素与自体骨髓注射,总体治愈率(OR=1.29,95%CI=0.57~2.88,P=0.54)、手术后病理性骨折发生率(OR=1.04,95%CI=0.47~2.30,P=0.92)、治疗后复发率(OR=3.24,95%CI=0.96~10.96,P=0.06)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经皮类固醇激素注射与自体骨髓注射治疗儿童单纯性骨囊肿疗效及安全性无显著差异,但自体骨髓注射治疗需取材于自体骨髓,可致穿刺部位疼痛,并存在感染出血等风险,且增加患者心理及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体红骨髓经皮囊内注射治疗孤立性骨囊肿的疗效。方法:在X线透视下,将一枚骨穿针准确刺入骨囊肿内,抽去囊液后注入从髂骨吸取的红骨髓。平均注入自体红骨髓25ml(15-40ml),治疗12例病人,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12.5岁(7-19岁)。7例位于肱骨近端,3例位于股骨近端,1例位于股骨近端。结果:10例病人骨囊腔平均愈合为6.4个月(3-9个月),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治疗后10个月内X线示大部分囊腔骨化。随访8个月-2年3个月,平均16个月,骨愈合满意。结论:经皮囊腔注射移植自体红骨髓治疗孤立性骨囊肿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经皮囊内注射自体骨髓治疗单房性骨囊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继忠 《华夏医学》2003,16(3):326-328
目的:探讨经皮囊内注射移植自体骨髓治疗单房性骨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青少年单房性骨囊肿患者抽去囊液注入髂骨吸取的自体骨髓治疗,为A组(治疗组),X线片观察囊腔变化;并回顾分析12例单房性骨囊肿经皮囊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患者为B组(对照组),以囊肿愈合的X线评判加以对照。结果:治疗组平均用骨髓35ml,治疗3个月X线片示所有病例囊腔大部分消失,8个月后囊腔骨化,仅留小囊腔。随访8~24个月,骨愈合满意率为100%,无并发症。而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的对照组满意率为58.3%。结论:经皮囊内注射移植自体骨髓治疗单房性骨囊肿有效。  相似文献   

4.
儿童巨大骨囊肿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报道经皮注射自体骨髓加异体骨移植治疗儿童巨大骨囊肿的疗效。方法 对7例儿童巨大单房性骨囊肿在C臂X光机监视下经皮穿刺抽尽囊液后注入自体骨髓和异体骨粉。结果 随访8-15个月。7例X线片示骨囊肿囊腔消失,骨皮质厚度恢复正常,未见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注射自体骨髓加异体骨粉移植治疗儿童巨大单房性骨囊肿是一种简单、微创、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移植大鼠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配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大鼠颅骨缺损,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探索一种治疗骨缺损的新方法。方法选取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同时给以免疫抑制剂治疗;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单纯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单纯支架组。四组分别在脑颅骨上造成骨缺损模型后取供体组和自体组骨髓,移植到同步预制骨缺损大鼠模型缺损处,分别于术后8、10、12、13周对骨缺损处进行大体观察,X线摄片,病理取材。结果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术后8周观察,骨样组织铺满支架,骨缺损治愈率85%;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术后10周观察,骨样组织铺满支架,骨缺损治愈率82%;未用免疫抑制剂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术后12周,只有少量骨样组织形成,骨缺损治愈率0%;单纯支架组骨样组织生长缓慢,术后13周仍未铺满支架。骨缺损治愈率10%。骨缺损治愈率85%。结论应用免疫抑制剂防止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效果与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效果差别很小,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陈旧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1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每例取自体骨髓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脉途径或心外膜下注射途径进行细胞移植,选同期住院的符合入选标准梗死部位及罪犯血管与移植组相匹配的常规治疗的患者18例为对照组,随访3~6月。结果:移植组患者术后无新的心律失常、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发生;与术前比较,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P=0.002);6-MWT增加(P=0.005);BNP降低(P=0.000);LVEF增加(P=0.000);WMSI降低(P=0.032),SPECT显示缺损面积缩小(P=0.001),而对照组各项指标虽然也有一定改善,但未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陈旧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移植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3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19例采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照组11例采用自体骨髓移植治疗,观察2组患者无病存活率,复发率和移植相关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R+PR为13例(68.42%),对照组患者治疗后CR+PR为5例(45.45%),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54, P<0.05);观察组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和复发率分别为78.95%(15/19)和26.67%(4/15)与对照组的45.45%(5/11)、40.00%(2/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移植相关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感染和内脏出血。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期急性髓性白血病,其造血重建显著快于对照组,能降低移植后的复发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毛蕾 《当代医学》2016,(12):29-30
目的 探讨自体角巩膜缘移植在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并行自体角巩膜移植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94.87%(37/39),对照组治愈率为74.36%(29/39),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年内复发率为7.69%,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角巩膜缘移植在原发性翼状胬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临床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补肾填髓汤治疗股骨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疗效。方法:120例股骨骨折术后延迟愈合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对照组自体骨移植、骨髓血注射治疗3个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肾填髓汤,治疗3个月。治疗后,根据临床疗效、骨代谢指标、并发症评定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代谢指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为1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填髓汤治疗股骨骨折术后延迟愈合,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2012年3月收治的106例下肢严重缺血患者,从髂骨处抽取自体骨髓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再制成细胞悬液。通过股动脉插管,在球囊阻断动脉血流的情况下将干细胞悬液注射到缺血的下肢动脉。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疼痛明显减轻,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H=95,P<0.05);治疗后冷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跛行距离、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个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手段,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ARBX)对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在36只新西兰大白兔胫骨近端制备大小为0.8cm×1.2cm×1.8cm的矩形骨缺损并注入金色葡萄球茵,以构建感染性骨缺损模型.2周后再次手术清除病灶。实验分为ARBX组(植入ARBX)、RBX组(植入RBX)及对照组(不植骨),每组12只。术后12周对缺损修复情况行大体解剖学、影像学、组织学、细菌学观察。结果:ARBX组骨缺损骨皮质与髓腔组织结构接近正常,与相邻正常组织连接较佳,均无明显的骨髓炎表现,而RBX组标本外观显示骨折、死骨、脓液征象,修复新生骨增生与缺损交替存在,与相邻正常组织连接松散,髓腔可见炎症细胞和脓肿存在。ARBX组细菌计数及改良x线N0rden感染分值低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ARBX抗感染的同时可诱导成骨,是一种较理想的一期修复感染性骨缺损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12.
郑正庭  马平  吕荣  王军 《医学争鸣》1999,20(8):726-729
目的;评价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与自体红骨髓复合经皮注射在修复骨缺损与骨不连中的作用。方法: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人则桡骨中上段截去15mm,包括骨膜,每10个缺损为一组,随机分为4组,分别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自体红骨髓(RBM)/聚乙比咯烷酮(PVP)-A组,BMP/PVP-B组,RBM/PVP-C组和PVP-D组,植入后2wk ̄8wk做X线检查、组织学检查及生物力学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3.
贾全忠 《四川医学》2012,33(2):253-254
目的分析经皮自体骨髓注射治疗长骨骨不连术后局灶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用骨穿针穿入骨不连骨缺损部位,同时于髂前上棘处行骨穿抽取红骨髓,注入骨不连骨缺损部位,术后局部加压包扎,应用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每半月摄X线片1次,观察治疗情况。每10d 1次,3次为1个疗程。随访观察至患者临床愈合。结果 37例患者通过1个疗程治疗,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4~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愈合时间在2.5~6.5个月,平均4.5个月。结论经皮自体骨髓注射治疗长骨骨不连术后局灶性骨缺损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研究,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本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硫酸钙颗粒人工骨联合同种异体骨与单纯使用硫酸钙颗粒人工骨植骨治疗下肢良性骨肿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关节骨病外科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符合研究条件的97例下肢良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患者接受硫酸钙颗粒人工骨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联用组),另65例患者接受单纯硫酸钙颗粒人工骨植骨治疗(单用组).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切口不良事件、人工骨完全吸收后的骨质愈合情况等.结果 联用组和单用组患者术后切口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5.6%(5/32)和26.2%(17/6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组和单用组患者在硫酸钙颗粒人工骨完全吸收后,遗留明确或可疑骨缺损的发生率分别为9.4%(3/32)和29.2%(19/6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 硫酸钙颗粒人工骨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下肢良性骨肿瘤具有良好的效果,两者的联合使用不会增加切口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并且可能降低人工骨被完全吸收后遗留骨缺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低抗原脱钙骨 (AAA骨 )与自体红骨髓复合移植对良性肿瘤刮除后骨缺损修复能力的影响。方法 :58例 66处长骨良性肿瘤刮除后 ,其骨缺损残腔用AAA骨与自体红骨髓复合物充填 ,术后随诊 42例 49处骨缺损 ,每 2个月复查X线照片 1次 ,随访时间 1~ 3年。结果 :49处骨缺损均在 9个月内骨性愈合 ,平均时间为 6个月 ,优良率达 93%。结论 :AAA骨与红骨髓复合物修复骨缺损 ,其疗效显著 ,可视为骨缺损修复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6.
放射性骨显像在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实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时复合了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及成骨情况。方法自体骨髓通过不同方法的体外培养,分别获得EPCs及经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脱钙骨基质(DBM)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通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技术评价术后不同时期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进程及成骨情况。结果感兴趣区(ROI)计数和摄取比值显示:术后3d,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低于正常对照。术后2、4、8周,各组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4周和8周时达到峰值,实验组在各个时相点均高于自身对照及阴性对照组。术后12周,各组均开始下降,其中延迟相结果显示:实验组与自身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二者均高于阴性对照组。术后16周,血池相结果显示:实验组低于自身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无差异;延迟相结果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骨修复过程中的血管化及成骨具有良好的监测作用。EPCs可以促进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加速骨愈合。  相似文献   

17.
自体骨/固骼生移植治疗四肢良性骨肿瘤性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骨/固骼生复合物应用在四肢良性骨肿瘤、瘤样病变骨缺损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06年12月,38例患者病理证实为四肢良性骨肿瘤;术中将病灶于外科边缘彻底刮除,根据病损情况选择自体骨颗粒加固骼生彻底紧密填塞骨缺损空腔;术后固定关节6周,避免负重。结果38例患者术后随访1—8年,平均3年6个月。所有病例均未见病变复发,4例发生轻度病理性骨折,1例术后切口渗液较多,1个月后停止渗出,切口愈合。其余病例均一期愈合。所有骨移植体X线片上显示理想的再生形态。结论自体骨/固骼生复合物应用在四肢良性骨肿瘤、瘤样病变骨缺损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验证从牛皮质骨中提取的骨形态发生蛋白 (bBMP)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探讨煅桡骨 (SB)作为其载体对骨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 :①将bBMP植入 1 6只balb/c小鼠肌袋内 ,每周宰杀 4只行细胞学检查 ,连续 4周。② 1 6只新西兰大白兔手术造成双侧桡骨 1cm缺损 ,分别植入bBMP -SB和SB进行自身对照 ,分批宰杀后行X -线照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植入肌袋内的bBMP术后一周即可诱导软骨细胞形成 ,2周时可见编织骨 ,4周时可见小梁骨及骨髓成形。而骨缺损实验中 ,bBMP -SB组在软骨诱导、小梁骨的形成数量、骨折愈合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SB组。结论 :①bBMP有强大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②bBMP -SB复合骨可促进骨缺损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双膦酸盐对骨形成蛋白(BMP)诱导骨的作用。方法:42只大白鼠背部植入BMP,诱导出异位骨后,将大白鼠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BMP植入后第3~7周,每周腹腔注射双膦酸盐(YM175)3次, 剂量1 μg·kg-1·d -1。对照组按同样的方式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在BMP植入第3、4、7和10周,将BMP诱导骨取出,采用显微放射照片(CMR)和HE染色方法观察双膦酸盐对骨形成蛋白诱导骨的作用。结果:BMP诱导骨3周时(即双膦酸盐未投药前),在BMP植入体周边形成编织骨,大量破骨细胞出现在新生骨组织表面。在4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新生骨组织均向BMP植入体内生长。在10周时,对照组骨细胞变小,实验组可观察到有规律地排列的板层状骨的特征。结论:双膦酸盐对骨形成蛋白诱导骨破骨骨吸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获得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骨引导作用的骨修复材料——煅烧骨粉并探讨其理化特性,为骨缺损修复寻找理想支架。方法:以牛骨为材料,通过煅烧彻底去除其有机成分(相应的抗原性和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保留其与人体骨基本一致的无机成分和天然的三维交通结构,经前期处理后煅烧至850℃的牛骨制成颗粒状,通过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光谱法、电镜及光电子能谱检测煅烧骨理化特征及化学成分。结果:X-射线(粉末)衍射显示煅烧后牛骨粉的成分为羟基磷灰石(HAP),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光谱法检测煅烧骨未检出氮元素,表明无蛋白、无有机成分;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清晰的天然骨的骨小梁、小梁间隙及骨内管腔系统;孔隙大小为200~850 μm,平均孔隙率为(84.9±0.6)%。 结论:高温煅烧后的牛骨粉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与骨组织有亲合力,具有三维交通孔隙结构,基本符合骨缺损修复理想支架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