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牙髓炎患者牙髓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的表达,揭示MCP-1在牙髓炎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CP-1在正常人健康牙髓(正畸或烤瓷牙需要拔髓者)、急性及慢性牙髓炎患者牙髓组织(各30例)中的分布。结果:在健康牙髓组织中未发现MCP-1表达阳性细胞。在急性牙髓炎症组织中,可见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游出血管并向炎症中心趋化,MCP-1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值119.73±17.12。在慢性牙髓炎症组织中,可见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新生的毛细血管上MCP-1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值121.26±2.04,与急性牙髓炎症组织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MCP-1在牙髓炎牙髓组织中有表达,在牙髓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促进炎症组织的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电凝法治疗老年牙本质过敏症的机理。方法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老年人新鲜离体牙牙本质电凝后的变化。结果 电凝未酸蚀组显示有约 3~ 7μm大小阻塞物封闭牙本质小管口 ,此区域中间杂少量牙本质小管自然封闭区 ;电凝酸蚀组显示有约 5~ 7μm大小阻塞物封闭牙本质小管口。结论 电凝后牙本质变化主要发生在牙本质小管口处内容物被凝固 ,封闭了牙本质小管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及其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CT表现及病理结果,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49例眼眶CT检查均显示为眼球内高密度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27例,不均匀22例,眼球内钙化45例(91.8%),眼球增大11例,视神经增粗8例,病变侵犯眶内6例、颅内2例。病理分型:未分化型28例,分化型21例。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成菊花状或假菊花状,绝大部分肿瘤内可见钙化,部分肿瘤细胞出现变性、坏死。两型的CT表现在肿块密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CT定性诊断准确率95.9%(47/49例)。结论:CT可以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内部特征及其累及范围,对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干酪乳杆菌中耐酸相关基因ffh的检测及克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干酪乳杆菌中是否存在耐酸相关基因ffh并对其克隆测序。方法:厌氧培养干酪乳杆菌,碱裂解法提取细菌基因组,根据耐酸相关基因ffh的同源性,从最保守区设计一对引物进行PCR,利用pGEM-载体进行T-A克隆,构建重组质粒,酶切电泳,并测序鉴定。结果:PCR获得耐酸相关基因ffh部分片段,重组质粒含有其目的片段。结论:干酪乳杆菌中存在耐酸相关基因ffh。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分析多发肺结节(multiple pulmonary nodules,MPNs)的临床诊断、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2020年于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MPN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MPNs患者外科治疗的近期疗效。结果 共纳入97例患者,其中男30例、女67例,平均发病年龄(56.1±10.0)岁。双发病灶患者62例,三发病灶22例,四发病灶4例,四发以上病灶9例。手术共处理213枚高危病灶,其中磨玻璃结节88枚,部分实性结节81枚,实性结节7枚。87例行同期手术,10例分期手术,平均手术间隔时间为5.2个月。病理组合类型包括腺癌-腺癌96例(99.0%),鳞状细胞癌(鳞癌)-鳞癌1例(1.0%),淋巴结均未查见转移。2年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为92.1%,总生存率为100.0%。单因素分析显示,高危病灶直径>2 cm(P=0.316)、有无残余病灶(P=0.782)及病理组合类型(P=0.913)对2年DFS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PNs以多原发肺癌为主要诊断,病理组合类型以腺癌-腺癌多见,影像学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中耐酸相关基因dltC是否发生突变,推测该基因对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的影响.方法 体外人工诱导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根据GenBank发表的变形链球菌dltC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其耐氟菌株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用DNA回收试剂盒回收鉴定,对回收产物用PGEM-T载体进行T-A克隆,构建重组质粒并测序.结果 PCR扩增获得与预期结果一致的特异性片段,并发现dltC基因有1个碱基发生突变,突变位点在8310(A→G).提交该序列到GenBank,获得登陆序列号为DQ272518.结论 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耐酸相关基因dltC发生点突变并属于同义突变.  相似文献   
7.
电凝治疗牙本质敏感症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兔牙牙本质经电凝后的变化。结果表明,电凝后的牙本质变化主要发生在牙本质小管内,托母氏纤维末端被凝固,封闭牙本小管开口,从而隔绝了外界刺激的传入。  相似文献   
8.
作者采用局部翻瓣术植入颗粒型羟基磷灰石治疗根分叉病变32例。经观察,术后1个月填塞物呈散在分布,3个月时部分融合,根分叉病变缩小,6个月时填塞物明显融合,周围有骨组织形成,10个月时填塞物颗粒基本消失,根分叉病变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 c-jun在地鼠颊囊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中的表达。方法:采用60只金黄地鼠DMBA诱导颊囊黏膜癌前病变、鳞癌动物模型,取材,HE染色,选择正常组23例,上皮单纯增生组22例,上皮异常增生组22例,鳞癌组29例,经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各组c-jun的表达。结果:c-jun蛋白阳性表达主要在细胞核。在正常黏膜、上皮单纯增生及上皮异常增生中阳性表达以基底细胞及棘细胞为主,阳性表达位于细胞核。在口腔鳞癌中c-jun阳性表达多数位于癌巢中各层细胞,少数仅位于癌巢中的棘细胞,阳性表达多数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浆,呈弥漫性分布,细胞膜也可见阳性表达。c-jun免疫组织化学各组染色等级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Z=16.84,P<0.01)。各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3.71,P<0.01),上皮异常增生组(77.27%)、鳞癌组阳性表达率(55.17%)高于正常组(26.09%)(P<0.05),上皮单纯增生组(36.36%)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上皮异常增生组高于上皮单纯增生组(P<0.05)。染色程度变化趋势:上皮异常增生组最强,鳞癌组次之,正常组最弱。结论:c-jun参与了金黄地鼠颊囊癌前病变和鳞癌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煅烧骨颗粒大小对兔颅骨缺损引导成骨作用,阐明煅烧骨颗粒大小对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将煅烧骨颗粒按直径大小分为4组,小颗粒组(0.1~0.3 mm)、中颗粒组(0.3~0.6 mm)、大颗粒组(0.6~0.9 mm)和混合颗粒组(0.1~0.9 mm),分别植于兔颅骨缺损中,于术后3、6、8和12周取材,采用改良的Gomori特殊染色,观察大体和组织学改变,并测定新骨形成积分光密度(A)值。结果:改良的Gomori染色病理切片,各组均见大量的毛细血管长入以及不同程度的新骨单位生长,小颗粒组和混合颗粒组在第12周均见骨小梁排列的成熟骨痂,各组A值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小颗粒组、混合颗粒组各时间点的A值均大于中颗粒组和大颗粒组(P< 0.05);同时第3、6周小颗粒组A值高于
混合颗粒组(P< 0.05),第9、12周则低于混合颗粒组 (P< 0.05)。结论:不同大小颗粒煅烧骨均有成骨作用;小颗粒组和混合颗粒组成骨效果优于中等颗粒组,但混合颗粒组在修复后期表现为更强的成骨作用,提示煅烧骨颗粒大小可以作为筛选和构建仿生骨支架材料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