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膝关节内翻屈曲畸形是骨性关节炎晚期的主要表现之一,而全膝关节置换术( total knee arthro All empires fall, you just have to know where to push.plasty, TKA )是此类患者恢复关节活动能力和减轻患者疼痛的最重要的治疗方法.膝内翻屈曲畸形患者行TKA手术治疗术中除了准确截骨外,良好的软组织平衡技术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基于此,我们根据我们的经验和相关专家共识在本期膝关节置换视频中着重于膝关节内翻屈曲畸形患者行TKA术中的软组织松解技术讲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屈曲挛缩畸形的膝关节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方法,重点关注术中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平衡的手术方法、技巧及术后疗效。方法晚期膝骨关节病合并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156例(213膝)行TKA进行治疗。分别记录手术前后膝关节畸形程度、HSS评分、活动范围,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平均22.6(12~32)个月随访,屈曲挛缩畸形均得到改善。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平均20.7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73.6分。膝关节活动范围(ROM)由术前平均32.6°(0~55°)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92.7°(80~125°)。结论晚期膝关节病所致的屈曲挛缩畸形的膝关节行TKA,除了在术中要注意准确截骨外,还应着重注意软组织松解与力线调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杂膝关节畸形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可行性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01—2008-12行TKA的20例(26膝)复杂膝关节畸形伴严重功能障碍患者,经过充分术前准备后,针对不同畸形特点采用不同的截骨矫形方式,并进行相应挛缩软组织松解。内翻畸形以调整胫骨截骨矫正为主,外翻以调整股骨截骨矫正为主,屈曲行调整股骨远端及胫骨后倾截骨,术后加以系统的康复训练。结果本组术后获得1~5年随访,平均矫正内翻畸形15°,外翻畸形10°,屈曲畸形35°。末次随访HSS评分平均(86.5±8.6)分,较术前平均(36.2±15.4)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12,P〈0.05)。结论复杂膝关节畸形患者行TKA需重视术前评估,并依据膝关节骨质畸形、软组织形成等病理特点,选择针对性的手术方式及系统性的康复训练,最终可获得一个畸形矫正、稳定无痛、功能良好的膝关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膝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应用个体化软组织平衡技术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方法。方法膝外翻患者,术前X线测量股骨和胫骨解剖轴线夹角(FTA角),根据膝外翻畸形Keblish分级(轻度<15°;中度15°~30°;重度>30°),分为轻、中、重三级并认真评估患者软组织状况。软组织平衡术分为三步,第一步切开关节囊前行髂胫束苹果派样延长,第二步自胫骨结节骨膜下松解骼胫束止点和外侧副韧带,第三步自股骨侧松解外侧副韧带及后外侧关节囊。手术方法采用髌旁外侧入路,不同分级个体化的应用上述3步软组织平衡方法行TKA手术。术后测量FTA角,术后定期随访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价标准KSS评分及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2008年1月~2011年12月,20例(23膝)膝外翻患者,Keblish分级轻度8例8膝,中度7例10膝,重度5例5膝;轻、中、重三级患者应用个体化的软组织平衡方法实施TKA手术;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术前术后FTA角及KSS评分、功能评分结果经SPSS14.0统计学软件做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患者术后外翻畸形均得到完全矫正,关节稳定性良好。结论膝外翻畸形TKA术中选择个体化的软组织平衡方案,可以有效地矫正软组织失衡而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同时又可以避免矫枉过正导致术后关节不稳。  相似文献   

5.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骨关节疾病52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TKA)治疗骨关节病的疗效。方法对52例56个膝关节行TKA。结果52例均获随访,时间10~62个月,平均48.4个月。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方面改善明显;膝关节评分应用HSS评分系统,由术前平均46.2分提高到86.3分。术后52个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108,°53个膝关节术后膝关节力线正常,3膝残留6°~8°内翻。手术优良率90.4%。结论TKA对治疗严重膝关节炎效果满意,术中精确的截骨及正确的软组织松解以获得软组织平衡和注重术中髌骨轨迹的纠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高度屈曲畸形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高度屈曲畸形的疗效.方法 自2001年11月~2009年1月,应用TKA治疗膝关节高度屈曲畸形15例(23膝),术前、术后以HSS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判定结果.结果 15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6.5年,平均3.4年.术前HSS评分-5~34分,平均22.6分;术后61~89分,平均77.4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完善、精细的术前准备下,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术中注重截骨量与软组织平衡相结合,术后予以系统、规范的管理及康复训练,应用TKA治疗膝关节高度屈曲畸形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RA)伴重度屈曲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长期随访结果,探讨其关键的手术技术和康复措施。方法 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18例RA伴重度屈曲畸形患者32膝行TKA,平均年龄38.8岁。RA病程14.2年,畸形时间6.5年;术前畸形67.5°,活动度20.3°,合并内翻畸形3例,外翻11例;术前股四头肌肌力3级7例,4级11例;HSS评分21.1分。术前锻炼股四头肌肌力,术中软组织松解及增加截骨,术后伸直支具及伸膝锻炼。术后1、2、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随访,评价关节活动度、生存率、HSS评分等。结果 16例患者获得随访,5~10年随访10例18膝,10年以上6例11膝。最后一次随访,膝关节屈曲畸形3.7°,活动度103.2°,HSS评分为81.4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膝翻修,假体生存率93.1%。无感染及侧副韧带损伤。结论通过加强术前术后股四头肌功能训练,术中软组织松解及增加股骨远端截骨,膝关节RA伴重度屈曲畸形患者TKA术后中长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膝关节内翻屈曲畸形全膝关节置换的软组织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对膝关节内翻屈曲畸形患者施行的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软组织平衡技术。方法2001年1月~2005年12月,对实施的86例104膝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行TKA的膝内翻屈曲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术中的软组织平衡问题进行讨论。其中男19例23膝,女67例81膝;年龄57岁~78岁,平均66岁。行单侧TKA术68例,双侧18例。均为初次行TKA的OA患者。术前内翻角为6~34°,平均12.3°;其中软组织性内翻占总内翻角的56.7%,骨性内翻占43.3%。术前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10°以下21膝,10~19°45膝,20~29°22膝,30°以上16膝,平均18.9°。结果患者术前膝关节平均屈曲挛缩18.9°,术中除4例残留5°屈曲挛缩外,其余患者术中膝关节均能达到完全伸直。术后随访6~72个月,平均37个月,6例残留5~10°屈曲挛缩,余膝关节可达到完全伸直。术前内翻角6~34°,平均12.3°;术后测量股胫角170.3~175.6°,平均174.7°,其中2例残留内翻角〉3°。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其中内侧副韧带股骨起点损伤2例;髌骨弹响2例;脑栓塞及腔隙性脑梗塞各1例,经内科治疗后未遗留神经症状。均无皮肤坏死、切口感染及深部感染发生。结论软组织平衡是矫正膝关节内翻屈曲挛缩畸形的主要手段,良好合理的软组织平衡可使高度畸形的膝关节在TKA术后获得明显的功能恢复和畸形矫正。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生物材料和生物力学的不断发展,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已成为一种治疗多种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可以彻底缓解患者疼痛,最大限度恢复关节功能。术后感染是TKA最严重的并发症,术后感染使膝关节内解剖结构改变、骨缺损、软组织挛缩等,增大了膝关节翻修手术的难度,治疗十分棘手。TKA术后感染率在1%~3%[1],往往要经历长期的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采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的效果,并与单纯内侧软组织松解矫正膝内翻技术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8—2014-02完成的95例(121膝)初次TKA,26例(35膝)术中采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矫正严重膝内翻畸形(观察组),69例(86膝)单纯行内侧软组织松解矫正膝内翻畸形(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膝内翻矫正度,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9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0.7(24~73)个月。观察组膝内翻矫正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例术后37个月出现假体松动、下沉,行翻修手术。结论 TKA术中采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向胫骨远端剥离内侧软组织不超过10 mm(约为平台假体的厚度),即可较好地矫正膝内翻畸形。  相似文献   

11.
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ü HS  Guan ZP  Zhou DG  Yuan YL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0):1305-1308
目的探讨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4年8月74例87个膝关节外翻畸形TKA手术进行回顾分析。患者男11例,女63例,平均年龄63岁(26~80岁);股胫角(股骨和胫骨解剖轴线的夹角)平均为21·59°(12°~40°);应用后稳定型假体,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方法。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X线外翻角度及KSS评分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术后评价随访时间33·8个月(5个月~9年),根据膝关节活动度数及KSS评分评估关节功能情况。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112·4°(80°~130°),KSS评分平均为81·7分(71~93分),比术前提高了59分;功能评分平均为86·3分,比术前提高了59·8分。所有膝关节在行TKA后外翻畸形基本得到矫正,随访时外翻度数(股胫角)平均为8·7°(0°~11°),较术前有明显改善。随访时1例患者有膝关节轻度不稳症状,1例术前严重髌脱位患者术后髌骨存在半脱位,其余正常。结论对于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以及安装后稳定型假体的方法,可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标准型股骨髁、胫骨托与高切迹胫骨聚乙烯垫组合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标准型股骨髁、胫骨托与高切迹胫骨聚乙烯垫组合TKA治疗20例(25膝)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外翻畸形,其中2例保留后交叉韧带,18例不保留后交叉韧带。结果本组20例术后获得平均12(5~60)个月随访。术前膝关节活动范围15°~85°,术后0°~130°。膝内、外翻畸形得到矫正。术前KSS评分(11.50±1.61)分,术后(91.35±1.23)分。结论采用标准型股骨髁、胫骨托与高切迹胫骨聚乙烯垫组合TKA治疗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外翻畸形术中通过软组织平衡技术的应用,操作方便,假体稳定性及关节活动度好。早期临床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3.
全膝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全膝置换术(TKA)在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治疗中的特点。方法对8例膝关节严重创伤后形成的骨性关节炎施行了TKA手术,术中采用植骨、加装金属垫片的方法修复塌陷的胫骨平台,对内、外翻不稳的膝关节选择了CCK假体代偿由侧副韧带损伤引起的不完全功能缺失,严重者甚至使用旋转型铰链膝,其他还有通过后方的软组织松解等技术来增加关节活动度。结果采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8例由术前的平均42分上升至术后的平均88分(P<0.05),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平均76°升至术后的平均106°(P<0.05)。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年以上,平均2.1年,随访结束时膝关节评分平均82分(P<0.05),关节活动度平均93°(P<0.05)。结论根据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损伤特点因人而异地选择合适的TKA手术方案可以获得满意的结果,术中注意防止因骨折畸形愈合所导致的技术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14.
膝关节终末期疾病常需行全膝关节置换(TKA)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功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膝关节周围组织的完整性对膝关节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TKA术中软组织的平衡情况直接影响到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及功能。充分良好的软组织平衡有助于减少假体松动、磨损,提高TKA的疗效。本文就TKA中软组织平衡的相关问题作一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膝关节内翻屈曲挛缩畸形施行全膝关节置换(TKA)后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7月~2009年5月,对膝关节内翻屈曲畸形49例(57膝)施行TKA的资料.行单膝TKA术41例,行双膝TKA 8例.术前平均膝关节内翻角、屈曲挛缩度数、膝关节HSS评分分别为(13.1±1.5)°、(18.55±0.6)°、(37.9±3.4)分.结果 患者获随访5~30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平均膝关节股胫角、屈曲挛缩度数分别为(174.2±1.9)°、(0.3±0.15)°.膝关节HSS评分术后为(88.3±5.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切口、深部感染及再翻修者.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临床疗效较好.术中准确切骨、软组织平衡是矫正膝关节内翻屈曲挛缩畸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单侧膝内翻合并屈曲挛缩畸形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15例膝内翻(内翻角度5~20°)合并屈曲挛缩畸形(屈曲畸形角度>20°)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分析术中软组织的松解、下肢力线的恢复以及术后双下肢的等长问题。结果术中除1例原屈曲挛缩角度60°者手术矫正后仍残留5°屈曲,其余14例术后均达到膝关节完全伸直。结论对于膝内翻合并屈曲挛缩畸形,股骨、胫骨要求对线准确,保证假体置入后股骨头中心、膝关节中心与踝关节中心位于一条直线,使力线得到矫正;软组织松解的平衡要求每完成一步都要进行测量,预防术后关节不稳;下肢长度要恢复等长,防止术后跛行。  相似文献   

17.
一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关节外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关节外畸形患者一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10年4月对9例骨关节炎合并关节外畸形患者行一期TKA.男 2例, 女7例;年龄 34~69岁,平均 51岁。股骨侧畸形5例.胫骨侧畸形4例;除 1例畸形由发育不良引起外.其余 8例均由骨折畸形愈合造成。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 7~54个月,平均 29个月。 HSS评分从术前平均 18.7分(6~39分).提高到术后平均 89.8分(81~96分)。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 46.7°(0°~100°).提高到术后平均 100.6°(85°~115°)。下肢力线由术前平均偏移 11.8°(2°~21°)减少到术后平均偏移 1°(0°~4°);未发现假体松动征象。除 1例患者随访发现截骨处延迟愈合外.其余患者均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膝关节不稳及髌骨问题等并发症。结论虽然伴有关节外畸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一期行 TKA手术难度较大.但通过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可以取得与普通 TKA相似的手术效果。如果可行.推荐采用关节内代偿性截骨加软组织平衡术矫正畸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严重膝关节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6月~2008年6月,对85例重症膝关节疾病(102膝)使用后稳定型TKA。其中9例(10膝)为类风湿性关节炎,76例(92膝)为晚期严重骨性关节炎,5例(5膝)合并外翻畸形,60例(67膝)并内翻畸形。所有患者进行12个月~5年(平均39个月)的随访,并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手术优良率为94.12%,患者术后红疼痛、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结论:TKA是治疗严重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严格适应证的选择和正确进行TKA的手术操作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对重度膝外翻畸形软组织平衡的处理方法。方法自2003-07—2009-12对29例(32膝)膝外翻畸形(胫股角〉15°)的患者均采用术中局部选择性松解技术实现软组织平衡。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6、12、24个月摄膝关节正位X线片、测定膝关节活动度(ROM)和进行HSS评分,评估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21例(24膝)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47个月,平均27.2个月。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未见明显松动和下沉迹象。术前关节活动度平均(103.5±8.7)°,末次随访时平均(123.3±6.3)°。术前HSS评分平均(62.5±8.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86.9±4.6)分。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局部选择性软组织松解技术在处理重度膝外翻畸形软组织失衡方面疗效确切,该技术损伤小、安全简便,是TKA术中矫正重度外翻畸形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36例(48膝)。使用HSS评分标准评估分析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及术后疼痛、膝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情况。43膝采用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假体,5膝采用CCK型人工全膝关节假体。结果术后早期均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下肢力线良好。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HSS评分术前为(41±5.3)分,术后6个月为(87.7±6.5)分。手术优良率为83.3%。患者疼痛、功能方面及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对严重膝关节畸形的治疗效果满意。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