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诊科抢救区危重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2011年急诊科抢救区2987例危重患者的年龄、性别、入科及转归时间分布、疾病谱和病死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是急诊科的前3位危重病;男性多于女性;60~79岁老年组抢救人数最多;病死率由高到低前3位疾病是院前猝死、血液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急诊抢救患者全年出现2个就诊高峰,分别为4月及12月,全天就诊高峰在16:00~20:00。结论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是急诊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及时解除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并尽快分流;抢救对象主要为老年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应根据急诊抢救患者的分布特点合理安排人员及物资;建立病死率较高的几种急性单病种的绿色通道,建立院内合作团队,提高抢救成功率;做好相关的健康宣教工作,普及高危人群的急救知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一家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急诊科2004—2014年患者病死率变化,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统计2004年、2009年和2014年该院急诊科就诊人次及死亡患者人数,计算病死率,并收集上述3年全部死亡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4年,该院急诊患者数量显著增加(2014年较2004年增加了38.0%,抢救和留观人数增加71.6%),病死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04年 0.3%,2009年 0.8%,2014年 0.7%,P <0.01),纳入上述3年共1091例死亡患者进行分析。基线临床特征:男:女比例为1.36∶1,该比例2004—2014年间无显著变化;平均寿命61.9岁,过去10年亦无显著变化。救治条件:该院急诊科医护人员数量和硬件设施配备均有明显提升。流行病学特点:心、脑血管疾病和猝死是急诊死亡三大主要原因,三者所占总比例以及外伤、肿瘤等各自所占比例2004—2014年均无显著变化。急救意识:发病至急诊就诊时间2004—2014年无显著变化,救护车应用比例未发生改变;患者家属配合抢救的比例显著下降(2004年 61.1%,2009年 60.2%,2014年 42.8%,P <0.01)。时间分布:急诊死亡患者就诊的节假日分布、昼夜班次分布均无显著变化,平均急诊滞留时间明显上升(2004年 22.4 h,2014年 39.3 h,P =0.02)。结论2004—2014年间,尽管急诊科硬件设施和人员配备得到显著改善,急诊患者病死率仍呈上升趋势,这一状况可能与就诊患者数量(尤其是危重患者数量)大幅度增加、病患自我急救意识无改善、对急诊救治的配合程度显著下降、急诊滞留时间显著增加等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急诊患者疾病谱和就诊规律,以合理调配护理人员,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的13107例急诊就诊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排列出急诊疾病的构成情况。结果外伤、心血管、神经、消化、呼吸系统疾病占据急诊前5位,男性多于女性。24h就诊人数以18:00—21:00时段为全天高峰,20:00就诊人数最多,1:00—6:00时段最少。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我院急诊就诊疾病谱构成和就诊时间规律,为急诊护理人力管理和护理人员技能培训提供依据;提示在就诊高峰期应加强护理人力及物品的合理配置,做好抢救准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急诊科创伤死亡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探讨急救患者死亡的原因,为进一步加强急救网络医院急诊科内涵建设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01-2012-12 78例急诊创伤死亡的病例填写调查表,用Profox6.0建立数据库,分析患者死亡年龄分布、致伤原因、抢救措施、出车时间,并采用SPSS l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平均平均死亡年龄为44.8岁,以40~59岁年龄段最多。死亡原因依次为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重物砸伤、锐器伤、挤压伤。进行气管插管者占74.3%(58/78),呼吸机维持呼吸者占80.7%(63/78),实施胸外按压者占85.8%(67/78)。结论:急诊创伤死亡病例的年龄、致伤原因已发生明显变化。要重视院前死亡。监测和评估急诊科急救工作的时间因素、技术因素和质量因素等非常有必要,可依此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和分析9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院前急诊治疗的措施和方法,加强对脑出血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09年10月-2011年3月急诊科院前急诊救治的9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8例经急救车进行院前急救,3例抢救无效死亡,接受现场急救措施后,送往住院部接受治疗;24例未经院前急救,5例死亡。未经院前急救的病死率(20.8%)明显高于院前急救(4.4%)。结论:早期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是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院前死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急诊科是医院急危重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复杂,时间最紧迫,突发事件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体现一个医院综合水平的窗口,急诊绿色通道建设是救治危重病急救患者最有效的体制。为了适应目前医疗市场和危重病急救患者救治的需要,确保危重病患者得到快速诊治,提高救治成功率,加强绿色通道建设是很有必要的。我院在急诊科建立健全绿色通道的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使急救绿色通道的运行纳入正规化轨道,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院前急诊护理包括现场急救护理、转运护理及院前溶栓处理。结果经及时有效的救治和护理干预,患者均安全转送至急诊科或心血管内科给予静脉溶栓或介入治疗,治疗结束后5例死亡(10.42%)。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的院前急诊护理,能够使患者安全、及时的到达医院进行就诊,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急诊科非创伤性死亡的病因构成和救治状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年全年急诊科非创伤性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以上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抢救时间、抢救措施等资料进行整理。结果平均死亡年龄为68.1岁,以70—80岁年龄段最多;23.5%的死亡病例小于60岁;非创伤性死亡原因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猝死、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占58.8%;猝死、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急诊抢救室滞留时间长。结论①心脑血管疾病占急诊非创伤性死亡病例的大部分;②应重视改善急诊危重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就诊人数时间分布及气象要素变化对其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上海市某家三级甲等医院患者急诊资料和同期上海市气象、大气污染物资料,分析急诊人群时间分布特征,并应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准泊松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2016年间日均气温与急诊就诊人次的关系,在模型中引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建立温湿度的关系式,并在模型中控制与时间有关的混杂因素。结果2016年上海市某三甲医院急诊日平均就诊人数为1027例,24h患者流量高峰18:00—22:00,低谷在2:00—8:00,冬季就诊人数大于春季和秋季,周末及节假日就诊人数多于工作日。气温对于该院急诊就诊量变化的暴露反应关系呈J型分布,低温和高温就诊量均增加,低温效应可长达2周以上。就诊量最低的温度(即就诊风险最低的适宜温度)为7℃左右,最低温度相比适宜温度,急诊内科日均就诊量增加至1.09倍(95%CI:1.03~1-16),而最高温度相比适宜温度,日均就诊量增加至1.27倍(95%CI:1.08~1.50)。较适宜温度每下降1℃,就诊量增长2.43%(95%CI:0.83%。4.18%);每上升1℃,就诊量增长0.96%(95%CI:0.31%~1.64%)。结论急诊就诊人次存在时间分布差异,低温和高温均对急诊就诊量的增加有明显影响,低温对就诊量增加的效应更持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调查分析福州市中心城区所属社区人群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有效提高本地区院前急救能力及常见急诊疾病的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福州市中心城区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类型、年龄、性别、月份分布、呼叫反应时间及转归等.结果 福州市中心城区2010年院前急救病例总计2130例.在2130例院前急救中,创伤类占院前急救比例最多,以31 ~40岁青壮年阶段为主;其次是心脑血管疾病,以50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明显居多,约占该年龄段的50.57%.男性院前急救的数量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57∶1.院前死亡190例,主要死因是创伤(69例,占36.32%),其次为心脑血管疾病,以50岁以上年龄段明显居多(53例,约占该年龄段81.54%).院前猝死患者中,从发病至120现场抢救期间,目击者无一例行心肺复苏.院前急救与院前死亡患者均以冬春季节为最多.院前急救患者的呼叫反应时间、现场时间分别为(10.0±6.1) min、(11.8±5.9) min;院前死亡患者的呼叫反应时间、现场时间分别为(11.2±6.2) min、(29.0±21.1)min.结论 (1)加强社区人群的卫生健康宣传力度,提高社区高危人群自身的防病意识,尤其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可有效减少院前急症、甚至猝死的发生.(2)重视社区人群院前急救常识及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对于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减少死亡有着重要意义.(3)加强急诊网络建设、严格遵循“就近原则”、院前120同相关部门紧密联合处理突发事件,可有效提高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诊留观患者的疾病谱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就诊且具有完整病史记载的20 331例留观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0版(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njuries and causes of death,10th revision,ICD-10)进行疾病分类,并对患者年龄、性别、病种、就诊时间等进行统计。结果:(1)急诊留观患者的前6大病种依次是:外伤中毒和其他外因所造成的特定影响、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血液和造血器官及涉及免疫机制的疾患,其中前2大病种占前6大病种的51.33%。(2)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就诊年龄最大,为(61.20±15.91)岁;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的就诊年龄最小,为(32.34±11.32)岁;(3)男女性别构成比在各大病种中存在显著差异(P<0.001);(4)日就诊时间主要集中于16∶00~24∶00,该时间段就诊的患者人数占每日患者总人数的42.57%,就诊高峰点为22∶00左右;(5)前6大病种就诊时期呈季节性特点。(6)急诊前10位的诊断或主诉依次是损伤、冠心病、内科腹痛、外科腹痛、脑血管疾病、急性中毒、上呼吸道感染、头晕或头痛、心衰和心律失常以及贫血,占全部患者的67.38%。其中损伤占16.50%、腹痛(包括内科和外科腹痛)占14.66%、冠心病占9.98%。结论:应根据急诊留观患者的疾病谱及流行病学特点,合理安排急诊资源,确立学科建设重点和人才培养方向,以适应新形势下急诊发展和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综合性医院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我院的院前急救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性别、就诊时间、疾病分类、转归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009年内院前急救患者2036例,男女比1.73:1;10~12月份为急救高峰月份;每天7:00—9:00,19:00—21:00为急救高峰时间;疾病分类中创伤占67.63%、严重创伤占8.74%、多发伤占3.49%、非多发伤占5.26%、非严重创伤占58.89%、内科疾病占23.62%、理化因素疾病5.45%、其他妇儿疾病占3.29%。多发伤是主要死因。结论分析本地区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点,有助于制定相应措施,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提高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成功率。可为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与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儿科急诊疾病谱特点,提高儿科急诊医师的诊治水平和抢救成功率。方法i对2010—05—2011-05在我院儿科急诊就诊,随机选择诊断明确的646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普通急诊患儿6172例(95.5%),发病年龄集中在28d~3岁,共4532例(73.43%),位列前五位疾病是上呼吸道感染4222例(68.41%),支气管炎623例(10.09%),腹泻病411例(6.66%),胃肠炎271(4.39%),支气管肺炎262例(4.24%)。重症急诊患儿291例(4.50%),发病年龄也集中在28d~3岁,共245例(84.19%),位列前5位疾病是重症肺炎99例(33.68%),惊厥67例(23.02%),腹泻病并脱水31例(11.00%),哮喘持续状态16例(5.5%),肺炎伴先心13例(4.47%)。结论:儿科急诊疾病谱以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为主,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居多,重症常继发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应引起儿科急诊医生注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型综合性医院急诊抢救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880例急诊临床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首发症状、来诊方式、来诊时间和死因诊断等。结果:①本组前五位死亡原因为原因不明死亡(42.23%),创伤(17.61%)、脑血管疾病(15.32%)、心血管疾病(7.34%)和恶性肿瘤晚期(4.30%);②创伤死亡患者的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女:261/70),也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均P〈0.01);③原因不明死亡、心血管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晚期的急诊死亡年龄特征呈增龄变化,而创伤急诊死亡高峰年龄段在15~30岁(38.37%,127/331);④发病至就诊时间〈1h为59.04%(1110/1880),全部死亡患者中由120送诊的只有29.08%(528/1880)。⑤发病至死亡时间〈1h的为39.89%(750/1880),不明原因患者在发病1h内急诊死亡占66.25%(526/794),高于创伤(41.69%,138/33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39,P〈0.01)。结论:急诊抢救死亡多为发病后〈1h就诊,发病至死亡〈1h,和死亡原因不明的,和非120送诊的患者,这提示加强急诊患者最初的诊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广西某大型三甲医院2011年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前瞻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对我院2011-01-01-2011-12-31院前急救患者的年龄、性别、就诊时间、急诊诊断或主诉等要素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我院院前急救患者5117例,男女比1.46:1,年龄49.28±22.26岁;院前死亡患者349例,男女比2.14:1,年龄61.34±18.49岁;院前急救量与院前死亡例数,在时间段分布上,呈显著性线性正相关关系(r=0.689,P=0.013);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前6位依次为:创伤(34.38%)、神经系统疾病(16.81%)、循环系统疾病(11.47%)、消化系统疾病(7.78%)、其他(7.60%)、中毒(6.59%);院前死亡患者疾病谱前6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30.37%)、神经系统疾病(21.78%)、创伤(18.34%)、消化系统疾病(12.32%)、呼吸系统疾病(7.45%)、其他(2.87%);院前急救30~59岁组与其他年龄组比较,男性更易患创伤和循环系统疾病(P值分别为0.000、0.008)。结论:①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特点,对指导院前急救工作有重要意义,为疾病监控、预防保健等提供依据;②加强创伤、心脑血管疾病及中毒的宣传教育,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实施各种危重病的院前急救演练,提高救治成功率;③加强青中年男性健康和安全防范教育,重点减少创伤和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使青中年男性的预防保健工作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2007年自贡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反应能力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平  何静  苏明华 《华西医学》2010,(1):99-100
目的:通过分析2007年自贡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反应能力,探讨其影响制约因素及解决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2月份自贡市急救中心院前出诊的全部有效病例呼救时间、出车时间、到达现场时间及出诊距离,计算出车准备时间、车辆行驶速度、应急反应时间、急救半径。结果:全年院前出诊共3336例,出车准备时间(2.06±0.93)min,车辆平均行驶速度32.17 km/h,应急反应时间(12.51±10.87)min,急救半径(5.60±5.35)km。结论:我市急救中心目前取得一定成绩,需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提高急救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危重症急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60名全军危重症急救护理示范基地学员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28名,观察组32名,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带教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方法,评价两组学员在危重症理论、急救操作技能及危重症病例观察分析等方面能力改变情况以及学员对教学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学员危重症理论知识水平、急救操作技能及危重症病例观察分析能力相对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教学满意度,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将临床路径运用于危重症急救护理教学中,能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及学员对教学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诊发热原因待查患者临床及社会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急诊发热原因待查住院患者一般情况、病因种类和临床检验。结果:①平均年龄(41±19)岁,分布以20~40岁居多;②在确诊的57例患者中感染性疾病占40例(70.2%),其中脓毒症12例(30%);非感染性疾病17例,其中风湿性疾病9例(52.9%),分别为成人斯蒂尔病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风湿热1例。恶性肿瘤4例(23.5%)。③在14项检验项目中,血培养不能姑息,骨髓及活组织检查及时实施。④平均住院费用为(1.6±2.3)万元。无要求转院患者,医疗纠纷发生5例。结论:急诊就诊发热原因患者中青年居多;感染性疾病比例高,其中首要排除脓毒症;非感染性疾病中成人斯蒂尔病多于结核病。多种临床检验依据病情尽早实施。应加强医患沟通交流,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危重患者压疮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7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60例危重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专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度及压疮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缩短、知识掌握及护理满意度高、压疮发生率低,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危重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降低压疮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效果及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抬高机械通气患者床头医嘱的执行情况,了解护理人员落实患者床头抬高30°~45°的准确性。方法由专门培训的护士在观察日的9:00、15:00、21:00、3:00四个时点,使用自制量角器,对29例机械通气患者共测量1894例次床头抬高的角度,并按0°、1°~19°、20°~29°、30°~45°进行分类统计,同时将护士自查估计角度与研究人员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总计1894例次的测量中,床头抬高大于0°的共662例次,占测量总次数的34.95%;日间(9:00,15:00)床头抬高402次,夜间(21:00,3:00)床头抬高260次,两时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床头准确抬高30°~45°的共311例次,占测量总次数的16.42%,但护士自查评估认为床头准确抬高30°~45°的有581例次,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机械通气患者的床头抬高现状未能达到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预防指南的推荐要求,护士对抬高床头30°~45°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及对实际抬高角度判断有偏差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