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到胎生和新生大鼠晶体血管膜的血管芽生方式分5种,即单向芽生方式、双向芽生方式、胶原和周皮细胞介导的芽生方式、血管源性细胞诱导的芽生方式以及芽生芽的方式。文中阐述了血管周皮细胞和玻璃体细胞的来源及其功能,探讨了血管形成及改建的机理,并进而提出周皮细胞和血管源性细胞在血管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分化后人胚胎干细胞为材料,建立仿人类早期胚胎血管发生的芽生类胚体模型.方法 将未分化人胚胎干细胞以类胚体(EB)的形式诱导分化,再以不同的血管生成刺激因子作用于类胚体、进行芽生类胚体的二次诱导,摸索芽生类胚体的最佳培养条件;并以LDL吞噬法、免疫荧光抗体标记以及培养体系中加入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等方法检测芽生类胚体中是否存在人胚胎干细胞分化后的早期血管内皮细胞.结果 (1)分化第11天的类胚体已能够在胶原基质中形成芽状分支,彼此间还能互相连接形成网络状结构.(2)在含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酸性成纤维细胞生成因子(FGF)的胶原基质中,从EB中伸展出的芽状分支能吞噬Dil-AcLDL、表达CD31、具有类似于血管腔的三维中空结构,称为芽生EB.刺激芽生EB发生的细胞因子最佳浓度为:VEGF50ng/ml,FGF 100 ng/nd.(3)芽生EB间的网络状结构,能被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内皮抑素和PF4抑制.结论 芽状结构中含有由人胚胎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内皮细胞,芽生EB是研究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早期胚胎血管生成的一种模型.  相似文献   

3.
非小细胞肺癌肿瘤血管生成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血管生成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95例NSCLC肿瘤内微血管密度(IMVD)及其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同时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CD44变异体6(CD44v6)、一氧化氮合酶2(诱生型,NOS2)、一氧化氮合酶3(内皮型,NOS3)以及上皮型钙粘素(E—cad)表达状况对:IMVD的影响。结果:NSCLC存在着活跃的新血管生成,IMVD与NSCLC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在VEGF、b—FGF、CD44v6、MMP-2、NOS2及NOS3阳性表达的癌组织中I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的癌组织,而TIMP-2、E-cad阳性表达的癌组织中IMVD值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的癌组织。结论:IMVD的检测对于判断NSCLC的预后和淋巴结转移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多种因素参与了NSCLC肿瘤血管生成的调节,其中VEGF、b—FGF、CD44v6、MMP-2、NOS2及NOS3对血管生成起促进作用,而TIMP-2和E—cad则可能起阻抑作用。  相似文献   

4.
血管形成是从已经存在的血管床中通过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以芽生或非芽生的方式生成新生血管系统的过程,与正常的生理过程(如伤口愈合、胚胎发育等)和许多病理过程(如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类风湿性关节炎、脑和心血管等疾病)密切相关。血管形成中的主要细胞是内皮细胞,它存在于所有的血管上,通过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分化和结构重建构成了新的毛细血管网。除内皮细胞在血管发生过程起重要作用外,支持细胞(如肿瘤细胞、外周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血液细胞和体液成分也都与血管的发生有关。因此,血管发生的测定非常复杂。当今尚未有任何一种体外的实验方法能精确地模拟这一复杂的过程,但结合体外、体内血管形成的测定方法,可以有效地了解血管发生的作用机理。本文介绍了当前体内外用来研究血管形成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最新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抗肿瘤新生血管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莉  陈正堂 《重庆医学》2008,37(3):321-323
研究证明,临床上任何可探测出的实体瘤的生长和转移是依赖于血管生成的.Folkman等[1]提出,实体瘤的生长有赖于血管的生成,如果没有血管,肿瘤直径不会超过1~2mm,目前研究表明,肿瘤血管形成与下列机制有关:(1)肿瘤血管生成因子产生过多使之与肿瘤血管抑制因子失衡,导致内皮细胞激活,产生血管生成表型(angiogenic phenotype);(2)血管部位细胞外基质改变、基底膜降解,内皮细胞芽生、增殖和迁移;(3)新生内皮细胞索形成管状毛细血管襻及管腔;(4)新生血管管腔的贯通[2].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不仅为肿瘤的生长提供能量来源,也为肿瘤的转移提供通道.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一系列的研究证实,血管新生(angiogenesis)与某些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与血管新生有关的基础研究广泛开展。血管新生是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在原有的毛细血管与/或微静脉基础上通过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的增殖和迁移,从先前存在的血管处以芽生或非芽生的形式生成新的毛细血管的过程,该过程大体上分血管内皮细  相似文献   

7.
氟尿嘧啶抗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氟尿嘧啶(5-FU)的抗血管生成作用。方法: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原代培养模型,MTT法测定5-FU对HUVEC增殖的影响;采用鸡胚尿囊膜血管形成模型(CAM模型),观察5-FU对鸡胚尿囊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结果:5-FU在非细胞毒浓度下可在体外抑制HUVEC的增殖,在体内抑制鸡胚尿囊膜新生血管形成。结论:5-FU在非细胞毒浓度下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血管生成素-1(Ang-1)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抽取其中1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不予处理.另外45只行左下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模型,喂养3个月后分别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确立大鼠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即为成模.将成模大鼠再次随机分为DR对照组和Ang-1治疗组(每组15只).DR对照组行双眼玻璃体腔注射PBS缓冲液5 μL,Ang-1治疗组双眼玻璃体腔注射5 μL浓度为160 mg·L-1的Ang-1.3 d后重复上述处理1次,继续观察3 d后处死各组大鼠,摘除眼球,取出视网膜行免疫组化检测比较VEGF的表达;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比较突破内界膜且与内界膜有联系的内皮细胞核数.结果 DR对照组、Ang-1治疗组VEGF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Ang-1治疗组VEGF表达比DR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DR对照组、Ang-1治疗组突破内界膜细胞数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而Ang-1治疗组新生血管细胞核数较DR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Ang-1能明显减低VEGF的表达,减少视网膜新生血管芽的生成;其抑制糖尿病大鼠眼底新生血管的生成及渗漏可能是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恶性实体肿瘤的生长必须依赖新生血管持续不断地为其提供营养和排泄代谢产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有很强的促血管生成作用 ,对血管生成的关键环节即血管内皮细胞持续增殖具有直接作用。而野生型 P5 3抑制 VEGF的表达 ,突变型 P5 3则可以增加 VEGF的表达 [1 ,2 ] 。本实验选择 4 0例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标本 ,对其微血管密度及 P5 3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初步研究了食管癌血管形成与P5 3蛋白表达的关系及病理学意义。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 1993、1994年两年间手术切除的原发性食管鳞癌病例共 4 0例 ,平均年龄 5 6 …  相似文献   

10.
奥曲肽对人肝癌诱导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对人肝癌诱导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人肝癌LCI D2 0裸鼠角膜微囊移植模型 ,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显微数码摄像系统 ,动态观测奥曲肽对人肝癌诱导肿瘤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应用人肝癌LCI D2 0皮下移植瘤模型 ,采用CD34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标本微血管密度 (MVD) ,观察奥曲肽对人肝癌诱导的肿瘤血管生成和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LCI D2 0肝癌组织移植裸鼠角膜微囊能够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与对照组相比 ,奥曲肽组动物角膜新生血管芽生延迟 ,新生毛细血管网稀疏、生长缓慢 ;术后第 7、9、12、15、18、2 1天 ,奥曲肽组人肝癌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积分比对照组减少 (P <0 0 5 )。奥曲肽对LCI D2 0皮下肿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免疫组化研究表明 ,治疗组肿瘤内MVD(2 1 7± 4 2 7)比对照组MVD(31 8± 3 87)减少 (P <0 0 1)。结论 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对人肝癌诱导肿瘤血管生成具有抑制作用 ,可能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胆囊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和微血管生成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发性胆囊癌临床过程隐匿,恶性度高,且预后极差。肿瘤血管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基础,肿瘤的血管生成受肿瘤细胞释放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调控。研究表明:随着微血管密度(MVD)的增加,肿瘤的侵袭、转移也明显增加。笔者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探讨VEGF的表达及MVD  相似文献   

12.
张君红  林瑶光 《医学文选》2005,24(3):416-418
肿瘤的生长有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从无血管的缓慢生长期转为有血管的快速增殖期,血管的生成使肿瘤能获得足够的营养而完成血管切换期,如果没有血管的生成,原发肿瘤的生长不超过1~2mm,转移则无法实现。新生血管的形成涉及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及生化改变,形态学改变包括内皮细胞降解母体小静脉的基底膜、内皮细胞的定向运动、发生有丝分裂、血管管腔形成芽式生长并形成血管襻、产生新的基底膜等多个步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血管生化的改变涉及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间的调节失衡。目前已分离纯化了20多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至少15种抑制因子,研究较多的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及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bF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  相似文献   

13.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在原有的毛细血管和/或微静脉基础上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从已存在的血管处以芽生或非芽生(套迭)的形式生成新的、以毛细血管为主的血管系统的过程,在成人,它至少包括6个连续的步骤:已存在的周细胞的分离;内皮细胞分泌的蛋白酶降解细胞外基质;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形成管腔;周细胞粘附、血管的稳定。在此过程中涉及多种分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针刺对大脑中动脉阻断 (MCAO)所致局限性脑缺血大鼠海马CA3区微血管数目及神经元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穿线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复制大鼠脑缺血模型 ,研究针刺人中、内关以及曲池、足三里对大鼠海马CA3区微血管数目及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的影响 ,并与针刺地机、经渠和假手术组对照。结果 :针刺可以显著减低MCAO大鼠缺血后海马CA3区的神经元死亡率 ,并可显著增加缺血区的微血管数目。结论 :针刺可促进血管形成 ,减轻神经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陈小兵  韩天旺  漆松涛 《医学争鸣》2004,25(4):F001-F001
0 引言 实体肿瘤的生长和代谢需要持续的血管生长.而新生血管的形成通常与肿瘤生物侵袭性、恶性程度及临床复发相关.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发展、转移过程中极为关键的步骤,研究微血管密度(MVD)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对判断胶质瘤患者预后及采取对胶质瘤血管生成的抗血管生成治疗或肿瘤休眠疗法寻找可能的作用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皮祖细胞在血管生物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鹏程  李彦豪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5):1793-1796
胚胎期血管生成存在两种方式,即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和血管形成(angiogenesis)。血管发生是指中胚层衍生的成血管细胞(angioblast)迁移、聚集、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在原位或远处形成原始毛细血管网的过程。血管形成系在原有血管基础上,成熟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发芽(sprouting)、搭桥(bridging)方式形成新的血管的过程。以往认为,出生后血管生成仅以血管形成的方式进行。然而,自1997年Asahara等首次证明成人外周血中CD34^ 细胞能够在体外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内缺血组织中整合形成新生血管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成年体  相似文献   

17.
高大宽  章翔  吴景文  屈延  郭衍  程庆 《医学争鸣》2003,24(22):2041-2043
目的:研究人AK(1-3)[Angiostatin Kringle(1-3)]对大鼠C6脑胶质瘤的抑瘤效应.方法:利用基因转染的方法获得重组人AK(1-3)基因的C6胶质瘤细胞;以细胞增殖试验及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转染细胞株是否表达了具有生物活性的人AK(1-3).正常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作对照,研究转染细胞株在大鼠脑内的致瘤性.脑组织切片进行Ⅷ因子染色.结果:大鼠C6胶质瘤细胞稳定表达的人AK(1-3),在体外明显抑制牛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在体内明显抑制了大鼠C6脑胶质瘤的生长.试验组脑切片内仅见显微瘤灶,Ⅷ因子染色少见新生毛细血管.结论:旁分泌形式作用于大鼠C6脑胶质瘤内血管内皮细胞的人AK(1-3)可明显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幼龄大鼠和老龄大鼠脑组织内不同部位VEGF 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探讨其在神 经系统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对比观察3 月龄组和30 月龄组大鼠脑组织不同部位VEGF 的表达及MVD。结果:30 月龄组大鼠运动皮质区、海马CA1 区、海马CA3 区及第1 小脑小叶区VEGF 阳性细 胞个数及MVD 较3 月龄组对应区域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组大鼠不同部位阳性细胞个数 均有明显变化(P<0.01),其中运动皮质区表达最强,其次是海马CA3 区、海马CA1 区及第1 小脑小叶区。结论: 老龄大鼠脑组织各部位VEGF 及MVD 较幼龄大鼠明显减少,且不同部位VEGF 的表达及MVD 差异明显,其中 运动皮质区表达最强,提示补充外源性VEGF,可能可以促进脑组织内微血管的生成,延缓神经系统衰老。  相似文献   

19.
构建内皮细胞三维芽生模型,为调控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的药效研究提供一种更为准确的检测手段。通过倒挂悬滴式的培养方法使脐静脉内皮细胞形成致密的细胞团,再将细胞团分别放入Matrigel,鼠尾胶及纤维胶3种基质中进行三维培养。结果显示内皮细胞团在纤维胶中形成了明显的相互连接的毛状管腔样结构,即芽生。经验证,内皮细胞团在纤维胶中能形成明显的管腔样结构,且该方法能够成为一种体外观察研究管腔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又称血管新生化(neovascularzation),是指活体组织在已存在的微血管床上芽生(sprouting)或分裂出以新生毛细血管为主的系统过程.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及转移最为重要的因素,没有血管生成肿瘤生长不超过2mm,也不可能转移至其他器官.近年来,血管生成和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等的关系得到了广泛研究。大量研究表明,环氧合酶(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血管生成关系密切,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