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7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为临床预测前列腺癌的转移潜能及预后、指导治疗提供客观有效的指标。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SMA在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及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SMA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织;年龄≥60岁、分化程度低及有淋巴结转移的PSMA表达明显高于年龄<60岁、分化程度高及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P<0.001)。结论PSMA在前列腺癌组织中有高表达且其与年龄、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明显有关。  相似文献   
2.
大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生率有增高趋势。目前大肠癌的术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细胞粘附分子在大肠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已受到重视。本文就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1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基本过程大肠癌经过最初阶段的粘膜内生长后即向肠腔凸出,随后的生长主要以横向为主,发展为肿块。浸润性大肠癌是指肿瘤生长穿过了粘膜下层,并且浸润至粘膜肌层,以至穿透肠壁。癌细胞向宿主组织的扩散可能有如下机制:①肿瘤增生所产生的机械性压力;②肿瘤细胞移动能力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探讨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方法采用S-P法对49例乳腺癌病理标本作癌基因c-erbB-2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浸润性导管癌、单纯癌、腺癌、硬癌、粉刺癌及乳头状腺癌有c-erbB-2的过度表达。结论癌基因c-erbB-2可作为乳腺癌预后判断的一个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4.
将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EG)引入到三聚氰胺甲醛(MF)树脂结构中,采用热发泡的方式得到了PTMEG/MF泡沫板。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万能材料试验仪、热重分析仪对PTMEG/MF泡沫板的化学结构、微观形貌、力学性能、热分解温度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当PTMEG加入量为MF质量的15%时,PTMEG/MF泡沫板的拉伸强度达到了6.72 MPa,热分解温度为346℃,整体孔洞规整且为开孔,综合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5.
粘附分子CD44 V6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D44V6的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 ,用CD44V6的单克隆抗体 ,以S P染色法检测CD44V6在 5 2例胃癌、5 2例癌旁组织及 10例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CD44V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为 5 9.6 % (31/ 5 2 ) ,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为 2 8.8% (15 / 5 2 ) ,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为10 % (1/ 10 )。组间 χ2 检验胃癌与正常胃黏膜、胃癌与癌旁组织CD44V6表达差异均显著 (P <0 .0 5 )。结论 :CD44V6在胃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与其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CD44V6的高表达可能会有助于胃癌的临床诊断 ,筛选具有转移潜能的肿瘤 ,成为预测肿瘤转移潜能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6.
7.
肽类生长因子与前列腺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多肽生长因子的生化特性和生物学作用的认识愈趋广泛,并逐渐认识到它在调节前列腺的生长发育以及前列腺增生(BPH)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肽类生长因子是一组强有力的细胞生长调节物质,它是多细胞生物进行细胞问信息交流的物质基础。它们组成复杂的生物信息网络,通过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形式刺激细胞生长、抑制细胞增殖或促进细胞分化与恶变等。  相似文献   
8.
1 中国电子显微学沿革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RUSKA第一次发现了电子显微镜,随后利用刚刚形成的电子显微镜技术第一次看到了烟草花叶病毒,随着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60年代中期,电子显微镜技术也传人中国,当人们满怀兴趣去揭示熟悉这项技术时,文化大革命暴发了,致使中国生物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停滞了十几年,电子显微镜也被封存了十几年.  相似文献   
9.
患有脑器质性损伤的患者,多伴有睡眠障碍。这种睡眠障碍多因与调节睡眠和觉醒节律有关的神经组织破坏所引起。例如Alzheimer 综合征,脑血管性痴呆等老年性脑损害患者,在疾病进展时,白天睡觉,夜间起来在房间里来回走动,或去外边等等,以昼夜颠倒的方式生活。也有的患者整天什么也不做,在床上睡睡醒醒。一般称这种状态为睡眠一觉醒节律障碍。最严重的脑器质性损害一脑死亡的患者,虽然持续高度意识障碍,睡眠一觉醒节律完全消失,但体温节律、血清电解质节律有时却保持正常。这点提示生物节律是关系到生命本质的重要机能。患有脑严重器质性损害的患者,有各种各样类型的生物节律异常,此生物节律异常是因与调节生物节律有关的神经中枢障碍所致。在此,笔者就自己经历的各种脑损害患者所表现的睡眠一觉醒及体温节律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人们对其研究也日渐增多。由于前列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在发现症状时癌多半已转移,因此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在研究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比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更具有优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