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硫贲妥钠麻醉的狗中,对椎动脉内压减低时血压变化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后,阻断椎动脉血流,可引起动脉血压升高。但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前,则不能引起这种反应。在双侧颈动脉窦神经被切断或颈内、外动脉被结扎的动物中,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后阻断椎动脉血流,也不能引起动脉血压升高。这些结果表明: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后,椎动脉内压减低时的血压升高,不是通过椎动脉内感受器的作用,而是通过颈动脉窦区的反射机制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以单向方波脉冲(波度0.5~1ms,频率40~70Hz,电流强度4~90μA),刺激麻醉家兔下丘脑乳头体核及其周围区域,刺激期间和刺激停止后可引起持续时间较短的以期前收缩为主的心律失常和动脉血压明显升高。夹闭双侧颈总动脉或去除双侧窦神经后,再刺激下丘脑所引起的心律失常反应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家兔动脉血压神经-体液调节的研究,分析其发生机制,并观察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方法通过夹闭颈总动脉、结扎剪断一侧减压神经、电刺激迷走神经、同时结扎双侧迷走神经、剪断双侧迷走神经、注射肾上腺素,观察家兔动脉血压变化,并用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对家兔的动脉血压进行记录。结果夹闭颈总动脉,发现动脉血压升高;结扎或剪断一侧减压神经,刺激完整的主动脉神经及其中枢端均可引起血压的下降,而刺激该神经外周端血压基本不变;电刺激迷走神经,血压下降;同时结扎双侧迷走神经,动脉血压降低;剪断双侧迷走神经,电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血压下降;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后,血压降低。结论家兔的动脉血压是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  相似文献   

4.
观察了切断狗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前、后,用窦内加压方法刺激一侧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对尿量的影响,以及切断迷走神经后,在夹闭一侧颈总动脉的同时,给另一侧颈动脉窦内加压对尿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切断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前、后,刺激一侧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均可引起明显的尿量增多反应,此反应可超过夹闭另一侧颈总动脉及切断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对尿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工作观察到在麻醉家兔夹闭颈总动脉15S引起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升压反应。以此作对照,在夹闭颈总动脉15S的同时以低频电脉冲刺激坐骨神经,升压反应减弱(尸<0.01)利激减压神经15S引起明显降压反应。以此作对照,再同时剌激减压神经和坐骨神经15S降压反应减弱(P<0.01)。结果表明:剌激家兔坐骨神经,对压力感受性反射具有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6.
夹闭家兔右颈总动脉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基础医学课程《生理学》实验教学中 ,分析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是极为重要的一课 ,实验中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引起家兔动脉血压升高是显而易见的 ,其导致的原因学生实验报告分析众说纷纭 ,有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弱、外周阻力的增大、脑缺血反射等等。但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血压升高中的主次关系缺乏有力的证明 ,以致学生对压力感受性反射在其中所起的主导作用表示疑惑。各项原因之间的具体定量关系国内并未见有报道。分析夹闭颈总动脉引起血压升高的众多原因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理解压力感受性反射在动脉血压调节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1 …  相似文献   

7.
生理实验中,哺乳动物动脉血压调节着重使学生了解神经及体液因素对动脉血压的调节。其中有一观察项目,用动脉夹夹闭颈总动脉,阻断血流15秒,引起颈动脉窦区血流减少,压力感受器所受牵张刺激减少,沿相应传入神经传入冲动减少,使心血管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强;而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减弱,引起心输出量增多,外周阻力增大使血压升高。我们在此实验中,增加了一个对照观察项目,即:用手指在兔颈两侧颈动脉窦区加压15秒,引起颈动脉窦区压力感觉器所受牵张刺激增强,反射性使血压下降;在应用中,此项目操作简单,反射灵敏,同学们通过这两组对…  相似文献   

8.
本文观察了牵拉家兔窦神经、触压颈总动脉和压迫颈动脉窦区对血压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牵拉家兔窦神经、压迫颈动脉窦区和触压颈总动脉都引起降压反应,提示这几种因素所产生的降压效应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颈动脉窦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对大鼠颈动脉窦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大白鼠 2 0只随机分成 b FGF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 ,b FGF组大鼠经静脉注射 b FGF(80 0 0 U / kg) ,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 ,2 0 m in后 ,用蘸有 80 %乙醇的棉球轻轻擦拭右颈动脉窦区 ,损伤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神经末梢 ,并放置 5 m in。观察记录两组损伤前后夹闭颈总动脉血压 [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平均动脉压 (MBP) ]和心率 (HR)的变化。结果 :1损伤右颈动脉窦前 ,夹闭右侧颈总动脉 ,两组血压均升高 ,夹闭前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2损伤右颈动脉窦后 ,夹闭右侧颈总动脉 ,对照组血压不变 ,夹闭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b FGF组血压升高 ,夹闭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两组夹闭前后的血压差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实验中 HR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b FGF对大鼠颈动脉窦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外周动脉(颈总动脉、颈动脉窦和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将300例拟诊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外周动脉IMT和斑块的超声检测,而后评估外周动脉IMT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在冠心病组外周动脉IMT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颈动脉0.94 vs 0.58毫米,颈动脉窦1.27 vs 0.65,股动脉1.47 vs 0.70,P值均〈0.01)。而且三支冠脉病变组IMT值高于单支组和双支组(P〈0.05)。结论外周动脉IMT值可作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并且可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查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手术后血压的急性变化规律。方法连续收录2009年10月-2012年12月间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拟行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手术的住院患者54例,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儿童组(≤16岁,29例)和成人组(>16岁,25例),在介入手术过程中通过股动脉鞘管监测实时血压,通过右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压力。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血压的变化规律及其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1)均成功行经皮穿刺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24例合并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平均压14~58 mmHg。主动脉造影显示动脉导管:41例呈漏斗型,11例呈管型,2例呈不规则型,最窄处内径1.9~9.7 mm。(2)成人组基线和术后即刻股动脉压力水平及升高的幅度显著高于儿童组(P<0.01),平均血压增高18.5%(儿童组13.6%,成人组23.0%,P=0.001)。(3)术后即刻血压水平与年龄、基线血压水平密切相关(r=0.881和0.867,P<0.01)。结论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后即刻所有患者血压均增高,增高幅度与年龄及基线血压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邹春鹏  胡榕  黄品同  赵雅萍  金慧佩  孙海燕  王亮 《浙江医学》2010,32(12):1757-1759,1772
目的 探讨应用应变-血压指数(SBPI)评价健康成年人颈总动脉弹性的临床价值及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取健康成年人208例,均应用应变和应变率成像、射频动脉僵硬度分析技术对颈总动脉进行检查.通过应变和应变率成像获得颈总动脉的最大圆周应变,同时测量被检者肱动脉血压,通过射频动脉僵硬度分析技术获得颈总动脉的顺应性系数(CC)、僵硬度系数(β)以及局部血压.计算颈总动脉的SBPI,并将SBPI分别与CC、β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将被检查者按照不同年龄分组,进行各组间的对比分析.结果 颈总动脉的SBPI与CC呈显著正相关,而与β呈显著负相关(均P<0.01).20~29、30~39和40~49岁组的SBPI、β、CC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50~59岁的β和CC参数与40~49岁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SBPI与40~49岁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24、25~29、30~34、35~39、40~44、45~49、50~54和55~59岁组中,β和CC两项参数在相邻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SBPI在相邻两组间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BPI可作为评价颈总动脉弹性的新指标,并且较β和CC更精确、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超声测量偏头痛大鼠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观察针刺对大鼠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从血流动力学方面初步探讨针刺对硝酸甘油诱发偏头痛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必理通组、针刺组4组,每组各6只.对模型组、必理通组、针刺组进行造模,空白组和模型组不予治疗,必理通组予必理通灌胃治疗,针刺组予针刺治疗,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大鼠颈总动脉的直径、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心率(HR),计算颈总动脉血流量、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Vs/Vd),对各组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必理通组、针刺组双侧颈总动脉血流量均明显升高(P<0.01),模型组双侧颈总动脉血流量轻度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双侧颈总动脉血流量明显升高(P<0.01).与必理通组比较,针刺组右侧颈总动脉血流量升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必理通组、针刺组双侧颈总动脉PI数值升高(P<0.01).与必理通组比较,针刺组右侧PI升高(P<0.01).各组颈总动脉直径、Vs、Vd、Vm、RI、Vs/Vd及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对硝酸甘油诱发偏头痛大鼠的颈总动脉血流量有明显改善作用,颈总动脉血流量、PI与偏头痛密切相关,可作为治疗偏头痛较好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丹七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8只兔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丹七干预组。末次给药后1h,采用结扎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运用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各组动物左心功能指标的变化;于再灌注120min后颈总动脉取血,比色法测定血清中肌酸激酶(CK)、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中左心功能指标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的数值明显降低,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的数值明显升高(P〈0.01);血清中CK的活性明显升高,NOS的活性及NO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七干预组中LVSP、+dp/dtmax、-dp/dtmax的数值明显升高,LVEDP的数值明显降低(P〈0.05),血清中CK的活性明显降低,NOS的活性及NO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丹七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颈内动脉(ICA)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解剖特点,并探讨Ⅰ级侧支循环与脑梗死类型的关系.方法 选取症状性ICA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20例(重度狭窄组)及闭塞患者22例(闭塞组),比较两组患者Ⅰ级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脑梗死发生情况,分析Ⅰ级侧支循环代偿与脑梗死类型的关系.结果 重度狭窄组PCoA开放患者明显多于闭塞组,ACoA+PCoA开放患者明显少于闭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脑梗死类型均以多发性梗死为主,组间单发性脑梗死与多发性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仅多发性梗死类型中重度狭窄组BZI+PI梗死患者显著多于闭塞组(P<0.01);仅ACoA开放患者EBZ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AcoA未开放患者(P<0.05),其余梗死类型均与侧支开放情况无关(P >0.05).结论 多发性不连续梗死是ICA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主要梗死类型;前交通动脉的开放可减少外分水岭梗死的发生,但与其它梗死类型无关;其它侧支开放形式亦与梗死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脑血流CT灌注成像(CTP)特点及其预测颈动脉狭窄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脑过度灌注(CH)危险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5年1—12月诊治的6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患者均行单侧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CAS)/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前行CTP检查判断责任血管(术侧血管);并根据责任血管对侧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分为5组:A组为颈动脉闭塞(狭窄率100%)10例;B组为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5%~99%)17例;C组为颈动脉中度狭窄(狭窄率50%~74%)7例;D组为颈动脉轻度狭窄(狭窄率<50%)4例;E组为颈动脉血管正常26例。采集术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即局部脑血容量(rCBV)指数、局部脑血流量(rCBF)指数、局部平均血流通过时间(rMTT)指数和局部对比剂达峰时间(rTTP)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33例发生CH(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轻度头痛、头晕),1例发生CHS(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明显头痛、恶心、颅内出血);30例未发生CHS/CH;术后血压升高发生率为51.6%(33例)。A、B组发生CHS/CH患者的rCBV、rTTP指数高于C、D、E组发生CHS/CH患者(P<0.05);各组发生CHS/CH患者rCBF、rMTT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责任血管)中、重度狭窄伴对侧颈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的患者,若术前rCBV指数及rTTP指数增加,特别是rCBV>0.20、rTTP>0.25,提示术后发生CHS及CH趋势。术前rCBV、rTTP指数为预测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CAS/CEA术后发生CHS及CH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剂量纳洛酮对氯胺酮家兔呼吸频率和血压的影响,为临床合理联合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家兔耳缘静脉注射8 mg/kg氯胺酮后随机分成纳洛酮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通过游离剑突法、颈总动脉插管法观察静脉注射纳洛酮(0.01μg/kg)对氯胺酮家兔血压及呼吸频率的影响。结果纳洛酮对氯胺酮家兔的血压无明显影响(P〉0.05),但可拮抗氯胺酮所致的呼吸频率减慢(P〈0.01)。结论小剂量纳洛酮可拮抗氯胺酮所致的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枢内源性乙酰胆碱(ACh)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CSR)的作用。方法 SD大鼠麻醉后孤离其双侧颈动脉窦区,将不同窦内压(ISP)与其对应的平均动脉压(MAP)值进行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求得ISP-MAP关系曲线及其反射特征参数,观察侧脑室注射不同剂量的拟胆碱药毒扁豆碱(PHY)对CSR的影响。结果侧脑室分别注射低(1.8 mmol/L)、中(3.6 mmol/L)、高(5.4 mmol/L)剂量的PHY可导致ISP-MAP关系曲线在ISP 120~280 mmHg区间明显依次上移(P〈0.05),ISP-增益关系曲线中部明显依次下移(P〈0.05),反射参数中调定点、阈压、饱和压和最大增益时的窦内压值明显增大(P〈0.05),MAP反射变动范围及反射最大增益明显减小(P〈0.05)。结论 PHY引起中枢内源性ACh增多,对CSR具有抑制性重调定作用,且这种效应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氯胺酮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IL-1β、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9只动物,S组为假手术组,C组为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照组,I组为线栓梗死缺血后氯胺酮治疗组,R组为线栓梗死缺血再灌注后氯胺酮治疗组。结果:C组、I组、R组的神经功能缺失体征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高于I组和R组(P<0.01),C组血液中IL-1β的浓度高于I组和R组(P<0.05)。结论:氯胺酮可降低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时细胞因子IL-1β的表达和脑梗死的体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