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仅、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等检测COPD血小板表面P-连择素(P-selectin,C1362P)、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押制荆(PAI-1)和凝血四项即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同(TT).结果 COPD患者CD62P的袁达、血浆PAI-1、FIB三项指标均较正常组增t高(P<0.05);而t-PA水平较正常组降低(P<0.05);COPD患者APTT和PT时同明显缩短(P<0.05);正常组与COPD组TT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患者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减退,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洲定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血浆t-PA和PAI-1和凝血四项有助于早期发现COPD患者血栓前状态井有助于临床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
薛冰蓉  朱华强  徐鹏  张亚梅 《重庆医学》2008,37(18):2085-2086
目的 探讨地震伤对凝血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425例因地震导致的创伤患者(疾病组)和129倒非地震导致的创伤患者(对照组)PT、Fib、APTT、TT水平.结果 疾病组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疾病组APTT、T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地震伤可使Fib升高,缩短APTT、TT,但也存在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P-选择素(CD62P)、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AC-1)、血小板聚集率(MA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CS患者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血清中CD62p及PAC-1水平,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各组人群血小板聚集率(MAR)水平,应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浆Fib、PT、APTT及TT水平。观察各组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前后CD62p、PAC-1、MAR、Fib、PT、APTT及TT水平的变化。结果:ACS患者中,不稳定心绞痛(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术后CD62p、PAC-1以及MAR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1),AMI组显著高于UAP组(P<0.05),UAP组和AMI组术后血浆Fib浓度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1),PT、APTT及TT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ACS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及凝血活性水平升高可能是PCI术后血栓形成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检测ACS患者治疗前后CD62P、PAC-1、MAR、Fib、PT、APTT及TT水平对观察病情和预后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CD62P的表达量、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的变化,为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血栓性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5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Ⅰ级组17例,Ⅱ级组16例,Ⅲ级组20例)及2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血小板活化分子(CD62P和CD61)的表达量,同时应用Class凝固法分别测定血浆Fib浓度及PT、APTT、TT水平。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组CD62P的表达量、血浆Fib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PT、APTT、T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Ⅱ、Ⅲ级高血压病组CD62P的表达量高于Ⅰ级高血压病组(P<0.01);Ⅲ级高血压病组血浆Fib浓度高于Ⅰ、Ⅱ级组(P<0.01);Ⅱ、Ⅲ级高血压病组PT、APTT、TT水平低于Ⅰ级高血压病组(P<0.05);CD61的表达量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和凝血活性明显增高,存在血栓前状态;对高血压病患者应定期监测上述指标,以便早期防治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冠心病各中医证型患者在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P-选择素(CD62P)等方面的差异,研究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内皮损伤、炎症反应、血小板活化的关系.[方法]将冠心病患者186例分为心血瘀阻型、痰阻心脉型、心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及阳气虚衰型,另选正常对照组30例,检测各组血中vWF、hs-CRP、CD62P水平.[结果]冠心病各中医证型患者血中vWF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但各证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冠心病各中医证型CD62水平比较,阳气虚衰型显著高于心血瘀阻型、痰阻心脉型、心肾阴虚型及气阴两虚型(P<0.05或P<0.01);各中医证型中阳气虚衰型患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心血瘀阻型、痰阻心脉型、心肾阴虚型、气阴两虚(P<0.05或P<0.01);各中医证型中阳气虚衰型患者hs-CRP异常率最高(73.3%),经卡方检验.与心血瘀阻型、痰阻心脉型、心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冠心病各中医证型内皮损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炎症反应及血小板活化与阳气虚衰证型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红外热图技术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15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为观察组,按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筋脉瘀滞组),脾肾两虚、湿注骨节证(湿注骨节组),肝肾亏虚、痰瘀交阻证(痰瘀交阻组)分为3组各50例,并以50例健康人自愿者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通过PFK-800医用红外热像仪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主要为膝关节前侧面、胫侧面、腓侧面,并记录相应区域的体表温度值.结果 1.筋脉瘀滞组与痰瘀交阻组患膝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注骨节组与筋脉瘀滞组及痰瘀交阻组患膝温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各证型组患者患膝前侧、胫侧、腓侧温度与健膝温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各证型组患者健膝温度与对照组健膝温度比较:胫侧健膝温度筋脉瘀滞组、痰瘀交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腓侧健膝温度湿注骨节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外热成像技术可用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证型的辅助诊断,并可有效地早期诊断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分子标志物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ELISA)、放射免疫法、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等检测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P-selectin,CD62P)、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plasma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血清内皮素(endothelin,ET-1)及凝血4项[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结果:肿瘤组CD62P,FIB,ET-1均较正常组增高(P<0.05),肿瘤组t-PA水平较正常组降低(P<0.05);肿瘤组APTT和PT时间明显缩短(P<0.05),TT时间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出现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减退,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脑钠素(BNP)的相关性。方法按照完全随机化原则选择2011年1月—2012年2月在卫生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MI患者147例,中青年组68例,老年组79例。中医辨证分为4个证型:即气虚血瘀证(气虚、阳虚证和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虚痰瘀互阻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采用干式快速荧光定量法检测BNP,统计分析探讨中青年及老年AMI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其与BNP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依据。结果中青年组分型:气虚血瘀型(39.7%,27/68)>气虚痰瘀互阻型(30.9%,21/68)>气阴两虚血瘀型(16.2%,11/68)>气滞血瘀型(13.2%,9/68);老年组分型:气虚痰瘀互阻型(44.3%,35/79)>气阴两虚血瘀型(25.3%,20/79)>气虚血瘀型(22.8%,18/79)>气滞血瘀型(7.6%,6/79);两组中医证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各中医证型BNP高于中青年组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青年组BNP:气虚痰瘀互阻型>气阴两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气滞血瘀型,中医各证型间比较气虚痰瘀互阻型与气滞血瘀型有差异(P<0.05);老年组BNP:气虚痰瘀互阻型>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血瘀型>气滞血瘀型。结论中青年组气虚血瘀证(39.7%)多见,老年组气虚痰瘀互阻证(44.3%)多见,考虑BNP升高可以作为气虚痰瘀互阻型AMI的微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湖南地区中老年冠心病(CHD)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脂水平(TC、TG、HDL-C、LDL-C)的相关性,为冠心病辨证分型及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采集299例冠心病患者四诊信息,并按中医辨证论治主要分为心血瘀阻证、痰浊中阻证、气滞心胸证及气阴亏虚、痰热瘀阻证四组,并设置健康对照组300例,分别检测各组的血浆Hcy及血脂水平,统计分析各指标与冠心病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HD各证型组血浆Hcy水平整体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以气阴亏虚、痰热瘀阻证组为最高(P<0.05).健康对照组的HDL-C水平高于各证型组(P<0.05).结论 湖南地区中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浆Hcy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以气阴亏虚、痰热瘀阻证血浆Hcy水平为最高,CHD各证型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因此血浆Hcy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本地区冠心病中医分型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变化及临床应用。方法:对90例恶性肿瘤患者的PT、APTT、Fib及TT进行检测,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恶性肿瘤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及TT结果虽然有一定的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恶性肿瘤患者组Fib含量结果则显著升高(P<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会导致血浆Fib含量的异常,血浆Fib含量测定可作为恶性肿瘤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微型积证"理论基础上,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提高动脉粥样硬化辨证论治水平。方法:19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通过四诊辨证为气滞痰瘀互结证、气虚痰瘀互结证、血虚痰瘀互结证、阴虚痰瘀互结证、阳虚痰瘀互结证证型,同时采集患者年龄、血脂水平、内膜-中膜厚度(IMT)以及斑块积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各证型分布有差异,其中气虚痰瘀互结证比例最高,血虚痰瘀互结证比例最低。平均年龄存在差异,其中气虚痰瘀互结证平均年龄最大,阴虚痰瘀互结证次之,气滞痰瘀互结证平均年龄最小。各证型之间的血脂水平具有差距,其中气虚痰瘀互结型总胆固醇(CHO)水平最高,与气滞痰瘀互结、血虚痰瘀互结及阳虚痰瘀互结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痰瘀互结证以及阴虚痰瘀互结证IMT均高于其他三种证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痰瘀互结证斑块积分较其他四个证型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瘀互结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基础,各证型在平均年龄、血脂水平、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积分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证候要素与凝血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对1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进行证候要素评分,评分≥7分证候要素诊断成立,分为风、火、痰、血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要素组,检测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运用等级相关分析方法研究证候要素分值与凝血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气虚组PT值低于血瘀组、风组(P<0.05),其余各组间PT值以及各组间APTT、FIB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风、火证候要素分值与FIB值具有负相关性(P<0.05);痰、气虚证候要素分值与PT值具有负相关性(P<0.05,P<0.01).结论 风、火证候要素评分分值越高,纤维蛋白原含量相对降低,血液可能呈相对低凝状态;痰、气虚证候要素评分分值越高,凝血酶原时间相对缩短,血液可能呈相对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候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的远期预后差别。方法收集自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于广安门医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衰患者191例,采集其住院时的中医证候特征及相关数据,出院后进行长期门诊或电话随访,获取终点事件(全因死亡率)的发生及时间。结果5种证候要素慢性心衰患者的远期预后比较,从优排序依次为痰阻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阳虚证(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痰阻证者预后优于非痰阻证者(P=0.017);气虚证预后优于非气虚证(P=0.011);阴虚证预后与非阴虚证差异不显著(P=0.633);血瘀证总体预后与非血瘀证差异不明显(P=0.182),但在500 d后预后差于非血瘀证;阳虚证预后差于非阳虚证( P=0.002)。结论慢性心衰患者远期预后较差,不同中医证候预后差异显著,其中气虚、痰阻可能为其早期常见证型。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阴虚可能贯穿于CHF的发展过程,血瘀在病程早期可能作用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血瘀证者预后较差,且晚期常表现为阳虚。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特发性疲劳的证候要素及常见证候。方法现况调查方法收集专病门诊268例特发性疲劳患者,分析其证候要素及应证组合。结果证候要素共有8个,由高至低依次为气滞、气虚、火热、阴虚、血虚、阳虚、痰、血瘀。主要证候有气滞化火兼气虚162例,气机郁滞兼气虚84例、气阴两虚气滞化火83例,为主要证候组合类型,其他证候组合有气滞化火气虚痰阻、痰热郁滞兼气虚、气滞痰郁化火、气滞兼气(阳)虚、气滞化火气虚血瘀等。结论特发性疲劳临床以气滞、气虚与火热为主要证候要素,气滞化火兼气虚及气机郁滞兼气虚为主要证候。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法研究251例稳定型心绞痛的25个常见症状的分类和证候要素组合规律。 方法:收集25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记录中医四诊信息,运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方法进行证候分类和证候要素组合规律研究。 结果:运用聚类分析法把25个常见症状聚成4类,专家辨证第1类为心气亏虚证,第2类为脾气虚弱证,第3类为气阴两虚证,第4类为痰瘀互阻证,其中心气亏虚证和痰瘀互阻证关系最为密切。应用对应分析法发现气虚和血瘀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痰浊和热蕴以及气虚和阴虚。 结论:气虚血瘀是稳定型心绞痛的核心病机,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见证候要素组合为气虚+血瘀、气虚+阴虚、血瘀+痰浊、心气虚+痰浊+血瘀。同时还提示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是进行证候要素组合规律研究较适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A Survey of Treatment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 with Chinese Drug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ccording to the TCM theory, diabetes is characterized in the initial stage by deficiency and consumption of qi and yin fluid and excessiv edryness-heat; in the middle stage by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 and obstruction of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while in the late stage, by various complications due to consumption and loss of qi and yin, imbalance of yin and yang and stagnation of both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合并糖尿病的腹腔镜手术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 方法 将100例2型糖尿病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非LMWH组常规手术,LMWH组术后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于手术前后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小板功能(PLT、MPV、PCT、CD62p、vWF),凝血-纤溶功能(PT、APTT、Fib、AT-Ⅲ、t-PA、PAI-1)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HCT、RBCAI);并以50例非糖尿病腹腔镜手术者为对照组行对比分析。 结果 非LMWH组下腔DVT发生率高于LMWH组和对照组(P<0.05),LMWH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非LMWH组和LMWH组之间PLT、MPV、PCT、CD62p、vWF、全血粘度、血浆粘度、HCT、RBCAI、Fib、AT-Ⅲ、PAI-1、t-P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AT-Ⅲ与t-PA低于对照组,其他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组AT-Ⅲ与t-PA降低,且非LMWH组低于LMWH组,LMWH组低于对照组;其他各项指标升高,且非LMWH组高于LMWH组,LMWH组高于对照组,其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血液流变学及凝血-纤溶参数异于常人,腹腔镜术后DVT发生率高,低分子肝素可起到预防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疲劳的基本证候及证候类型分布特点,并探讨疲劳严重度量表(FSS)评分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根据中医临床证候信息采集表收集信息,对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12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FSS评分以分析中医证候分型。结果脑卒中后疲劳基本证候以气虚证、血瘀证占绝大多数,均超过总数73%;中医证候类型以气虚血瘀、气虚痰瘀、气阴两虚挟瘀三证最常见,且患者FSS评分明显高于风痰火亢、风痰瘀血、阴虚风动三证的FSS评分(P〈0.05)。结论脑卒中后疲劳中医证候类型以本虚标实证多见,以气虚血瘀、气虚痰瘀、气阴两虚挟瘀三证最常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卒中后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虚实证候关联及动态变化。方法设立54个常见卒中后抑郁症中医证候量表,分析常见症状,归纳为9个证候变量因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9个证候变量因子中实证:肝气郁、痰浊证、瘀血证排在前三位,虚证:肝阴虚、肾阴虚、脾气虚、肾阳虚、脾阳虚、心气虚证候因子分别排在4—8位。证候虚实关联中肝郁气滞证、痰瘀交结证两个因子排在前两位,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心脾两虚证3个证候因子分别排3—5位。结论各证候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演变,最终导致卒中后抑郁症缠绵难愈,严重影响卒中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