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辨证施护联合多功能艾灸仪疗法用于原发性痛经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辨证施护联合多功能艾灸仪疗法,观察两组患者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晕厥等不适反应发生率、临床治疗效果及止痛起效时间。结果两组患者不适反应发生率、临床治疗效果、止痛起效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原发性痛经患者予以辨证施护联合多功能艾灸仪疗法,可降低不适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止痛起效时间。  相似文献   

2.
艾灸起效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效应,不仅受传统因素如艾灸材质、施灸方法、施灸时间等影响,现代研究还发现艾灸的热效应、光效应、烟效应也与艾灸疗效呈相应量效关系。本研究通过对上述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简述各因素在艾灸起效中的不同作用,探讨艾灸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今后艾灸疗效的标准化与客观化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该文归纳和分析了艾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文献,发现艾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起效快捷,疗效持久;择时艾灸,提升疗效;未病先防,前期干预;既病防变,降低风险的疗效特点。其疗效特点与艾灸降压的作用机制密切相关。抑制中枢和交感神经兴奋、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应激、减少炎症反应是艾灸调控高血压的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正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月经期发生的以下腹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我国痛经发病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1])。现阶段西医治疗多以改善症状为主,且存在多种不良反应。原发性痛经属于中医学"经行腹痛"范畴,其中寒湿凝滞型是最常见的一种证型,其病机属"不通则痛",有医家主张"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2])。灸法的温热刺激作用于穴位后,可产生"以温促通"的效应,促进和保持气血运行通畅,从而缓解疼痛症状,对原发性痛经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3-5])。但临床上对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机制尚不够深入。以往研究证实,艾灸可提高局部穴位的血流灌注指数,改善机体微循环状态~([6])。本研究观察艾灸对寒湿凝滞型痛经的疗效,并运用无创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观察艾灸前后穴区血流灌注情况,比较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与健康人压痛点、三阴交穴区血流灌注量的差异,探讨艾灸疗效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5.
艾灸对痛经大鼠子宫组织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镇痛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乙烯雌酚所致大鼠子宫痛经症模型,以针刺作对照,分别测定子宫内皮素(ET-1)和一氧化氮(NO)的变化。结果艾灸能明显抑制催产素诱发大鼠扭体反应次数(P<0.01),具有镇痛作用;模型组大鼠子宫NO的含量降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经艾灸治疗后,子宫组织ET-1含量降低,而NO含量有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艾灸组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提示艾灸能对抗催产素所致的大鼠扭体反应,其临床治疗痛经症的作用可能与调节子宫组织中ET-1、NO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严欢  曹保利 《光明中医》2016,(8):1203-1205
目的为了探索寻找更积极有效的治疗原发性痛的方法。方法查阅分析近3年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献,从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探讨中医在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现状。结果中医的各种疗法现已广泛应用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中,具有起效快、止痛明显、不良作用少的优点,远期疗效也得到验证。结论中医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隔物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以神阙穴艾炷隔盐姜灸、关元穴艾炷隔姜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105例,并设中药月月舒冲剂对照组(104例)。观察两组疗效,同时随机对部分患者(两组各40例)治疗前后及正常人经期血浆内皮素(ET-1)含量(用放射免疫法)、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用硝酸还原酶法)进行检测。结果:艾灸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艾灸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浆ET-1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P<0.05);治疗后艾灸组ET-1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NO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并均恢复至正常组水平(P>0.05)。结论:隔物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较好疗效,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调节ET-1与NO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综述原发性痛经经穴温度特性研究现状.方法:利用知网、万方和PubMed等数据库,以"原发性痛经""穴位""温度"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获取相关文献并筛选,按非干预状态下、针刺、艾灸及其他治疗方法干预下原发性痛经经穴温度特性进行归纳.结果:原发性痛经患者左右同名经穴易出现温度失衡现象,部分经穴在月经期前后温度存在差异;针刺、艾灸等方法能有效缓解原发性痛经患者左右同名经穴温度失衡,可有效治疗原发性痛经.结论:原发性痛经经穴温度特性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为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前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缺乏理想手段,而艾灸治疗该病显示出独特优势,但其起效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代谢组学是一种整体性的研究方法,与艾灸的整体性调节效应相契合。目前已有研究证实将代谢组学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诊断及鉴别诊断、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可行性。笔者认为可以从探索艾灸治疗该病的腧穴配伍规律以及通过临床与动物实验分析溃疡性结肠炎相关代谢物谱或特异性生物标记物等方面着手,探讨将代谢组学技术应用于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旨在为揭示其调控机制及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艾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和药物组,各40例,艾灸组采用艾灸治疗,于经前1周开始艾灸关元、十七椎穴,连续治疗10天为一疗程;药物组采用口服芬必得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采用痛经症状量表进行痛经症状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的差异.结果:艾灸...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隔物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6例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3例采用隔物灸神阙、关元治疗;对照组103例口服月月舒冲剂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12%,对照组总有效率85.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轻、中、重不同程度痛经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隔物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观察隔药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对自身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采用隔药灸疗法;对照组48例,服月月舒冲剂.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组愈显率、有效率分别为87.5%,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9.2%、83.3%;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和显著性意义(P<0.01,P<0.05).治疗后经血的前列腺素含量和经期血浆催产素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隔药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可靠,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节患者异常的前列腺素及血浆催产素水平而发挥疗效.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概况与思考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杨建花  李沛 《中国针灸》2004,24(5):364-366
目的:介绍近年来国内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状况及机理研究,寻求最佳治疗方案.方法:从取穴、治疗方法、机理研究等角度进行综述.结论: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可靠,但目前临床取穴及诊疗标准和针灸作用机理研究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规律。方法将43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均采用太乙神针灸十七椎,治疗组采用灼痛刺激方法,对照组采用温热刺激方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0 min、20 min、30 min后的VAS评分,并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治疗10 min、20 min、30 min后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段(治疗0~10 min,治疗11~20 min,治疗21~30 min)VAS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太乙神针两种不同灸式对原发性痛经均有良好的即时止痛效应。一般而言,对于原发性痛经患者,若以30 min为一次治疗时间,0~10 min宜采用温热刺激,使患者逐渐适应温热刺激;11~30 min宜采用灼痛刺激,以加大施灸刺激量来取得更佳疗效。  相似文献   

15.
隔药灸神阙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经期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隔药灸神阙穴治疗寒凝型及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组和西药组各43例,隔药灸组隔药灸神阙穴,西药组采用西药治疗,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隔药灸组43例,治愈15例,显效18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西药组43例,治愈6例,显效9例,好转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6.7%;经比较两组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且远期疗效隔药灸组亦优于西药组(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显示:隔药灸组治疗后血浆黏度、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明显降低;红细胞最大变形能力增强,与西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隔药灸神阙穴治疗寒凝型及气滞血瘀型痛经的疗效优于西药;寒凝型及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理与血液的高"浓、黏、凝、集"状态有关,针灸可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子宫微循环,从而使疼痛缓解。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自制艾灸床薰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方法:4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分别对河车路阙极段进行艾灸治疗,治疗组运用艾灸床用8段直径18 mm、长50 mm艾柱放于艾灸托盘上进行薰灸治疗,对照组运用4支直径18 mm、长200 mm艾条捆绑成一柱进行传统悬灸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资料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制艾灸床薰灸治疗可替代传统悬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前者艾烟少,灸感传导快,患者舒适易于接受,操作简单方便,不需手持,而且具有药力峻、火力猛、渗透力强、灸疗面广等特点,有推广普及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及灸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把90例原发性痛经病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每组30例,分别是观察A组(大灸量组)、观察B组(小灸量组)和药物C组(口服元胡止痛片)。结果:观察A组总有效率96.7%、观察B组总有效率90.0%和药物C组总有效率76.7%。观察A组疗效优于观察B组,观察B组疗效优于药物C组(P0.05),观察A组疗效显著优于药物C组(P0.01)。结论:隔药灸治疗痛经的疗效优于口服药物,且大灸量效果优于小灸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腹部推拿配合腧穴热敏化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在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推拿科及妇科门诊收治的原发性痛经患者80例,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腹部推拿配合腧穴热敏化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月月舒冲剂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痛经症状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并于治疗3个月后随访并观察复发率。 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及随访时,2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期痛经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615、36.120,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痛经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339,P<0.05)。治疗3个疗程后,试验组完成全部研究的38例患者中治愈8例,显效24例,有效6例,无效0例,愈显率84.21%(32/38);对照组36例患者中治愈1例,显效14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愈显率41.67%(15/36)。2组患者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086,P<0.05)。 结论腹部推拿配合腧穴热敏化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证实艾灸原发性痛经热敏高发穴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有效的基础上,观察对其经期常见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 104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艾灸关元穴组(简称关元穴组)、艾灸神阙穴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各52例。两组分别根据其经期常见伴随症状分为:小腹坠胀、腰酸、乳房胀痛、泄泻。两组均于经前4 d行艾灸治疗(关元穴组艾灸关元,神阙穴组艾灸神阙),1次/d,20 min/次,每个月经周期治疗4 d,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结果关元穴组有效率90.38%,对照组71.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痛经评分比较,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关元穴组优于对照组(P<0.01)。关元穴组小腹坠胀、腰酸、乳房胀痛、泄泻的有效率为91.30%,94.12%,16.67%,86.96%;对照组有效率为58.33%,65.52%,11.76%,50.00%。与对照组比较,小腹坠胀、腰酸、泄泻治疗效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房胀痛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关元穴可以有效治疗原发性痛经。艾灸关元穴可以有效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经期小腹坠胀、腰酸、泄泻症状,但对乳房胀痛症状无明显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wo different moxibustion methods both with tai-yi moxa stick in treating primary dysmenorrhea. Methods: Forty-three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 by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according to their treatment orders. The causalgic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causalgic stimulation with tai-yi moxa stick while the tepid group was treated by mild thermal stimulation with tai-yi moxa stick. Shiqizhui(EX-B 8) was selected for both groups.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was used for observation before and during the treatment by every 10 min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i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in intens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After treatment, both groups achiev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pain intensity(P 〈 0.05), but the inter-group difference in pain intensity was still 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P 〉 0.05), but the difference was enlarged comparing with that before treatment. The pain relief during the first 10 min of treatment was slower in the causalgic group than that in the tepid group. However, during the later 20 min, the pain relief in the calsalgia group gradually outpaced that in the tepid group. Conclusion: The two moxibustion methods with tai-yi moxa stick both have a good instant analgesic effect in treating primary dysmenorrhea. For patients with primary dysmenorrhea, if 30 min is regarded as the treatment time, mild stimulation was suggested to be used for the first 10 min, and causalgic stimulation for the later 20 min to achieve a better curative eff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