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桂郁金为广西道地药材,应用广泛,活性成分以萜类和姜黄素类为主,具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其保肝、抗肿瘤、抗氧化、降血脂、免疫抑制作用显著。该文基于桂郁金的研究进展,结合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 Q-marker)的核心概念,从植物亲缘学及化学成分特有性、传统药效药性及新的药效用途、化学成分可测性、不同加工方法、不同配伍、入血成分几个方面对桂郁金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初步确定了姜黄素、莪术醇、莪术二醇、莪术烯醇、莪术二酮、吉马酮、β-榄香烯为其可能的质量标志物。同时基于质量标志物的预测结果,对其保肝、抗肿瘤特征性功效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确定了AKT1、IL6、EGFR、STAT3为其重要靶点,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氮代谢通路、癌症通路、乙型肝炎通路为其重要通路。以期为桂郁金质量评价和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拟为中药材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为广西道地药材,资源丰富,应用广泛。广西莪术的传统功效为行气破血、消积止痛,具有抗血栓、抗肿瘤、抗炎、抗病毒、保肝、抑菌等药理作用,现代研究认为与其传统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心血管系统和胃肠道系统方面;主要活性成分为倍萜类化合物和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基于广西莪术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从药效、药性、化学成分可测性等方面对广西莪术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初步确定莪术醇、莪术二醇、莪术烯醇、莪术酮、莪术二酮、β-榄香烯、吉马酮、姜黄素、莪术多糖等为其可能的Q-Marker,为广西莪术的质量评价和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黄艳  柴玲  蒋秀珍  赖茂祥  林霄  刘布鸣 《中草药》2014,45(16):2307-2311
目的研究毛郁金Curacuma aromatica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多种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毛郁金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莪术二酮(1)、β-谷甾醇(2)、豆甾醇(3)、三十烷酸(4)、桂莪术内酯(5)、莪术烯醇(6)、原莪术烯醇(7)、eudesmane-3,6-dione(8)、羽扇豆醇(9)、姜黄素(10)、去甲氧基姜黄素(11)、aerugidiol(12)、蓬莪二醇(13)、voleneol(14)、尿嘧啶(15)、莪术醇(16)、莪术双环烯酮(17)。结论化合物4、5、8、9、14和1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三棱-莪术药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的主要活性成分、靶点及信号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三棱-莪术药对的中药化学成分,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为阈值筛选潜在的活性化合物;通过TCMSP查询活性化合物对应的靶标;运用GeneCards和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预测疾病靶点;利用韦恩图找到活性成分靶点和疾病靶点的交集靶点;使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疾病-药物-有效成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String在线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绘制交集靶点PPI网络;最后借助R软件和Bioconductor生物信息软件包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使用Cytoscape软件绘制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图。结果:筛选得到三棱-莪术活性成分8个,对应靶点77个,EMT相关靶点1 600个,交集靶点34个。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三棱-莪术药对可影响1 054个生物学过程、22个细胞组分和65个分子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91条通路,三棱-莪术药对治疗EMT主要与雌激素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等有关。结论:三棱-莪术药对治疗EMs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通路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研究莪术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搜索莪术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治疗疾病。从而建立化合物-靶点网络、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靶点-疾病网络、基因-通路网络、基因本体(GO)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研究莪术作用机制。结果筛选得到6个化合物,36个靶点(其中两个化合物没有相应的靶点)相对应疾病102种。PPI网络中有32个靶点,关键靶点有ESR1、AR、NR3C1等。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共涉及13个条目,其中细胞组成5个,分子功能6个,生物过程2个。通路富集分析得到三条通路,包括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通路、烟瘾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初步验证莪术药理作用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鲍宁  陈子超  刘名玉  赵春芹  李肖  张振 《中草药》2024,55(1):114-126
目的 整合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预测黄芪-莪术药对抗肝癌配伍机制,并进行细胞实验验证。方法 利用R软件包Limma分析GEO数据库中肝癌基因表达数据,筛选肝癌靶点;通过TCMSP数据库结合文献报道,筛选潜在活性成分;采用TCMSP、SEA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成分靶点预测,筛选抗肝癌靶点;对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成分-靶点网络、关键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结合网络贡献指数,筛选关键肝癌靶点、关键抗肝癌成分及其靶点、核心抗肝癌成分及其靶点;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通过细胞实验,验证所预测成分抗肝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结果 预测得到黄芪-莪术抗肝癌活性成分33个,抗肝癌靶点180个,关键肝癌靶点112个;筛选后得到关键成分29个,对应靶点15个;KEGG通路分析显示关键成分主要通过协同影响细胞周期、细胞衰老、p53信号通路等发挥配伍作用;进一步筛选得到核心成分6个(黄芪中黄芪皂苷II、黄芪甲苷、芒柄花素,莪术中莪术醇、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对应靶点5个[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yclin-dependent kinase 1,CDK1)、DNA拓扑异构酶2A(topoisomerase 2A,TOP2A)、极光激酶B(aurora B,AURKB)、检查点蛋白激酶1(check point kinase 1,CHEK1)、AURKA]。细胞实验结果显示,黄芪-莪术药对6个核心成分均对HepG2细胞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且黄芪皂苷II与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具有协同增效作用;黄芪皂苷II与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可通过下调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进而阻滞细胞周期。结论 黄芪-莪术药对的多种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相同或不同靶点抑制细胞周期、p53信号通路等相同或不同相关信号关通路,从而发挥协同配伍抗肝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识别并探究醒脑静注射液入脑成分及其治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为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研文献获取醒脑静入脑成分并采用GC-MS技术对其入脑成分进行补充,在此基础上,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和Swiss数据库对醒脑静注射液入脑成分进行靶点预测;同时通过CTD、OMIM、Gene Cards等数据库获取脑缺血靶点;进一步利用Omic Share平台对药物与脑缺血共有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图及"入脑成分-脑缺血靶点-通路"网络图,并对入脑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鉴定出龙脑、麝香酮、樟脑、莪术二酮等13种醒脑静注射液入脑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得到93个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缺血的作用靶点,包括MPO、PPARG、HMOX1、MMP2等。通路富集分析表明神经营养蛋白信号通路(neurotrophin signaling pathway)、雌激素信号通路(estrogen signaling pathway)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signaling pathway)等可能是醒脑静注射液发挥抗脑缺血损伤的主要途径。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验证得出代表性成分(栀子苷、莪术二酮、麝香酮)与治疗脑缺血潜在靶点具有较好的亲和。结论明确了醒脑静注射液的入脑成分,预测了入脑成分治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并初步验证了其靶点,为深入阐明醒脑静注射液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提供了实验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品种郁金的薄层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郁金药材薄层鉴别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郁金类药材中姜黄素、吉马酮、莪术二酮、莪术醇.结果: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4种成分斑点清晰,专属性强.结果:该方法专属性强,可用于郁全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目的在于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黄芪-莪术药对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并通过胃癌细胞SGC7901体外模型对黄芪-莪术的药效和关键靶点进行实验验证。首先,采用CCK-8法证明黄芪-莪术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的直接影响。然后,使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究黄芪-莪术药对治疗胃癌的关键活性成分、关键靶点和关键信号通路。结果显示,黄芪-莪术药对包含18个潜在活性成分,例如槲皮素、山柰酚和姜黄素等。基因本体论功能富集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提示,黄芪-莪术药对治疗胃癌的主要靶点涉及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的调节、MAPK活性的激活、半胱氨酸型内肽酶活性和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的负调节等。HIF-1信号通路、ABC转运蛋白、细胞色素P450对异生素的代谢、p53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是黄芪-莪术作用于胃癌的关键通路。随后,在体外实验中证明,黄芪-莪术药对能够显著下调多药耐药基因(ABCB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低氧诱导因子-1(HIF1A)、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DNA聚合酶θ(PO...  相似文献   

10.
郁金类药材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敏  张娜 《中药材》2008,31(4):540-543
目的建立郁金类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XD)挥发油测定法项下甲法测定郁金类药材的挥发油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品种郁金中的吉马酮和莪术二酮总量、姜黄素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条件吉马酮、莪术二酮总量测定的色谱条件为Kromasil ODS-1(250mm×4.6mm, 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7525),流速为0.8ml/min,检测波长为244nm,柱温35℃.姜黄素含量测定的色谱条件为岛津ODS (4.6mm×4150mm, 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冰醋酸(50501),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425nm,柱温30℃.结果不同品种郁金挥发油含量差异显著;吉马酮和莪术二酮总量、姜黄素含量测定方法学考查RSD值均小于2%.结论确立方法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作为郁金类药材质量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丹参因含丹参酮类、丹酚酸类、挥发油类、多糖类和含氮化合物等化学成分,具有抗凝血、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抗肿瘤、保护脏器的作用,并在中药复方配伍和相关制剂中成为常用中药.在丹参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基础上,从成分特有性、有效性、可测性、可入血成分及网络药理学预测5个不同角度对丹参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  相似文献   

12.
目的预测当归挥发油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方法采用GC-MS检测当归挥发油化学成分,网络药理学构建成分-靶点网络、蛋白-蛋白互作网络、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靶点-组织分布网络预测当归挥发油Q-Marker,分子对接验证Q-Marker生物活性,查阅文献佐证Q-Marker有效性。结果 18批次当归挥发油GC-MS分析获得了5个共有成分,以共有成分为Q-Marker候选成分做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藁本内酯与丁烯基酞内酯为当归挥发油Q-Marker,Q-Marker作用于核心靶点PIK3R1、CHRM1、CHRM2、SRC、CREBBP,通过重要通路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分布于大脑皮层、胆囊、平滑肌、前列腺、膀胱、扁桃体、基底神经节及海马中发挥药理作用;分子对接中藁本内酯、丁烯基酞内酯与核心靶点有较好的结合能力,体现当归挥发油Q-Marker较好的生物活性,文献佐证了Q-Marker有效性。结论预测的Q-Marker为当归挥发油质量标准的建立及当归挥发油质量评价奠定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三七是我国常用的大宗中药材,其中化学成分类型丰富,包括三萜皂苷、黄酮、氨基酸、多糖、挥发油等类成分,传统认为三萜皂苷类成分为其主要药效成分。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几个方面对三七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理论,探究人参属药用植物亲缘关系,结合三七生源途径、传统功效、传统药性等研究对三七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预测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2、人参皂苷Rd、三七素可作为Q-Marker的选择,以期为三七的质量控制和新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高歌  潘晓华  高雪  贾芙蓉  温剑平 《中草药》2018,49(19):4581-4585
目的利用系统药理学的方法探讨续断治疗骨质疏松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获得续断的药物成分,筛选活性成分,预测靶蛋白。在TTD和CTD数据库查询骨质疏松对应靶蛋白,构建药物-靶蛋白-疾病相互作用网络。借助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蛋白作用通路进行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主要信号通路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结果获得7个续断活性成分及其63个靶蛋白,筛选到骨质疏松疾病靶蛋白118个,得到续断与骨质疏松交叉作用蛋白118个,进而富集到与细胞增殖分化及免疫功能等相关的24条信号通路,其中PI3K-AKT信号通路包含有最多数量的相关基因。String数据库分析表明AKT1、MAPK1、MAPK3在信号通路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结论续断可能主要通过AKT1、MAPK1、MAPK3影响PI3K-AKT信号通路治疗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5.
以药效成分群-活性-功效关联作用筛选当归质量标志物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基于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概念,通过构建当归的药效成分群-生物活性关联网络,确定影响当归药材质量的Q-Marker,建立当归药材的整体质控方法。方法以当归药材表征成分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对15批次不同产地当归药材差异显著的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将初步选定的差异成分作为当归质控的药效成分群。基于关联规则,建立体外、体内活性成分筛选评价模型,通过挖掘组分间关系,以此确定当归药材的Q-Marker,并建立了Q-Marker同时定量的测定方法。结果经UPLC-TOF/MS技术及药动学参数预测,找到当归中11个具有潜在药效活性的药效成分群。经药效成分群-生物活性关联网络分析,将阿魏酸、Z-藁本内酯和欧当归内酯A作为当归质控的Q-Marker,其方法学结果显示,3种化合物线性关系良好,r0.990,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范围为99.18%~100.25%。结论基于药效成分群-生物活性关联概念,采用多元统计结合液质联用分析技术的当归药材Q-Marker辨析方法,可以初步明确与当归药效紧密联系的化学成分来源,为当归的整体质量控制提供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辨析地黄不同炮制品(鲜地黄、生地黄、干地黄、酒地黄、熟地黄)的化学特征,结合经典名方清胃散的核心功效,明确其地黄的炮制方法和炮制品种,为中药新药的开发和中药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液质联用法和液相色谱法对地黄不同炮制品中的共有成分和特有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运用现代网络药理学筛选和分析地黄的成分作用靶点和通路,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进一步预测地黄的化学成分和核心功效的相关性。结果 在地黄的不同炮制品中共鉴定出55个成分,其中26个为5种地黄炮制品共有,鲜地黄经炮制后,大部分化学成分的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干地黄的环烯醚萜类成分下降幅度最小。采用网络药理学对焦地黄素D、桃叶珊瑚苷、益母草苷、梓醇、地黄苷A、地黄苷D、连翘酯苷、6-O-E-阿魏酰基筋骨草醇进行机制预测,富集的通路中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 AMP)信号通路、乙型肝炎、血清素突触、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factor-1,HIF-1)信号通路等与清热作用相关。结论 干地黄的化学特征与鲜地黄最为相似,药性和功效与清胃散中地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在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marker,Q-Marker)“五原则”指导下,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方法,从可测性和有效性角度分析预测秦皮潜在的Q-Marker。方法 建立15批秦皮饮片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hierarchical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并预测秦皮饮片的Q-Marker,同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建立了15批秦皮饮片指纹图谱,在21个共有峰中指认出4号峰为秦皮苷、6号峰秦皮乙素、7号峰秦皮素、9号峰秦皮甲素,HCA、PCA和PLS-DA结果大体相符,网络药理学筛选出潜在的21个活性成分、129个核心靶点、159条关键通路,整合指纹图谱、模式识别及网络药理学方法,共同辨识出可测性、有效性、特有性原则的潜在Q-Marker为秦皮苷、秦皮乙素、秦皮素、秦皮甲素,四者含量依次为0.93%~2...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含三七的保健食品的组方规律并对其潜在的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检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及药智网含三七的保健食品,采用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等方法分析基本信息及组方规律。通过检索TCMSP等数据库、整理相关文献获得三七相关化学成分及潜在靶点;根据保健功能频次分析结果,从GeneCards等数据库中筛选相关的潜在靶点信息;借助R语言相关软件包、String数据库、Cytoscape软件等筛选出关键成分和关键靶点。随后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根据度(degree)值筛选出核心靶点,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核心靶点和关键成分的作用亲和力。结果 共收集含三七保健食品345个,保健功能频次出现最多的是有助于增强免疫力。获得三七相关化学成分684个,其中有效成分339个及靶基因2 078个,获得免疫力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李霞  曹旺  唐标  邓常清 《中草药》2020,51(15):3987-3995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黄芪-当归配伍改善血管内膜增生的药效物质和可能的作用靶点。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获取黄芪-当归的有效成分,利用Pharmmaper数据库搜集活性成分所对应的靶标。通过Genecards、DigSeE和OMIM数据库,收集血管内膜增生相关的靶标,并与药物作用靶标相比较,筛选出共同部分,作为药物成分作用的预测靶标。利用STRING获取预测靶蛋白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相互关系大小筛选出核心靶标。利用Cytoscape 3.6.1软件,绘制"药物-成分-疾病-靶标"网络图、核心靶标相互作用网络图。用R语言进行核心靶标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GO生物过程分析。结果收集到黄芪-当归药对的20个活性成分,共得到193个潜在药物作用靶点、487个潜在疾病靶点,主要作用于EGFR、ESR1、ALB、MAPK8、PGR等多个靶标,涉及PI3K-Akt、MAPK、Ras等多条信号通路以发挥抗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结论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探讨了黄芪-当归配伍改善血管内膜增生可能的靶标和信号通路,可为黄芪-当归配伍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确定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体现药材共性的重要度提供数学评价方法,结合网络药理学和指纹图谱方法,并基于Q-Marker "五原则",对中药黄柏从化学成分有效性以及可测性等角度进行Q-Marker预测分析。方法利用现有文献对黄柏药材Q-Marker的来源进行整合,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预测黄柏药材中的核心成分。结合指纹图谱对10批黄柏药材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进一步确定黄柏药材中潜在的Q-Marker,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通过文献查阅确定生物碱、黄酮类以及酚酸类为黄柏Q-Marker主要来源。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生物碱类和黄酮类具有高连接度,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同时建立了 10批黄柏药材指纹图谱,并指认其中8个共有成分,分别为新绿原酸、黄柏碱、木兰花碱、4-O-阿魏酰奎宁酸、盐酸药根碱、绿原酸、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结合网络药理学活性和成分可测性以及Q-Marker理念,初步预测黄柏碱、4-O-阿魏酰奎宁酸、盐酸小檗碱可作为黄柏药材潜在的Q-Marker,最后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进一步验证了 Q-Marker体现药材共性的重要度。结论利用网络药理学进行初步预测,同时建立指纹图谱结合数理统计的黄柏药材质量控制方法,为黄柏药材的Q-Marker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