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报道扶绥县肝癌高发区高危险人群口服左旋咪唑预防肝癌的第二次实验研究结果。实验组1657人,口服左旋咪唑,连服三年;对照组1151人,口服安慰剂,服法与实验组完全相同。三年效果观察发现:肝癌发生率在实验组为2.41‰,对照组则高达16.51‰,为实验组的6.85倍。表明左旋咪唑有降低肝癌发生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黄曲霉毒素(AF)暴露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在肝癌高发现场,对515例感染HBV的肝癌高危人群进行了21年定群纵向研究.结果 (1)观察人群肝癌人年发生率为1437.25/10万,极显著地高于相应自然人群的184.53/10万(P=0.000,RR=7.79),其他肿瘤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2)定期观察人群中发现的肝癌患者平均年龄较相应自然人群提前了1.4年,治后平均生存期延长了6.42个月.(3)AF暴露对象的肝癌人年发生率为2784.96/10万,极显著地高于非暴露人群的1251.02/10万(P=0.008,RR=2.23),其他肿瘤的发生率与AF暴露与否无关.(4)AF暴露人群肝癌发生率随着尿中AFM1排出量增加而上升,当24 h尿中AFM1排出量>100 ng时,肝癌的人年发生率高达4717.82/10万.尿中AFM1排出量与肝功能异常明显相关(P=0.035),与HBeAg无明显相关性(P=0.812).(5)HBV感染同时伴有AF暴露人群的人年肝癌发病率(2784.96/10万)极显著地高于观察人群(P=0.001)和相应自然人群(P=0.000,RR=15.09).(6)诊断乙肝到肝癌发生的平均时间为14.65年,中位时间13.68年;诊断肝硬化到肝癌发生的平均时间为7.38年,中位时间6.40年.结论 HBV是肝癌发生的主要病因因素,AF暴露在肝癌的发生中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定期观察肝癌高危人群能有效地实现早诊早治,提高疗效;防治肝炎和AF污染是预防肝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Lu PX  Wang JB  Zhang QN  Wu Y  Sun Y  Chen TY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4):1665-1669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黄曲霉毒素(AF)暴露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在肝癌高发现场,对515例感染HBV的肝癌高危人群进行了21年定群纵向研究.结果 (1)观察人群肝癌人年发生率为1437.25/10万,极显著地高于相应自然人群的184.53/10万(P=0.000,RR=7.79),其他肿瘤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2)定期观察人群中发现的肝癌患者平均年龄较相应自然人群提前了1.4年,治后平均生存期延长了6.42个月.(3)AF暴露对象的肝癌人年发生率为2784.96/10万,极显著地高于非暴露人群的1251.02/10万(P=0.008,RR=2.23),其他肿瘤的发生率与AF暴露与否无关.(4)AF暴露人群肝癌发生率随着尿中AFM1排出量增加而上升,当24 h尿中AFM1排出量>100 ng时,肝癌的人年发生率高达4717.82/10万.尿中AFM1排出量与肝功能异常明显相关(P=0.035),与HBeAg无明显相关性(P=0.812).(5)HBV感染同时伴有AF暴露人群的人年肝癌发病率(2784.96/10万)极显著地高于观察人群(P=0.001)和相应自然人群(P=0.000,RR=15.09).(6)诊断乙肝到肝癌发生的平均时间为14.65年,中位时间13.68年;诊断肝硬化到肝癌发生的平均时间为7.38年,中位时间6.40年.结论 HBV是肝癌发生的主要病因因素,AF暴露在肝癌的发生中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定期观察肝癌高危人群能有效地实现早诊早治,提高疗效;防治肝炎和AF污染是预防肝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黄曲霉毒素(AF)暴露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在肝癌高发现场,对515例感染HBV的肝癌高危人群进行了21年定群纵向研究.结果 (1)观察人群肝癌人年发生率为1437.25/10万,极显著地高于相应自然人群的184.53/10万(P=0.000,RR=7.79),其他肿瘤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2)定期观察人群中发现的肝癌患者平均年龄较相应自然人群提前了1.4年,治后平均生存期延长了6.42个月.(3)AF暴露对象的肝癌人年发生率为2784.96/10万,极显著地高于非暴露人群的1251.02/10万(P=0.008,RR=2.23),其他肿瘤的发生率与AF暴露与否无关.(4)AF暴露人群肝癌发生率随着尿中AFM1排出量增加而上升,当24 h尿中AFM1排出量>100 ng时,肝癌的人年发生率高达4717.82/10万.尿中AFM1排出量与肝功能异常明显相关(P=0.035),与HBeAg无明显相关性(P=0.812).(5)HBV感染同时伴有AF暴露人群的人年肝癌发病率(2784.96/10万)极显著地高于观察人群(P=0.001)和相应自然人群(P=0.000,RR=15.09).(6)诊断乙肝到肝癌发生的平均时间为14.65年,中位时间13.68年;诊断肝硬化到肝癌发生的平均时间为7.38年,中位时间6.40年.结论 HBV是肝癌发生的主要病因因素,AF暴露在肝癌的发生中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定期观察肝癌高危人群能有效地实现早诊早治,提高疗效;防治肝炎和AF污染是预防肝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肝癌高发现场高危人群普查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肝癌高发现场,对25~60岁的1455例男性人群进行了血清AFP为主的肝癌普查,结果表明,五年前血清中曾发现过HBsAg阳性的患者,肝癌检出率为1657.46/10万(6/362),明显高于常人组的548.95/10万(6/1093,P<0.05)。普查一级肝癌高危人群,肝癌检出率为824.74/10万(12/1455),为当地自然人群普查肝癌检出率(44.7/10万)的18.45倍;普查二级肝癌高危人群肝癌检出率高达1988.07/10万(10/503),为当地自然人群肝癌普查检出率的44.48倍,亦显著高于一级高危人群中肝癌检出率(P<0.05)。指出在肝癌高发区,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对一、二级高危人群开展定期普查,同时加强对伴有AFP阳性的三级高危人群进行密切随访,能够使70.51%~77.93%的肝癌病人获得及时发现,实现肝癌“三早”,这是肝癌高发区开展Ⅱ级预防取得成效的切实可行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提高难治扁平疣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本文于2002年5月将中药20剂治疗未愈者即采用组织埋藏法联合左旋咪唑治疗难治扁平疣。方法:征求患者同意后,将62例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口服左旋咪唑50mg、3/日,连服3天停10天,3个月总结疗效;实验组在口服左旋咪唑的基础上采用组织埋藏法。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组织埋藏法联合左旋咪唑治疗难治扁平疣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黄瑜峰  黄飞文 《广西医学》1990,12(6):352-355
采用改良的~3H-T~1dR掺入法对肝癌高发区危险人群进行了NK细胞活性测定的现场研究,发现:①慢性肝炎患者的NK活性(55.19±27.85%)明显低于正常人组(73.50±14.30%);其中慢活肝45.33±20.10%;慢乙肝52.58±26.17%,慢迁乙肝55 27±25.54%;而HB_sAg携带者77.87±11.85%,单纯肝大组72.24±16.09%,与正常人组无差别.②口服左旋咪唑的慢肝及慢活肝分别为62.63±17.87%及77.00±7.20%,均在正常人范围,并明显高于对照组.本研究提示慢性肝炎患者作为“肝癌危险人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作为肝癌预防的重点保护对象,同时也为进一步阐明左旋咪唑预防肝癌的机理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用动物体内短期实验模型,研究左旅咪唑、番石榴叶、绞股兰、维酶素及葫芦素等5种药物影响黄曲霉毒素B_1(AFB_1)致大鼠肝癌的作用。结果发现左旋咪唑对AFB_1诱发大鼠肝组织γ-GT酶变灶平面和立体的5个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01),表明左旋咪唑对AFB_1致肝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番石榴叶也有较强的抑制效果;绞股兰和维酶素则无显著影响;葫芦素对AFB_1诱发肝γ-GT酶变灶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实验结果提示,左旋咪唑对人类肝癌的化学预防将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BCP区(1762/1764)双位点变异对肝癌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对1012例慢性乙肝和肝硬化的患者(肝癌患者除外),根据A1762T与G1764A变异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双变异者为观察组,无变异者为对照组,追踪观察后继发生肝癌情况,计算两组的肝癌发病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肝癌发病率为873.7/10万人,对照组为146.4/10万人,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肝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BCP区(1762/1764)双位点变异的患者肝癌发病率增高,对该类人群应加强肝癌的筛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西田东县恶性肿瘤发病死亡情况,为开展肿瘤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调查表,2011年6月至10月,组织对广西田东县祥周镇和作登乡共16个自然村进行实地问卷调查。调查人数为39982人(祥周镇12个村34133人,作登乡5849人)。搜集从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各种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情况。结果调查共发现肝癌发病死亡人数92人,其中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发病例数45人,年发病率为112.55/10万,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发病例数47例,年发病率为117.55/10万,两年累计发病率为230.104/10万(92/39982),发病密度为115.052/10万(92/39982×2)。祥周镇和作登乡分别计算,祥周镇肝癌两年累计发病率为249.03/10万(85/34133),发病密度为124.52/10万(85/34133×2)。作登乡两年累计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分别为119.68/10万(7/5849)和59.84/10万(7/5849×2)。两个乡镇比较,祥周镇肝癌累计发病率高于作登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4,P>0.05)。胃癌发病死亡人数22例。累计发病率为55.025/10万,发病密度为27.512/10万。肺癌发病死亡17例,累计发病率为42.519/10万,发病密度为21.260/10万。其它恶性肿瘤10例(乳腺癌4例,子宫癌3例,鼻咽癌2例,骨癌1例)。结论广西田东县祥周镇为肝癌高发区,胃癌发病率也比较高,建议进一步开展致病因素研究,采取积极有效防治措施,降低各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和分析测量了139具尸体的小肠长度。成年男性54例,均长414.30±9.60厘米;成年女性47例,均长345.87±8.19厘米;男女两性小肠均长382.48±6.40厘米,且两性小肠长度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男性胎儿13例,均长218.46±8.76厘米;女性胎儿25例,均长211.60±7.31厘米;胎儿两性小肠均长213.95±5.68厘米,两性间无差异。求相关系数表明,r=0.039,小肠长度与身高完全无关。  相似文献   

12.
用200例(男124、女76)长春市郊出土的干燥成人下颌骨进行了下颌孔定位的研究。所测得的数据,均通过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下颌孔的位置是变化的,但下颌孔主要位于冠突最高点与下颌角连线的上五分之三与下五分之二交界处。同时进行了男、女性别之间及同一性别两侧之间的对比研究。从研究结果看,除下颌孔至下颌角的距离在男、女性别之间存在着明显性别差异以外,其余各项未看出明显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成年猫8只,向直肠壁浆膜下层和肌层内多点注入10%HRP溶液200微升,研究结果证明①猫直肠初级传入神经来自双侧(?)_1至腰_5和骶_1至尾_1的脊神经节,其高峰节段是腰_2和骶_2节段。②脊神经节内直肠的初级传入神经元胞体多为圆形和椭圆形,少数是梭形和不规则形。③直肠初级传入神经元的中枢突经李氏束深面进入骶髓_(13)节段,围绕后角形成较大的外侧束和较小的内侧束。两束沿后角外侧阳内侧缘行向腹侧,其终末均终止于灰质Ⅱ,Ⅲ层和Ⅴ、Ⅶ层.④直肠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位于双侧骶_1至尾_1节段的中间带外侧核,并在网状核、侧素、后外侧核、中界核和前角后外侧核也见到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14.
在162例成年尸体上观察的结果如下:腹腔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Th_(12)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上1/3上部。肠系膜上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L_1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中1/3下部。肠系膜下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3下1/3者最多,平L_3中1/3者次之,平均在L_3下1/3上部。腹腔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0.1~0.5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0.41厘米。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5.0~7.0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6.36厘米。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腹主动脉分叉角顶之间的距离,分别以在12.0~14.0厘米、10.0~13.0厘米和3.0~5.0厘米之间者最多,它们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3.03厘米、11.28厘米和4.21厘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家兔胰腺器官内的淋巴管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胰腺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存在小叶间和被膜下。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与其他器官所见相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现有的实验室务件下以7-ACA为原料合成头孢吡肟中间体,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收率。方法:与国外文献报道的相关方法具有一致性,同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考察了一些关键步骤(时间、温度、剂量)对中间体收率的影响。结果:中间体收率为32.7%。结论:该方法使中间体的合成更易于控制,避免了一些繁杂的操作,并降低了实验成本。  相似文献   

17.
18.
19.
本文报导了83例119眼弱视治疗及随访情况,其中经随访一个月以上的93眼中,56眼(60%)视力恢复三排以上或达1.0以上。 视力恢复与开始治疗的年龄有明显的关系,5岁以前开始治疗者疗效较5岁以后开始治疗者显然好得多。非中心凹注视者疗效不一定比中心凹注视者差,而大多数非中心凹注视眼视力提高者转变为中心凹注视。定期随访,严格认真地遮盖健眼,及强迫多使用弱视眼是治疗弱视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聚集活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明血小板聚集活性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在造成动粥模型前测定血小板对ADP的聚集性,分为高敏感性血小板组和低敏感性血小板组。结果表明,高敏感组的动粥斑块病变比低敏感组明显加重(P<0.05)。但是,两组脂质和脂蛋白变化,除胆固醇有明显差异外,其它各项指标比较均无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