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合理程控起搏参数在生理性起搏治疗病窦的远期随访中的意义.方法植入起搏器AAI 12例.DDD28例,起搏方式为AAI、DDD、DDI、DVI或DDD伴自动模式转换,慢-快综合征(BTS)患者同时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定期检查心电图、Ho1ter、胸片,平均随访22.3±21.4月.结果术后原有与心动过缓相关的症状均消失.随访中1 2例AAI起搏患者未发生房室传导功能及起搏感知功能障碍.19例BTS中AAI 7例,DDD 12例,术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降低.心房误感知触发心室3例,远期起搏阈值增高3例.经程控改变起搏模式、房室延迟、感知灵敏度、输出电压等予以矫正.结论 AAI/DDD是病窦理想的起搏方式,起搏器植入后应加强随访,根据患者基础心脏病、心功能、症状、慢性起搏阈值等合理程控起搏参数,对于优化治疗方案、确保起搏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生理性起搏器 (AAI及DDD)与非生理性起搏器 (VVI)对病窦综合征 (SSS)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 5 1、2 9、15例VVI、DDD、AAI起搏患者进行 6 5 3± 3 2 (10~ 15 4 )、6 3 1± 4 5 (36~ 94 )个月随访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及临床症状等。结果 AAI/DDD组房性心率失常的发生率降低 (有效率 85 % ) ,VVI组下降不明显 (有效率 4 3%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心脏超声心动图AAI/DDD术后LVEF、CO升高 ,心功能改善 (P <0 0 5 ) ,房室大小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VVI组术后LVEF、CO下降 ,心房、心室扩大 (P <0 0 1) ;AAI/DDD组无 1例发生血栓及心原性死亡 ,AAI组 2例 5~ 7年时发生永久性房颤改为VVI起搏器 ,无电极脱位 ;DDD组 1例发生起搏器介导心动过速 ,经起搏器程控后消失 ;VVI组血栓 2例 ,心原性死亡 3例 ,5例发生电极脱位及感知不良 (均为心脏扩大 )。结论 生理性起搏AAI/DDD优于非生理起搏VVI,前者有利于消除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慢快综合征患者心脏起搏器类型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评价起搏器治疗慢快综合征的疗效,积累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时起搏器选择的经验。方法 对35例慢快综合征患者分组进行单腔VVI、AAI和双腔DDD起搏器治疗,并在植入起搏器后1年内进行随访。结果 接受DDD和AAI起搏器的患者,房颤的发作情况均大为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如心悸、胸闷、头晕、乏力、气促等,在植入AAI和DDD起搏器后半年内全部消失。而植VVI的患者,症状虽然有改善,但不及另外两组。所有病例在1年内,起搏阈值均无明显的改变及组间差异。结论 对于合并阵发性房颤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患者,应积极选用AAI及DDD起搏器治疗,选用AM起搏器的病例应具备:①阵发性房颤发作频度每周不超过2次;②持续时间不超过2h;③多能自行恢复窦性心律;④房颤发作心室率≥80次/min。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AAI与DDD两种起搏方式治疗病窦综合征(SS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入医院行起搏器置入的病窦综合征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起搏器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AAI起搏组(42例)和DDD起搏器组(40例),术后1周观察两组患者超声以及心电图指标,随访2年,采用心功能分级标准(NYHA)评估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并观察预后效果。结果:AAI起搏组AVTI值为(29.67±3.64)较DDD起搏组高,QRS宽度为(97.36±12.26)ms较DDD起搏组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AAI起搏组心功能Ⅰ级人数占69.05%较DDD起搏组35.00%高,心功能Ⅱ级人数占30.85%较DDD起搏组57.5%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AI起搏组房颤的发生率为9.52%较DDD起搏组27.50%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窦综合征采用AAI起搏可减少对心功能的影响,可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单腔心房起搏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120例,分别置入心房起搏器(AAI)60例及双腔起搏器(DDD)60例,所有患者均随访6年。结果:AAI组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相比AAI组,DDD组增加了心房颤动、心力衰竭、脑卒中、全因性死亡风险。结论: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SSS患者,选择置入AAI起搏器可能更合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生理性 (DDD)与非生理性 (VVI)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简称病窦 )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4 7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病窦患者分成 2组 :A组为植入VVI起搏器患者 ,共 2 2例 ;B组为植入DDD起搏器患者 ,共 2 5例。所有患者分别于出院后第 1、6、12、2 4、3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A组 19例达到随访终点 ,3例 (15 .8% )稳定的窦性心律 ,9例 (4 7.4 % )阵发性房扑及 /或房颤 ,7例 (36 .8% )发生慢性房颤 ;B组 2 3例达到随访终点 ,14例 (6 0 .9% )稳定的窦性心律 ,7例 (30 .4 % )阵发性房扑及 /或房颤 ,2例 (8.7% )发生慢性房颤。 [结论 ]DDD起搏治疗对病窦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显著优于VVI组 (P <0 .0 5 )。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心房生理性起搏预防病窦发生的效果。方法 :对 2 1例安置心房按需起搏器 (AAI)及房室顺序起搏器DDD(R)的病窦综合征患者进行 (2 3.2± 2 .1)个月 (6~ 4 9个月 )的随访观察。结果 :2 1例皆未出现持续性房颤 ,起搏后左房内径 (LVEF)、心输出量 (CO)明显增加 ,房性心动过速 (AT)、房扑和 (或 )房颤 (AF)发生率明显减少 (P <0 .0 5 )。结论 :生理性起搏不仅有助于患者心功能改善 ,也有助于消除房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AAI起搏治疗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远期心房电极移位和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及对AAI起搏的影响。方法:观察比较30例AAI起搏患者48~72个月后双结功能电生理参数和心房电极位置的变化。结果:AAI起搏治疗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远期房室传导文氏阻滞点及2:1阻滞点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4例电极移位(12.5%)HOLTER随访均起搏和感知功能良好。结论:远期心房电极移位不影响AAI起搏治疗,AAI起搏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房室传导功能的改变对AAI起搏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DD起搏器植入术后传导阻滞及窦房结功能不良不同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12通道DCG分析系统对157例患者进行监测分析,根据起搏器治疗适应症分为2组:A组传导阻滞组68例;B组窦房结功能不良组89例,分析判断比较2组患者DDD起搏器的DCG表现、主要工作模式、感知起搏功能异常、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及自身心律失常;计算起搏心博数/总心搏数.结果 (1)2组患者起搏比例≥60%的检出率均明显多于起搏比例〈60%的人数,P〈0.05;(2)DDD主要起搏类型:A组工作模式以VDD/VAT为主,其次为DDI,B组工作模式以DDI为主,其次为AAI,VDD/VAT发生最少.VDD/VAT工作模式A组高于B组,而AAI工作模式仅发生在B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157例共检出感知异常47例(29.94%),起搏异常5例(3.18%);(4)心室安全起搏检出率B组(22.47%)高于A组(10.29%),P〈0.05;(5)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PMT)、感知房性心动过速(AT)触发快速心室起搏B组(12.36%、21.35%)高于A组(2.94%、17.56%),P〈0.05;(6)频发房性早搏及AT的发生率B组(22.47%、38.21%)高于A组(2.94%、17.64%),P〈0.01,0.05.结论 DCG的各种表现可识别不同患者DDD起搏器植入后相应的主要工作模式,全面了解起搏器的工作状态,为起搏器的合理程控及自身心律失常的治疗等提供重要且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植入起搏器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勇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4):650-650
起搏器的植入使许多病窦综合征患者的生命得到保障,临床症状得以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然而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一定范围内新植入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进行了随访,并分析AAI、VVI、DDD三型起搏器在病窦综合征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比对,了解不同模式起搏器对患者心功能、预后影响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将起搏系统埋置于体内,治疗缓慢性和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微创方法。文中回顾性分析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及其原因。方法门诊随访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324例,其中双腔起搏器(du-al-chamber pacemaker,DDD)104例,单腔起搏器(singal-chamber pacemaker,VVI)220例。根据患者是否有临床症状分为有症状组:138例,DDD54例,VVI84例;无症状组:186例,DDD50例,VVI136例。随访时间为术后当天至16年不等,根据患者的主诉、心电图及起搏器功能测试情况,进行起搏器参数优化和调整,必要时行胸部X线片、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结果无症状组患者中,其中13例患者虽无不适主诉,却发现心电图及起搏功能异常。起搏功能障碍表现为电极脱位或微脱位共14例(外院植入4例),女10例,男4例,平均年龄(67.2±9.7)岁。有症状组患者,心室电极脱位VVI1例,DDD3例,心房电极脱位2例,微脱位5例;无症状组患者,VVI电池耗竭2例,DDD心房电极脱位2例,微脱位1例。结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引起患者临床症状的原因,除了患者起搏器系统障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外,主要是由于起搏器植入后未及时随访和优化起搏器参数,造成不适合的起搏工作状态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方法探讨房室序贯同步和心室同步起搏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应用体外程控仪将每例患者的起搏器随机程控为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VVI)、非同步房室起搏(DOO)、抑制型按需心房起搏(AAI)3种起搏方式,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功能指标。[结果]在20例病人中,VVI起搏仅7例可见到A峰;与AAI和DOO起搏相比,VVI起搏时E峰(0.68±0.19 vs 0.62±0.15 vs0.82±0.16),E/A比值,mAV,mDV和E-VTI均有显著增高(P<0.05),而A峰(0.70±0.26 vs 0.65±0.20 vs0.41±0.09),AFF和IVRT显著降低(P<0.05);与DOO起搏相比,AAI起搏时E峰(0.62±0.15 vs 0.68±0.19)显著升高(P<0.05)。[结论]房室序贯同步和心室同步对左室舒张功能有重要影响;在人工心脏起搏治疗中,对合适的病人选择房室全自动型起搏(DDD)、AAI等符合生理性的起搏器,对改善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介绍自动阈值夺获 (Autocapture)自动模式转换 (AutomaticModeSwitch)双腔起搏器测试及随访。方法  5 0例患者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1例 ,Ⅲ°房室传导阻滞 (AVB) 2 9例 ,病窦 2 0例 ,其中阵发性房颤 (AF) 8例。植入AffinittyDC 5 2 3 0起搏器 ,植入手术同普通DDD ,术中及随访测试起搏阈值 ,阻抗 ,输出电压 ,刺激除极波 (ER) ,极化电位。结果 除 1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外 ,余 49例患者自动阈值夺获 (其中 8例阵发性AF患者开启自动模式转换 )术中或术后 3天均开启 ,随访 6个月工作良好。结论 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及自动模式转换功能双腔起搏器安全节能使用寿命长 ,模式自动转换功能尤适用于伴阵发性AF的慢 -快综合征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起搏治疗中各种起搏方式的比例及影响起搏方式选择的因素.方法:130例行起搏器安装术的SSS患者,其中男67例,女63例,平均年龄(64.2±11.9)岁,分析各种影响其起搏模式选择的因素.结果:植入起搏器能明显改善SSS患者的临床症状.130例患者共计手术149例次,生理性起搏占27.5%(41例次),其中心房按需型起搏(AAI)占10.7%(16例次),房室全自动型起搏(DDD)占16.8%(25例次).结论:生理性起搏,尤其是AAI起搏应用比例偏低的原因有:担心单腔心房起搏术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心房电极固定技术较复杂.临床心内科医师对AAI起搏益处的认识不足也是造成AAI起搏比例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DDD起搏在缓慢型心律失常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4年中28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住院患者,均安装DDD型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结果 2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测得心室起搏阈值(0.45±0.19)V,阻抗(714±168)ohm,R波振幅(13.5±4.0)mV,右心房起搏阈值为(0.71±0.25)V,阻抗(687±192)ohm,P波振幅(4.5±1.7)mV。A-V间期程控在120~200 ms之间,下限频率程控为60~70 bpm,上限频率程控于100~130 bpm之间。随访3~46个月,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5),无起搏器并发症发生。结论 生理性起搏(包括DDD起搏)可获得接近于正常的的血液动力学效应,改善心功能。对有适应症的起搏器患者应首先推荐使用生理性起搏器,如DDD型。  相似文献   

16.
笔者安置心房按需起搏(AAI)13例,占同期安置起搏器数的28%.经平均41个月的随访,13例患者术前心动过缓引起的晕厥、黑蒙等症状均消失,运动耐力增强;术前8例伴有阵发性房颤和(或)短阵房速,安置AAI后5例消失,2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发作时间短暂,无需用药,1例发作次数仍较多,仍需服心律平预防发作.3例伴有室早患者安置AAI后未见室早减少.随访期,1例发生感知不良,1例发生起搏不良,均经程控解决.无1例发展为慢性房颤和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起搏器特殊功能监测的意义。方法:选择植入DDD(R)永久起搏器并进行常规心电图(ECG)及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的患者58例,比较ECG及Holter结果,进行分析。结果:Holter检出起搏功能异常的1例(2%),感知功能异常的18例(31%),自身心律失常32例(55%),与起搏相关心律失常8例(14%);检出与起搏器相关的特殊功能包括模式转换31例(53%)、频率应答18例(31%)、频率滞后11例(20%)、自动阈值管理10例(17%)、心室起搏管理8例(14%)、房室间期自动搜索9例(16%)。结论: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的特殊功能及感知异常、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高,可做为起搏器随访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植入双腔起搏器(DDD)术后患者不同房室延迟(AVD)、不同起搏状态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接受DDD心脏起搏器治疗的病窦综合征患者,术后随访时,通过程控调节患者的AVD,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不同起搏状态下患者的Tei指数、早期二尖瓣减速时间(DT)与舒张早期运动速度,舒张晚期运动速度(Em/Am)等左室舒张功能指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浆B型利钠肽(BNP),并比较不同起搏状态下以上各指标的差异。结果部分起搏与全部起搏状态下的心脏彩超舒张功能指标及BNP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全部下传与部分起搏状态下的心脏彩超舒张功能指标及BNP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全部下传状态下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最佳,提示AVD的选择对植入DDD的病窦综合症病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心室按需起搏器(VVI)与房室顺序生理性起搏器(DDD)对过缓性心律失常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过缓性心律失常患者203例,按不同起搏方式分为心室按需起搏组(141例)与房室顺序生理性起搏组(62例)。研究终点:①在每次预定的随访中,以标准12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心电监护诊断房颤;②卒中;③心力衰竭;④死亡。患者出院后1、3、6个月定期随访,以后每隔半年随访一次,分析起搏和感知功能。每例患者至少有一份ECG,部分患者做Holter,了解有无术后阵发性及持续性房颤的发生,对已形成AF患者行心脏多普勒检查以了解有无左心房附壁血栓形成。结果:VVI组与DDD组比较,房颤发生率分别为47例(33.33%)与3例(4.84%),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心衰发生率分别为17例(12.06%)和1例(1.62%),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VVI组脑栓塞发生3例,DDD组无发生;VVI组死亡4例,DDD组死亡1例。结论:双腔起博(DDD)可有效减少房颤与心衰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房-单室三腔心脏起搏治疗具有房内传导阻滞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及改善心功能疗效.[方法]对4例具有房内传导阻滞合并快速心房颤动或心力衰竭的病窦综合征患者行永久性双房-单室三腔心脏起搏治疗,定期起搏器程控、心电图描记、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经9~24(18±6)个月随访,4例冠状窦内左房起搏电极未脱位.2例阵发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者,心房颤动发作明显减少,近期及远期的双房-右室起搏阈值测定良好,1例明显心功能低下者经1年随访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三腔心脏起搏器能有效地治疗因房内传导阻滞引起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并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