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活动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活动平板训练,对照组则进行常规步行训练,2组每天每次治疗30 min,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三维步态参数(左右步长差、步速)、功能性步行分级(FAC)、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左右步长差、步速、FAC分级、下肢FMA评分及MBI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评分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活动平板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步行功能,且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2.
<正>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是临床常见的主要问题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最大限度地恢复步行能力是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步行训练强调诱发下肢关节分离运动,单独训练迈步、平衡、重心转移等分解动作。由于步行训练受下肢负重影响,不能早期开展[1]。近年来减重平板训练(body weight supported treadmill training,BWSTT)普遍应用于偏瘫患者的步行训练中。减重平板训练使患者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速活动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26例分成治疗组14例及对照组1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3个月慢速活动平板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10 m最大步行速度、自由步行速度及6 min步行距离测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BBS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自由步行速及6 min步行距离均比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FMA、BBS评分,10 m自由步行速度及6 min步行距离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速活动平板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天轨步行结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脑卒中后下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其中,对照组予常规方案康复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针灸、激励强化训练和关节活动度训练、坐位和站位平衡训练、步行功能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天轨移位式步行结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MA、BBS及Barthel指数对2组进行评测。结果:治疗4周后,2组FMA、BBS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轨移位式步行结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能够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胡靖然  陈小飞 《中国康复》2020,35(12):633-636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缺血性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Lokomat下肢机器人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联合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BBS和FMA-LE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FAC分级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分级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减退严重影响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的恢复[1—2],降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社会参与度及生存质量。进行偏瘫下肢肌力训练已成为卒中后康复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3]。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常规康复训练(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CRT)主要有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及运动再学习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结构性速度依赖性平板训练和常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ADL能力、步行能力和速度的影响。方法: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2002-09/2004-08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可独立或在监视下步行16m以上,且步行速度1min超过10m,排除存在限制活动的并发症者。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层随机为速度依赖性组(25例)和常规步行训练组(25例)。速度依赖性组进行结构速度依赖性平板步行训练治疗,常规步行训练治疗以神经易化技术为主。20min/次,1次/d,5次/周,连续4周治疗。两组患者仍进行除步行训练以外的其他训练内容。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Berg平衡量表、步行功能性分级、功能独立性测量和步行速度的评定。结果:45例患者完成研究,5例脱落。速度依赖性组(23例)和常规步行训练组(22例)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功能独立性和步行速度变化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lt;0.001),但在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功能独立性和步行速度方面的改善效果上结构性速度依赖性平板训练比常规步行训练更为有效(ES=0.69~0.89),但在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方面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ES=0.35)。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包括脱落的5例)在训练期间没有出现心脏症状和其他副反应。结论:结构性速度依赖性平板训练比常规步行训练更为有效。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障碍的训练策略上,结构速度依赖性平板步行训练是一新的,安全可行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正>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是中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1]在卒中后的各种功能障碍中,平衡能力障碍表现尤为突出,表现为坐位、站位不稳,步行困难,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有研究表明,平衡功能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防止跌倒,提高日常生活质量。[3]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结构性速度依赖性平板训练和常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ADL能力、步行能力和速度的影响。方法: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2002-09/2004-08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可独立或在监视下步行16m以上,且步行速度1min超过10m,排除存在限制活动的并发症者。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层随机为速度依赖性组(25例)和常规步行训练组(25例)。速度依赖性组进行结构速度依赖性平板步行训练治疗,常规步行训练治疗以神经易化技术为主。20min/次,1次/d,5次/周,连续4周治疗。两组患者仍进行除步行训练以外的其他训练内容。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Berg平衡量表、步行功能性分级、功能独立性测量和步行速度的评定。结果:45例患者完成研究,5例脱落。速度依赖性组(23例)和常规步行训练组(22例)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功能独立性和步行速度变化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01),但在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功能独立性和步行速度方面的改善效果上结构性速度依赖性平板训练比常规步行训练更为有效(ES=0.69~0.89),但在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方面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ES=0.35)。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包括脱落的5例)在训练期间没有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初次发病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基础康复治疗,包括神经营养药物、神经发育疗法、主/被动牵伸、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必要的矫形器应用、传统中医治疗、言语心理治疗、康复教育等;观察组,在基础康复治疗基础上,利用电动步行浴槽水中平板步行运动系统(Hydro Physio系统型号FOCUS 565/005001)进行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20min以提高步行能力为目标的治疗师辅助步行训练;所有治疗均5次/周,1次/天,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对患者患侧下肢肌痉挛状况、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分析,用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具体评价方法: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价、Fugl-Meyer平衡功能评价、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价及采用6min步行测试进行评价。结果:经过4周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训练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功能和6min步行测试显著高于组内治疗前(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功能和6min步行测试评分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两组患者训练后患侧下肢股直肌和腓肠肌肌痉挛评分显著低于组内治疗前(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侧下肢股直肌和腓肠肌肌痉挛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患者训练后功能性步行评分显著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功能性步行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水中平板步行训练能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肢矫正带结合助行器和减重平板训练分别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共选取在我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20例,均进行下肢针对性康复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减重组和矫正带组。对照组由家属辅助自主步行训练;减重组采用减重平板进行步态训练;矫正带组使用下肢矫正带辅助进行步态训练,3组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下肢功能评定。结果:3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比较,FMA(下肢功能)评分、患肢最大负重比值、10m步行速度、6min步行距离、FAC分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减重组治疗后与矫正带组治疗后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减重组和矫正带组两组治疗后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各项指标(P0.05)。结论:下肢矫正带结合助行器训练和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康复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两者均优于对照组常规步行康复训练的效果,佩戴下肢矫正带可以提高下肢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2.
正脑卒中后恢复较好的步行能力不仅是患者本人和家属的迫切期望,更是物理治疗师工作的重要目标。影响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因素包括患侧下肢的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肌肉张力、站立平衡功能、姿势控制等[1—2]。近年来,通过患侧下肢力量训练提高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方法受到大家的重视。中国脑卒中康复指南也明确指出下肢肌力减弱与步行速度等步行能力下降直接相关,并推荐通过肌力强化训  相似文献   

13.
核心力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平衡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诸多功能障碍之一,直接影响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因此,如何改善步行能力和平衡能力成为脑卒中后康复领域研究的热点。核心力量训练是近年国内康复领域引入的一种较新的训练技术,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广为应用[1]。我们将核心力量训练应用到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与平衡能力的训练中,旨在寻求一种对脑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足下垂助行仪结合活动平板训练在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步态中的作用。方法:把90例 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平板组、助行仪组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在此 基础上进行步行训练时,联合组接受足下垂助行仪结合活动平板训练,平板组进行活动平板训练,助行仪 组进行足下垂助行仪训练,连续治疗3周。治疗前后分别用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测量步速、左右 步长差和最大主动踝背屈角度等,用表面肌电图记录患侧胫前肌最大主动收缩时的积分肌电值,用 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评分、步行功能分级分别评价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后, 联合组的步速、左右步长差、最大主动足背屈角度、步行功能分级、下肢FMA评分、胫前肌iEMG值等指标 改善明显,优于平板组和助行仪组(均P<0.001)。结论:足下垂助行仪结合活动平板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 中后足下垂步态和偏瘫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活动分析法对于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实施关节平衡稳定训练、重心转移训练、肌力强化训练、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下肢康复训练活动分析法。选择香港职业治疗协会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评估量表中与下肢运动相关的活动项目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中定期对每个训练项目进行评分,若评分≤1分,则将训练环境由活动室逐渐向真实环境过渡,然后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主要包括:限制健手使用、强化患侧上肢训练等,每日训练6 h,每周5 d,连续干预3个月。比较2组的活动分析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分、步行10 m所需时间、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1、2、3个月后的活动分析法评分、Holden步行能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步行10 m时间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活动分析法评分、Holden步行能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均更高,步行10 m时间更短。结论:应用康复训练活动分析法治疗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步行能力、运动功能,提高患者下肢肢体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减重平板步行训练中的平板速度调节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平板速度的调节对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在个体最大平板速度上加速,维持一段时间后再减慢平板速度。对照组逐渐有限的增加平板速度。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用Fugl-Meyer法评定下肢运动功能、进行步行功能分级和最大步行速度评定。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在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分级和最大步行速度上均有明显改善(P〈0.001)。结论: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使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在个体最大平板速度上加速接近正常步速,维持一段时间后再减慢平板速度比有限的增加平板速度更有效。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康复程序化训练疗效。选择2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以Bobath技术为主的早期康复锻炼4周,并以Fugl-Meyer运动量表和步行功能分级表作为评定指标。治疗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有显著改善,提示康复程序化训练可促进患侧下肢功能恢复,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我国脑卒中患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位,并且其发病率仍呈显著上升趋势[1,2]。平衡和步行功能障碍是常见的脑卒中后遗症之一,调查显示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的发病率最高可达83%,满足日常生活行走速度和耐力的脑卒中患者的比例不到10%[3,4]。减重步行训练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下肢训练方法,已在康复领域中广泛应用,并被证实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疗效[5]。本次研究旨在观察天轨悬吊减重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康复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一个新领域。研究者们研制和利用不同的虚拟现实训练系统,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观察后发现,光流速度、输出设备差异和提供反馈的类型均影响虚拟治疗的效果。对不同病程脑卒中患者疗效的研究证实,虚拟现实技术不仅能够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而且能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机器人、减重平板训练等联合使用的初步结果安全有效。并在影像学研究方面找到支持使用虚拟现实技术的部分证据。这些研究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前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外骨骼下肢康复机器人根据其辅助步行训练的特点可分为基于平板训练的机器人和平地行走训练机器人。这两类外骨骼下肢康复机器人均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康复中得到应用,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平衡功能的改善,以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