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颈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部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随着人们对颈椎关节突关节研究的深人,许多证据表明,颈椎关节突关节病变是颈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退行性变波及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一部分或全部,呈现损伤性关节炎反应,并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者,谓之颈椎关节突关节退变性关节炎.本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是引起慢性颈痛、颈源性头痛及继发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颈椎小关节的形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小关节(cervical facet joints,CFJ)又称颈椎关节突关节(zygapophyseal joints),由相邻上、下颈椎关节突的关节面组成,CFJ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及在一定范围内的伸屈和旋转运动功能。每个颈椎节段,均包括三个不同的关节,即双侧的关节突关节与前方的椎间关节,共同维持颈  相似文献   

3.
腰椎椎间小关节退行性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腰椎退行性变的始动因素来源于椎间盘.但当发展至椎间盘退变、椎管狭窄时.腰椎椎间小关节承受的压力显著递增.将产生异常应力和异常运动.随之而来的是腰椎椎间小关节骨质增生,韧带代偿性增生肥厚,而这些又是椎间小关节源性腰痛产生的重要病理基础。单纯行腰椎椎间小关节融合或破坏椎间小关节会引起一些远期并发症。目前.已有很多关于腰椎椎间小关节生物力学稳定性重建的研究。基于此,笔者将从流行病学、生物力学以及外科治疗等方面对腰椎椎间小关节退形性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王碧菠  梁裕 《脊柱外科杂志》2009,7(3):184-186,190
椎间关节突关节(zygapophysial joint)简称Z关节(Z joint),又称椎间小关节(facetjoint)。Goldwaith在1911年首先提出腰椎椎间小关节病变是引起腰痛的常见原因。Ghormley在1933年提出“椎间小关节综合征(facet joint syndrome)”的定义,即椎间小关节出现骨关节炎的增生肥大改变,并因此引起的下腰痛和臀部大腿的放射痛心。  相似文献   

5.
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小关节影像学结构特点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观测退行性腰椎滑脱(DS)患者的小关节形态结构,探讨引起退变滑脱可能的局部因素。方法:观察并测量44例L4退行性滑脱患者及50晨滑脱患者的正侧位X线片上的小关节,包括:L1下关节空间距(D)与椎板腰部宽(W)之比、L4下关节突长度、小椎 角和小面的改变,对比分析其结构特点。结果.滑脱组L4/W/1,小 关节间隙接近矢状位,两组L4下关节突长度、小椎弓根角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下关节突  相似文献   

6.
枕颈部疼痛在临床是一种非常多见的症状。引起枕颈部疼痛有许多疾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感染、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创伤和各种形式的颈部退变和枕颈不稳。近年来,人们已经注意到骨性关节炎也可累及寰枢椎,引起枕颈部疼痛。由于寰枢椎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理、症状和体征与下颈椎相比有着不同特点,对寰枢关节的骨性关节炎较少引起人们注意,但寰枢椎关节骨性关节炎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占枕颈部疼痛的6%~10%,因缺乏足够认识常被忽略。1寰枢关节解剖学及生物学特性寰枢关节由4个关节组成,包括位于正中的2个寰齿关节和左右侧块的2个外侧关节。寰齿关…  相似文献   

7.
椎间盘退变和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腰椎退变过程中,腰椎间盘退变、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与腰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78名腰椎退变患者进行腰椎MRI和动力位X线摄影。腰椎不稳分为椎间角度运动不稳、旋转不稳和椎间位移不稳,其中椎间位移不稳细分为:前向不稳、后向不稳和前后向不稳。腰椎间盘退变依据矢状位T2加权像分为5级;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依据水平位T1加权像分为4级。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腰椎椎间角度运动不稳和前后向椎间位移不稳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存在显著负相关,前向椎间位移不稳与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和椎间盘退变呈显著正相关,腰椎矢状面旋转不稳与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无显著相关。结论 腰椎间盘退变和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可影响腰椎运动节段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5、6人工椎间盘置换、椎间盘摘除、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后对邻近下位椎间孔形态改变的影响,为临床应用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11具,标本节段包括C3~T1椎体及其椎间盘。11具标本按测试先后顺序分成C5、6完整组、髓核摘除组、置换组及椎间融合内固定组,在0.75、1.50 Nm载荷下测量前屈和后伸状态邻近下位椎间孔高度、宽度的改变,并比较加载前后组内及组间的变化范围(range of variety,ROV)。结果各组颈椎标本在0.75 Nm和1.50 Nm前屈下,C6、7的椎间孔高度、宽度明显增加,在后伸下显著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在0.75、1.50 Nm两级载荷下,组内比较位移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两种负载下,完整组、髓核摘除组与置换组在前屈和后伸状态下,组间两两比较邻近下位椎间孔高度和宽度RO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明显高于其余3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种载荷的同组和同状态下,高度和宽度RO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验初步证明颈人工椎间盘置换符合颈椎正常的生物力学要求;颈椎间孔屈曲时增大,后伸时减小;椎间融合可能是引起颈椎退变和/或退变加速的原因之一,亦可能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椎孔外臂丛神经卡压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过程中,腰椎间盘退变、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与腰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8名腰椎退变患者进行腰椎MRI和动力位X线摄影.腰椎不稳分为椎间角度运动不稳、旋转不稳和椎间位移不稳,其中椎间位移不稳细分为前向不稳、后向不稳和前后向不稳.腰椎间盘退变依据矢状位T2加权像分为5级;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依据水平位T1加权像分为4级.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腰椎椎间角度运动不稳和前后向椎间位移不稳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存在显著负相关,前向椎间位移不稳与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和椎间盘退变呈显著正相关,腰椎矢状面旋转不稳与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无显著相关.结论腰椎间盘退变和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可影响腰椎运动节段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腰椎后关节退变与腰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回顾性研究了42例腰椎间盘摘除手术病人(其中32列有腰痛病史)腰椎后关节的病理组织学和X线照片,探讨腰椎后关节退变与腰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有腰痛史患者腰椎后关节退变率(87.5%)显著高于无腰痛史患者(20%)(P<0.0001)。作者认为腰椎后关节主要功能是控制和稳定扭转力,当关节面应力不平衡时至使关节软骨营养发生障碍而产生退变。由于腰背部感觉受脊神经根后支支配,后关节组成椎间孔管的后壁。关节突骨赘或上关节突位置前移,脊神经根受压,可引起腰痛。临床上有些腰痛患者应重视腰椎后关节退变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关节突退变的发病机制以及康复治疗对策。方法:抽查颈椎病200例有颈椎斜位X线片的资料,有轻重不同的关节突退变90例,年龄在31~76岁,以中老年居多,占80%,男女无明显差异。结果:发现颈椎关节突退变有3种原因。①关节突生理性退行性病变;②急慢性外伤,尤其挥鞭性损伤;⑧医源性损伤。当椎间关节不稳定时,慢性劳损或急性损伤将不可避免地产生症状,临床表现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乃至二者混合型颈椎病的症状。结论:X线斜位片可见上关节突刺入椎间孔,致该椎间孔缩小,其缩小程度与仰头伸颈成正比。科学的辨证治疗是关键,屈颈位扩孔手法整复有明显的针对性,起到了标本兼治之功,特殊病例应摄过伸、过屈位X线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成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评级方法,为临床观测提供量化的评级标准。方法选用20例在读学生为正常组和40例颈椎病患者为病理组,分别行螺旋CT扫描并重建,测量下颈椎关节突关节横断面长度、宽度及关节间隙大小,计算出正常值范围;制定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评级标准。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正常组、病理组各数据的均数及标准差;同一关节突关节左右数据间比较行配对t检验,正常组和病理组同一节段的各数据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正常组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各测量数据左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取双侧均值。C3-4、C4-5、C5-6、C6-7关节突关节横断面长度分别为:(10.84±0.94)mm、(11.57±0.85)mm、(11.83±0.96)mm、(12.57±0.88)mm;关节突关节横断面宽度分别为:(10.44±0.99)mm、(10.56±0.91)mm、(10.50±1.06)mm、(9.49±0.68)mm;关节间隙中部(J2)最大,分别为:(1.49±0.12)mm、(1.44±0.10)mm、(1.43±0.09)mm、(1.45±0.11)mm;关节间隙两侧(J1、J3)略窄且基本对称。(2)病理组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各测量数据左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取双侧均值。C3-4、C4-5、C5-6、C6-7关节突关节横断面长度分别为:(10.83±0.83)mm、(11.44±0.85)mm、(12.26±0.70)mm、(12.67±0.74)mm;关节突关节横断面宽度分别为:(10.55±0.98)mm、(10.98±1.06)mm、(10.96±0.85)mm、(9.75±0.81)mm;关节间隙中部(J2病)最大,分别为:(1.34±0.17)mm、(1.30±0.27)mm、(1.34±0.17)mm、(1.25±0.12)mm;关节间隙两侧(J1病、J3病)略窄且基本对称。(3)正常组和病理组间比较:C5-6关节面长度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C4-5、C5-6关节面宽度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C3-4、C4-5、C5-6、C6-7关节间隙大小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组关节突关节退变的特征表现为:关节突肥大、骨赘形成、关节面不规则、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坏死、软骨下骨囊性变。结论自行设计的一种新的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评级标准,分为0-Ⅲ级,该评级标准是一个简单实用的影像学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关节滑膜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颈椎是RA第2个最容易侵犯的区域[1],初期主要表现为滑膜炎侵犯颈椎,引起关节囊、韧带结构破坏及颈椎关节不稳,后期出现严重的力学上的退变,并可能导致脊髓、神经受压,引起一系列并发症。有10%~85%的RA患者有颈痛及影像学上颈椎不稳的表现,10%~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L_(3~5)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椎间盘摘除并不同幅度椎间孔成形前后对L_4/L_5关节突关节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选取1名既往无腰椎疾病史的20岁男性志愿者,获取其腰椎CT数据构建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在L_4/L_5椎间盘中度退变模型(M1)的基础上,模拟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技术,去除椎间盘左后侧约1/4纤维环中部及1/4髓核,模拟腰椎椎间盘摘除术,构建模型M2;以圆柱体代替环锯模拟切除L_5上关节突部分骨质行椎间孔扩大成形,构建一级椎间孔成形模型M3(环锯直径5.0 mm)、二级椎间孔成形模型M4(环锯直径6.5 mm)和三级椎间孔成形模型M5(环锯直径7.5 mm)。给予特定加载条件,比较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曲、左右旋转6种工况下L_4/L_5关节突关节应力变化。结果建立的L_(3~5)三维有限元模型有效。M1模型在各种工况下L_4/L_5关节突关节的应力左侧较右侧大。M2模型在前屈工况下左侧L_4/L_5关节突关节应力下降,右侧应力上升;在后伸工况下左侧应力上升,右侧应力下降;在右旋工况下,左侧应力变化不明显,右侧应力稍下降;在左侧屈及左旋工况下两侧应力均上升;在右侧屈工况下左侧应力稍下降,右侧应力变化不明显。除M5模型左旋工况下右侧应力增加明显外,其他各种工况下M3、M4、M5模型应力变化不明显。结论椎间盘摘除后引起病变节段关节突关节面所承载的负荷不对称;在精确穿刺的指引下,环锯直径5.0、6.5、7.5 mm行椎间孔成形对病变节段关节突关节应力变化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切口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辅助单侧钉棒及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对我院收治的50例腰椎退行性变(腰椎失稳、单侧症状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单侧TLIF椎间植骨融合、辅助同侧钉棒及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治疗。采用单侧长4~6cm的旁正中椎旁切口,钝性分离最长肌和多裂肌间隙并显露关节突,直视下症状侧腰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置入椎弓根螺钉并Cage植入、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等操作。结果患者手术时间为100~160min,平均125min,出血量160~330mL,平均250mL。术后平均引流量40mL,无血肿及术后感染、无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获得8~24个月(平均19个月)随访,未发现继发性脊柱侧弯,无椎弓根钉、螺钉松动、断裂等情况。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并且在随访期间内没有新的临床症状出现。在固定融合后3~18个月取出内固定钉棒后3~6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评价疗效,优35例(70%),良13例(26%),可2例(4%),效果优良。结论小切口单侧TLIF椎间植骨融合、辅助单侧钉棒及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有效固定融合并预防邻近上下节段退变,具有对入路软组织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术后手术部位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学变化在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发生中的病因学意义。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L4,5 DLS患者中随机选取115例作为观察组,男28例,女87例;年龄41~76岁,平均57.3岁。自体检人群(无脊柱滑脱及腰腿痛表现)中随机选取与DLS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15例作为对照组,男31例,女84例;年龄45~77岁,平均56.4岁。两组均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CT平扫及多层面重建检查。于侧位X线片测量DLS组患者腰椎滑脱程度(Taillard指数),CT图像分别测量滑脱组及对照组L3,4、L4,5节段两侧关节突关节角并评估两组小关节不对称程度,矢状面CT重建图像测量两组L3,4、L4,5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pedicle facet angle,P?F角),对两组相应节段所测角度进行比较分析;CT横断面骨窗下对两组L4,5关节突关节进行退变程度分级并比较,且对DLS组不同退变等级之间的滑脱程度进行分析。对DLS组L4,5的关节突关节角、P?F角与滑脱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DLS组L4,5均为Ⅰ度滑脱。DLS组L3,4、L4,5节段关节突关节角与对照组相应节段相比明显偏向矢状位;P?F角均较对照组大,更倾向于水平位。小关节不对称程度,L4,5节段DLS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L3,4节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L4,5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LS组患者L4,5关节突关节不同退变等级之间,滑脱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LS组L4,5滑脱程度与其关节突关节角、P?F角无相关性。结论关节突关节形态学变化(更小的关节突关节角、水平化的P?F角、小关节不对称)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病因学意义,但其作用不应被夸大;关节突关节退变是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继发性改变,而腰椎滑脱加剧了小关节的退变。  相似文献   

17.
椎间关节综合征系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引起的一种骨关节病,为疼痛门诊常见病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椎间关节综合征患者大多数都合并椎间盘膨隆或突出。我科采用椎间关节阻滞联合骶管阻滞治疗腰椎椎间关节综合征合并椎间盘突出患者8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神经支配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腰椎间盘神经支配的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100700)张世民,蒋位庄,张丰田,黄文起腰腿痛的原因很复杂,除了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腰椎管狭窄、椎体滑脱及椎间小关节病变等引起的下腰痛外,现将与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腰腿痛有关的神经解剖作...  相似文献   

19.
三种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3种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方法的优缺点,为选择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的植入方法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方法:选用新鲜颈椎标本(C1-T1)24具(男14具,女10具),年龄55~80岁,平均68岁。采用抽签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在每一颈椎标本两侧用不同的植入方法植入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根据进钉点及进钉方向的不同,采用Takayasu法(A组)、Dalcanto法(B组)、Klekamp法(C组)作为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的植入方法。Takayasu法选用侧块中线上中1/3交界处作为进钉点,螺钉向前侧、尾侧倾斜,与侧块冠状面呈60°~80°,平行于矢状面作为进钉方向;Dal-canto法采用进钉点在侧块中点下方2mm,方向向尾侧倾斜40°,向外侧倾斜20°;Klekamp则将侧块中点内下方1mm为进钉点,方向向尾侧倾斜40°,向外侧倾斜20°。对A、B、C组分别统计植入时关节突关节劈裂、植入后椎动脉侵犯、神经根前后支损伤和螺钉通过关节突关节的情况。结果:24具颈椎标本共48侧,植入下颈椎经关节突螺钉192枚,其中A、B、C组各64枚。A组未见下关节突劈裂;B组见下关节突下缘劈裂17例,外缘劈裂8例;C组下关节突下缘劈裂1例,外缘劈裂1例。3组均未见上关节突劈裂。3组螺钉植入时关节突关节劈裂情况比较,B组下关节突劈裂最多,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AB=31.07,P〈0.01;χ2BC=24.83,P〈0.01)。C组2例下关节突劈裂,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AC=2.03,P〉0.05)。A组36枚螺钉侵犯椎动脉,B、C组均未见椎动脉侵犯。3组螺钉植入后椎动脉受累情况,A组高于其他2组(χ2AB=50.09,P〈0.01;χ2AC=50.09,P〈0.01)。神经根前支损伤A组40例,B组5例,C组3例;神经根后支损伤A组16例,B组18例;C组14例。3组间颈神经根前支受累比较,A组高于其他2组(χ2AB=41.98,P〈0.01;χ2AC=47.94,P〈0.01),而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神经根后支受累比较,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AB=0.16,P〉0.05;χ2AC=0.17,P〉0.05;χ2BC=0.67,P〉0.05)。A组5例未经过关节突关节,B、C2组均经过关节突关节,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AB=3.33,P〉0.05;χ2AC=3.33,P〉0.05)。结论:Takayasu法在螺钉植入过长时易引起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而Dalcanto法在植入螺钉时易引起下关节突的劈裂。相比较而言,Klekamp法临床上更值得推崇。  相似文献   

20.
下颈椎关节突关节与椎体后缘关系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探讨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前缘与椎体后缘的位置关系,为临床行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时评价进钉深度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无明显下颈椎畸形的标准颈椎侧位X线片100张,下颈椎标准CT平扫片50张,测量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顶点、中部、基底部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分别记为HS,HM,HI),椎体后缘之前为负、之后为正。并对测量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关节突关节前缘距离、椎体后缘的距离从顶点到基底部逐渐减小(HS〉HM〉HI)。C。关节突关节前缘大多位于椎体后缘之前(HS,HM,HI均为负值);C4.5C5.6关节突关节前缘逐渐后移;Co,,关节突关节前缘均位于椎体后缘之后(HS,HM,HI均为正值)。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顶点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HS从C。到C6,7逐渐增大,C3.4为(0±0.25)mm,C4.5为(2.03±0.47)mm,C5.6为(2.45±0.56)mm,C6.7为(2.91±1.05)mm;下颈椎关节突关节中部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HM从C3.4到C6.7逐渐增大,C3.4为(-1.57±0.53)mm,C4.5为(O.50±0.26)mm,C5.6为(0.56±0.36)mm,C6.7为(1.54±0.39)mm;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基底部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HI从C3.4到C6.7逐渐增大,C3.4为(-2.03±0.40)mm,C4.5为(0±0.30)mm,C5,6为(0.50±0.44)mm,C6.7为(1.08±0.70)mm。结论:在行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时,螺钉的头部在C3.4应位于相应榷体后缘前方0~2mm,C4.5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之后0-2mm,C5.6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之后0.5-2.5him,C6.7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之后1~3mm。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前缘与椎体后缘关系的确立,可为临床工作中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时判断进钉深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