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CT图像中提取的大量纹理特征进行多变量分析建立一个用于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分类的模型。方法本研 究包含110个患有胃肠道间质瘤的病人(80个作为训练集,30个作为验证集)。首先在初始特征集中应用0.632+自助法进行特征 降维,然后在特征子集中进行逐步前向的特征选择,最后通过逻辑回归建立分类模型。结果6个纹理特征建立的分类模型能够 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成功地区分良恶性胃肠道间质瘤。该模型在训练集中得到的AUC、敏感性、特异性和分类准确率分别为 0.93、0.88、0.85和0.87;验证集中分别为0.91、0.87、0.86和0.86。结论本文以放射组学的研究方法建立了一个分类模型,对胃 肠道间质瘤良恶性分类具有优良的预测性能,因此可以将其作为术前肿瘤分类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2.
于秀芳  王挺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20):116-118
随着2012年影像组学概念被提出至今,该技术已广泛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尤其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影像组学研究的相关文献,就影像组学技术在预测GISTs危险度分级、鉴别基因突变类型、疗效评估以及与其他胃肠道肿瘤鉴别等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于CT定量和定性特征的模型鉴别胃神经鞘瘤和胃肠道间质瘤。方法 收集116例胃肠道间质瘤和34例神经鞘瘤患者CT资料,收集CT定性特征包括形态、位置、生长方式、密度、边界、黏膜面溃疡、瘤内出血、坏死、囊变、钙化和定量特征包括长径、短径、病灶各期CT值并计算肿瘤各期强化程度、相对/绝对强化率炎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胃肠道间质瘤和胃神经鞘瘤间CT特征差异。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筛选独立危险因子。采用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对比胃肠道间质瘤,胃神经鞘瘤多发生在胃体,呈腔外型、混合型生长,黏膜面溃疡多见,且瘤体积较大,肿瘤静脉期CT值、静脉期强化程度、静脉期绝对强化率较高。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长径、位置、生长方式、边界、囊变和静脉期绝对强化率是鉴别胃神经鞘瘤与胃肠道间质瘤的独立危险因子。基于联合CT定量和定性特征的联合模型曲线下面积均高于基于CT定量特征模型(AUC 0.955 vs.0.837,P=0.003)和基于CT定性特征模型(AUC 0.955 vs.0.896,P=0.009)。结论 肿瘤长径、位置、生长方式、边界、囊变和静脉期绝对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的胃肠道间质瘤57例影像表现。结果:57例患者中胃间质瘤4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3例,小肠间质瘤7例,结肠间质瘤3例。57例中共有2例误诊,诊断准确率96.5%。结论:大部分胃肠道间质瘤采用双期薄层CT扫描能够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于CT平扫图像建立的影像组学Rad-score对鉴别肾上腺乏脂性腺瘤和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搜集2015年1月—2021年12月于唐山市人民医院行胸部或腹部CT平扫的150例肾上腺乏脂性腺瘤和130例肾上腺转移瘤患者,并随机分成训练集(196例)和测试集(84例)。利用3D-slicer软件从CT平扫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LASSO)和皮尔森相关系数检验进行特征降维、筛选得到有鉴别诊断价值的影像组学特征。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风险因素构建Rad-score,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其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诊断效能。结果 共提取1316个影像组学特征,经LASSO降维并筛选出17个组学特征,后去掉强相关特征,得到10个影像组学参数。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4个风险因素并构建了Rad-score。在训练集中,Rad-score鉴别诊断乏脂性腺瘤和转移瘤的最佳临界值为0.552,AUC为0.934,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0.817、0.918和0.868;在测试集中,Rad-...  相似文献   

6.
宋志文 《中外医疗》2012,31(1):191-192
随着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的进展,胃肠道间质瘤被认为一种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典型分化的肿瘤。它不同于平滑肌源性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本文旨在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多排螺旋CT(MSCT)影像表现、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而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影像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4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临床资料。结果 40例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8-72岁。病灶在胃24例,小肠9例,大肠7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胃发肠道出血和腹部包块。属良性间质瘤11例,潜在恶性间质瘤17例,恶性间质瘤12例。所有患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有7例复发,其中2例良性间质瘤,2例潜在恶性间质瘤,3例恶性间质瘤,其中1例潜在恶性间质瘤及2例恶性间质瘤有淋巴结转移。复发病例均再次行手术治疗。生存期为3-12年。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行为难以预测,良性也可表现为恶性特征(复发或转移),因此手术应以根治为主。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鉴别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3):437-43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PET、CT和MRI的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重点研究良恶性间质瘤的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007年间收治的16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PET、CI及MRI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所见对照。结果16例肿瘤中81%发生于胃及小肠。恶性病灶体积较大,内密度不均,且表面均有溃疡形成。结论PET、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进行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鉴别。  相似文献   

9.
PDGFR-α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检测胃肠道间质瘤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的表达情况,探讨PDGFR-α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及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二步法检测了119例胃肠道间质瘤中的PDGFR-α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与非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在胃肠道间质瘤中PDGFR-α的阳性表达率为65.5%(78/119),其中,极低危险性、低度危险性、中度危险性和高度危险性的阳性率分别为52.9%(9/17)、71.0%(22/31)、67.9%(19/28)和65.1%(28/43),但各组之间PDGFR-α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间质瘤和非胃肠道间质瘤PDGFR-α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GFR-α联合CD117应用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检测,特别是对一些CD117表达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其不能作为胃肠道间质瘤分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观察6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17、CD34、SMA和S-100,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间质瘤细胞主要为梭形和上皮细胞样细胞,部分胞质内可见核端空泡或将细胞核推挤到一侧呈印戒细胞样.组织结构呈多样性,可呈束状、弥漫状、栅栏状、巢状或血管外皮瘤样等.62例CD117阳性,47例CD34阳性,30例SMA阳性,21例S-100阳性.结论 CD117及CD34是胃肠道间质瘤较特异的标记物,SMA和S-100在胃肠道间质瘤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胃肠道间质瘤需与多种疾病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 ,探讨其诊断标准。方法 对 85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形态学观察分析 ,用免疫组化 (S -P)法检测CD 117、CD 3 4、Vim、SMA及S 10 0蛋白。结果  81.18%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和小肠。瘤细胞以梭形细胞和 (或 )上皮样细胞为主 ,呈弥散状、栅栏状、编织状排列 ,瘤细胞可形成较特征的团巢样结构。CD 117和CD 3 4的阳性率分别为 78.82 %和 87.0 5 % ,部分病例伴有SMA和 (或 )S 10 0蛋白的局灶性弱阳性。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形态存在一定的特征 ,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 ,缺乏定向分化 ;CD117、CD 3 4免疫标记对GIST的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钡剂造影与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临床资料和影像特点。结果26例GIST中内生性生长者4例,外生性生长者19例,腔内外生长者3例。胃肠钡餐检查呈充盈缺损区或弧形压迹,周围黏膜皱襞可变直、牵拉、中断、消失,蠕动减弱。CT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其内可出现坏死、囊性变及钙化。增强扫描病灶有不同程度强化,静脉期病变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超声检查见实性、囊实性占位性病变,肿瘤多呈中等、低回声。结论GIST影像学表现有一些特征性,对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康眼训  张鹏天 《海南医学》2011,22(17):109-11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低张气钡双重造影和螺旋CT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和手术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资料.结果 胃肠道低张气钡双重造影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龛影,局部黏膜展平消失,瘤周黏膜推移,小肠肠腔狭窄和胃肠道受压移位.CT表现为腔内或腔外肿块,肿块内可见液化、坏死、囊变,病变区中度...  相似文献   

14.
神经纤维瘤病1型相关的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辉  宋曾光  刘运贤  吴小龙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10):1012-1014,1017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伴多发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其特殊性。方法:分析1例NF1伴发GIST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6岁。18岁时发现体表皮肤结节,未予治疗。婚后怀孕时,体表皮肤结节开始增多,以后逐渐满布全身。皮肤无瘙痒等其他不适。近因腹部阵发性疼痛,B超提示实质性占位。术中发现肿块位于空回肠浆膜下,多发性,约十余个。遂行部分空肠及肿块(2个)切除及左前臂皮肤结节活检。示空肠肿瘤瘤细胞丰富,呈梭形或卵圆形,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可查见。免疫表型空肠肿瘤瘤细胞vimentin(3+)、CD117(2+)、CD34(2+)、MSA(1+)、S-100蛋白(-)、Ki-67低表达;(左上臂)皮肤肿瘤瘤细胞S-100蛋白(3+)、CD117(-)、CD34(-)、MSA(-)。术后未予放化疗,随访7个月,患者状况良好。结论:NF1相关的GIST为多发性,主要见于小肠,以梭形细胞成分为主,富细胞性,恶性度偏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CD117、CD34、SMA及S-100的表达以及四个免疫组化标志 物的相关性.方法 对24例手术切除的GIST复习其临床特点及病理形态,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GIST中CD117、CD34、SMA及S-100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率79.14%,CD34阳性...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阴骏  王海林 《广州医药》2007,38(2):54-57
目的 评价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胃肠道钡餐、CT和MRI的综合影像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影像与病理关系.结果 12例GIST中发病部位位于胃者5例,小肠4例,直肠2例,胃及肠系膜1例.其中诊断恶性间质瘤10例与病理相符.结论 胃肠道钡餐造影、CT、MRI可清楚定位,并对定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胃部9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1例,胃肠道外1例。14例中恶性7例,交界性4例,良性3例。CT表现为腔内外肿块,最大径范围1~23cm,<5cm者5例,≥5cm者9例,呈类圆形、不规则形,密度均匀及不均匀,增强后实性部分中度强化至明显强化。瘤内点状钙化灶3例。结论: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病灶分布于食管1例,胃29例,小肠16例,大肠5例,胃肠道外2例。病理分型:良性GIST14例,交界性10例,恶性26例,未确定3例: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占38%(20/53),腹部不适及腹痛占36%(19/53)。主要影像学表现为黏膜下富含血供的肿块,境界清晰光整,外生性为主,肿块内出血、坏死、囊性变明显,局部淋巴结无转移?结论:GIST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准确定位、良恶性的判断、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建立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病理分级预测模型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嘉兴市第二医院病理确诊的81例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接受增强CT检查,收集其皮髓期和实质期影像资料,对膀胱肿瘤轮廓进行勾勒,提取一阶变量、纹理变量、形状特征、小波变换变量,总计1980个特征变量。采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ax-relevance and min-redundancy,mRMR)算法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进行特征选择,最后利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结合有意义的特征变量建立预测模型,用于比较其预测NMIBC病理分级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率。结果 运用mRMR联合LASSO筛选出19个特征变量,使用K近邻分类(K-nearest neighbor,KNN)、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NNET)、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4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模型并验证。4种模型建立成功且结果相对一致,其中RF模型表现相对稳定,在验证集中准确率为91.4%。在测试集中准确率为70.0%。结论 通过术前增强CT影像组学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可精准预测NMIBC病理分级,对推动膀胱癌个性化治疗具有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