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2例GIST中7例发生于胃部,3例发生于小肠,1例发生于直肠,1例发生于腹膜;7例恶性,5例良性;直径>5cm者8例,<5cm者4例;呈类圆形生长的5例,不规则形生长的7例;9例边缘较清,3例边缘不清。结论:良性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基本表现为与胃肠道关系密切的较小的软组织肿块,呈类圆形,边缘清晰,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呈中度或明显均匀性强化;恶性间质瘤表现为较大的软组织肿块,呈不规则形,边缘不清,瘤体内出现液化坏死,增强后呈不均匀性强化,可有周围侵犯和远处转移等征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MDCT)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资料,重点分析其MDCT表现。结果 20例GIST位于胃14例(腔内型12例,腔外型2例)、位于小肠6例;MDCT平扫病灶呈囊实性14例,实性6例,均无钙化,肿瘤长径5cm者13例,5~7cm6例,7cm 1例。CT增强呈均匀强化12例,不均匀强化8例,MPR及3D-CT可见肿瘤责任供血动脉。结论 MDCT可较为准确评价GIST的生物学特点,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以提高对GIST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GIST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结果:病灶发生在胃部7例,空肠2例,回肠2例,十二指肠1例。圆形或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或分叶状5例。肿块长径1.5~20cm,直径≤5cm者3例,≥5cm者9例。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密度均匀2例,不均匀10例。病灶内出现坏死、囊变8例,3例轮廓不光滑,1例瘤内出血,1例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均匀强化3例,肿块不均匀强化或边缘强化9例,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结论:CT检查对GIST的诊断有着重要价值,且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最终诊断仍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病理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2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显示肿瘤位于胃部13例,小肠6例,结肠1例,直肠1例,腹膜后1例,肿块太大无法确定来源部位1例。极低危险度3例,低度危险3例,中度危险7例,高度危险10例。肿块大小1.814 cm,小于5 cm者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或信号均匀,增强强化较均匀;大于5 cm者多为不规则分叶状,密度或信号不均,中心可见小片或大片低密度或长T1长T2信号区,增强不均匀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具有一定特点,CT和MRI对GIST的准确定位、定性的判断,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及随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的CT表现临床资料.结果 30例GIST中,良性6例,恶性24例;发生于胃14例;小肠8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系膜5例.CT表现为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CT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3D重建技术图像中,胃肠道间质瘤(GIST)CT表现及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9例,男5例,女4例,年龄30~68岁,对MDCT双期扫描图像行3D重建,特别是曲面重建,着重观察GIST分布,与胃壁关系.结果:CT表现:良性2例,GIST肿块直径2~4.5cm,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晰,增强后强化均匀,CT值增加10~35 HU;恶性7例,GIST肿块直径5~12cm,4例病灶呈类圆形,3例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其中2例可见坏死区,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CT值增加45~80HU.结论:多排螺旋CT3D重建技术可以清楚地显示肿块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密度及强化特点,显著提高对GIST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临床手术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MS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MSCT资料,并将CT表现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结果 18例患者共18个间质瘤,发生部位依次为胃8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5例、肠系膜3例;良性6例,交界性或潜在恶性7例,恶性5例;肿瘤大小2~18cm,小于或等于5cm者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大于5cm者多为不规则分叶状,密度不均,中心可见小片或大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胃部间质瘤可见黏膜溃疡形成,肿块内伴发气体者1例,伴有钙化1例,2例伴有转移。结论 MSCT能显示更多的诊断信息,在GIST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黎坤境  黄勇 《吉林医学》2011,(24):5112-511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征像,探讨CT诊断GIST的可行性、安全性,评价CT对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的30例患者的CT资料。结果:30例肿瘤位于胃部18例,小肠7例,直肠3例,十二指肠2例;肿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其中良性6例,恶性22例,良性肿块密度均匀,增强均匀强化,恶性肿块内有囊变、坏死,增强不均匀强化;本组共有14例发现转移,其中9例肝转移,3例累及胰腺,2例侵及周围腹膜等邻近结构。结论:CT可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大小和内部结构,对GIST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经病理及手术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的14例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诊断资料。结果:14例患者均为单发,恶性9例,潜在恶性3例,良性2例。MRI与CT表现:粘膜下存有丰富的血供性肿块,肿瘤多向生长于腔外,存有钙化、出血及囊变等。增强后,良性者具有均匀强化,且边界清晰,而恶性者则具有不均匀强化,存有邻近结构侵犯状况。结论:CT与MRI对胃肠道间质瘤鉴别诊断、定性判断及具体定位均具有良好价值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4月至2011年2月经手术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信息,均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发生在胃部14例,小肠6例,结肠3例,直肠3例,食2道,肠系膜1例;良性6例,恶性18例,潜在恶性5例;CT增强扫描良性者多呈轻度均匀强化,恶性者强化多不均匀.结论:螺旋CT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是一种无创、安全、高效的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技术,对GIST的诊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发病部位:食管1例,胃19例,十二指肠6例,空肠4例,回肠2例,结肠1例。恶性21例,良性12例。CT表现为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最大径范围3-43cm,〈5cm者10例,≥5cm者23例,23例大于5cm肿瘤中19例为恶性间质瘤。21例恶性间质瘤中15例中心伴有坏死囊变;实性部分均表现为延迟强化。CT分型:粘膜下型15例,肌壁间型8例,浆膜下型10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肿瘤与胃肠道相连部位以外的管壁结构保持正常,部分伴有囊变坏死,增强后呈现逐渐强化。CT能较高的检出胃肠道间质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GIST患者的病例资料及CT影像学资料,观察CT影像学表现。结果 34例患者中,极低危险度3例,低危险度9例,中等危险度7例,高危险度15例。极低、低危险度肿瘤好发于胃部、肿瘤最大径5cm,内生型为主,形态规则,增强扫描显示明显强化、均匀强化;而中、高危险度可发生于任何部位、肿瘤最大径多5cm,以外生型为主,形态不规则,少数存在远处转移,增强扫描显示不明显强化、不均匀强化。结论 128层螺旋CT诊断GIST有明显的影像学特征,对判断疾病危险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旺  周元芳 《四川医学》2010,31(8):1186-118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CT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5例、小肠8例、结直肠5例、食管2例、腹膜后3例和肠系膜2例。35例GIST中良性15例,肿瘤直径≤5.0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恶性20例,肿块直径〉6 cm,肿瘤边缘有分叶,肿块内有坏死,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本组CT定位准确率为100%(35/35)。CT判断良恶性准确度为88.6%(31/35)。结论 CT对GIS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与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认识和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GIST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13例,腹痛4例,腹涨2例,无症状4例。病灶分布于胃13例,小肠7例,结肠1例,肠系膜2例;肿瘤平均直径10.3±3.8 cm。病理分型:恶性者21例,良性者2例。CT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粘膜下富血供肿块,外生性生长为主,边界清晰,肿瘤内部出血、坏死,局部淋巴结转移少见。结论GIST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等为主。CT表现具有典型的特征,CT可作为该病术前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 30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18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3例,回肠3例,直肠3例。胃肠间质瘤向腔外型生长7例,腔内生长5例,腔内外生长18例。胃肠间质瘤CT平扫大部分显示密度不均,其可见大小不一的斑片状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平衡期多为中等度强化,1例病灶有钙化,1例伴有肝转移。肿块最大径线3.0 cm~18.5 cm(平均10.2 cm)。结论胃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64层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有助于其定性定位诊断及良、恶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GIST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并将CT表现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结果39例GIST中,良性共9例,恶性共30例。发生在胃肠道26例恶性19例,发生在胃肠道外13例恶性11例;肿瘤5cm组14例恶性7例,肿瘤≥5cm组25例恶性23例;有囊变坏死30例恶性29例,无囊变坏死9例恶性1例;11例有转移均为恶性,28例无转移恶性19例。GIST的发病部位、大小、有无囊变坏死及转移对肿瘤的良恶性的鉴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发生在胃肠道外的GIST恶性程度高,肿瘤≥5cm组恶性程度较高,且肿瘤的大小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有囊变坏死及转移的GIST恶性程度高。结论CT检查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多种CT征象有助于对GIST良、恶性做出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 ISTs)的螺旋CT征象与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胃肠道间质瘤,回顾性分析其在CT扫描中的特征。术前均行平扫、增强双期扫描。结果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14例,小肠5例,十二指肠3例,直肠2例,食管、肠系膜、腹膜后各1例。肿块多呈类圆形或浅分叶状,良性5例,直径在3~5 cm,增强强化均匀;交界性5例,直径在4~7 cm,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恶性17例,肿块直径均〉5 cm,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见不规则坏死、囊变区域。螺旋CT对该组病灶的定位准确度为93%,定性为78%。结论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良恶性判定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CT和MRI表现、分析漏诊和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CT和MRI表现,15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结果单发19例(发生于胃12例,小肠4例,直肠1例,肠系膜2例);多发1例(发生于乙状结肠系膜和空肠)。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物,边界清晰,向腔外、腔内或跨壁生长的肿物,长径约2-10cm。CT平扫密度不均匀,多有坏死、囊变,可见Torri-celli-Bernoulli征;T1WI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D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物实性部分不均匀明显延迟强化。漏诊2例,均位于充盈不佳的胃体部。误诊3例,2例误诊为囊腺癌;1例误诊为直肠癌。结论胃肠间质瘤发生部位多变,充分的肠道准备和掌握其CT和MRI的表现,有助于避免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9.
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进一步提高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影像学检查,有完整临床资料并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结果:17例发生在胃,2例位于十二指肠,3例位于小肠,1例起源于横结肠系膜。良性3例,低度恶性9例,恶性11例。X线造影主要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局部黏膜展平,胃腔被推挤,可见黏膜破坏,蠕动消失。CT表现为腔内、外、跨腔内外肿块,邻近胃肠壁无明显增厚,沿管壁方向伸展。密度不均匀,瘤体内或边缘见气体或对比剂影,可见转移灶。瘤体实质部分中等强化,双期增强动脉期瘤体轻度强化,门脉期瘤体中度强化。GIST的DSA表现为增生扭曲血管及肿瘤染色。结论:X线造影是诊断GIST最常用的方法,而CT检查(平扫加增强)是诊断GIST最佳方法,仿真内镜、多平面重建技术的应用提高GIST诊断正确率。良好的胃肠道准备对提高病灶检出率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6例胃肠道间质瘤双期增强的螺旋CT表现.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具有一定的CT特征:(1)双期增强后显示为具有粘膜下肿瘤的特点;(2)肿瘤血供丰富,易发生液化、坏死和囊变,因此肿瘤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3)CT有助于GIST良恶性判断:良性者,肿瘤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可见单个坏死灶.下列征象常提示恶性:肿块直径>5cm;肿瘤边缘有分叶;瘤体内有多个小片状坏死或大块坏死;肿瘤的溃疡大而深;肿瘤内可见点状、条状粗乱的肿瘤血管;瘤体内有散在分布的细小钙化点;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结论 SCT(Spiral Computer tomography)双期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良恶性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