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包衣微丸的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Aquacoat和Surelease为包衣材料,流化床包衣制备盐酸苯丙醇胺缓释微丸,研究微丸在不同PH介质中的释药特性和微丸释药机制。结果表明,Surelease包衣微丸的体外释放度不受介质PH影响,而未热处理的Aquacoat包衣微丸可能出现PH依赖性药现象,通过包衣后热处理或增塑剂的选择可以避免这一现象。包衣微丸体外释药机制为:渗透压驱动作用下药物通过衣膜的扩膜。  相似文献   

2.
硝苯地平脉冲片的研制及其体外释药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制备硝苯地平脉冲片,考察处方及释放条件对体外释药行为的影响,解析其释放机理。方法 混合粉末直接压片,滚转包衣锅法分别双层包衣(溶胀层和释放衣层)。通过测定释放度研究脉冲片的制剂学特征。结果 双层包衣片以脉冲形式释放,释药时滞随释放衣层厚度增加而延长,释药速率减小;渗透压活性物质和溶胀层可提高快速释放期的释药速率。释放介质pH值和搅拌速度对释药行为无影响。释药机理包括扩散、溶胀和渗透泵机理。结论 调整释放衣膜厚度和组成可获得理想的脉冲释药行为。本给药系统设计可推广应用于水不溶性药物的脉冲给药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小分子活性成分丹参酮ⅡA的脉冲微丸并进行体外质量评价。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分别选用羟丙甲纤维素(HPMC)、低取代羟丙纤维素/ HPMC(L-HPC/HPMC)和HPMC/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HPMC/Surelease)作为溶胀层材料,Surelease作为控释层材料,以双层膜崩解原理制备丹参酮ⅡA的脉冲微丸。通过丹参酮ⅡA的体外释放结果来评价溶胀层材料种类、增重以及控释层增重对药物释放的影响;通过对包衣微丸横切面进行扫描电镜观察来评价包衣层的质量,并对丹参酮ⅡA的体外释放曲线进行数学模型拟合来预测释药机制。结果:使用HPMC或L-HPC/HPMC作为溶胀材料均不能实现丹参酮ⅡA的延迟释放,而以HPMC/Surelease为溶胀材料的微丸则成功地实现了3~5 h的延迟释药,且药物释放时滞随溶胀控释层中Surelease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另外,控释层增重的提高也可有效地延长药物的释放时滞,其最佳增重范围为30%~40%。数学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丹参酮ⅡA脉冲微丸的药物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结论:联合HPMC和Surelease为溶胀材料,以Surelease为控释材料,可以成功制备具有3~5 h药物释放时滞的丹参酮ⅡA脉冲微丸,为小分子药物的脉冲释药的制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水分散体包衣技术制备 5 氨基水杨酸结肠定位微丸给药系统。方法 以低黏度HPMC为内层溶胀材料 ,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Aquacoat为外层控释包衣材料 ,柠檬酸三乙酯为增塑剂 ,使用流化床包衣设备 ,制备时间控制的微丸 ,用释放度测定法研究微丸在不同 pH介质中的释放度。 结果 溶胀层的加入对制备时控微丸是必要的 ,药物是通过外膜破裂释放的 ,溶胀层厚度增加 ,释药时滞有一定程度的缩短 ,外层厚度增加以及增塑剂用量增加 ,可显著延长释药时滞。微丸释药随介质 pH增加而加快 ,在模拟胃肠道pH情况下延迟 5h释药 ,之…  相似文献   

5.
以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为包衣材料,采用双层包衣法制备双氯芬酸钾延迟缓释微丸,考察释放条件及处方因素对释药行为的影响,并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微丸的体外释药受介质pH的影响较大,受介质黏度影响较小;内外层包衣增重比例和外层包衣中致孔剂用量可影响释药时滞、释药速度以及最终释药量;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可用于微丸处方的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制备吲达帕胺微孔渗透泵片剂并研究其体外释药机制。方法 通过外观观察,测定不同衣膜、片芯、介质等条件变化时的体外释放度,考察其释药机制。结果 吲达帕胺微孔渗透泵片体外释药行为符合零级释药模型;不同衣膜、片芯和渗透压介质对药物释放有显著影响;释放介质的pH值、溶出方法和转速对药物释放无显著影响。结论 该片剂的释药动力主要为衣膜内外的渗透压差,药物在渗透压驱动下经微孔释药。  相似文献   

7.
硫酸特布他林脉冲控释微丸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硫酸特布他林脉冲控释微丸.方法:采用双层膜时控崩解原理制备脉冲控释微丸,使用水溶胀性材料为内包衣溶胀层,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为外包衣控释层.以释药时滞及时滞后的累积释药量为指标,溶胀层包衣液中SDS的浓度、溶胀层和控释层包衣增重为因素,采用L9 (34)正交试验优选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药物通过控释层衣膜破裂而释放,内包衣层中SDS的加入量、溶胀层和控释层厚度对脉冲控释微丸的释药时滞和释药速率均具有显著性影响.按优选工艺制备的3批样品,溶胀层包衣液中SDS的浓度为0.05 mol/L、溶胀层包衣增重为16%、控释层包衣增重为18%,体外试验表明,平均所制备的脉冲控释微丸时滞为4.5 h,之后1.5 h累积释药均大于80%,达到了脉冲控释的要求.结论:制备的硫酸特布他林脉冲控释微丸,其药物的体外释放能够达到脉冲控释效果,本试验对硫酸特布他林脉冲控释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备扎托布洛芬(ZP)缓释胶囊,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混悬液上药法(流化床底喷装置)制备ZP微丸,并进行ZP微丸质量评价及粉体学性质研究.用乙基纤维素(EC)和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作为包衣材料,流化床进行包衣制备ZP缓释微丸,对缓释微丸体外释放进行评价并考察不同热处理时间以及人工胃液对缓释微丸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 制备得到的ZP微丸质量良好,不同热处理时间对于ZP缓释微丸的释药特性影响不大,所以在制备过程中可以不进行热处理,干燥即可.人工胃液会显著地降低ZP缓释微丸的释药速率,所以将其置于肠溶胶囊中.ZP缓释微丸批间及批内重复性较好,在pH6.8磷酸缓冲液中12 h释放符合一级释药模型动力学过程.结论 制备得到的扎托布洛芬缓释胶囊缓释效果好,达到了释药要求.  相似文献   

9.
苦参素微孔渗透泵片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苦参素微孔渗透泵片,并进行处方优化和释药机制考察。方法:采用湿法制粒制备苦参素微孔渗透泵片芯,然后用薄膜包衣法进行包衣,通过释放度测定来考察影响因素;采用中心复合设计优化最佳处方;并对其释药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成功制备了苦参素微孔渗透泵片,工艺操作具有重现性;实验发现溶出介质pH、转篮转速、片芯硬度及衣膜中增塑剂用量对药物的释放均无显著性影响;片芯中氯化钠含量,包衣膜中致孔剂含量以及包衣增重对微孔渗透泵片释放速率具有显著性影响;所制备的苦参素微孔渗透泵片12h内释药具有零级释药特征,释放机制以渗透压为主。结论:以渗透压为释药机制的苦参素微孔渗透泵片有望成为上市缓释制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不同致孔剂及其用量对水难溶性药物布地奈德肠溶缓释微丸释药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化床空气悬浮包衣法制备载药丸芯,Surelease(R)缓释衣及Eudragit(R) L 30D-55肠溶衣制得布地奈德微丸.比较了缓释层中不同致孔剂及其用量对微丸释药速率的影响.结果 布地奈德肠溶缓释微丸的释放速率随致孔剂的用量增加而加快,释药基本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式,且药物释放速率常数与致孔剂用量成正比关系.相同用量的致孔剂对布地奈德释放的影响为Tween80,SDS>HPMC,Lactose>PVP>PEG400>PEG4000.结论 不同致孔剂及其用量对布地奈德肠溶缓释微丸释放速率的影响较大,选择合适的致孔剂及其用量对获得适当的释药速率很重要.  相似文献   

11.
制备日服1次的盐酸伊伐布雷定(IVB)单层渗透泵控释片。建立了释放度测定方法,单因素考察助悬剂、促渗剂和老化条件等对释药曲线的影响。以片芯中聚氧乙烯(PEO)的用量、控释衣膜中聚乙二醇(PEG)的比例和包衣增重进行3因素3水平的正交设计。最终处方为IVB 16.25 mg,PEO N80 60 mg,羟丙甲基纤维E5 10 mg,乳糖111.75 mg,硬脂酸镁2 mg;包衣液中PEG 15%,醋酸纤维素85%,包衣增重7.5%。体外释药行为表明,药物释放不受环境pH影响,无剂量倾泻风险,释药动力为膜内外渗透压差。IVB渗透泵片能够降低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应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用HPMC为骨架材料,用湿法制粒,将易溶于水的盐酸雷尼替丁制成缓释骨架片,考察HPMC的用量、粘度、湿润剂的浓度,压片压力、片剂大小和亲水性及疏水性辅料对盐酸雷尼替丁缓释骨架片体外释药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盐酸雷尼替丁缓释片的体外释放行为均符合Higuchi方程。HPMC用量、压片压力、片剂大小对盐酸雷尼替丁缓释片的释放速率均有显著性影响;HPMC粘度和用不同浓度乙醇制粒对盐酸雷尼替丁的释放速率影响不明显;亲水性辅料乳糖、PVP-K30和疏水性辅料EC加入均对释药速率有较大影响,前者加快药物释放而后者减慢药物释放  相似文献   

13.
设计并制备吲达帕胺微孔渗透泵片剂。方法 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设计,以释放度为指标筛选优化处方。结果 以微晶纤维素(MCC)、可压性淀粉、乳糖、氯化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K4M、十二烷基硫酸钠为片芯材料;以醋酸纤维素、聚乙二醇(PEG)400、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的丙酮溶液为包衣液,制备了吲达帕胺微孔渗透泵控释片。16 h累积释放率达到90%,体外释药行为符合零级释药模型,r=0.995 9。结论 该处方工艺简单、有效、重现性好,制得的吲达帕胺微孔渗透泵片可达到理想的控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不同填充剂和缓释材料组合对盐酸氨溴索骨架片药物释放的影响,同时探索不同填充剂对盐酸氨溴索缓释片中试放大的潜在关系。方法:以盐酸氨溴索为模型药物,选用不同型号的羟丙甲纤维素(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HPMC)为骨架材料,乳糖或微晶纤维素为填充剂,设计不同处方制备单层片,考察药物释放与辅料的相互关系;选用乙基纤维素为阻滞材料,制备双层片,考察不同处方药物体外释放规律。结果:单层缓释片,乳糖作填充剂时,不同聚合物黏度和比例对药物释放速率影响较大;微晶纤维素作填充剂时,改变聚合物黏度和比例对药物释放速率影响不大。与单层片相比,改变双层片中辅料的种类和用量对药物的释药速率影响较小。结论:乳糖作为填充剂的处方易于调节缓释片药物释放速度,但是中试放大过程中其他工艺参数的引入常常导致中试产品药物溶出与小试处方药物释放度的差异;难溶性填充剂制备的缓释片,缓释辅料用量的改变对缓释片药物溶出速度的影响较小,因此可能需要在处方设计过程中选用不同类别缓释辅料达到药物释放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离心包衣造粒法制备对乙酰氨基酚包衣微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制备和评价对乙酰氨基酚包衣微丸的方法.[方法]利用离心包衣造粒技术,制备对乙酰氨基酚包衣微丸,并用高分子聚合物水分散体包衣,评价包衣微丸的粉体学性质和释放特性. [结果]88%以上的微丸大小在210-1 660μm范围内,休止角为20.06°,平均水分含量为90.5mL/L, 脆碎度为1.11%±0.79%.当包衣液的流速低、主机转速快、包衣温度高及喷气压力大时制备的包衣微丸中的主药释放速度减慢[结论]建立了用离心包衣造粒法制备包衣微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地塞米松羧甲基魔芋胶小丸的体外释药进行探讨,评价其释药特性.方法:采用离子胶凝法制备小丸,测定其在不同释放介质(pH、离子强度和β-甘露聚糖酶浓度)条件下的药物释放、丸粒溶胀和溶蚀情况.结果:随释放介质pH、β-甘露聚糖酶浓度增加及离子强度降低,丸粒的溶胀度和溶蚀度增加,小丸释药加快;与不含酶的介质相比,小丸在...  相似文献   

17.
黄芩素包合物单层渗透泵片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采用包合技术提高黄芩素的溶解度及溶出速率,进而考察渗透泵片片芯及包衣处方对黄芩素包合物单层渗透泵片体外释药行为的影响,并优化最佳处方.方法 利用包合技术制备黄芩素包合物,并测定其溶解度及溶出速率.以累积释放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NaCl用量、聚氧乙烯(PEO)用量、包衣增重及增塑剂用量对释药行为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得到黄芩素包合物单层渗透泵片最佳处方.结果 将黄芩素制备成包合物后,溶解度及溶出速率得到显著提高.正交试验结果显示,渗透泵片片芯处方中PEO用量和包衣膜处方中增塑剂聚乙二醇(PEG)400用量对释药行为有较大影响,得到的最佳处方为:黄芩素包合物180 mg,NaCl用量100mg,PEO用量80 mg,包衣增重4%,增塑剂用量为9%.优化后的黄芩素包合物渗透泵片在12 h内呈现良好的零级释放(r=0.997 8),药物释放比较完全(>88%).结论 以环糊精包合物为中间体成功制备了黄芩素单层渗透泵片,其释药行为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优选三七总皂苷缓释微丸制备工艺, 完成相关体外评价研究.方法 使用单因素筛选和L9 (34) 正交试验, 确立最佳的成丸条件;单因素试验考察包衣条件;体外释放度考察包衣增重对释放的影响.结果丸心制备方法为:三七总皂苷 (PNG) :微晶纤维素 (MCC) =1:3混匀, 以45%乙醇为润湿剂, 使用挤出-滚圆法制备, 挤出速度为45 r/min, 滚圆速度35 HZ (1 505 r/min) , 滚圆6 min, 60℃减压干燥4 h.正交试验结果为影响因素顺序为滚圆速度>滚圆时间>挤出速度, 其中滚圆速度有显著性差异.包衣条件为:以15%苏丽丝E-7-19050水分散体于40℃包衣, 喷雾压力0.4 MPa, 喷液速度为1.0 m L/min, 包衣1.5 h.体外释放度表明包衣增重17%有较好的缓释效果.药物释放动力学模型拟合表明符合Higuchi模型.结论 三七总皂苷缓释微丸的制备方法稳定、可行, 可用于进一步研发, 并为其释放进行深入探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优化尼美舒利亲水凝胶骨架片的制备方法,并进行体外释放研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体外累积释药百分率为指标,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K100-LV CR、乳糖、50 g.L-1聚乙烯比咯烷酮(PVP)的处方用量作为影响因素筛选缓释片的最佳处方,并测定3批优化处方的体外释放度。结果优化处方为HPMC K100-LV CR 100 mg,乳糖50 mg,50 g.L-1PVP 3 mL;尼美舒利亲水凝胶骨架片在12 h释放量达97%以上,无时滞、突释等现象;其体外释药动力学符合零级方程。结论尼美舒利亲水凝胶骨架片处方合理,制备工艺可靠,体外释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