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总结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的临床体会.方法 伤后的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标准,A级8例,B级13例,C级7例,D级4例;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伤后72h内手术23例,>7d手术9例;同时给予内固定的11例.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2年,平均14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有2级以上的恢复;术后无感染,无脊髓损伤,出现3例脑脊液漏,2例肩外展肌力下降,肩背部酸痛7例,颈椎曲度变直5例,术中门轴处骨折3例.结论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常伴有颈椎管狭窄、脊髓受压、脊髓水肿,单靠药物达不到减压消肿的目的 ,应尽早手术治疗.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操作简单,减压充分有效,并发症出现少,对于多节段脊髓腹背侧均有压迫,如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多节段或广泛OPI上的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手术,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根据影像学表现,对23例伴有颈椎退行性改变、椎管狭窄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均采用颈后路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结果本组23例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临床效果满意。结论采用颈后路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伴有颈椎管狭窄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操作不复杂,椎管减压充分,手术并发症出现少,是一种有效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振军 《中原医刊》2004,31(18):19-20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34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人经颈后路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术后3周时Frankle分级平均恢复2个等级,其中21例病人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时,又恢复1个等级。结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常伴有颈椎管狭窄、脊髓受压、脊髓水肿,单靠药物达不到减压消肿的目的,应尽早手术治疗。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张显 《当代医学》2014,(15):80-80
目的:探讨分析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对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24例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患者受压的脊髓均获得大范围的减压,未有颈椎不稳和再次关门现象的发生。术后23例患者的脊髓功能均有程度不同的改善,1例患者术前压迫的时间较长,术后无改善。术后14例患者恢复到E级,7例患者恢复的D级,3例患者恢复到C级。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疗效显著,创伤小、减压彻底、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对25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采用JOA评分、Frankel分级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8~20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结束时JOA评分平均为10.3分.术前Frankel分级B级2例改善到C级,C级5例改善到D级,D级3例改善到E级.影像学检查25例颈椎生理屈度正常,无一例发生再"关门"现象,未发现有不稳定现象.最终随访时有4例患者颈部轻度僵硬和活动受限.结论 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颈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及多节段椎间盘退变突出的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管狭窄症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与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疗效的比较。方法术式1: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颈3~6侧块及颈7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关节突关节处造成粗糙面;术式2:根据术前正侧位平片及动力位片结合MRI、CT片,明确不稳定节段,给予相应节段侧块内固定,椎板行单开门减压,同时行椎管扩大成形术。结果对58例颈椎管狭窄症后路减压术后患者进行8个月~3年的随访。采用术式1者28例,术后早期出现颈5神经根麻痹者2例,远期术前症状复发出现不全瘫者3例,二次手术行疤痕切除减压术。采用术式2者30例,术后出现颈5神经根麻痹肩外展功能不良者1例,无术前症状复发病例。神经根麻痹最短6周,最长9个月均恢复。结论颈椎管狭窄症后路减压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与椎管减压程度、脊髓漂移范围是否相关以及发生程度、远期因疤痕致再度出现椎管狭窄情况,2种术式无明显区别,因病例数有限,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锚定法)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8月收治的30例颈椎疾病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为90~120分钟,术中出血量为230~330 ml,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结论:颈后路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椎管狭窄症,OPLL,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后路手术的金标准,能够防止“再关门”现象的发生,同时可以避免悬吊对小关节囊的刺激,提供“刚性”门轴固定,便于术后颈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我科自1999年~2008年收治的41例颈椎管狭窄患者治疗,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5例;发育性椎管狭窄2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10例,强直性脊柱炎3例,颈椎间盘突出3例。本组患者均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减压节段C2-C7。结果:术后脑脊液漏5例,创口延期愈合2例,脂肪液化1例,术前JOA评分2~12分,平均6.5分,术后随访3个月~5年,平均3年2个月,术后JOA评分8~17分,平均13.6分,平均改善率67.3%。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作为治疗颈椎管狭窄的方法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往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多采用前路减压加植骨 ,后路椎管单开门成形扩大椎管治疗 ,手术操作繁锁 ,难度大 ,术后患者卧床时间长 ,可出现植骨不愈合以及有再关情况。我院1991年 2月— 1997年 10月采用半椎管切除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 9例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7例 ,女 2例 ,年龄 47~ 6 3岁 ,发病时间 1~ 7年。其中颈椎管狭窄 8例 ,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 1例。1.2. 手术适应证 ①颈椎管狭窄 ,保守治疗 6个月以上效果无好转 ,影像学检查颈脊髓压迫节段超过 2~ 3段以上。②连续型后纵韧带钙化所致颈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管狭窄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6例合并颈椎管狭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根据JOA评分标准对手术前后的疗效进行评定。结果:经过平均16月随访的手术优良率为84.6%,术后复查X片显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未发现有再关门现象。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管狭窄脊髓型颈椎病方法简便,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采用"锚定法"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管狭窄的颈椎过伸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合并颈椎管狭窄的颈椎过伸伤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施行"锚定法"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分别记录患者手术前、出院前及最终随访时的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残损分级和神经功能评分,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患者最终随访脊髓损伤分级平均较术前升高1级,神经运动及感觉功能评分亦有显著提高(P<0.05)。术后主要并发症为颈椎轴性疼痛(8例),颈椎僵硬及颈椎曲度变化(3例),C5神经根麻痹(1例),无术后再关门情况发生。结论采用"锚定法"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管狭窄的颈椎过伸伤,充分解除脊髓和神经根压迫、改善神经功能,最大限度兼顾颈椎稳定性和颈椎活动度的保留,有效防止术后再关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在1998年11月~2004年11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92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术前、术后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随访0.5~6.5年,多数病人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按JOA评分标准,单开门组改善率为61.6%,优良率为88.6%;双开门组改善率为63.9%,优良率为91.2%。本组平均改善率为63.0%,优良率为90.2%。结论: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用于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疗效满意,是颈椎管狭窄症有效的治疗方法。单、双开门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对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型术主要用于严重的颈椎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某些颈椎病或颈椎创伤患者经颈前路减压并植骨融合术后,合并椎管狭窄症、或椎管后方黄韧带肥厚或皱褶对脊髓造成压迫者、黄韧带钙化症。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因其操作简单,效果可靠而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近年来关于单开门术式的改良及其并发症的报道也越来越多,目前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较之以往做了很大的改进,现对单开门手术的术式演变及应用综述如下,并分析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28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经后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为7.5分(5~10分),术后平均为12.8分(7~15分);接受手术后JOA平均改善率为58.59%(14.9%~81.6%);末次随访时JOA平均改善率为60.25%(17.94%~84.75%)。结论: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实验和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9例,颈椎管狭窄症5例,后纵韧带骨化7例.其中行“单开门”术15例,“双开门”术6例.获平均28.3个月随访,其平均改善率84.6%.另取10具颈椎标本先后行“单开门”和“双开门”手术,术前,术后分别行CT扫描,测量.通过对椎管面积,矢径的分析表明:“单开门”术的椎管面积和矢径约大于“双开门”术(P<0.01或P<0.05).结合临床应用,我们认为“单开门”式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是一种椎管扩大率高、操作较简单、能有效预防脊髓损伤的优良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形成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观察近期疗效。结果:26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中,退变性椎管狭窄11例(42.3%),单一节段颈椎间盘突出7例(26.9%)。本组病例平均随访14.3个月,3例轻度脊髓损伤患者保守治疗完全恢复,手术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为4.2分,术后1月平均为11.5分,最后随访平均为13.5分,术后改善率为72.7%。前路手术固定节段均获骨性融合;后路手术术后MRI检查显示椎管容积扩大,颈髓受压缓解。结论:颈椎椎管狭窄是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重要病理基础;合理选择术式,手术操作正确,前、后路手术均能获得较理想的脊髓功能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9例颈椎外伤伴无骨折脱位的脊髓损伤加以剖析,认为其发病基础是各种原因叠加在一起而造成的颈椎椎管狭窄和颈椎不稳定。治疗应根据影像学资料和临床特点选择颈椎前路减压或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保守治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8.
张建  刘建  顾光学  何维栋  霍永峰 《河北医学》2010,16(12):1452-1454
目的:探讨侧块螺钉在颈椎单开门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0年2月至2007年8月间共38例行侧块螺钉固定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36例患者中发育性颈椎管狭窄19例,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黄韧带钙化8例,颈椎多节段退变压迫脊髓8例,多节段颈椎不稳6例,颈椎前路术后行2次手术1例,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4例。结果:本组38例中36例(94.7%)获得随访,术后随访6月-7年,平均随访3年。脊髓功能Frankle分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A级恢复至B级1例,B级恢复至C级1例,恢复至D级1例。有C级恢复恢复至D级4例,完全恢复2例:D级24例级完全恢复。结论:颈椎侧块螺钉固定能改善颈痛,能提供较稳定的固定,避免再关门,是颈椎后路单开门辅助治疗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张秉刚  彭辉  王鑫 《新疆医学》2002,32(4):52-53
1990年6月~1996年11月我院收治14例颈椎椎管狭窄患者。除1例无骨折脱位颈部创伤所致脊髓损伤因本人拒绝手术治疗而采用非手术治疗外,其他13例施行单开门式颈椎管扩大术。术后经过7~12年随访,患者功能恢复满意,取得了良好的结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4例。男性13例,女性1例。年龄46~59岁,平均52.5岁。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症3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6例,多椎间隙颈椎病2例,无骨折脱位颈部创伤所致脊髓损伤1例,混合型2例。行单开门手术治疗13例。  相似文献   

20.
孙皓  姚宇  张宇峰 《吉林医学》2011,(10):1978-1979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并分析该术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15例,男8例,女7例,常规C3~C7减压,棘突打孔10号线固定于门轴侧侧块关节囊上,术前和术后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54个月,平均28个月。3例患者术后3个月内发生C4或C5神经根麻痹,经保守治疗痊愈。临床疗效按照JOA评分进行评估,术后较术前JOA评分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有效、简单可行的方法,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