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确定金线莲林下仿野生栽培的适宜密度和最佳采收时期。方法:以福建省广泛种植的金线莲品种泰宁一号为实验材料,在金线莲道地产区契合金线莲原初生境的林下进行栽培,详细探究不同林下种植密度和采收期对金线莲的生物量和代表性药效成分的影响,为选取金线莲林下栽培合适栽培密度和最佳采收期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结果:在林下栽种密度处于4 cm(行距)×4 cm(株距)时,林下栽培金线莲的长势最佳、折干率高、多糖、生物碱和类黄酮等药用成分含量较高。通过详细分析不同采收期林下栽培金线莲的产量和品质,发现在林下种植金线莲180 d后进行采收,金线莲根、茎叶长势佳,生物量积累丰富,折干率高,同时总黄酮、多糖、总生物碱药用价值成分均达到较高值。结论:泰宁一号金线莲林下仿野生种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 cm×4 cm,最佳采收时期为移栽后180 d。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方式及不同月龄的金线莲中游离单糖及多糖中单糖的构成做了较全面地分析,比较不同品种、栽培方式及时间对金线莲中多糖含量的影响,筛选优势品种及栽培方式,为生产企业种植金线莲及制定质量标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PMP柱前衍生HPLC,梯度洗脱分离测定不同金线莲中7种单糖含量。结果 8个金线莲样品中的游离单糖均以葡萄糖占绝对优势。不同品种金线莲多糖的单糖构成种类并无差异,由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6种单糖构成,并以葡萄糖为优势构成。福建种的多糖含量高于台湾种和福建野生种,组培金线莲随着移植至林下,多糖含量明显增高,但移植时间越长,多糖含量反而降低。结论组培5个月,移植林下4个月的福建种金线莲的多糖含量最高。本实验采取的HPLC法具有简便,重复性好、稳定性好、灵敏度高等特点,适用于金线莲中游离单糖及多糖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探究肇庆地区金线莲大棚春季种植所需的最佳光照设置,更好地保护与开发利用地域特色药材金线莲。方法:以肇庆种质金线莲组培苗为材料,根据野生金线莲的自然生长习性,用遮阳网设置3种光照梯度(Ⅰ.1 200~3 500 Lux,Ⅱ.500~2 000 Lux,Ⅲ.200~1 000 Lux)培养条件,研究栽培周期为3~7月份的金线莲生长情况。结果:历经春夏季90 d的栽培过程,金线莲的叶质量指标(叶数、叶面积及叶鲜重)和植株生长质量指标(株高、茎粗、单株鲜重及干重),均以光照强度Ⅲ(200~1 000 Lux)处理的植株显著优于其他两个光照处理(P<0.05或P<0.01)。叶组织结构在光照强度Ⅲ的生长发育最好,栅栏组织中叶绿体分布浓密,金红色的叶脉网纹细胞结构发育明显,海绵组织细胞花色素苷积累丰富。总酚、类黄酮与花色素苷等次生物质的含量呈现光照强度Ⅲ>光照强度Ⅱ>光照强度Ⅰ的趋势,低光照量更有利于金线莲有效物质的积累。结论:在广东肇庆地区3~7月份人工种植金线莲时,建议覆盖2~3层遮阳网(透光率15%~25%)进行严格遮阴,使其生长环境的光照强度维持在200~1 000Lux范围,以促进金线莲健壮生长,提高植株品质的道地性。  相似文献   

4.
以3种不同基原的金线莲为试验材料,研究3种栽培基质(泥炭-河沙-花生壳)配比对金线莲移栽成活率、株高、径粗、植株鲜重、根数、最长根长度、根直径以及多糖、黄酮和多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基质配比为4∶2∶2时,3种不同基原金线莲移栽存活率最高而且株高、径粗、植株鲜重、最长根长度、根直径最大。基质配比对金线兰和台湾银线兰的多糖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基质配比为4∶2∶2时,滇越金线兰中多糖含量显著低于其他2个组合;基质配比为4∶2∶1时,台湾银线兰的黄酮含量高于其他2种基质配比;基质配比为4∶2∶2时,台湾银线兰和滇越金线兰的多酚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中成药》2021,(9)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栽培模式下4年生黄精不同时期多糖、黄酮、总酚和薯蓣皂苷元的含量,探讨成分积累规律和最佳采收期。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黄精根茎、茎和叶中多糖、黄酮和总酚含量,HPLC法测定根茎中薯蓣皂苷元含量,比较不同时期和种植模式下化学成分积累规律和含量差异。结果 2种种植模式下,根茎中多糖和黄酮含量变化规律相似,均于8月达到最大;总酚主要位于叶片中,均呈"V"型变化趋势,根茎中含量最低;根茎中薯蓣皂苷元均呈"M"型变化趋势,7月时含量最高。结论 2种种植模式下4年生黄精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积累趋势一致,但含量差异显著,以8月中旬采收的根茎中多糖含量最高。4年生黄精最佳采收期为8月中下旬。  相似文献   

6.
金线莲种苗繁育及栽培模式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地考察福建、浙江、江西、台湾、广西、云南等金线莲生产种植基地,查阅相关文献,对金线莲基原植物及主要栽培类型、种苗繁育技术、栽培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报道。种苗繁育方式主要包括种子无菌培养、离体快繁、人工种子以及生物反应器扩繁,栽培模式主要包括设施栽培、林下仿野生栽培、盆栽等模式。最后结合自身研究对金线莲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为金线莲产业发展与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立体栽培下的三七(三年生)为研究对象,对温室大棚内垂直层叠立体栽培结构下,不同层及同层不同位置(左、中、右侧)的光照强度、气体温度、土壤温度及光合特征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光照强度、气体温度和土壤温度日变化均表现为上层 >中层 >下层;同层不同位置,光照强度表现为上层无显著差异,中下层左右两侧相同,且显著高于中间位置,气体温度表现为每层的左中右位置均无显著差异,土温表现为苗床中间土层(12 cm)土壤温度最低,并呈向上下表面逐渐升高之趋势;三七净光合效率表现为上层 >中层 >下层;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净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显著相关,蒸腾速率与光照强度和气体温度显著相关,说明三七叶片净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受气体温度和土壤温度间接影响。综上所述,研究表明三七立体栽培模式可行,改进苗床架构模式以提高中下层光照强度、增加苗床厚度以降低土壤温差和加强温室通风以调控气体温度等方式为今后提高立体栽培三七种植技术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品系及生长期金线莲的金线莲苷含量变化,为金线莲优良种质筛选和适宜采收期确定提供参考。方法:以不同产地的不同品系及不同生长时期的金线莲为研究对象,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测定金线莲苷含量的方法,测定并比较不同品系金线莲在不同生长期金线莲苷的含量。结果:金线莲苷质量浓度在31.76~1 588.00μg·mL~(–1)线性良好(r=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2.03%,RSD为2.26%。不同产地不同品系组织培养金线莲的金线莲苷质量分数为1.55%~16.14%,南靖大圆叶组织培养苗质量分数最高;不同品系及生长期栽培金线莲的金线莲苷质量分数为2.68%~21.97%。同一产地不同品系金线莲的金线莲苷含量在不同生长期内变化不同,除尖叶的金线莲苷含量在花期前随生长时间增加而升高外,其他品系的金线莲苷含量随种植时间增加波动变化。本地野生金线莲在2~4个月的生长期内金线莲苷含量均高于其他品系金线莲,最高可达21.97%;不同产地野生金线莲的金线莲苷含量极差较大,为1.51%~11.40%。结论:建立的金线莲苷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金线莲中的金线莲苷含量受种质资源和移栽生长时间影响较大,本地野生、大圆叶和尖叶品系金线莲苷含量较高。栽培有利于金线莲苷含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金线莲是传统的中药及保健品,其人工栽培分为组织培养和土壤栽培2个阶段,但后者对于金线莲保健功能成分的积累是否必要尚缺乏定论。该研究以组培至壮苗及组培壮苗后再经3个月土壤栽培的金线莲为试验材料,利用GC-TOF-MS和UPLC-Q-TOF-MS对其代谢成分进行非靶向分析,找出了2个栽培阶段的差异代谢成分。结果表明,初级代谢产物中的醇类及有机酸等,在组培苗中含量较高。而寡糖、核苷类、酯类及次级代谢产物中黄酮类、萜类化合物含量在栽培苗中有明显提高。黄酮类和多糖被认为是金线莲的主要活性成分,因此土壤栽培对其有益成分的积累十分必要,经土壤栽培金线莲药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中类黄酮化合物积累的差异,为铁皮石斛种植方式创新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广泛靶向技术对3种栽培模式(大棚栽培、林下活树附生和岩壁附生栽培)下的铁皮石斛类黄酮物质进行检测,使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相似文献   

11.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内经》及相关医家关于阴阳升降的论述,探讨阴阳升降的内容及阴阳升降的不同内涵。从阐述人体生理变化和脏腑特点、阐述疾病的病机、解释治则治法和方药配伍应用等方面分析阴阳升降对临床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治疗中有效对策。方法结合近代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研究现状部分问题,运用中医辨证和辨病论治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方法,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结果中西医结合防治此病有效。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和辨病结合论治防治此病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中医精气神辨识角度认识虚劳病,总结虚劳病病因病机。通过观察面容、形态、神色、五官、舌象、脉象等辨识精气神状态,确立虚劳病精气神调治原则。在精气神辨识理论指导下,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相关条文、方药进行解析,总结虚劳病相关治则治法。根据精气神调养原则,为虚劳病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血液的生成与五脏关系密切,据此确立五脏补血法:养心补血法、健脾补血法、润肺补血法、滋肝补血法、益肾补血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古本草文献中全蝎、蜂房的有关记载和现代临床对该药对的配伍应用,探讨并阐释该药对祛风攻毒增效的作用机制,认为全蝎配蜂房,药力迅捷,内走脏腑,外达肢节,透骨搜风,既可祛风通络止痛,又可攻毒散结消痈.尤其适宜于治疗风湿顽痹、痈疽恶疮、癌肿等.  相似文献   

17.
从“方药离合”看中医学的方药共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舟 《江苏中医药》2007,39(6):8-10
通过对历代方剂与本草的应用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论述,揭示了中医方药共荣关系,并以黄柏、升麻等药为例,强调方药配伍运用是方药共荣的核心环节.随后,结合中医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了坚持方药共荣的正确方向,对于防止重药轻方的错误倾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启迪现代研究思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丹栀逍遥散原方及提取物镇静催眠作用。方法将小鼠分为14组,正常对照组、原方组及各组分低中高剂量组,通过测定小鼠自主活动次数,采用戊巴比妥钠延长睡眠时间实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镇静催眠协同作用实验观察丹栀逍遥散原方及各提取物镇静催眠作用。结果丹栀逍遥散原方及提取物均无改变小鼠自主活动的功能,表明均无中枢兴奋性作用;丹栀逍遥散石油醚提取液高、中剂量具有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时间的作用(P<0.01或P<0.05),石油醚提取液高剂量能明显增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睡眠小鼠个数(P<0.01)。结论丹栀逍遥散石油醚提取部位可能为丹栀逍遥散的中枢抑制作用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19.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20.
证素等概念的辨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阐述了证素的概念,证素与证候、证名、病因、病位、病势、病机、病理等概念的区别与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