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肝癌的病理特点及再次肝移植治疗的意义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21例肝癌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例接受再次肝移植治疗,12例行姑息治疗.所有患者原发病均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均为肝内复发,无法局部切除.结果 9例患者首次和再次肝移植时肿瘤病理分析,肿瘤均为肝细胞肝癌,最大肿瘤直径分别平均为6.2 cm和4.8 cm,多发肿瘤者分别占67%和89%,有微血管侵犯者分别占100%和56%,肿瘤分化为Ⅱ级、Ⅲ级和Ⅳ级者分别为33%、67%、0和22%、22%、56%,复发肝脏肿瘤的平均最大直径和分化程度与原发肝脏肿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次肝移植术后再次移植组患者无瘤存活时间中位数为15.0个月,再次肝移植术后无瘤存活时间中位数为2.5个月,再次移植术后存活时间中位数为5.8个月,总体存活时间中位数为21.8个月;姑息治疗组受者肝移植术后无瘤存活时间中位数为13.0个月,总体存活时间中位数为17.6个月;再次移植组和姑息治疗组术后1、2、3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89%、44%、33%和91%、45%、9%,两组间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侵犯为肝癌复发的高危因素;复发肿瘤分化程度更低;首次肝移植术后肝癌肝内复发可能是术前和术中肿瘤全身播散的早期临床特点和局部表现,不建议再次肝移植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肝癌肝内复发.  相似文献   

2.
肝脏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20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技术在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地位和疗效。 方法 对1993年4月至2000年6月中山医科大学器官移植中心进行的20例原位肝移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大肝癌14例(直径>5cm),小肝癌6例(直径≤5cm)。 结果 大肝癌组肝移植术后平均存活6.5个月,肝癌复发率为71%(10/14);小肝癌组移植术后1、2年存活率分别为83%(5/6)和67%(4/6),肝癌复发率为17%(1/6),两组肝癌复发率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肝移植对肝癌单发,直径小于或等于5cm,无血管侵犯的小肝癌有良好的疗效;对部分病例选择适当的大肝癌患者可获得较好的姑息疗效;肝移植围手术期辅助化学药物治疗可能会减少肝癌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肝癌患者常规肝切除术后的再行肝移植术与直接行肝移植术的生存状况.方法 2001年4月至2006年3月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实施417例肝移植术,其中97例肝癌患者符合Milan标准:71例首次治疗即行肝移植术的患者纳入首次肝移植组;26例因切除术后肿瘤复发(n=20)或肝功能失代偿(n=6)行挽救性肝移植的患者归为挽救性肝移植组.比较两组病例的围手术期相关因素及生存状况.结果 首次肝移植组和挽救性肝移植组行肝移植的年龄(50.0岁vs.49.7岁)、性别及肝硬化病因(乙型肝炎或/和丙型肝炎)无明显差异.挽救性肝移植组行肝癌切除至实施肝移植术的中位时间为2.5年.两组患者的病理分析肿瘤数目(1.37个vs.1.50个)、手术时间(7.92 h vs.8.56 h)、术中失血量(1981.69 ml vs.2626.92 ml)及输血量(1981.69 ml vs.2626.92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最大直径(2.81 cm vs.2.05 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8,P=0.028).中位随访时间14.63个月,两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3,P=0.959).结论 移植前的肝肿瘤切除术不增加手术难度和影响生存率.肝癌患者在当前供肝紧缺的情况下,优先考虑肝癌切除.若术后肝癌复发不能切除或肝功能失代偿再实施肝移植术也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后新发自身免疫性肝炎是指非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接受肝移植后新发生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可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使移植肝功能丧失.这个概念首先由Kerkar等[1]于1998年提出,目前国内仅报道过2例[2].2011年我中心收治1例肝移植后新发自身免疫性肝炎,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为男性,16岁,2008年11月因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和肝功能失代偿在外院接受亲属活体肝移植,手术顺利.术后以他克莫司(Tac)+吗替麦考酚酯(MMF)+甲泼尼龙预防排斥反应,恢复顺利.根据血Tac浓度调整其用量;MMF用量为1.0 g/d;甲泼尼龙于术后3个月减量至8.0mg/d,术后半年减量至4.0mg/d,术后1年减量至2.0 mg/d,术后1年半停用.  相似文献   

5.
Ӱ��ΰ�����ֲ��Ч��Σ�����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明确影响肝癌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率的危险因素 ,探讨符合中国特点的肝癌肝移植适应证。方法 对 1993~ 2 0 0 3年 59例接受单纯肝移植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病人的移植术前基本资料和肝癌大小、数目、分布以及血管侵犯等属性采用单因素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肝癌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包括 :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AFP水平、肿瘤大小、肿瘤数、门静脉分支侵犯等 (P <0 0 5)以及上腹部手术史 (P <0 0 1)。对肝癌肝移植术后无瘤生存有影响的因素包括上腹部手术史、肿瘤数 (P <0 0 5) ,肿瘤大小和门脉分支侵犯等 (P <0 0 1)。结论 肝功能Child -PughC分级、上腹部手术史和肿瘤侵犯门静脉分支是降低肝癌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率的危险因素 ;而上腹部手术史、肿瘤 >5cm ,数量 >3个和门脉分支侵犯是缩短肝移植术后无瘤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合并肝硬化 ,肿瘤直径≤ 5cm ,数目≤ 3个 ,无侵犯门静脉分支是肝癌肝移植的最佳适应证 ;门静脉分支侵犯应视为肝移植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联合应用西罗莫司、胸腺肽α-1(Tα-1)及槐耳颗粒在预防晚期原发性肝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联合治疗组为2010年至2012年在解放军第309医院接受肝移植的12例晚期肝癌患者(符合杭州标准)。历史对照组为2002年至2006年在该院接受晚期肝癌肝移植术15例患者,其随访资料完整。术后1个月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调整免疫抑制剂的种类或剂量,应用他克莫司(FK506)联合吗替麦考酚酯(MMF),术后1个月逐渐撤出FK506,由西罗莫司替代;术中给予甲泼尼龙500 mg,术后小剂量甲泼尼龙治疗,1周停药,此时开始加用Tα-1及槐耳颗粒。Tα-1用法:先连续皮下注射10 d,每次1.6 mg,每日1次,以后每周2次。槐耳颗粒:每次20 g,每日3次。所有患者均予随访。收集患者术后随访资料,内容包括术后1年血清甲胎蛋白(AFP)变化,术后排斥反应发生情况,肿瘤复发情况及处理方式,生存时间。结果联合治疗组随访8~3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无失访、退组等情况,患者均存活;历史对照组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直至所有患者死亡。联合治疗中2例术后出现肺部孤立性转移灶(单发)和2例术后出现肺部多发转移灶(多发),经γ刀治疗后治愈。历史对照组中术后6个月15例患者中7例复发,术后1年内15例患者全部复发,且全部出现肺部转移,单发6例,多发9例,均死于肿瘤多处转移。结论联合应用西罗莫司、Tα-1及槐耳颗粒在预防晚期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有显著疗效,能延缓肿瘤的复发,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患者感染疟原虫的报道国内少见。我院2006年收治2例,现将其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例1为男性,64岁。无疟疾病史,因“原发性肝癌、丙型肝炎后肝硬化”于2006年8月22日在我院行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手术顺利。术中输浓缩红细胞4U,新鲜血浆800ml。术后使用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MMF)及甲泼尼龙预防排斥反应,患者肝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8.
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七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对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患者进行肝移植手术的适应证和围手术期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9月至2005年9月间7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的患者接受原位肝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3.7岁,肝移植术前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肿瘤组织学分级为高、中分化,肝癌切除术后无瘤期为6~31个月,均未发生肿瘤细胞侵犯大血管和肝外转移.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术后采用他克莫司(或西罗莫司)+霉酚酸酯+激素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观察肝移植术后受者并发症及存活率情况.总结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的经验.结果 所有受者肝移植手术过程顺利,围手术期无死亡.1例术后22 h发生腹腔出血,1例术后13 d发生腹腔感染,1例术后4个月发生门静脉血栓,其余未发生严重并发症,7例受者均顺利出院.有3例受者分别于移植术后9、13及19个月时,因肿瘤复发而死亡,其余4例均长期无瘤存活,最长已达52个月.受者的1、2年存活率分别为85.7%和57.1%.结论 肝移植能有效治疗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受者适应证的选择和围手术期的辅助治疗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治疗肝细胞型肝癌的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肝细胞型肝癌的临床价值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67例接受肝移植治疗、且随访时间≥6个月的肝细胞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7例患者肝移植术后1年、2年存活率分别为89.96%、65.59%,1年、2年无瘤存活率分别为77.51%、62.49%;单因素分析显示,甲胎蛋白水平、肿瘤最大直径、门静脉癌栓、肿瘤累及肝脏左右两叶、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TNM分期是影响无瘤存活率的重要因素,Cox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和门静脉癌栓是影响无瘤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是目前治疗肝细胞型肝癌的有效方法,肿瘤直径>5cm和门静脉癌栓严重影响患者的无瘤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癌(肝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移植是失去根治性切除机会或伴有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癌患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依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这也是近年来肝移植领域的研究热点。微小核糖核酸(miRNA)是一类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长度约21~23 nt的非编码RNA,目前的研究认为miRNA与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密切相关。联合应用检测miRNA与米兰标准有可能进一步提高肝移植受者的无瘤生存期。miRNA具有调节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功能,可能成为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潜在治疗靶点。本文总结了近年来miRNA与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相关研究,为肝移植临床医师及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肝脏移植在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我国目前原位肝脏移植在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中的作用以及围手术期的处理,进一步提高肝脏移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18例肝脏恶性肿瘤肝脏移植病人术后采用全身化疗复发转移灶采用手术切除或介入化疗。结果 肝脏移植术后甲胎蛋白短期内降为正常者6例,虽有下降但未降至正常者2例。术后肝癌肝内复发4例次,肺转移3例次,骨转移1例次,肿瘤复发多在术后6-12个月。结论 (1)小肝癌、胆管细胞癌可行肝脏移植,中晚期肝癌行肝脏移植需综合考虑;(2)肿瘤复发转移灶采用手术切除或介入化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多囊肝病中的效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中心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9例多囊肝行肝移植的病例,对患者术前MELD评分、肝肾功能,术中输血、失血,手术时间、无肝期以及术后并发症、存活时间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9例患者术前MELD平均(16±9)分,5例同时患有多囊肾,除1例出现肝硬化外其他8例无明显肝功能损害但因明显的压迫症状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例有肾功能异常需要透析.术中平均输血(1800±1600)ml,失血(3500±2600)ml,平均手术时间(7.2±1.5)h,无肝期(52.7±15.4)min.术后3例分别因腹腔出血、急性排斥反应及循环衰竭导致多器官衰竭而早期死亡;6例患者均存活1年以上,现最长存活时间8年.本组1年和2年存活率分别为77.8%和66.7%.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多囊肝疾病的有效方法,比较其他的肝移植受者手术时间长,失血量较大,手术难度较高,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在巨大肝癌患者复杂肝切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4例巨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最大直径10 ~ 18 cm,病灶不同程度地累及了第一、二、三肝门.患者难以耐受常规肝切除,均行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结果 4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90 ~840 min,无肝期250~300 min,术中出血量400~1400 ml,术中无肝期未行门、腔静脉转流术.4例患者在体外肝切除后行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及门静脉修复成型,均应用成型异体血管来延长剩余肝脏肝上腔静脉以利于腔静脉吻合及第一肝门的重建.本组患者1例术后肝功能正常,1例出现腹腔出血再次手术止血,1例发生肝功能不全,1例出现肝肾功能不全于术后5d放弃治疗而死亡.3例术后生存的患者术后1~2个月间剩余肝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代偿增生.术后生存的3例患者中2例分别于术后8、9个月发现肺部多发转移瘤,分别于术后13个月及15个月死亡.随访截至2012年4月,1例患者无瘤生存37个月.结论 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为复杂肝切除的巨大肝癌患者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及近期肿瘤的复发是限制该手术发展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探讨大鼠肝细胞增殖介导肝再生和卵圆细胞增殖介导肝再生两种不同大鼠肝再生模型肝切除术后肝再生指数和肝再生度变化的情况。方法 SD 大鼠随机分为2组: ①肝细胞增殖介导肝再生模型组(PH)②卵圆细胞增殖介导肝再生模型组(2AAF/PH) ,计算两组模型肝切除术后4、8、12、16、20天残肝肝再生度及肝再生指数。结果 两组肝再生度、肝再生指数均在第4天明显升高,12天左右达到高峰,超过再生总量的2/3以上,至20天基本达到原肝重。在4、8、12天同一时间点内,PH组肝再生度比2AAF/PH组高(P<0.05),而到16天时,2AAF/PH组肝再生度则比PH组高(P<0.05)。在4、8天同一时间点内,PH组肝再生指数比2AAF/PH组高(P<0.05)。在12、16、20天同一时间点内,两组肝再生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肝再生度与肝再生指数是评价肝再生质量变化较直观和准确的指标,肝再生度在反映肝再生规律方面要比肝再生指数更准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我国目前肝癌与非肝癌病人行肝移植治疗的风险及长期生存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1例晚期肝癌病人行肝移植手术治疗风险及长期生存情况,并与同期所行另外19例非肝癌病人的肝移植进行比较。结果:晚期肝癌病人的手术前凝血状态好于因其它非肝癌原因而接受肝移植的病人,与此相应的手术中出血量、需要输血量、术中输液总量均少于非肝癌病人,手术中因出血而导致的低血压时间短,手术后较恢复顺利,围手术期病死率低。虽然肿瘤复发所致的远期死亡率明显高于非肝癌病人,但是,总生存率与非肝癌病人无明显区别,部分病人可长期无瘤生存。结论:现阶段肝移植仍是失去根治性切除机会的肝癌病人的有效治疗手段,术后部分病人有无瘤长期生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肝脏恶性肿瘤患者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临床特点,探讨术后复查的规范方法和治疗复发肿瘤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15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81例复发患者的肿瘤复发时间、复发部位和治疗效果.结果 8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108个月.首次发现肿瘤复发的时间为肝移植术后3~20个月,常见的复发部位为肺、腹腔种植或淋巴结转移、移植肝内复发和骨转移.复发肿瘤的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包括肺转移瘤切除术6例次、伽马刀治疗74例次;腹盆腔转移癌切除术10例次,腹腔淋巴结伽马刀治疗8例次;肝转移癌切除术6例次、消融治疗5例次、伽马刀治疗15例次、TACE 33例次,二次肝移植3例次;骨转移瘤切除术15例、伽马刀治疗16例次以及病理性骨折内固定术3例;脑转移瘤伽马刀治疗4例次.本组患者治愈3例,带瘤生存6例,已存活21~5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9个月.死亡72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结论 肝移植术后对恶性肿瘤患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检查、积极治疗复发肿瘤,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7.
原位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疗法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加入人工肝支持疗法对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及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术前准备中的作用。方法 本组7例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昏迷,黄疸,腹水,肝功能损害,出血倾向,在等待供肝的过程中分别接受2-20次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疗法,供肝到达后行原位肝移植术,结果 人工肝支持治疗后患者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腹水明显减少,部分病人肝性脑病有所好转,7例均顺利行肝移植,5例存活3-290个月,其中3例已存活1年半以上,并已恢复正常工作,2例术前有肝肾综合征者,术后3d死亡,其中1例并发急性重症胰腺炎。结论 原位肝移植加入工肝支持疗法是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术前人工肝支持可作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等待供肝期间的桥梁,并可改善病情减少肝移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运用精细肝脏外科理念治疗肝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运用精细肝脏外科理念治疗肝血管瘤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肝切除的52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精细肝切除术23例,传统肝切除术29例。 结果:5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顺利康复,术中及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发生。精细肝切除组与传统肝切除组比较,前者手术时间延长[(128.0±25.7)min vs.(100.9±20.4)min](P<0.05),术中出血、输血例数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7.0±1.5)d vs.(8.6±1.5)d](P<0.05),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峰值[(277.5± 189.3)U/L vs.(960.0 ±635.0)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峰值[(254.2 ±191.4)U/L vs. (838.5±677.1)U/L]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降低(8.7% vs. 31.0%)(均P<0.05)。 结论:运用精细肝脏外科理念治疗肝血管瘤安全有效,较传统肝切除术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评估非肿瘤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肝移植标准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评估非肿瘤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肝移植标准(LTS)的数学模型.方法 分析200例非肿瘤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筛选出28项可能与肝功能衰竭预后有关的因素,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出独立危险因素,建立LTS数学模型.另选择51例非肿瘤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验证LTS数学模型的预测能力,并与终末期肝病评分标准(MELD)进行比较.结果 影响肝功能衰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4项: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肌酐(Cr)、肝性脑病(HE)和消化道出血(ATH),由此建立非肿瘤性肝功能衰竭患者LTS的数学模型,LTS评分=[4.96 x LnINR+7.16×LnCr(μmol/L)+9.62×HE+6.82×ATH].经51例独立样本的验证,LTS评分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804,敏感度为78.26%,特异度为92.85%,阳性预测值为90%,阴性预测值为83.87%,Youden指数为71.11%;LTS评分的AUC和Youden指数均优于MELD评分(AUC和Youden指数分别为0.750和43.48%).所有251例患者的LTS评分最小为30分,最大为87分,平均(48±11)分;在90 d观察期内,存活96例,死亡155例,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的LTS评分分别为(40±5)分和(53±1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LTS评分分别为<40、40~45、46~53和>53分的患者分为4组,4组间死亡率和存活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TS的数学模型能准确预测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近期预后,可为非肿瘤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肝移植时机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