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辅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46例ACS患者在不同的病情及治疗状况下,给予IABP治疗。结果42例患者(90%)接受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所有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的患者辅以IABP,没有发生血管再闭塞事件。心源性休克患者经IABP辅助治疗存活率为60%。结论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尤其是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性休克的患者,IABP可以安全地使用并有效地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为患者争取了进行血运重建的时间,提高生存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辅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8月68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的ACS患者应用IABP临床资料,根据IABP置入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预防性置入组和被动紧急置入组,每组各34例。分析两组术后临床效果,比较两组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心血管活性药物应用、IABP使用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结果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接受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有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的患者辅以IABP,没有发生血管再闭塞事件。两组患者中30 d内死亡19例,其中预防性置入组3例(8.82%),被动紧急置入组16例(47.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性置入组明显出血2.94%(1/34)、血肿2.94%(1/34);被动组明显出血8.82%(3/34)、肢体血运障碍5.88%(2/34)、相关发热2.94%(1/34),预防性置入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被动组(P〈0.05);预防性置入组术后平均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IABP使用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分别为(57.63±13.66)、(54.75±17.68)、(31.83±14.71)、(76.35±27.27)h;被动组分别为(94.63±22.72)、(93.12±32.21)、(89.34±35.17)、(102.41±34.12)h,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高危ACS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性休克的患者的LABP可以完全地作用并有效地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对经最大耐受量内科药物治疗后难治性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辅以IABP预防性治疗,有一定的缓解及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和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辅助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ACS患者在不同的病情及治疗状况下,给予IABP治疗,观察使用IABP前后患者心率、血压及NT-proBNP的变化,注意IABP相关并发症,住院期间死亡情况。结果:60例患者接受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改善,其中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使用IABP后2 h后血压即达到稳定状态,72 h后NT-proBNP值明显下降。IABP相关并发症5例,严重并发症0例,住院期间死亡12例,其中合并心源性休克死亡9例。结论:对于ACS尤其是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性休克的患者,IABP可以安全的使用,并有效地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为患者争取进行血运重建的时间,减少患者急性期的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的疗效。方法:3例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或血运重建术治疗过程中应用IABP作血流动力学支持,记录临床治疗效果和随访情况。结果:3例患者在接受IABP治疗平均6h后血流动力学稳定,顽固心绞痛缓解,无相关并发症发生,全部获得成功。结论:IABP治疗安全、可靠,对于高危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血流动力学紊乱或心源性休克者,及早应用IABP,可以减轻血流动力学障碍,增加冠脉内血流,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的效果.方法 分析49例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49例接受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存活38例,死亡11例,存活率为77.6%.结论 IABP可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IABP在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临床疗效、预后及其对血浆NT-proBNP浓度的影响。方法:58例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性休克的高危患者,40例进行IABP辅助治疗,18例为对照组行药物保守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NT-proBNP变化及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ABP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患者半年再住院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过程中I-ABP组较对照组血浆NT-proBNP浓度下降幅度也更显著。结论:对于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性休克的高危患者,IABP的置入能安全、有效的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血清生化指标,改善预后,从而为进一步治疗争取到足够的时间,以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辅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总结 2 7例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辅助治疗后 ,住院期间临床事件发生率和抢救成功率。结果 :治疗后 ,血流动力学稳定 ,12例接受再血管化治疗 ,存活 15例 ,存活率 5 5 6 %,死亡 12例。结论 :IABP可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 ,减少再梗死 ,为再血管化治疗赢得了时间 ,提高了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辅助治疗的作用.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08年5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所有应用IABP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IABP的治疗效果.结果 23例高危AMI患者接受 IABP治疗,16例患者接受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17例患者成功行PCI术.死亡7例,病死率30.4%.结论 对于高危AMI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行休克的患者,IABP可以有效地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降低病死率,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的效果。方法 分析13例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13例接受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其中的7例接受再血管化治疗,1例发生再梗死,2例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存活9例,死亡4例,存活率为69.2%。结论 IABP可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减少再梗死,为再血管化治疗赢得了时间,提高了生存率,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处理方法,分析其疗效,寻求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996年2月~1999年12月共48例急性心梗伴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48例患者均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脉造影,其中46例成功地进行介入治疗,2例因介入治疗未成功而搭桥,14例虽罪犯血管成功介入治疗,但因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而行搭桥治疗获成功。单纯介入治疗死亡率25%,外科搭桥死亡率0%,总死亡率16.7%。结论: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介入失败和多支病变经介入治疗后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者,应及时进行外科搭桥治疗。  相似文献   

11.
叶玲军  陈怡 《浙江实用医学》2005,10(2):90-90,105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常规治疗下应用IABP辅助治疗.结果接受IABP治疗后,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心指数及中心静脉压和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IABP可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为再血管化治疗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23例,记录经IABP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和心脏指数,分析IABP的疗效.结果 应用IABP治疗4小时后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转归:死亡5例,自动出院4例,痊愈14例.结论 IABP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重要手段,能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术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2 4例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常治疗下 ,其中 16例予IABP治疗。结果 :16例接受IABP治疗后 ,14例 (87.5 % )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 ,休克纠正 ;而对照组则只有 2例 (2 5 % )得以改善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IABP术是治疗AMI并心源性休克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效果。方法:41例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并收集IABP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32例存活的患者IABP治疗前后平均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多巴胺的剂量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ABP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具有确实、有效的治疗作用。能在应用后很快增加冠脉循环的灌注压、提高平均动脉压,改善心肌供血及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15.
张杰  张新峰 《当代医学》2011,17(29):82-83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威海市解放军404医院(2008年1月~201o年12月期间)18例应用IABP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IABP的治疗效果。结果总成功率72%,其中13例患者接受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无一例出现与IABP相关的肢体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死亡5例,其中死于心源性休克者占60%,14例患者均进行了冠脉造影,12例患者在出院前施行了冠脉血管重建。结论早期IABP治疗可以有效地稳定多种高危AMI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联合冠脉血管重建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 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2例接受IABP治疗的AM I合并CS患者,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22例患者中,其中有20例接受急诊或择期PC I治疗,大部分患者经IABP治疗后,其血流动力学改善,平均动脉压从术前(57.97±8.36)mmHg升至术后(74.40±5.81)mmHg,临床症状好转,死亡6例,2例死于泵衰竭(其2例均未接受PC I治疗),2例死于心脏猝死,1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在IABP辅助治疗中出现血小板严重减少。结论:对AM I合并CS患者及时行IABP辅助治疗,尤其尽早联合应用PC I实现血流再灌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体外膜肺氧合(ECMO)与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辅助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2008年住院的54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其中23例行ECMO辅助,31例行LABP辅助,观察ECMO和IABP辅助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以及行PCI治疗的情况.结果 心脏指数,心排出量在ECMo辅助后明显增加,高于IABP辅助下的心脏指数和心排出量增加量,P<0.05.ECMO对患者动脉血压的改营作用也明显优于IABP(P<0.05).结论 与IABP相比,ECMO能更好地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为患者进行PCI提供了必备的前提条件,有望提高危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IABP)辅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5例ACS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性休克的高危患者并分为两组,50例患者PCI前24 h内进行IABP治疗(IABP+PCI组),45例直接PCI(PCI组)。在入院及PCI术后第5天分别检测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水平;入院时及出院后4周心脏彩超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治疗前两组收缩压均偏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ABP+PCI组血压较PCI组血压明显升高(P<0.05);同时IABP+PCI组病死率有所下降(P<0.05),住院天数减少(P<0.05)。两组治疗前的血浆NT-proBNP和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ABP+PCI组血浆NT-proBNP 和 hs-CRP水平较PCI组明显下降(P<0.05),LVEF明显提高(P<0.05)。结论 IABP辅助PCI治疗高危ACS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血流动力学,并使住院天数和短期病死率有所下降,同时降低了血浆NT-proBNP 和 hs-CRP水平,提高了LVEF。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治疗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高危ACS患者应用IABP的疗效。结果患者应用IABP后,血流动力学稳定,临床表现呈相应改善。结论IABP显著地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减轻心脏后负荷,改善了心肌氧供-需平衡,增加心输出量,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合并有低血压状态或心源性休克的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应用IABP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及病人预后。结果52例患者应用IABP后血流动力学情况及预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高危性急性心肌梗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