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姜峰  王运涛  吴小涛  刘国臻  徐玉柱 《骨科》2020,11(6):573-576
近年来,性别的差异引起了各专业的广泛兴趣。尽管有些因素可以用性别之间的生物学差异来解释,但性别差异对腰椎退行性滑脱的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的影响仍存在许多争议。目前人们对于腰椎退行性滑脱的流行病学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有了初步认识。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女性腰椎退行性滑脱发生率较男性高,提示性别差异与腰椎退行性滑脱有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回顾以往文章,总结女性病人腰椎退行性滑脱可能的独立发生机制,探讨腰椎退行性滑脱的发生率和风险因素在性别方面的差异,分析性别差异对腰椎退行性滑脱病人的手术治疗和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上预防和治疗女性腰椎退行性滑脱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往往伴有邻近节段不稳、椎间盘突出或椎管伙窄等退行性改变,对这些病变是否需要处理及如何处理给制定手术方案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3.
退行性腰椎滑脱是临床最常见的脊椎滑脱。目前关于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治疗还存在诸多争议,包括手术还是非手术保守处理,腰椎融合还是非融合,以及开放还是微创术式等。本文结合近几年关于退行性腰椎滑脱治疗的研究进展,从循证医学证据的角度,就上述几个问题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采用减压术后,用Dynesys弹性稳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保留棘突韧带及上下小关节完整性,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26例行椎板切除减压并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术后随访平均1年6个月。结果患者下肢痛显著减低,平均步行距离显著提高超过了1000 m。没有发现椎体不稳症进一步进展的迹象。结论对于脊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症的老年患者,椎管减压并用动态稳定系统固定能得到与目前标准的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相近的临床效果,保证足够的稳定性,防止滑脱和脊椎不稳进一步发展,无需植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3月~2011年8月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症42例,行后路开窗减压椎弓根固定,植骨方法采用单纯椎体问植骨。术后随访观察椎体间植骨融合情况及临床效果,根据腰椎滑脱手术治疗疗效评定标准及植骨融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结果42例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6~54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疗效评定,痊愈29例,好转10例,改善3例。优良率92.8%。结论退行性腰椎不稳症患者采取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间植骨的方法治疗,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脑脊液漏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01例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初次手术患者的病史资料,根据是否并发脑脊液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是否合并糖尿病、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方式[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LIF)或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滑脱部位、滑脱程度(Meyerding分度)、手术时间及术者年资与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的关系。结果:201例患者中共有20例并发脑脊液漏,发生率为9.95%(20/2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例在手术方式、滑脱程度、手术时间、术者年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PLIF与TLIF相比:OR=4.572,95%CI=1.192~17.534)、滑脱程度(Ⅰ度滑脱与Ⅱ度及Ⅱ度以上滑脱相比:OR=0.172,95%CI=0.059~0.500)是退行性腰椎滑脱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手术方式和滑脱程度影响退行性腰椎滑脱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下腰椎退行性病变常见有椎间盘突出、退行性滑脱、退行性椎管狭窄等,是引起脊柱下腰椎不稳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本院自2002年3月至2005年10月以来。用后路椎体间融合加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共36例,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背景:腰椎滑脱症是常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治疗的创伤较大以及滑脱复位是难点,目前脊柱外科微创技术应用广泛,应用微创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康复更快.目的:分析微创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40例,依据随...  相似文献   

9.
<正>腰椎退行性滑脱属于中医"腰腿痛"范畴。本病的治疗要分清滑脱的程度,对腰椎假性滑脱Ⅰ°及Ⅱ°而且不伴有峡部裂的患者我们运用保守治疗为主,对真性滑脱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0.
椎间融合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主要方法,能促进脊柱力学恢复,维持脊柱稳定性,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后外侧腰椎植骨融合术(posterolateral fusion,PLF)均为临床常用融合术式[1-2] ,但不同椎间融合术的适应证及疗效各不相同.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98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以评估其临床特点,并分析3 种融合术的适应证、疗效及安全性,为其诊疗提供新思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退行性腰椎不稳发病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性别、年龄、相应节段椎间盘退变、小关节突骨关节炎以及椎体滑脱与退行性腰椎不稳的相关性。方法行腰椎MRI及站立位过伸过屈侧位片检查,观察L1-S15个运动节段的椎间盘退变、椎间小关节退变以及有无椎体滑脱。腰椎不稳分为前水平位移不稳.后水平位移不稳和角度不稳。椎间盘退变分四度。小关节突退变分为4级。腰椎滑脱分四度。将结果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前向水平不稳与椎间盘退变呈正相关,与椎间小关节骨关节炎呈负相关,与椎体滑脱呈正相关;后向水平不稳与年龄呈正相关,与椎间盘退变呈正相关。与椎间小关节骨关节炎呈正相关,与椎体滑脱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退行性腰椎不稳与多种因素具有显著相关性,但腰椎滑脱不一定有不稳。  相似文献   

12.
腰椎滑脱和腰椎滑脱症(续)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5 腰椎滑脱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应该明确的是大多数的腰椎滑脱是没有症状的 ,常在体检时无意中发现。临床上以下腰痛来就诊的患者 ,即使X线片上发现有峡部崩裂或腰椎滑脱 ,也不一定是引起该症状的原因。在Scott的报告中 ,先天性腰椎滑脱约占滑脱患者中的40 % ,退行性腰椎滑脱占 45% ,峡部病变等占 1 5%。先天性腰椎滑脱临床上少见 ,成人中常见的是腰椎峡部病变和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腰椎滑脱的类型、脊柱的稳定情况、滑脱程度及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5.1 各种类型腰椎滑脱的临床特点5.1 .1 先天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 …  相似文献   

13.
骨性结构参数在退行性腰椎滑脱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腰椎骨性结构的异常是否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病因,及退行性改变在退行性腰椎滑脱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40例(病例组),男10例,女30例;平均年龄(61.35±9.91)岁;非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56例(对照组),男13例,女43例;平均年龄(57.27±10.00)岁。两组患者均划分为三个年龄段:45~54岁,55~65,≥66岁。在X线侧位片和腰椎CT或横断面MRI片上测量骶骨相对矢状旋转角、L5椎体相对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腰骶角、椎弓根下关节突角、小关节突面冠状位角,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各年龄段和总体的L5椎体相对倾斜角、骶骨相对矢状旋转角、腰骶角、腰椎前凸角、腰椎前凸系数、椎弓根下关节突角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左侧及右侧小关节突面冠状位角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骨性结构的异常不是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联合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PLIF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22例.结果 本组随访10~24个月,临床疗效优13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0.9%.椎间隙高度由术前(4.2±1.6)mm增加至术后(9.4±1.4)mm,滑脱角由术前(27.5±10.5)°改善至术后(16.2±7.8)°,ODI由术前(35.4±6.8)分降至术后(18.6±6.2)分.结论 采用PLIF联合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腰椎不稳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不稳系指腰椎椎节在正常生理载荷下不能保持相互之间的正常位置关系而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几乎腰椎的所有常见伤病均可导致其本身的不稳定。除最常见的创伤、退行性变等因素[1]外,肿瘤、炎症以及各种减压性手术[2]都可能破坏腰椎的稳定性。近年来,对于腰椎不稳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均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重点就有关腰椎不稳特别是退行性腰椎不稳的诊断作一综述.1腰椎不稳的临床表现 对腰椎不稳的临床表现仍缺乏统一认识。有人曾请国际腰椎研究会的30位专家写出腰椎不稳的典型病史与临床表现,结果其答案无一相同[3、4]。1.1症状 腰痛及坐骨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B-TWIN联合椎弓根钉对腰椎退行性变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 12例腰椎退变不稳,手术植入B-TWIN24个,均为1个椎间隙植入2枚.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B-TWIN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症状改善优良率为91.67%,X线片显示骨性愈合良好.结论 B - TWIN联合椎弓根钉是治疗腰椎退行性变、腰椎不稳的理想材料及方法,该手术创伤小,稳定性好,植骨融合率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腰椎椎板减压、椎管后外侧植骨融合、使用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狭窄及不稳定的临床价值。方法:从1997年4月-2002年4月,对44例实施椎板减压同时作小关节突及横突间植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腰椎间盘突出症17例,腰椎管腔狭窄症12例,退行性脊椎滑脱10例,腰椎不稳症3例,下腰椎二次手术2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3个月(3-62个月),共植入200枚螺钉,螺钉断裂1枚松动2枚,无神经损伤及螺钉安置不当需二次手术的病例,未发现假关节及骨不愈合,临床优良率97.7%。结论:使用椎弓根内固定器及椎管后外侧植骨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国产钛合金RF,DRFS具有价格低廉、疗效满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退行性腰椎不稳症(degenerative lumbar instability syndrome,DLIS)是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关于腰椎退行性不稳症的治疗尚无统一标准,文献报道的方法多样,总体上来说,在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外科治疗仍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主要方法,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彻底减压和重建腰椎稳定性.我科2001年3月~2004年9月共收治腰椎退行性不稳症19例,采用一期前路椎间融合(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联合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获得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李德明 《颈腰痛杂志》1994,15(4):240-241
后路椎体间植骨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的腰椎不稳(附10例报告)李德明腰椎间盘摘除后可引起或加重椎体间关节和小关节的一系列退行性改变,是腰椎不稳的原因之一。1988年以来,我科对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滑脱及椎间盘突出术后可能出现腰椎不稳的病例,采用同时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多裂肌退行性变程度与腰椎前凸角、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等临床资料。通过腰椎X线片判断滑脱严重程度并测量腰椎前凸角,其中Ⅰ度滑脱30例(L_4/L_5 20例、L_5/S_1 10例),Ⅱ度滑脱21例(L_4/L_5 15例、L_5/S_1 6例)。通过腰椎MRI测量患者L_4/L_5、L_5/S_1水平双侧多裂肌平均横截面积和脂肪浸润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多裂肌横截面积、脂肪浸润率与腰椎前凸角、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滑脱程度患者腰椎前凸角、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节段,不同滑脱程度患者多裂肌横截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度滑脱者多裂肌脂肪浸润率均低于Ⅱ度滑脱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裂肌横截面积、脂肪浸润率与腰椎前凸角、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均无相关性。结论不同严重程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多裂肌的退行性变程度存在差异,多裂肌退行性变可能参与了退行性腰椎滑脱的进程,但尚不能证明多裂肌退行性变程度与临床症状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