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N-端脑利钠肽前体(WrproBNP)浓度对心房纤颤药物复律的影响。方法入选145例非永久性房颤患者,按发作时间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首发房颤,检测胺碘酮复律前后血清NTproBNP浓度的变化,预测维持窦律后房颤的复发。结果复律成功的患者复律前血清中NTproBNP浓度均低于复律未成功者(P〈0.05);用药14天后复查,血清NTproBNP浓度较复律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血清NTproBNP越高,房颤复律成功率越低,血液中NTproBNP下降的幅度越低,房颤复律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脏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药物复律前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对复律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132例非瓣膜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接受顿服普罗帕酮450~600 mg复律治疗,观察患者复律前后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并确立判断房颤复率是否成功的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最适界值点Cutoff.结果:13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服药后48小时内83例(62.87%)转复为窦性心律,成功复律组患者复律前血浆NT-proBNP水平为419.53±43.83ng/L,明显低于未成功复律组458.11±66.09ng/L(P<0.01),成功复律组患者复律后1小时血浆NT-proBNP水平为(189.61±37.8)ng/L,明显低于复律前419.53±43.83ng/L(P<0.01),而未成功复律组血浆NT-proBNP水平复律前458.11±66.09ng/L与服药后48小时444.6±67.8ng/L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经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获得NT-proBNP预测复律可否成功的最适界值点(Cutoff).结论:入院时血浆NT-proBNP水平对非瓣膜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药物复律效果具有预测价值,当NT-proBNP值>432.25ng/L时,房颤复率成功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合用氯沙坦和胺碘酮对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复律的效果.方法 将85例高血压病合并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 氯沙坦组(治疗组,n=40)及胺碘酮 氨氯地平组(对照组,n=45),比较两组3个月内房颤复律的成功率.结果 治疗组复律成功23例,成功率57.5%;对照组复律成功16例,成功率35.6%.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11,P<0.05).结论 采用氯沙坦能提高胺碘酮对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的复律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在心房纤颤患者复律前、后中的变化,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确诊为心房纤颤且成功复律的5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依据发作时间分为两亚组:阵发性房颤(发作时间2 d)31例,持续性房颤(持续发作2 d~12个月)26例;选取同期在本院行健康检查正常者33例作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复律前后的血浆BNP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复律前的血浆BNP比对照组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两亚组的3项指标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BNP水平与LEVF呈负相关性,与LVEDD呈正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律后、房颤复发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律维持患者的血浆BN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纤颤患者复律前血浆脑钠肽水平明显升高,复律后其显著下降,可用于评价房颤患者的发作时间和治疗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阵发房颤(AF)患者在复律前后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探讨BNP在AF发生和复发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0例心功能正常患者,其中40例为窦性心律对照组,阵发AF患者依据复律结果分复律组35例,复发组35例,失败组10例;测定对照组以及阵发AF 3组复律前后BNP水平和左房内径(LAD).结果:(1)阵发AF组LAD和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在复律前,复律组BNP水平和LAD明显低于复发组和失败组(P<0.01);复发组BNP水平和LAD低于失败组,但无统计学意义.(3)复律后2 h内,复律组与复发组BNP水平明显下降,均明显低于复律前(P<0.01),复发组BNP水平高于复律组,但无统计学意义.(4)复律后2周,复律组LAD和BNP水平明显低于复律后2 h(P<0.01),复发组在AF复发后BNP再度升高,明显高于复律后2 h(P<0.01).(5)二项Logistic分析显示,LAD和BNP是AF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和预测指标.结论:BNP水平对阵发AF患者预测和评估复律后AF复发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房颤持续时间与复律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关系。方法将42例心脏房颤病人分成A、B两组,A组房颤持续时间为72h或以上(142.7±103.8h),B组房颤持续时间少于72h(25±16h)。以酶免疫法测定对复律前和复律后36h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19例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B两组病例复律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并与房颤持续时间有显著相关。结论房颤持续时间越长,复律后血栓前状态越明显;房颤持续时间和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房颤复律血栓前状态的新的预测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房颤对血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影响及房颤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非心衰患者49例(房颤组),另择同期类似疾病窦性心律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及房颤组复律前的血BNP水平.房颤组患者使用胺碘酮药物复律,在复律后24h检测血BNP水平,并随访观察6个月.比较分析6个月内房颤组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血BNP水平及临床特征.结果复律前房颤组血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房颤组复律后血BNP水平显著低于复律前(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房颤组31例未复发,18例复发;复律前后复发者血BNP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复发者(均P<0.01);复发者与未复发者仅左房内径、病程、束支传导阻滞、二尖瓣反流等临床特征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房颤患者血BNP水平升高,并在复律时降低.血BNP水平、左房内径、房颤病程、束支传导阻滞、二尖瓣反流等特征可能与房颤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心房纤维化程度与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关系.方法 41例风心病二尖瓣病变患者(房颤29例,窦性心律12例)行心脏外科手术时取右心耳组织.应用V-G法染色法和VIDAS-21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心房组织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 房颤患者的心房组织CVF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18.89±1.29)vs(10.46±2.30)%,P<0.05].29例房颤患者均转复为窦性心律,随访12个月后,20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占68.96%,转为房颤的患者9例,占31.03%.房颤复发患者心房组织CVF、房颤持续时间和左房内径明显大于维持窦律组[(23.65±1.27)%vs(14.32±2.43)%,(5.74±2.36)vs(3.02±0.15),(63.14±5.21)vs(53.69±2.32),P<0.05)].结论 心房纤维化程度可能是影响风心病房颤患者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胺碘酮在体外直流同步电复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房颤中的作用.方法 165例瓣膜置换术后的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85例)和对照组(80例).电复律前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和安慰剂.试验组除常规药物外,加用胺碘酮.两组比较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的成功率及复律12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试验终点为电复律后第12个月.结果 体外同步电复律后两组比较,试验组转复成功率(100%)高于对照组(70%),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复律12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试验组(74.11%)大于对照组(51.2%),有显著差异.结论 胺碘酮能提高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房颤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的成功率及转复后窦性心律维持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复律治疗前后NT-Pro BNP水平变化与房颤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房颤患者50例,入院后复律前、后均检测NT-Pro BNP,比较复律成功组和复律不成功组治疗前后的NT-Pro BNP水平,以及随访期窦律维持组和房颤复发组NT-Pro BNP水平。结果:复律未成功组复律前、后NT-Pro BNP均明显高于转复成功组复律前、后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房颤复发组复律治疗后NT-Pro BNP水平高于窦律维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律前NT-Pro BNP水平异常增高者及复律后仍高于正常者复律成功的可能较小,控制心室率即可;复律后NT-Pro BNP水平迅速恢复正常者更容易维持窦律。房颤患者复律后的NT-Pro BNP水平可以作为预测房颤是否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房颤转复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BNP的变化。[方法]选择心功能正常的150例房颤患者,根据复律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复律成功患者组,房颤复发组(复律1个月内再发),转律失败组。另选50例正常窦性心率者作为对照组。在转复前及窦性节律恢复后24 h采集周围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血浆BNP。[结果]150例患者中,阵发性房颤患者110例,BNP水平由转复前的(136±11.3)pg/mL降至(68±13.0)pg/mL(P<0.05);持续性房颤患者40例,BNP水平由转复前的(192±23.3)pg/mL降至(106±14.4)pg/mL(P<0.05)。转律成功未复发者86例,BNP水平由转复前的(138±15.5)pg/mL降至(73±12.2)pg/mL(P<0.05);转律后复发者(1个月内复发)42例,BNP水平由转复前的(218±13.6)pg/mL降至(172±23.3)pg/mL(P>0.05);转律失败者22例,BNP水平(265±12.8)pg/mL。[结论]在房颤复律患者中,BNP可预测房颤复律的成功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讨房颤自行复律的可能性和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73例房颤发作持续至入院小于 72小时患者的临床和心脏扇超资料 ,并作自行复律和非自行复律组的比较。结果  173例患者中 6 5 .32 %房颤自行复律 ,自行复律组和非自行复律组相比 ,房颤发作持续至入院小于 2 4小时者多见(P <0 .0 1) ,入院时心功能较好 (P <0 .0 1) ,EF较大 (P <0 .0 1) ,左房较小 (P <0 .0 5 )。结论 房颤发作持续至入院小于 72小时患者中约 6 5 %可自行复律。自行复律者多为房颤持续发作 2 4小时内入院 ,入院时心功能较好 ,左房较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剂量胺碘酮与倍他乐克、缬沙坦、辛伐他汀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复律后窦律维持的作用.方法:阵发性房颤患者成功复律73例,随机分A组(胺碘酮+倍他乐克+缬沙坦)23例,B组(胺碘酮+倍他乐克)24例,C组(胺碘酮+倍他乐克+缬沙坦+西之达)26例,治疗随访时间1年,随访终点是心房颤动复发.观察三组复律后6、12个月内窦律维持率,同时观察三组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结果:房颤复律后6个月、12个月窦律维持率,C组高于A组、B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的C-反应蛋白,血脂明显降低.结论:小剂量胺碘酮与倍他乐克、缬沙坦、辛伐他汀合用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复律后窦律维持作用优于胺碘酮+倍他乐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胺碘酮复律阵发性心房颤动过程是否同时应用硝酸甘油对复律疗效的影响.方法 房颤发作48小时内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硝酸甘油、胺碘酮治疗42例(治疗组),单纯应用胺碘酮治疗42例(对照组),观察治疗8小时房颤复律疗效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复律37例(84.09%),平均复律时间4.50小时,胺碘酮平均用量410mg;对照组复律27例(61.36%),平均复律时间6.25小时,胺碘酮平均用量515mg.两组比较在复律成功率、平均复律时间、平均胺碘酮用量、ST-T改变恢复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胺碘酮复律同时应用硝酸甘油可提高复律疗效.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0):49-52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干预对阵发性房颤转律治疗患者的疗效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就诊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54)与对照组(n=54)。两组均予以胺碘酮负荷剂量+维持剂量转复心律,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房颤治疗后干预,观察组予以生物反馈干预。观察干预后两组房颤转律疗效、复发率及对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19,P0.05),观察组观察期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3.97,P0.05);治疗4周后,两组负性情绪SAS和SDS评分均较前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生物反馈干预阵发性房颤转律治疗患者能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房颤复发,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复律效果,并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与房颤复律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在2003年8月至2008年7月间来我科复律的116例房颤患者,入院后首先应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进行复律,口服胺碘酮3周左右仍未转复者,行直流电复律.分析舒张末期左房内径大小(LAD)、病程长短、病因、性别、年龄5个因素与患者复律所用时间及复律后维持窦律时间的关系.结果:左房大小、病程长短、病因及患者年龄均与房颤复律所需时间及复律后维持窦律的时间有关,其中以左房内径的影响最大,病程、并发病及年龄的影响次之,男女性别间无明显差别.结论:左房越大、病程越长、年龄越大及合并其他疾病者,房颤复律越难,且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时间越短,性别对此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波的主导心房周长(Dominant atrial cycle length,DACL)在房颤药物复律过程中的变化和可能的机制.方法:对30例持续性房颤服用胺碘酮的患者,于服药前、后的1~14 d进行房颤波的采样分析,并计算DACL、P2/p1(第二频峰的功率与第一频峰功率的比值)比值.结果:服药14d后有21例转复成窦性心律(A组),9例未能转复(B组).所有患者服药后的DACL和P2/p1较服药前明显延长和变小(246±27)ms vs(150±31)ms,(215±22)ms vs(143±28)ms,(0.32±0.24)vs(0.43±0.21),(0.49±0.28)vs(0.53±0.23),P<0.05~P<0.001),复律组复律前的DACL较未复律组的DACL延长更为明显(246±27)ms vs(215±22)ms p<0.001).结论:DACL是判断房颤复律成功与否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观察卵巢功能围早衰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和症状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补肾健脾中药对卵巢围早衰期的防治规律.方法 对符合卵巢早衰前期和卵巢早衰诊断标准的92例患者按血清促卵泡激素(FSH)水平分高(H)、低(L)两区,各区再随机分为治疗组(予健脾补肾中药)和对照组予激素人工周期).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进行检测.结果 治疗后L区:治疗组FSH降低,E2上升,LH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FSH、LH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E2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H区:治疗组FSH下降,E2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治疗后FSH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说明了补肾健脾中药可改善卵巢功能围早衰患者的卵巢储备功能.FSH水平越低,对症状及内分泌的改善则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持续性孤立性房颤对左房大小及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持续性孤立性房颤 4 6例 ,根据复律结果分为复律成功组和复律失败组 ,随访观察持续性孤立性房颤对左房大小及左室功能的影响。结果 经过平均 18个月的随访观察 ,复律失败组与复律前及复律成功组比较 ,左房大小及左室功能变化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持续性孤立性房颤如果不能及时复律 ,随着时间延长 ,将使左房进行性扩大 ,左室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联合胺碘酮对持续性房颤患者节律控制的疗效.方法:采用同步直流电复律联合口服胺碘酮维持治疗6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观察电复律成功后窦性节律维持情况及相关并发症;中长期(>8周)随访房颤复发情况,观察维持组(房颤不复发)和复发组患者的年龄、左房直径及房颤持续时间.结果:59例房颤患者电复律(95.2%)即刻成功,3例(4.8%)复律无效;54例(87.2%)早期有效,早期复发5例(8.0%);晚期有效43例(69.4%,维持组),晚期复发11例(17.7%,复发组);维持组和复发组患者的年龄、房颤持续时间及左房直径比较,维持组明显低于复发组(P<0.05).结论:电复律联合胺碘酮维持治疗对持续性房颤转复及窦性心律维持具有疗效好及风险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