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连翘提取物的抗炎镇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连翘70%甲醇提物的消炎镇痛作用及其活性部位进行了研究。将连翘干燥果实的甲醇提取液、正己烷萃取甲醇提取液后所得到的正己烷可溶物和水可溶物分别进行真空冷冻干燥,得到3种棕色粉末状物质。  相似文献   

2.
采用液液萃取-光化学脱硫组合工艺,研究不同体系的光致脱硫效果,探讨了二苯甲酮敏化催化裂化柴油中脱硫反应的动力学并与二甲亚砜(DMSO)直接萃取脱硫进行了比较。硫化物的光氧化产物用溶剂萃取法脱除,考察的溶剂为水/乙腈混合物及二甲亚砜。实验数据表明:在萃取剂与柴油的体积比为4:3、溶剂含水量φ=0.25的条件下,柴油脱硫率可达64%,收率949/6。对柴油原料及光氧化柴油抽出物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柴油中硫化物降解后的形态包括亚磺酸、亚砜和硫酸酯。  相似文献   

3.
在不加浸提剂和通以氮气(含氧约1%)条件下,用2.45GHz微波照射约100s,东林煤(D)和鱼田堡煤(Y)的脱硫率均可达到20%以上。照射后进一步用5%的过量稀盐酸处理,脱硫率可高达68%。穆谱分析麦明,D、Y均含黄铁矿和硫酸亚铁,D还存在少量黄钾铁矾。经微波照射,黄铁矿转变成磁黄铁矿和陨硫铁,硫酸亚铁可能转变成其它铁相,其程度随着脱硫深度的变化面变化。用稀酸处理几乎可以除尽煤中磁铁矿和陨硫铁。因而微波照射与酸洗结合将是一种有效的脱硫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磊  沈本贤 《医学教育探索》2005,(5):563-566579
以康醇为萃取剂,在正十六烷中加入少量二苯并噻吩构成柴油模拟体系,考察了单级萃取中稀释荆含量、剂油比、温度对脱硫率和分配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溶剂康醇脱除催化裂化(FCC)柴油中硫化物是可行的,康醇是一种较好的萃取剂。建立了在模拟体系中二苯并噻吩的萃取动力学方程:r表现=0.19CA-60.6以及不同温度和不同稀释剂含量下的萃取平衡线。模拟体系萃取脱硫适宜的条件为φ(稀释剂)为0.01~0.05,剂油质量比为1.5~2.5,萃取温度30℃~50℃在该条件下,对催化裂化柴油进行萃取精制,精制柴油的各项指标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以乙腈为萃取剂,在正辛烷中加入少量噻吩构成汽油模拟体系,考察了稀释剂含量、剂油比、温度对脱硫率和分配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溶剂乙腈脱除催化裂化(FCC)汽油中的硫化物是可行的,乙腈是一种较好的萃取剂.建立了在模拟体系中噻吩的萃取动力学方程:r表现=56.1×e(-16.1/T)CA以及不同温度和不同稀释剂含量下的萃取平衡线.模拟体系萃取脱硫适宜的条件为稀释剂体积含量1%~3%,剂油质量比0.8~1.2,萃取温度为常温.在该条件下对催化裂化汽油进行萃取精制,精制汽油硫含量达到欧Ⅳ标准.  相似文献   

6.
开展了FCC汽油萃取精馏耦合重组分加氢脱硫脱氮的研究。首先在连续萃取精馏小试装置上,以碳酸丙烯酯为萃取剂考察萃取精馏的脱硫效果。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塔顶低硫精制油收率达63.2%,硫氮质量浓度分别为29.4 mg/L和1.3 mg/L,脱硫率和脱氮率分别达84.5%和97.4%。类型硫分析结果表明,碳酸丙烯酯对含氮化合物及噻吩衍生物在内的大部分类型硫具有很高的选择性,但对噻吩的选择性稍弱。随后在小型固定床上采用FGH 31催化剂对富硫重组分进行加氢脱硫,在优化操作条件下重组分加氢后硫、氮质量浓度分别降至9.5 mg/L和12 mg/L,脱硫率和脱氮率分别达97.4%和91.8%。萃取精馏的低硫、低氮和低芳精制油和经过加氢脱硫后的重组分均可作为优良的欧IV汽油调和组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杨梅核为原料,研究超临界CO2萃取杨梅核仁油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分离温度、萃取时间4因素对杨梅核超临界CO2萃取物得率的影响。结果:超临界CO2萃取杨梅核仁油影响因素次序为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分离温度〉萃取压力。结论: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5℃,分离温度55℃,萃取压力350 Bar(1 Bar=100 kPa),萃取时间3.5 h。此条件下杨梅核仁油得率为17.60%。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落地生95%乙醇温浸提取物的抗炎镇痛作用及其活性部位.方法:使用Wistar大鼠和昆明小鼠,分别通过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足跖肿胀实验、肉芽组织增生实验和扭体反应实验观察落地生的乙醇提取液、乙酸乙酯可溶物和水可溶物的抗炎镇痛作用.结果:落地生乙醇提取物3g/kg和乙酸乙酯可溶物可明显抑制醋酸致小鼠腹腔染料的渗出作用、抑制角叉菜致大鼠足跖肿胀、抑制棉球肉芽组织增生和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P<0.01,0.05).水可溶物无上述效果.结论:落地生乙醇提取物和乙酸乙酯可溶物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乙酸乙酯中萃取的成份为落地生的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五脉绿绒蒿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挥发油化学成分,同时对萃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 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对五脉绿绒蒿挥发油部分进行萃取,采用正交试验,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三因素对五脉绿绒蒿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得率的影响,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萃取物的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 确定优选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2.5 h,萃取压强25 mPa,五脉绿绒蒿药材中萃取物经GC-MS分析,通过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NIST)检索一共鉴定出66个化合物的具体结构,其中正十六烷酸、亚油酸、正二十九烷、新植二烯、芳樟醇等在该药材萃取物中占的比例较高.结论 该方法提取条件优良,初步揭示了该药材萃取物成分,对进一步研究其化学成分打下基础,为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葡萄皮渣中齐墩果酸CO2超临界萃取的工艺条件。方法:以葡萄皮渣CO2超临界萃取物中齐墩果酸含量为指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优化选择其超临界萃取的工艺条件。结果:以齐墩果酸得率评价,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21 MPa、萃取温度37℃、CO2流量5 L/min。结论: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对实验指标有非常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用吡啶 (Py)、四氢呋喃 (THF) 和CS2作为单一溶剂分别对淮南煤 (HN) 进行了溶胀处理。根据热解气析出速率、组成及热解半焦、焦油、热解水等产物分布,结合热重分析,系统考察了溶胀煤的热解行为。实验结果表明,溶胀煤的热解产物分布有显著改善,热解气体积和热解焦油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热解水产率降低;CS2和THF溶胀煤的热解气析出速率明显增大,Py溶胀煤的热解焦油产率最高,比HN原煤热解时产率提高了5.99%(质量分数,干燥无灰基),这表明溶剂和煤结构间有交互作用,从而提高溶胀煤的热解焦油产率。  相似文献   

12.
关于酸化电位水的生成原理及其灭菌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和低浓度的电解质水溶液制备酸化电位水,并探讨其生成机制和灭菌原理,对其灭菌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用电解法制取酸化电位水是可行的;酸化电位水具有较强的灭菌作用,因其制作生成简单,故酸化电位水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溶胀是煤直接液化升温过程中粘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下两种煤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胀度变化。结果表明:在极性溶剂中,煤化程度较小的神华煤的溶胀性比新庄煤大,而在非极性溶剂四氢萘中,情况相反;温度升高加快了煤的溶胀速率,且对煤的溶胀度大小有影响;煤的溶胀度与煤和溶剂的溶解度参数有关,溶剂对煤的溶解能力越大,则煤在该溶剂中的溶胀度越大。  相似文献   

14.
通过盐酸肼交联羧甲基化黏胶纤维制得具有吸湿发热功能的黏胶纤维,讨论了纤维在吸湿发热量、断裂强度、热性能及微观结构等方面的特性。结果表明:当纤维中氮的质量分数为2%~4%,回潮率为25%~26%(相对湿度90%)时,纤维吸湿发热效果明显,发热量最高可达7.67 J/g;交联使纤维的湿断裂强度明显提高,湿干强度比可提高16.9%,但对纤维的热稳定性影响不大;随着交联程度的增加,纤维的表面形貌变化比较明显,黏胶纤维表面的凹槽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5.
以山西新峪煤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微波功率、微波辐照时间、NaOH质量分数以及液固质量比等参数对煤中有机硫脱除效果的影响,并对微波处理前后煤样的表面官能团和不同形态硫的含量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微波与NaOH共处理与两者分别单独处理相比,对煤中有机硫有更明显的脱硫作用,较优的共处理脱硫条件为:微波功率385 W,微波辐照30 min,NaOH质量分数10%以及液固质量比10:1,此时脱硫率高达62.66%。微波处理后煤样中不同形态硫的衍射峰强度明显减弱,与此同时煤中脂肪结构的衍射峰强度也有所减弱。煤中不同形态硫通过微波脱除由易到难的顺序为:硫醇和硫醚,砜类,亚砜,噻吩。在上述较优的工艺条件下新峪煤中硫醇和硫醚的脱除率可达89.87%,砜类的脱除率为79.74%,亚砜类脱除率为44.30%,而噻吩类的脱除率仅为14.07%。微波辐照脱除煤中的有机硫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热效应促进NaOH与煤中的有机硫化物发生反应,同时也能促进煤中键能较小的C-S键直接发生断裂。  相似文献   

16.
在合成气气氛下考察了含水量对锡林浩特煤液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合成气气氛下,煤中适当含水可促进煤在液化过程中的转化。当含水量为7.5%(质量分数)时,锡林浩特煤的液化转化率最高,为84.59%;当煤中含水量较高时,煤的转化率明显降低。此外,煤中适当含水更有利于水煤气变换反应的进行。当含水量为7.5%时,合成气中的CO转化率最高,为26.00%;但随着煤中含水量的增加,CO转化率降至16.93%。通过沥青烯与前沥青烯的红外光谱发现:沥青质中存在大量羟基,煤中的水促进了煤中官能团侧链断裂;但当煤中含水量大于15.0%时,沥青质发生缩聚反应导致煤的液化产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7.
气流床气化炉的数学模型是气化装置设计和操作优化的基础,气固停留时间分布是影响气流床气化炉出口组成和碳转化率的关键因素。以气固停留时间分布为依据,结合反应动力学建立气流床气化炉的通用网络模型,模拟值与工业值吻合。对于神府煤,考察了氧煤比改变对气化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氧煤比(氧气体积与煤(干基)质量之比)期望值约为0.655 Nm3/kg,生产中为保证液态排渣,氧煤比应控制在0.663 Nm3/kg左右。该通用网络模型计算速度快,适用于建立气化炉的动态模型。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煤粉的剪切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借助ShearTrac Ⅱ剪切系统,获得了煤粉的屈服轨迹,并将煤粉与典型粉体玻璃微珠的剪切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煤粉更难剪切,因此重点研究了剪切速率、剪切位移和预压应力对煤粉剪切特性的影响。Jenike剪切标准D6128 00的剪切速率范围(1~3 mm/min)对煤粉介质依然适用,在此范围内可适当提高剪切速率以节省测试时间;为确保煤粉介质达到剪切峰值并进入稳态区,剪切位移设计应不小于8 mm。此外,煤粉内聚力和流动指数随着预压应力的增加而增大,应根据实际应用选择与其相对应的预压应力范围。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煤矿工人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探讨引起血液流变学增高的原因及查找对策。方法将1623例门诊检查血液流变学的体检者,分成实验组(煤矿工人组)和对照组(非煤矿工人组),分析两组各年龄段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总体增高情况;实验组血液流变学变化与煤矿工人井下作业工作年限、接触煤粉尘量、合并肺部疾病关系,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煤矿工人组血液流变学总体增高率为53.33%,明显高于非煤矿工人组的27.91%(P〈0.01);血液流变学增高随煤矿工人井下工作年限、接触煤粉尘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血液流变学与伴有肺部疾病密切相关(P〈0.05)。结论煤矿工人血液流变学总体水平偏高,血液粘度相应增高,易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煤矿工人生活质量,及时改善生产环境、加强个人防护、加强宣传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借助化学分析和FTIR光谱分析对我国煤化程度不同的18 种煤中官能团的研究表明:煤中官能团含量与煤化程度有关;煤中羧基、羟基及醚键等其他含氧官能团的含量与热解生成物CO2、H2O 和CO 的产率有关,脂肪—CH 的含量与甲烷和焦油的产率相关联,芳香—CH 的含量与热解半焦产率有关。煤的热解生成物主要是煤中官能团的断裂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