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成年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观察电针对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应用BrdU/NeuN、BrdU/GFAP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再灌注损伤后第4、7、14天时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情况。结果:脑缺血后第4、7、14天3个时间点室管膜下区、缺血边缘区均有BrdU阳性细胞表达,BrdU阳性细胞数在第7天达高峰;电针组第7天BrdU阳性细胞数高于相同时间段模型组(P<0.05);电针组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数在7天高于相同时间段模型组(P<0.05);电针组和模型组BrdU/NeuN双标阳性细胞数在缺血后第4、7和14天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损伤可诱发室管膜下区、缺血边缘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少量的新增殖细胞可以向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分化;电针可以促进脑缺血后细胞增殖作用并可激发新增殖细胞向星型胶质细胞分化,而对向神经元细胞分化则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海马胆碱能神经元刺激肽(HCNP)对切割穹窿海马伞后海马胆碱能神经元的促进作用。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切割右侧穹窿海马伞后,术后连续5d腹腔注射BrdU,经侧脑室分别注射HCNP和人工脑脊液(ACSF),每3天1次,共6次。切割术前、术后及治疗术后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测试;术后第35天,灌注取脑行溴脱氧尿苷(5-BrdU)、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免疫荧光检测;提取总RNA,RT-PCR检测ChAT mRNA表达量;提取总蛋白,Western blot检测ChAT蛋白表达。结果:切割穹窿海马伞后,两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AEL)均明显增加,记忆力下降,经过治疗后,实验组大鼠AEL显著缩短,对照组无改善,两组AEL有显著性差异(P0.05);HCNP组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可见较多BrdU阳性细胞及海马ChAT阳性神经元,ACSF组仅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未见ChAT阳性神经元;RT-PCR结果显示,HCNP组ChAT mRNA约为ACSF组2倍(P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实验组ChAT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412±0.018、对照组为0.218±0.017,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CNP可促进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其向胆碱能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脑出血大鼠脑内的存活与分化。方法:分别将BMSCs/GDNF、BMSCs和生理盐水移植入脑出血大鼠脑内建立不同的实验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GDNF蛋白的表达,DAPI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与生理盐水组和BMSCs组相比,BMSCs/GDNF组的GDNF蛋白表达显著上调;与BMSCs组相比,BMSCs/GDNF组的BMSCs存活率增高,神经微丝阳性细胞率上升,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率无明显变化。结论:GDNF基因修饰有助于BMSCs在脑出血大鼠脑内的存活和向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移植后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胆碱能神经元的变化。方法制作VD大鼠模型,随机取用VD大鼠模型12只,分移植组6只,痴呆组6只。另外,取假手术组6只。新生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经分离培养和纯化,移植于大鼠海马。术后8周,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干细胞能否存活、迁移及3组大鼠海马CA1区胆碱能神经元数目的变化。结果移植组大鼠海马CA1区胆碱能神经元数目较痴呆组明显增多。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后能迁移至海马,分化或诱导海马产生具有ChAT活性神经元,所产生的ChAT活性神经元可能就是胆碱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海马移植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模型组(n=30)和细胞移植组(n=30);模型组及细胞移植组又分为术后3d组、7d组、14d组、30d组、60d组5个亚组各6只。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动脉,模型组采用两血管结扎法建立VD大鼠模型,细胞移植组在建立VD大鼠模型后于大鼠右侧海马CA1区移植经纯化、BrdU标记的人脐血MSCs。于术后第3、7、14、30、60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脑内移植后BrdU阳性细胞的分布、存活情况及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阳性细胞数。于术后60d采用Morris水迷宫系统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移植后BrdU阳性细胞主要集中在海马及邻近区域,以术后3d组(151.0±7.9)和7d组(95.3±6.4)最多,14d组(51.6±7.2)和30d组(29.4±5.2)则进行性减少,60d组仅可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8.7±3.2)。与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各时间点海马区ChAT阳性细胞数均较多(P〈O.05),术后60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恢复(P〈O.05)。结论:海马移植入脐血MSCs可在VD大鼠脑内存活并向邻近区域迁移,能改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内外源性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海马微环境的改善和胆碱能神经元分化及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成年人中枢神经系统再生困难,颅脑损伤后,损伤灶周边区域神经细胞的存活数量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如何有效地使移植入创伤性脑损伤灶周边的神经干细胞存活分化,是目前神经修复再生研究的重点.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灶周边的成活、迁移和分化情况.方法:利用无血清培养技术,加入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诱导刺激大鼠胚胎源性前脑神经干细胞生长增殖,并存体外进行克隆培养,移植前行BrdU标记,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其增殖特性和多向分化潜能,并观察其移植到Fenney's落体脑损伤模型鼠脑皮质内的成活和辽移情况.结果与结论: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克隆细胞球呈nestin和BrdU阳性,分化后呈NSE,GFAP,MAP-2阳性.免疫组化及荧光双标检测结果显示移植后7,14 d损伤灶周边散在BrdU阳性细胞.并且GFAP阳性细胞增多.提示前脑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中能够增殖,并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移植后能够在创伤性脑损伤灶周边存活和迁移,形态上显示出与脑组织整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背景: 影响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外在因素包括细胞因子和微环境,嗅鞘细胞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时改变其微环境.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嗅鞘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别培养Wistar大鼠神经干细胞和嗅鞘细胞,5×107L-1神经干细胞分别和1×107L-1,1 ×109L-1,1×1011L-1嗅鞘细胞共培养,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不加嗅鞘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干细胞增殖情况,诱导7 d后行NSE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计算阳性细胞,细胞总数得出阳性细胞百分比.结果与结论: ①3种浓度嗅鞘细胞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3 d后,均促进了神经干细胞增殖,以1×109L-1嗅鞘细胞共培养组作用最显著,明显优于1×107L-1嗅鞘细胞组、1×1011L-1嗅鞘细胞组.②神经干细胞与1×109L-1嗅鞘细胞共培养7 d后,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百分比最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立体定向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背景:干细胞治疗神经组织损伤的关键在于移植具有再生能力的干细胞,通过多种作用机制,重建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目的:立体定向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细胞移植前掺入10 mg/L的BrdU进行标记.将成年雌性Wistar大鼠以动脉瘤夹闭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与移植组.移植组大鼠致伤后第7天,通过立体定向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到脊髓损伤中心,生理盐水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不做处理.于大鼠脊髓损伤前及损伤后第7,14,30,60,90天进行BBB评分;损伤后第90天处死大鼠,观察其脊髓组织中有无BrdU阳性细胞、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Brdu+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rdu+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双染阳性细胞及单染阳性细胞.结果与结论: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BBB后肢功能评分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生理盐水组BBB评分在损伤后30 d内恢复速度慢于对照组(P<0.05),至第90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移植组大鼠脊髓内在损伤中心及头、尾端距离脊髓损伤中心1 cm处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及免疫组织化学双染阳性细胞.移植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单染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结果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移植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细胞样细胞,并分泌或促进宿主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9.
背景:神经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受损的神经功能,但在体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其分化数量和分化方向受到限制.目的:观察人胚神经干细胞植入大鼠脑梗死区后的存活、迁移和分化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观察,于2007-04/2008-04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分子生物实验室完成.材料:SD雌性大鼠30只,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提供.流产胎儿由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提供.方法:取流产胎儿大脑皮质,剪碎后消化离心,过滤后取沉淀细胞重新悬浮,加入含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白血病抑制冈子的DMEM/F12培养基,体外培养获得人胚神经干细胞.30只大鼠通过结扎颈外动脉建立脑梗死模型,行走时向右侧转圈者为成功模型,剔除5只无上述明显症状的失败模型鼠.于造模后24 h,以前囟尾侧0.8 mm,中线右外侧1.2 mm为注射点,每只大鼠移植行BrdU标记的1×109 L-1人胚神经干细胞悬液10 μL,深度为硬脑膜下3.0~3.2 mm.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植入的人胚神经干细胞在脑梗死区的存活、迁移和分化状态.结果:人胚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48 h后聚集成球悬浮生长,传三四代后加入血清诱导可见巢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发出绿色荧光并聚集成球.BrdU阳性细胞为椭圆形棕褐色,移植后第2,4 周均可见其在脑梗化区存活片向周围迁移,且第4周时迁移的范围更广.移植后2周,皮质颗粒层和皮质下均见较多的BrdU阳性细胞,目BrdU/微管相关蛋白2双阳性细胞多于BrdU/胶质纤维酸件蛋白双阳性细胞;移植后4周脑梗死区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主要存在于脉络丛和微血管中,且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阳性细胞多于BrdU/微管相关蛋白2双阳性细胞.结论:人胚神经干细胞能存活于脑梗死的环境中,并逐渐分化成神经元或星形胶质细胞.移植后期脑实质内存活的神经干细胞明显减少,大量迁移到侧脑室脉络丛和脑表面微血管内,被内皮吞噬系统消化.  相似文献   

10.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并被认为是胶质细胞的分裂原。目的:以双重荧光标记验证静脉移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缺血模型大鼠脑内的存活及分化情况,及其向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的趋势。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7/2006-03在中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n=10),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n=1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n=1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n=15)。方法: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静脉移植至实验性脑缺血大鼠体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大鼠注入相同体积的DMEM培养基。主要观察指标:应用5-溴-2-脱氧尿苷-神经元特异核蛋白及5-溴-2-脱氧尿苷-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重荧光标记法观察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存活和分化情况,比较各组大鼠脑缺血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及脑梗死体积变化。结果:移植7d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脑内5-溴-2-脱氧尿苷阳性细胞数、5-溴-2-脱氧尿苷-神经元特异核蛋白双标阳性细胞数均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P<0.05),两组间5-溴-2-脱氧尿苷-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标阳性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再灌注7d后,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改善脑缺血后大鼠的神经功能、减少脑梗死体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明显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后可在脑内缺血区存活,并分化为比例更合适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发挥神经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神经干细胞能够在体外持续扩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和较强的可塑性,能够在成年宿主中枢神经系统中存活、迁移、分化以及与宿主组织整合较好.目的:分析神经干细胞移植对侧脑室注射192-IgG-saporin 老年性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鼠基底前脑神经元p75NGFR阳性神经元和行为学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移植组.10只新生SD鼠(< 24 h)用于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模型组及移植组192-IgG-saporin侧脑室注射SD大鼠建立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造模后,移植组行基底前脑神经干细胞移植.4周后行Y迷宫检测,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大鼠基底前脑p75NGFR阳性神经元数目和形态学参数的变化.结果与结论:注射192-IgG-saporin 1个月,模型组损伤侧基底前脑内侧隔核和斜角带垂直支p75NGFR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减少(P < 0.01),移植组分别恢复到对照组的74.85%和71.66%,与模型组损伤侧相比较,差异显著(P < 0.01).Y迷宫测试结果显示,移植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有改善(P < 0.05),基底前脑p75NGFR阳性神经元细胞数与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呈正相关.提示,神经干细胞移植对注射192-IgG-saporin致阿尔茨海默病鼠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有明显的补充和保护作用,可改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到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室内的迁移和分化。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孕龄8~10dWistar大鼠仔鼠神经干细胞体外扩增后,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别检测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后代的特异性标志蛋白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健康Wistar大鼠40只大脑中动脉闭塞后随机分成梗塞后24h脑室内移植神经干细胞组、闭塞后24h梗死中心移植神经干细胞组、闭塞后4周脑室内移植神经干细胞组、闭塞后4周梗死中心移植神经干细胞组,各实验组均有仅移植生理盐水的空白对照。比较不同移植部位和不同移植时间神经干细胞存活、增殖和迁移的差异。结果:实验大鼠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从胎鼠中成功培养出悬浮生长的可表达巢蛋白的神经球,含血清条件下可分化为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神经元,移植后可见移植细胞存活至少8周以上,①闭塞后24h脑室内移植神经干细胞组可见移植细胞大量存活,穿过室管膜向脑组织迁移,特别是向缺血周边区迁移;②闭塞后24h梗死中心移植神经干细胞组细胞主要聚集在梗死中心移植区域,也有大量细胞存活,充填梗死区,少量细胞可穿过胼胝体向健侧迁移;③闭塞后4周脑室内移植神经干细胞组仅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存活,但细胞增殖分裂较闭塞后24h脑室内移植神经干细胞组不明显,且存活细胞主要仍在移植部位;④闭塞后4周梗死中心移植神经干细胞组存活移植细胞也较闭塞后24h梗死中心移植神经干细胞组明显减少。结论: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到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室内可长期存活并广泛迁移,不同移植部位不影响细胞存活,脑室内移植细胞向脑缺血区域迁移,缺血后24h移植较缺血后4周移植其迁移趋向性更强。  相似文献   

13.
背景:外源性神经干细胞具有神经修复作用,可能对脑出血后的神经功能恢复起到一定的作用.目的:观察胎鼠神经干细胞的体外生长、分化及移植到脑出血大鼠后的存活、迁徙、分化情况,探讨神经干细胞对脑出血模型大鼠受损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材料:选用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18只为受体,体质量280~320 g,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用鼠抗BrdU为Neomarkers产品,鼠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兔抗微管相关蛋白2为Chemicon产品.方法:实验于2006-02/12在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医学院解剖组胚实验室完成.从胎龄14 d的胎鼠海马中分离、培养、鉴定神经干细胞.16只受体SD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PBS组和移植神经干细胞组.均通过尾状核内注射自体动脉血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移植NSC组在造模后30min在血肿腔周围四点分别移植浓度为2X1011L-1神经干细胞悬液5μ L;PBS组于相同时间点在脑内相同部位注射PBS:PBS和神经干细胞的移植方法同自体血的移植方法.对照组大鼠在造模后30 min只造成四点损伤,不注射任何物质.主要观察指标:在造模后立即,1,3,5,14,21.28 d采用前肢评分和转身评分对大鼠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大鼠于造模后28 d麻醉后取脑,并通过双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BrdU免疫组化来检测移植入脑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内的分化情况.结果:①神经功能评分:造模后5 d,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造模后14~28 d,干细胞移植组较其他3组明显改善(P<0.05).②脑组织切片双免疫组织学双标染色结果:干细胞移植组血肿周围凋亡细胞少于PBS组.受体大鼠脑组织切片显示有BrdU,微管相关蛋白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说明神经干细胞可以在宿主脑内存活、迁徙和分化,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样细胞.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可能通过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促进大鼠脑出血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大鼠脑损伤对移植人胚神经干细胞存活和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大鼠脑液压冲击伤(FPI)后对植入的人胚神经干细胞(HNSCs)存活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取8周龄人胎儿大脑皮层细胞,体外培养获得神经干细胞(NSCs),巢蛋白免疫荧光染色;SD大鼠制作FPI模型.于伤后24h在损伤区移植标有5-溴脱氧脲嘧啶(BrdU)的HNSCs,1周和4周后处死大鼠,邻片行BrdU/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织化学双染。结果 HNSCs移植后1周可见BrdU阳性细胞向周围迁移,且BrdU/MAP-2双阳性细胞多于BrdU GFAP双阳性细胞;移植后4周BrdU阳性细胞迁移的范围更广,但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脉络丛和微血管中可见BrdU阳性细胞.BrdU/GFAP双阳性细胞多于BrdU/MAP-2双阳性细胞。结论 HNSCs能存活于损伤区域,移植后逐渐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且易被内皮吞噬细胞吞噬。  相似文献   

15.
背景:神经干细胞异体移植的细胞替代疗法是治疗帕金森病的热点,但先前的研究重点关注移植细胞的形态学信息和动物的行为改变,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的:通过检测神经上皮干细胞脑内移植后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改变与其脑内多巴胺含量变化的关系,分析神经上皮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造模后分为2组,实验组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胚胎神经上皮干细胞克隆后移植到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纹状体内,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取材后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与分化,对比分析大鼠行为改变与其脑内多巴胺含量变化的关系。结果与结论:移植后实验组大鼠的旋转行为明显改善,移植细胞在宿主脑内存活良好,并分化出TH阳性细胞。实验组大鼠脑内多巴胺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神经上皮干细胞脑内移植后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改善与其脑内多巴胺含量的变化成正比,分化出有功能的TH阳性细胞可能是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体外不同分化阶段的小鼠胚胎干细胞移植到SD大鼠纹状体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和致瘤性。方法首先将小鼠胚胎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分别将同等数量的诱导分化成神经前体细胞阶段(S4)和多巴胺能神经元阶段(S5)的细胞立体定向移植到两组SD大鼠纹状体内,2周后处死大鼠,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细胞的TH阳性细胞率及肿瘤形成率。利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分别给两组SD大鼠脑内移植s4和s5阶段的细胞,移植后2周移植例颅内均可见Thy-1阳性细胞并沿针道迁移至移植侧侧脑室及脑实质;S5细胞组大鼠颅内Thy-1阳性细胞中可见到11.018%的酪氨酸羟化酶(TH)FEI性细胞,与S4细胞组相比(6.422%),有明显的差异;S4细胞组有6只大鼠脑切片发现有畸胎瘤形成(60%),S5细胞组有5只大鼠脑切片发现有以原始神经上皮为主要成分的肿瘤形成(50%)。结论移植细胞成活可以继续分化成TH阳性神经元并能在脑内迁移,且越是相对成熟的细胞移植到大鼠纹状体后分化成TH^+的阳性率越高;体外诱导分化的胚胎干细胞移植后可导致肿瘤形成,其分化程度的不同与肿瘤形成的类型有明显的关系。移植ESC衍生的神经前体细胞以形成畸胎瘤为主,而移植终末分化阶段的细胞以形成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到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室内的迁移和分化。 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孕龄8~10d Wistar大鼠仔鼠神经干细胞体外扩增后,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别检测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后代的特异性标志蛋白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健康Wistar大鼠40只大脑中动脉闭塞后随机分成梗塞后24h脑室内移植神经干细胞组、闭塞后24h梗死中心移植神经干细胞组、闭塞后4周脑室内移植神经干细胞组、闭塞后4周梗死中心移植神经干细胞组,各实验组均有仅移植生理盐水的空白对照。比较不同移植部位和不同移植时间神经干细胞存活、增殖和迁移的差异。结果:实验大鼠40只均进人结果分析。从胎鼠中成功培养出悬浮生长的可表达巢蛋白的神经球,含血清条件下可分化为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神经元,移植后可见移植细胞存活至少8周以上,①闭塞后24h脑室内移植神经干细胞组可见移植细胞大量存活,穿过室管膜向脑组织迁移,特别是向缺血周边区迁移;②闭塞后24h梗死中心移植神经干细胞组细胞主要聚集在梗死中心移植区域,也有大量细胞存活。充填梗死区。少量细胞可穿过胼胝体向健侧迁移;③闭塞后4周脑室内移植神经干细胞组仅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存活,但细胞增殖分裂较闭塞后24h脑室内移植神经干细胞组不明显,且存活细胞主要仍在移植部位;④闭塞后4周梗死中心移植神经干细胞组存活移植细胞也较闭塞后24h梗死中心移植神经干细胞组明显减少。 结论: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到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室内可长期存活并广泛迁移,不同移植部位不影响细胞存活,脑室内移植细胞向脑缺血区域迁移,缺血后24h移植较缺血后4周移植其迁移趋向性更强。  相似文献   

18.
背景:神经干细胞能够在体外持续扩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和较强的可塑性,能够在成年宿主中枢神经系统中存活、迁移、分化以及与宿主组织整合较好。目的:分析神经干细胞移植对侧脑室注射192-IgG-saporin老年性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鼠基底前脑神经元p75NGFR阳性神经元和行为学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移植组。10只新生SD鼠(〈24h)用于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模型组及移植组192-IgG-saporin侧脑室注射SD大鼠建立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造模后,移植组行基底前脑神经干细胞移植。4周后行Y迷宫检测,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大鼠基底前脑p75NGFR阳性神经元数目和形态学参数的变化。结果与结论:注射192-IgG-saporin1个月,模型组损伤侧基底前脑内侧隔核和斜角带垂直支p75NGFR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减少(P〈0.01),移植组分别恢复到对照组的74.85%和71.66%,与模型组损伤侧相比较,差异显著(P〈0.01)。Y迷宫测试结果显示,移植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有改善(P〈0.05),基底前脑p75NGFR阳性神经元细胞数与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呈正相关。提示,神经干细胞移植对注射192-IgG-saporin致阿尔茨海默病鼠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有明显的补充和保护作用,可改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一定条件下对胚胎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与诱导,观察其向胆碱能神经元的分化情况,并进行鉴定。方法选取孕龄17 d的Wistar大鼠5只,利用胚胎大鼠进行脊髓源神经干细胞分离与培养,并进行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的细胞免疫荧光鉴定。对神经干细胞进行胆碱能神经元定向诱导分化,对照组为单纯诱导培养基,其余各组以诱导培养基为基础,添加生长因子,分为维甲酸(RA)组、音猬因子(SHH)组、SHH+神经营养因子-3(NT-3)组、SHH+RA组,每组1只。细胞诱导分化14 d后,进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阳性细胞比率与细胞分化情况。结果经诱导分化后,神经干细胞向胆碱能神经元进行分化。培养14 d,大部分神经细胞从神经干细胞球中央迁出,神经细胞间突起发生交错,呈现出网状结构。经免疫荧光检测,可观察到细胞胞质呈现出红色荧光。对照组未发现Ch AT阳性细胞,SHH、RA诱导组可观察到少量的Ch AT阳性细胞,SHH+NT-3组和SHH+RA组则可以观察到较多的Ch AT阳性细胞。经统计学比较,SHH+NT-3组和SHH+RA组Ch AT阳性细胞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RA组、SHH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SHH+NT-3组和SHH+RA组组间比较,对照组、RA组、SHH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添加一定生长因子的条件下对胚胎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可以诱导其向胆碱能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20.
背景嗅鞘细胞作为一种可再生且自体取材的移植细胞,在脊髓疾病移植治疗中受到广泛关注,关于脑出血的移植治疗目前有待实验结果的进一步积累.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后脑出血大鼠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评估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出血的疗效.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2-03/2003-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神经研究中心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6只.嗅鞘细胞移植组在制作大鼠尾状核出血模型第3天时,取10μL嗅鞘细胞悬液向大鼠脑内匀速注射(1 μL/min).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0 μL.方法大鼠在移植前,移植后第3,7,14,30天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模型制作后第1天在两组中各取1只大鼠,制备脑组织切片,神经元轴突髓鞘观察采用髓鞘固蓝染色,神经纤维观察采用神经纤维嗜银染色.各组移植后第3,7,14,30天各取1只大鼠,制作石蜡切片,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后存活、迁徙及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情况,并进行神经前体细胞计数.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元轴突髓鞘和神经纤维观察.②两组大鼠脑出血后第3,7,14,30天神经前体细胞计数.③两组大鼠脑出血后第3,7,14,30天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32只大鼠均进入实验分析.①脑出血后第30天时血肿周边及血肿灶中嗅鞘细胞计数移植组的髓鞘化数量和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②两组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前体细胞计数脑出血后第7,14,30天,嗅鞘细胞移植组的神经前体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41.1±2.4)个/视野,(34.5±1.2)个/视野;(43.6±1.2)个/视野,(37.2±2.0)个/视野;(19.3±1.0)个/视野,(14.2±0.4)个/视野,(t=2.42~4.02,<0.05)].③两组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嗅鞘细胞移植组在脑出血后第14,30天时明显低于第3天[(2.21±0.20)分,(1.50±0.21)分,(2.74±0.21)分,(t=2.06,3.27,<0.05)],对照组只在脑出血后第30天时低于第3天[(1.96±0.12)分,(2.76±0.20)分,(t=2.47,P<0.05)].结论①嗅鞘细胞有增加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数量的作用.②嗅鞘细胞可促进脑内神经细胞轴突再生,使其重新髓鞘化并建立突触联系,恢复其运动功能,进而加快损伤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