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77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403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102篇
预防医学   6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更有效地进行线上教学、更有效完成线上教学的建设,还需要高校教师进一步实践及思考.文章拟以《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教学为例,从在线建课、学生答疑与互动、学习过程监督、形成性评价及课程建设来详细介绍如何进行线上教学,并提出改进的措施.线上教学打破了空间及时间障碍,有效实现了碎片化学习,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相关性脑室炎治疗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相关性脑室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对临床怀疑有脑脊液分流管性感染的患者,先拔除原分流管.同时行脑室外引流术.取脑室内脑脊液行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试验检查。术后,在获得细菌培养结果前.每日经脑室外引流管注入万古霉素25~50mg;在获得细菌培养结果后,确定或调整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在脑室炎治愈后,根据需要最终对脑积水给予合理的治疗。结果11例患者中感染凝固酶阴性或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者共9例,其中1例感染阴沟杆菌、克雷伯杆菌和产气肠杆菌;1例感染链球菌;1例感染牛粪杆菌。药敏试验表明:9例患者感染的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但其中仅1例对庆大霉素敏感。1例感染链球菌和2例感染杆菌者,均有各自敏感的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万古霉素实际有效者8例;抗生素治疗疗程为16~36d。11例患者全部存活,其中9例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结论①脑室内注入抗生素是一种治疗脑室炎可靠而有效的方法。②万古霉素是治疗脑室炎的首选药物,少数患者需要加用或改用其他抗生素。③系统性抗生素治疗的作用尚不能肯定,可在感染表现期辅助使用。④脑室炎的诊断和治疗还涉及很多问题,有待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4.
通过MRS对 8种 β 内酰胺类等抗生素体外活性分析 ,了解其耐药性 ,指导临床正确使用抗菌药物。采用K B法 ,按NCCLS 2 0 0 0年公布的标准判断结果。MRS对 (β 内酰胺类(包括加有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 )、头孢类等抗生素耐药率极高 ,MRSA表现最为突出 ,耐药率超过 85 % ,MRSH次之。治疗MRS感染时 ,应遵循NCCLS公布的标准 ,β 内酰胺类、头孢类和其他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体外药敏有可能呈敏感 ,但临床无效 ,不应该报告其敏感结果。297株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等抗生素体外活性分折@马珍$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检验科!重庆40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海绵植入损伤脊髓对脊髓损伤后内源性干细胞的诱导修复作用。方法采用脊髓半横断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将46只大鼠分为对照组(n=6,不损伤脊髓)、模型组(n=20)和实验组(n=20,造模后应用bFGF、EGF海绵治疗),对3组动物进行行为学评分、电生理、电镜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实验组动物经bF-GF、EGF海绵治疗后,运动功能高于模型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数量多于模型组(P〈0.05)。结论bFGF、EGF海绵干预可促进脊髓损伤动物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改善受损的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使用高分辨CT(HRCT)评估粉尘作业工人肺部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对48例有职业接触史且胸片分期为可疑P0/1、P1/0或S0/1期的工人进行50次胸部常规CT扫描和HRCT扫描,男性46例,女性2例,接触粉尘平均工龄14年。其中接触水泥尘5人,铸工尘15人,接触矽尘10人,焊尘10人,煤尘4人,石墨1人,接触焊尘、铸工尘、矽尘等混合粉尘3人。结果 13例出现粟粒样结节,其中焊工7例,铸工3例,接触矽尘有1例,接触混合性粉尘的工人中有2例出现结节.38例出现小叶间隔增厚,21例出现小叶内间隔增厚,20例出现局灶性胸膜增厚。8例出现肺透亮度减低或磨玻璃影;8例出现肺气肿或肺大泡。4例HRCT未见明显异常,HRCT总阳性率达91.7%。结论 HRCT可显示尘肺早期肺部的异常改变,HRCT对于研究尘肺的早期改变有重要的临床和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7.
背景肿瘤的切除程度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神经导航系统可空间追踪立体定向,使术者能够清楚手术野的准确影像学解剖位置,提高肿瘤切除的手术质量.目的应用神经导航系统对成人幕上胶质瘤实施全切除,并研究其对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设计以诊断和术后神经功能为依据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对象1997-2/2000-06收治幕上胶质瘤患者85例,男51例,女34例,年龄17~56岁,肿瘤直径1.8~7.0 cm.干预干预者为所有作者.所有患者实施肿瘤全切除,手术全过程在导航系统引导与监视下进行.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颅脑MRI影像检查.②肿瘤切除后周围组织电镜及病理切片分析.③术后患者以肢体运动功能、语言功能为主的检查结果.结果肿瘤全切76例,近全切5例,大部切除4例.手术后有49例患者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和(或)语言障碍,不全偏盲,但全部病例在2个月内恢复,无一例患者留有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所有8例术前偏瘫的患者在术后短期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均下地行走,karnofaky(KPS)从术前的60~70分增加到80~90分.结论应用神经导航系统可对大多数大脑半球不同部位胶质瘤患者做到影像学意义肿瘤全切除,并且不引起患者术后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许旺细胞和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于大鼠髓内共移植后的生物相容性,及其对大鼠损伤脊髓形态和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09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损伤修复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健康成年雌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支架组、神经干细胞 支架复合体组、神经干细胞 许旺细胞 支架复合体组,12只/组。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由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医用高分子材料中心提供。②实验方法:各组大鼠均建立脊髓T9半横断损伤模型。神经干细胞 许旺细胞 支架复合体组取2×1010L-1的许旺细胞、神经干细胞各10μL接种于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支架内,神经干细胞 支架复合体组取2×1010L-1的神经干细胞10μL接种于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支架内,单纯支架组取10μLDMEM培养液置于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支架内,于脊髓缺损处分别植入对应的复合物。③实验评估:应用电镜观察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支架的降解及轴突的再生状况;应用BBB评分和电生理技术检测大鼠脊髓功能性的恢复情况。结果:36只Wistar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行为学观察结果:移植术后4,12周,神经干细胞 支架复合体组、神经干细胞 许旺细胞 支架复合体组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均好于单纯支架组(P<0.01),其中神经干细胞 许旺细胞 支架复合体组尤为明显。②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在脊髓半横断损伤后即刻,所有动物的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波幅都明显减低甚至消失。移植术后4周,神经干细胞 支架复合体组、神经干细胞 许旺细胞 支架复合体组大鼠的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均有所恢复;至移植术后12周恢复明显。单纯支架组移植术后4,12周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波幅无明显变化。③电镜观察结果:扫描电镜下,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组植入的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逐渐降解。透射电镜下,各组植入材料正中横断面可见新生的无髓及有髓神经纤维,至12周时神经干细胞 许旺细胞 支架复合体组最明显。结论: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在大鼠损伤的脊髓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与神经干细胞、许旺细胞共移植能够明显促进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的脊髓轴突再生,并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Schwann细胞移植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chwann细胞具有很强的神经保护和髓鞘化的能力,是脊髓损伤治疗研究中运用最早和最多的细胞之一。目前Schwann细胞常常作为联合治疗的平台.将各种干预手段整合起来。本文主要讨论Schwann细胞在联合治疗脊髓损伤中所遇到的问题,各种有关Schwann细胞的联合治疗的效果,Schwann细胞共移植对神经干细胞的积极影响,Schwann细胞移植后的存活、迁移情况以及内源性Schwann细胞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已经成为人类致死、致残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以缺血性卒中最为多见。由于脑卒中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干预因素复杂,目前尚无成功的治疗方案。缺血性神经细胞损伤以神经元死亡最为突出,有坏死和凋亡两种方式[1] 。脑缺血急性期神经元的死亡以坏死为主,主要发生在缺血中心区;神经元的迟发性死亡以凋亡为主,多发生在缺血半暗区。传统观点认为,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已经是终末分化的神经元,一旦死亡就不能再生。2 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不断从胚胎、成年动物甚至人脑中分离出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